正文

【二】少年喜兵 范公指路

张横渠传 作者:马苏彬



【二】少年喜兵 范公指路

1035—1040年(15~21岁)

助母养弟少年郎,僻居横渠孝耕读。

为防虎豹和匪患,儒者张载习兵术。

鸡鸣三更剑出鞘,夜深寂寥研阵法。

张家儿郎勇名扬,四乡八里来结交。


关中古道有侠客,邠人焦寅江湖威。

胆气豪天张子厚,遍游秦地寻壮士。

一见如故喜相逢,义结金兰志趣投。

焦张二杰招子弟,排兵布阵演弓马。


北地契丹胡服射,五代趁乱建大辽。

西北鹰狼李元昊,借宋不顾立西夏。

战端不休辽夏恶,三足鼎立逼天朝。

割地赔款多谦让,宋廷顾此又失彼。


初时元昊铁蹄猛,弯刀闪闪宋军溃。

血染三川刘平亡,任福惨败好水川。

延州岌岌旦夕间,战火蔓延至郿境。

子厚加紧练民团,保家卫国战辽夏。


宋有名臣范仲淹,文韬武略能治世。

天下之忧当为先,庆历新政朝纲换。

仁宗钦定范希文,统兵陕西众望归。

屯田久守为大计,边地开始狼烟短。


热血张载赴延州,求见经略击西夏。

《边议九条》显韬略,列阵民团慷而慨。

范公知其有远器,劝读《中庸》事道统。

一语点破梦中人,回归横渠究名教。


【释义】

宋时,横渠地处秦岭北麓,偏僻而荒芜。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和身体孱弱的母亲不受狼虫虎豹的伤害,以及避免被打家劫舍的土匪所侵扰,年少张载便演习兵术,习武强身。逐渐,附近一带的青年后生都知道了大振谷口张家后生武艺超强,纷纷前来和张载结交。距离郿县不远的邠州(今陕西彬县)有位叫焦寅的江湖侠客,此人文韬武略,练得一身好武艺,而且行侠仗义,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张载听说后就主动结交焦寅。他跟着焦寅学习了很多排兵布阵的兵法谋略,在附近州县一时名声渐涨。

宋仁宗康定元年初(1040),西夏入侵。起初,党项人所向披靡,宋军节节败退,难以招架。郿县在关中西部,处在战火边缘地带。为保家卫国,张载联合焦寅组织民团演习对阵杀敌之术,准备与西夏军开战。这时,范仲淹被朝廷派到延州(延安)前线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事防务。听到此消息后,二十一岁的张载很是振奋,就骑快马去到延州前线拜见范仲淹。在延州军府,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表示要投军入伍,杀敌立功,带领民团收复洮西之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并将自己精心撰写的《边议九条》呈现给范仲淹。张载的军事理论和从军热情受到了范仲淹的赞扬,认为他可成大器。同时,范仲淹断定张载可能在经学道统的研习上会有更大的发展,便劝其道:“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返回郿县横渠老家,从此研读六经、《周易》等经典著作,逐渐走上了思想学术的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