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夺天工的水利专家

中外名人全知道(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文娟 编


巧夺天工的水利专家

李冰

李冰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大约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他到任以后,看到当地严重的自然灾情,就着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设计并组织兴建了都江堰。

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同时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充分体现了李冰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名人档案

姓名 李冰

生卒年 不详

祖籍 不详

性格 坚毅仁厚/勤于实践/善于思考

身份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学家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首先对岷江的两岸的地势进行了实地考察,仔细地记录了水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合理方案,开始了都江堰工程。

他先是在岷江的上游打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形状就好像是大石堆,这就是后人称作的“离堆”。在江心,采取了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强迫其中的一支流进宝瓶口。为了实现在江心的建筑,他另辟新路,吩咐竹工们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这样,岷江汹涌而来的江水被分成东西两股。西面的叫做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面的一股叫做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道的头上就是宝瓶口,在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再分成许多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灌溉面积达20多万公顷(300多万亩)。飞沙堰高度适中,具有分洪和减少宝瓶口泥沙的功用。从此以后,岷江水开始为民所用。以后,他又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彻底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二王庙

后人为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治水的功劳,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在二王庙的墙壁上刻有“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

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妒嫉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但是华阳侯的险恶用心还是让李冰受到了革职的处罚。温柔娴熟的李夫人甘当人质,为李冰赢得了宝贵的治水的机会,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们对李冰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却病死在咸阳。以后,他又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还兴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他在成都市建了7座桥,修了石犀溪,对沫水(又名青衣水)进行了治理。他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又引水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冰父子塑像

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作为第一个治理都江堰的人,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在许多地方修有“川主祠”,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