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

慈禧太后 作者:[英] 菲利普·威廉姆斯·萨金特 著


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

如果说当时的人们对发生在慈禧出生前的“律劳卑事件”的重大意义还缺乏认识,那么几年后发生的另一件事则是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个小姑娘。对于自己未来的命运,她仍然一无所知。就在此时,这个未来即将由慈禧主宰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爆发了第1场战争[1],并因此签订条约,将香港割让给战争胜利者,除广州外进一步开放厦门、福州、上海和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同时还要在外交场合赋予英国官员与大清官员同等地位。不仅如此,大清帝国还被迫拿出2100万银元,作为支付给被自己惹恼了的西方列强的补偿。

1839年年底,这场战争肇始于广州,最终在1842年8月终结于南京,后来被世人称为“鸦片战争”。从大清帝国的角度来说,鸦片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最直接原因,尽管为此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本就没提鸦片的事儿;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这场战争的爆发则完全是由于大清帝国的自负。对于没能及时终止东印度公司垄断地位的英国政府而言,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的确是个错误。从1773年起,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这之后,出口中国的鸦片数量逐年递增,最终达到近期的每年200万磅的规模[2]。虽然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和以后的大清朝廷从没放弃过针对这桩买卖的巨额税收,却拒绝为允许大量进口鸦片的事实承担责任。类似这样“当婊子,立牌坊”的事,对大清朝廷来说也不新鲜。事实上,就在清廷乃至大清各省地方官员口袋里装满了通过鸦片走私获得的黑钱同时,他们又在高声谴责外国人从事的肮脏勾当,声称鸦片已经毒害了大清帝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的无数子民。有鉴于此,清廷针对鸦片发动的这场“圣战”的真诚性非常值得怀疑。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 1839至1842年的这场战争以鸦片为导火索是非常偶然的,即便没有鸦片问题存在,战争同样不可避免。中英双方冲突的的真正根源在于英国希望谋求对华贸易的合法性,纠正大清朝廷当年对于西方国家的不公正态度。只不过异常突出的鸦片贸易非常不幸地在战争爆发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后来的中英《南京条约》还专门开列了针对广州禁烟活动的赔偿款项。《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从未放弃过对华鸦片出口贸易,大清朝廷也始终没有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这种暧昧的状态维持了将近20年。这个过程中,鸦片走私活动持续增长,不但给广州当地造成了巨大麻烦,而且反复充当着中国人与西方人矛盾冲突的由头。

吸食鸦片的男人

吸食鸦片的汉族贵妇

自从跟西方国家发生交往以来,古老的中国始终保持着某种敌意和戒备的态度。这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来华的法国传教士,那位著名的旅行者马可·波罗,以及真正让中国深入了解了西方世界的葡萄牙探险家。历史上的葡萄牙人贪婪、阴险,四处烧杀淫掠,足以让西方世界蒙羞。作为葡萄牙人的邻居,西班牙人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西班牙人跟中国人发生冲突最早是在1603年,也就是前者占领马尼拉大概30年后。这年,西班牙人屠杀了菲律宾当地的20000中国移民[3]。当时统治中国的皇帝被国家内乱搞得焦头烂额,无暇对西班牙人的行为采取抗议或报复行动。不过从那以后,中国人对西班牙人的敌意维持了很长时间,因此还引发了不少小规模冲突。相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荷兰人的行为多少还算文明。17世纪早期,他们占领了澎湖列岛,对当地的土著居民来了个斩草除根。那之后,他们又主动放弃了澎湖列岛,转而盘踞中国台湾。要不是后来遭到“国姓爷[4]”的驱逐,他们至今恐怕还会赖在那里不走。

英国与中国最初的接触同样伴随着暴力。想当年,威尔德船长奉命率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首次造访广州。他的船队沿着广州河上溯,占领了虎门炮台[5],从那里以后,这座炮台就经常沦为英国海军的囊中物。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尽管冲突不断,来自西方国家的商人最终还是在广州站住了脚。在随后的整个18世纪以及19世纪早期,为了利益,英国人、法国人、葡萄牙人等西方商人在这块土地上不断跟当地人勾心斗角,更有甚者,那些喝得醉醺醺的欧美水手们还会对他们拔刀相向。面对这一切问题,大清帝国的衙门几乎无能为力。本书前面曾经说过,大清朝廷对待外国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让他们享受到与本国百姓相同的待遇。事实证明,他们的确做到了这点,只不过外国人受到的优待要比本国百姓多得多。比较而言,法国、俄国、德国和美国在中国人当中的声誉算是比较好的。归功于对待国内华人相对友善的态度,美国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总的来看,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历史就是个悲剧。大清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它的浅薄、无知和盲目自信,话说回来,西方国家表现得其实也不怎么样,以至于无法赢得对方的信任。大清帝国视西方人为“蛮夷”,西方人反唇相讥称他们为“野蛮人”,却不愿意做出任何努力来消除误解。不仅如此,正如很多持中立立场的西方人所看到的那样,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西方还对中国做出了许多非常不讲理的事情,让早已恶化的形势雪上加霜。

早期来华西方人犯下的种种恶行导致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隔阂。与此前的很多朝代不同,大清王朝自建立以来,对外国人奉行更加保守的政策,将中外贸易的口岸仅仅局限于广州。随着时间流逝,大清皇帝的排外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强。康熙皇帝尚还可以允许自己家族的某些成员在位于北京的教堂接受西方传教士的洗礼。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却捣毁了中国各地300多座基督教堂,驱逐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只留下少数几个听他话的人。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情况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至于随后即位的嘉庆皇帝,他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做得更加极端,以至于将北京城里所有信奉基督教的人[6]都赶了出去。道光皇帝时代,被驱逐的对象从西方教士扩展到所有在华外国人,西方商人也被“一视同仁”。受制于越来越偏激、狭隘的排外政策,大清帝国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几乎都被切断了。如果说曾经的大清朝廷就像缩在壳里的蜗牛,偶尔还能向外伸伸触角,那么到了道光皇帝执政的时代,它就彻底缩回壳儿里不再动了。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把这个古老帝国重新从“壳儿”里拉出来,西方人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却适得其反。


【注释】

[1] 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2] 1磅约等于0. 453592千克。

[3] 1603年,西班牙人误以为大明帝国要攻占菲律宾,为了避免出现里应外合的情况,他们在几天时间里屠杀了当地超过25000名华人。事后,西班牙曾派使者向明朝皇帝谢罪。大明帝国当时已然风雨飘摇,无暇顾及海外,所以这件事就被轻易放过去了。

[4] Koshinga,郑成功曾被南明皇帝赐姓为“朱”,因此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年后病逝,他的儿子和孙子先后承袭封号,统称为“国姓爷”。本书作者这里指的是郑成功。

[5] 明朝末年,也就是崇祯帝统治时期,英国试图参与被葡萄牙垄断的对华贸易,葡萄牙也打算借助英国的力量制衡竞争对手荷兰,双方于是在1635年达成协议,葡萄牙允许英国利用澳门为基地,与中国进行接触。同年12月12日,英王查理一世任命威尔德为指挥官,率领6艘舰船前往中国。1637年6月27日,英国船队抵达澳门,葡萄牙人却突然变卦,不愿意英国人在对华贸易方面分一杯羹。威尔德只得独自采取行动。8月8日,英国船队来到广州虎门海面寻衅,与驻守当地的明军爆发冲突,这场冲突一直持续到同年11月12日,双方各有胜负。此时的英国人实力有限,感觉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便请出盘踞澳门的葡萄牙人从中调停。11月22日,广州当地英国商人同意为此赔偿中国白银2800两。11月30日,威尔德向广州当地明朝官员提交了一份致歉书。中英两国的首次冲突至此结束。

[6] 作者的意思是说被驱逐的不仅有西方传教士,还包括中国教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