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花不与群花比

半生烟雨,半世桃花:李清照词传 作者:美芹 著


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李清照从来爱花。她品质清洁,格物致知,一生留有多首咏物词,其中又以花木意象为最。女子总爱拈花自喻,许是因为世间万物的精灵,唯以花朵最称心意。女子爱花,这亦是亘古不变的巨大真理。况李清照一代才女,更习惯借花木而造境,以表达自己的人格操守。

“咏梅”,她并非第一人,然却将内心深处的情思与精髓融于其中,令花朵享受灵魂,与人合二为一,这一点实属难得。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古来写梅者不计其数,晏几道写离情:“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周邦彦写羁旅之思:“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林和靖写梅之孤高超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些优秀的作品,使梅花那凛寒的习性深入人心。品梅、赏梅、观梅乃至颂梅,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喜好和选择。渐渐地,梅就成为君子人格的代表。暗香浮动,孤芳傲世,咏梅词总觉清冷,虽有淡泊静雅之气,却也让人深感寂寥,不免心生怜爱。

爱上一物,也许同爱上一个人一般,极需讲求缘分。李清照爱梅,自是爱出了有别于其他士大夫的一种味道,这是否可说明其与梅素来有着不解之缘?这篇《渔家傲》清朗俊逸,读毕,非但没有一丝的凄冷,反而让人甚觉欢快愉悦,耐人寻味。

“雪里已知春信至”,写出一个饱含希望的春,清寒与孤寂,一扫而空。一夜的风雪将瘦弱的花枝变得丰腴,似有一些富态之征。清雅艳丽的腊梅点点盛放,将雪白的世界尽情点缀。那红,从雪里喷薄而出,带着新鲜的春色,来报春的消息。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因有梅的存在,亦是惹火。放眼望去,红与白,争相出镜,一片冰与火——这正是漫漫长夜之后,大地绽放的所有惊喜。

隆冬的一个清晨,李清照赏花,也赏自己。在众多的花中,李清照独爱梅。她是一个聪慧女子,懂得世间的艰辛。最难得的是,她愿意让自己像梅,坚韧、执着,品格高纯。梅在她眼里,有着极致的美好。

“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它们都是她眼里的美人,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苏东坡咏梅“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同样是拟人,窃以为李清照的更加细腻温柔,出自女子之手,一目了然。

一直以为,只有女人,才懂得女人的美。一个男人,免不了要用“色欲”“肉欲”的眼光去品评女人,描绘出来的梅,容易流俗于外形。而女人,因通晓梅的内心,则更容易写得客观、真实。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很多女子,生性高洁,清丽脱俗,像极了寒夜风雪中的有着铮铮傲骨的梅。如一代女皇武则天身旁的上官婉儿,她的额头就曾刺了一朵娇艳的梅花。据说,武则天有次冤枉了她,要刺配,后来她发现自己错了,因其性格倔强无法收回成命,就在上官婉儿的额头留下了梅花的印记。

还有梅妃——唐玄宗的宠妃,亦是钟爱梅花,故在额头描上。

文人散士对梅花的钟爱,各有不同。历史上最爱梅花且极具其品行的,大概也只有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一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使他名垂千古,更将梅花姿态之绝美呈现得淋漓尽致。

梅,若用作称呼,也多是女儿名。而历史上的一些美人,也都与梅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据传某年正月初七,公主曾于含章殿下邂逅一朵梅花,此花落于公主额上,拂之不去。几日后,梅花自行脱落,在其额头印下五个花瓣的梅花印记,遂后宫轰动,争相效仿,只因此妆令人俏丽生姿,玲珑剔透。此妆因有梅花,便称作“梅花妆”。

梅花如此可爱,盛放之际,明月玲珑,教李清照如何不心醉?窗外夜凉如水,梅花映雪,又逢清朗月夜,花月交融,而李清照自己此时亦有份大好姻缘,这如何不令她愉悦?此情此景,此景此人,此人此心,这般美好的夜色、景色、人色,让她心潮澎湃,再也按捺不住,想来也只好“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在这有酒有景的时光里,一醉方休罢!

尽管,花色无声,夜景无情,心潮澎湃的只是观花人的心情,但“此花不与群花比”,情感迅疾迸发,词人诗性盎然,借着酒与月,抒发了一道热切的喜悦!

这个夜晚,如此沉醉。虽说写梅,但美到动人的又岂止是花!词人的心醉了,一支玉笔,吐纳芳华。千百年后,当读到这首词,在字里行间,人们还能寻觅到李清照彼时的欢乐,深感她的得意、她的气节、她的文化精髓!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像梅一样,穿行于百媚千红的世间,孤绝清丽,镇定自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