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确前进的目标 立志开发万宝山——南会大队制定三年生产规划

重温劳模的故事 作者:盖祝国


明确前进的目标 立志开发万宝山——南会大队制定三年生产规划

单位面积产量由今年的五百三十七斤提高到六百六十二斤,繁殖大牲口六十二头,积极封山育林,发展副业生产。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由现在的二百元增加到二百五十元。社员们有了奔头,进一步鼓起了干劲儿,冬季生产热气腾腾。

邢台县西黄村公社南会大队发动群众分析形势,制定出三年生产规划,社员心气越来越旺,按照规划要求全面展开了农、林、牧、副等冬季生产。

分析形势找关键

大队党支部先发动群众讨论分析当前形势,找继续发展生产的关键。大家认为,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干部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农业生产又获得丰收,社员们更加热爱集体,出勤率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普遍要求把今后的生产搞得更好。对今后搞什么,怎样搞,意见却不一致。部分干部、社员主张大搞粮食,中搞副业,小搞畜牧,不搞林业。三队社员刘德民说:“粮食是宝中之宝,又是当年见利的营生,我们今后还是狠抓粮食。”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主张,认为一个鼓槌敲不出好点来,要大抓粮食,就得大抓肥料,还得有足够的生产资金,这就得大抓畜牧、林业和副业;社员干劲越来越大,劳动效率越来越高,单一种地,劳动力用不完,只有开展多种经营,才能使社员的劲儿使出来。全大队九分山一分地,大部分山坡宜林宜牧,只抓一分地,丢了九分山,对国家的贡献、社员的收入将相对减少。他们要求全面安排,农、林、牧、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老农赵光身说:“咱们都愿把今后生产搞得更好,怎样才算更好呢?我看要一比对国家的贡献大小,二比社员生活水平的提高。粮是宝,林、牧、副也都是宝,咱们要靠山养山,四宝齐献,不能单打一。”经过几番讨论,大家认识到要想更好地支持国家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活,必须既看到当前利益,又看到长远利益,充分发挥山区潜力,大力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有计划按比例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生产。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思想统一后,根据本村条件,作出了三年规划。要求从1962年初到1964年底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由1961年的五百三十七斤提高到六百六十二斤,除集体、社员储备粮食七万二千斤外,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十一万斤左右;对牲畜要见母就留,孕畜减役,三年繁殖大牲口六十二头,支持兄弟社队三十头,并卖给国家羊、猪等一千一百多头,积圈肥十万担;积极封山育林,三年内基本培育成一个柿树垴、一个花椒坡、一个核桃林,绿化七里河套,还鼓励社员见缝插针,计划零星植树,有果木树三万五千棵,杨柳树三千棵,抚育白生树一万棵,营造洋槐等速生林六百亩。同时通过修坪垒堾,使老树返青,三年内计划收获干鲜果品八万五千斤、枣仁两千八百斤,并实现烧柴自给;坚持锻打祖传“双赵镰”等手工业、副业生产,三年锻打“双赵镰”二十万把,收入二十四万元。三年总收入可达六十万零二千元,平均每人全年收入由现在的二百元提高到二百五十元。

规划是本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精神制定的。全大队共有六千四百一十九亩宜林宜牧荒山,按现有一千只羊、一百二十头牲口计算,需牧坡四千五百亩,如果今后三年多发展羊,就没有植树造林的地。干部社员认识到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耕畜,决定把羊只控制在现有数字内,解决羊只和大牲口、林业争坡的矛盾;还实行轮牧轮封,先封起两千亩山坡,等林草长起来再开坡放牧;充分利用老林地牧羊;合理安排种植计划,适当扩种秸秆作物,为发展大牲口提供好饲草。这样一来,可以大力繁殖大牲口,还为植树造林腾出了两千多亩山坡。

贯彻政策 合理计酬

制定规划时也研究了有关政策问题。在林业上明确了林权。荒山林坡除社员自留山外,其余划给生产队长期经营、使用。在畜牧业上民主制定了牲口使役制度和繁殖奖励办法。规定孕畜干轻活儿,产前不干活儿,繁殖一头小牛奖励给饲养户十元,一头小驴奖励十五元,一头骡子奖励二十元。幼畜一年以后评价一次,牛驴户队对半开,骡马户队四六开。两年以后再评价一次,牛驴户队四六开,骡马户队三七开。幼畜能够使役以后,按出工计酬。大队成立了定额评议委员会,各生产队成立了定额评议小组,经常研究各业之间的定额标准和评工记分问题,使报酬合理。

分业画线 狠抓当前

三年规划订出之后,各生产队按各业活路需要,具体安排了劳力、时间和领导力量。各队的农业战线共一百二十人,这一段要把三百二十亩小麦管理好,积造粗肥三万二千担,修复一百亩土埂,垒堾修地十亩。林业战线共三十名劳动力,常年负责,现在小搞,春节前后组织一次群众运动,明年完成三年植树造林任务的30%。牧业战线共十六名劳动力,负责放牧、饲养牲口猪羊,明年繁殖牲口二十头;并负责积造“三圈”肥料;副业战线共三十二名劳动力,今冬明春完成六万把“双赵镰”的包打任务,加上运输、轧花坊等副业生产,今冬明春可收入四五万元。在各队分业画线的同时,大队主要干部分工深入到队,具体领导。生产队干部也作了具体分工。每条战线都组织了临时或固定作业小组。

在分业画线、巧布兵将的基础上,又组织老农、手艺人等各业的先进人物,着重座谈研究了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大家认为,抓好冬季积肥造肥和小麦越冬管理是实现农业规划的第一步,总结了历年的经验教训,分析了现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给八十七亩三类麦追施茅肥三千一百九十担,并把全部麦田普锄一遍;同时,组织临时作业组,利用封冻前的时机,拉运垫圈土。还组织社员上山割饲草,偏管偏喂母畜、种公畜,为春配打基础。在副业上,增加了掌鞋等门路,充分发挥社员特长;老匠人上炉指导,狠抓名牌“双赵镰”的质量。林业今冬主要是一面保树,一面种树。各队向群众(特别是牧工)进行了爱树护林教育,订了护林公约,大搞培坪垒堾,抚育老树、野生树。现在已新培树坪三百多个,抚育各种树两千五百多棵,种植槐、桑等树三万二千多株。还规划了明春造林基地,大力准备树秧树种。现已向兄弟大队订购了四万多棵果树秧苗。

有三年规划,又有当前安排,有积极可靠的要求,又有切实具体的措施,社员搞好集体生产的心气更旺。社员王贵选说:“三年规划就像树上的果子,看得着,摸得到,谁还不鼓劲儿跳起来去摘呢。他过去日打土埂九点五丈,质量不好,现在日打二十五丈,还保证了质量。落实三年规划的那天晚上,社员就向生产队交售茅肥五千三百担,超过了年前交肥计划。有了规划和具体安排,干部感到心中有底,领导有方,工作更主动、更积极。第一生产队队长赵万志过去发愁生产门道不多、不远,劳动力没有出路,工作被动;规划以后,心里有了底,说话有根,工作主动了。十四丈长、八尺高的垒堾任务,原包工二百二十个,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用了二百个工就完成了。接着,他又组织劳动力承包新的任务,插空栽了一千七百棵洋槐。栽树的时候,他激动地对社员们说:“干吧,咱们有的是活路。只要干,咱们这山就是万宝山,咱们这地就是金银地,咱们这南会大队就会成为太行山上的一杆红旗。”

(原载于1961年12月26日《河北日报》一版)

◇米荣运 盖祝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