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名师门下

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传 作者:高亚鸣 著


2.名师门下

这年冬天,罗哲文背着简单的行李,告别了余家坳和家人,满怀欣喜地来到李庄古镇。

这座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相对安宁的治学环境,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在此完稿,李济的《殷墟考古》在此问世,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此进行《明实录》和《崇祯长编》的研究、整理及校勘工作,王世襄、罗尔纲、李霖灿等学者都在此完成了各自重要的论著。而罗哲文的到来,则为营造学社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定他此生结成割舍不断的文物古建情缘,开启了他七十余载文保事业的漫漫征途。

在李庄穿街走巷,再走上十里地,罗哲文踏着凹凸不平的泥路,穿过一片翠竹林,一座晚清四合院式的院落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中国营造学社暂住地,位于李庄上坝村月亮田,此后6年,他将与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王世襄等学者朝夕共处,患难与共。

抗战时期营造学社旧址(上坝月亮田)

院内,迎面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一窝芭蕉丛点缀其间,绿意扶疏。院子其实是一处呈L型的平房农舍,营造学社看中它相对集中的结构,在其长臂的一侧南北打通成一大间工作室,里面依次安放了几张粗糙的桌子与条凳,是梁思成请当地木匠临时打制的,以备大家绘图、写字、看书之用。当时许多学术机构在李庄各处安顿下来,条件虽然艰苦,但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走动,精神息息相通,足以慰藉人心。学社可以向史语所借用图书参考,可以整理前些年来野外考察的大量资料,即便生活艰苦,能够安静地做着学问,也是幸福的事。

罗哲文就住在工作室入口的左边,这间小屋安放着简单的床铺板,正中央还站着一根柱子。房间虽小,但有容身之地,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可以每月拿到固定工资,这让罗哲文很知足。

学社人不多,算上家属也就十来人,是个温暖、友爱,但要求严格的大家庭。罗哲文报到的当天,大家一起在饭厅围桌欢聚,边吃边聊。两位主任商量了下,正好把工作给安排了,让罗哲文协助刘主任誊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

刘敦桢早年留学日本,一直致力于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就历时4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其中抽空所写的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共达60多万字,并研究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和营造法式等。抗日战争期间,他对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16岁的罗哲文还是个孩子,饭还没吃完,就跟梁思成、刘敦桢他们的孩子玩在了一起。对于面临的人生第一份工作,他懵懵懂懂,开始工作了,才知这可不是普通的抄抄写写。罗哲文开始了解古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由此介入了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刘敦桢是学社的最年长者,平时不苟言笑,素以学问严谨著称,是当之无愧的文献部领头羊。他工作上力求最大限度地完善,所写所画的每一点、每一勾、每一划,都必须端正整齐。新来的小徒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边学边做,颇有起色。刘敦桢话不多,为人谦虚,自认为自己不过具中人之资,因此要能够做出点成绩来,主要靠多干一点。对此,罗哲文铭记在心,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查考史料,并对古建筑的文献资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刘敦桢那坚毅的眼神,透着对学问的执着,给予少年罗哲文深刻的启示与教导。

半年多后,调查报告文稿和插图终于完成了,它倾注了刘敦桢的心血,也是罗哲文工作起点的开始。这位本地招来的小学徒,对古建筑很有悟性,非常有灵气,大有培养前途。平时梁思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在征得刘敦桢的同意后,把罗哲文调到法式组来工作。

梁思成一家住在工作室入口的右侧,是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屋。两个孩子梁从诫和梁再冰都在李庄镇读小学,每天步行去上学。放学后,罗哲文就跟他们玩在一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月亮田边回荡,让做母亲的很是欣慰。林徽因可谓一代奇女子,在建筑学与文学上均有建树,她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异常匮乏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常常躺在病床上工作。林徽因也很喜欢长相喜气的罗哲文,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鼓励他。

没过多久,梁思成便把罗哲文收为弟子。在拜师仪式上,梁思成按着哲文瘦弱的肩头,一字一顿地沉吟道:罗、哲、文。大家平时都叫惯他“罗总统”,因为罗子富在四川方言里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名字的谐音,这么叫带有玩笑的意味。乍然听到师傅赠予的新名字,罗哲文有种肩负使命之感,不由地挺了挺胸膛。确实,这个名字独具文人气质,“哲”与“文”都透着中国传统人文情怀。或许,也饱含了梁思成对新弟子的几多期许,希望他能够早日成为一个古建筑学有用之才,成为一个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方法科学的将才。罗哲文似懂非懂,肃然又重重地点了点头,恭敬地叫了一声“师傅”,露出他孩子气的笑容。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学社如同学校,有着规律的作息时间。晨起打扫完毕后,窗明几净下,才开始伏案工作。工作室临窗摆放的书桌上,整齐地摊放着资料、图纸、测绘仪器等。梁思成像当年教弟子莫宗江一样,手把手地教导罗哲文,对他进行严格的古建绘图训练。

桌案上的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比例尺等等,这些形状、功能各一的制图用具和仪器,对罗哲文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梁思成跟他耐心讲解,一样样教他熟悉起来。正确使用这些用具,是绘图的第一步。就拿绘图板来说,它是用来铺放、固定图纸的长方形案板,即便工作完成了,也要小心平放,不能在上面任意刻划,还要用干布擦拭干净,以防受潮变形。别小看了削铅笔、擦橡皮,这也是一门技术,铅笔要削成圆锥形,画线时握笔要自然,速度、用力要做到均匀;橡皮有软硬之分,擦图纸会产生很多橡皮屑,要用排笔及时清除干净。还有鸭嘴笔和圆规的用法,蘸墨、拭墨的方式,梁思成都一丝不苟地耐心传授,使罗哲文懂得了严谨治学的重要性。原来,这些用具和仪器都是头脑和手指的延伸,熟练掌握才能绘出精良工整的古建筑图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