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骑马远游边关

王阳明传 作者:孟斜阳 著




骑马远游边关

王守仁出生前后,正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建国百年,社会矛盾丛生,内忧外患不断。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荒废,地方官腐败更是有恃无恐。结果弄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王守仁看见军队连年征战,不无感慨地对父亲说: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死亡了。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也不断侵扰中原。此前的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大明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因组织指挥不当,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突袭。明军仓促应战导致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者居半,死者三分之一,损失二十万匹马,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势不可当。于谦等为应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景帝。明景帝朱祁钰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时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极力反对,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此后于谦披甲执锐,亲自领兵二十二万,列阵于九门外。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连连告捷,最终将入侵的瓦剌军队全部击退。

王守仁每每听闻师长们讲此事时,心中沉痛之余,也十分钦佩力挽狂澜的于谦。他认为,于谦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在京城的于谦祠前,王守仁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王守仁此后更加看重军事,苦研兵法,只盼望有朝一日能征战沙场,护国安民。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守仁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出于对北方边境安全的关心,也出于对于谦等的向往,王守仁十五岁时一身侠客装束,单枪匹马前往长城一带实地察看。

他先是来到了“居庸三关”,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些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镇。

居庸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为防守要道。此后历经汉、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关都派重兵把守。到了明朝,朱元璋花费巨资和大量人力,在居庸关修建了一系列军事防御工事,以确保北平府的安全。

作为扼守京师的咽喉,居庸关依山起势,巍峨雄壮。王守仁纵马登上烽火台,只见天际雁群嘶鸣而过,群山松涛起伏,关塞绵延万里。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守仁不由得心思浩茫,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了金戈铁马、喊杀震天的战场画面,脑中涌来无数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句。

当时蒙古各部在被称为“小王子”的达延汗主导之下,力量逐渐壮大,时时与明朝发生边境战争。就在王守仁十五岁这一年,蒙古小王子侵入甘州,明朝将领多有战死。想到明朝边患未除,想到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争中积极建功的英雄,少年王守仁浑身热血沸腾。

他在居庸关、山海关考察了一个多月之久,登长城、访乡贤、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策,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要保大明王朝四方边境安宁。其间,他对夷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详细观察居庸关一带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势、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关隘的兵备防御等情况,脑中思考着防御之策。

待王守仁下山时,抬头间,正好看见迎面过来两个骑马的鞑靼人,有说有笑。王守仁当下搭弓射箭,但闻嗖嗖两声,对方双双中箭。他连喊带射,呼啸着向二人冲去。两个鞑靼人惊恐莫名,转身仓皇而逃。

王守仁大感痛快,便不再追赶,而是信马由缰,缓缓向家的方向骑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独自跑到塞外,打跑了两个蒙古人,这可是件讲出去很长脸、很荣耀的事情。这让少年王守仁的英雄豪气油然而生。

当晚,王守仁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拜谒纪念东汉名将马援的伏波将军庙。

伏波将军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将。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为业,王莽建立新朝时出仕为官。后来他追随光武帝,因讨伐羌族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后马援又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乱,征讨匈奴和乌桓,讨伐南方武陵玉溪蛮族暴动等。老年时,再次出兵匈奴,最终病死疆场。

马援曾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的豪迈、勇气和胆识令少年王守仁推崇备至,梦里竟然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醒来以后,他将这首诗记了下来,成为他励志为国家从戎建功的精神动力。

少年王守仁留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不仅在言谈中表达志向,在行动上更是有惊人之举。当时,由于连年饥荒,两湖(今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三地交界地区发生以号称“刘千斤”的刘通、号称“石和尚”的石龙为首的流民暴动。他们以黄旗为帜,建国号为“汉”,以“德胜”为年号,一时震动京师。

年方十五的王守仁知道这件事以后,突发奇想:这不正是我辈挺身而出、大显身手的时机吗?于是,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洋洋洒洒地写了个奏折,结合他对居庸关的守地考察,阐述了他的御敌构想和克敌制胜的用兵谋略。

父亲王华知道后惊出一身冷汗,大骂了他一顿:“你小子,知道兵凶战危吗?知道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吗?”王华命王守仁立即停止这一疯狂举动。

王守仁对父亲说:“我要像终军一样,上书皇上,请领一万兵马,征讨刘千斤、石和尚等草寇,让国家安定和平。”

父亲王华听罢,怒斥道:“你疯了吗?一介书生妄言兵事,你不是找死吗!”又说:“你懂什么,治安缉盗要有具体办法,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见效的。还是先把学问做扎实了,再来建功立业吧!”

好在当时的皇帝看都没看王守仁的奏折,扔在了一边。王华心里很为王守仁担心,斥责他太狂,早晚要遭灾惹祸。王守仁也不敢再言及此事,专心读书。


王守仁所言的“终军故事”是何典故呢?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博闻多识,文采飞扬,官至谏议大夫。终军年少时博学善辩,名闻于郡中。当地太守奇其才,欲与交结,终军却不以为然拜揖太守而去。当他十八岁时,前往长安上书言事,汉武帝读过他的奏折后大为惊异,拜为谒者给事中,受命巡行郡国。

后来,他主动请缨出使南越,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他想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结果他到南越后,一番说辞晓以大义,南越王表示愿意归顺,但是南越的大臣吕嘉却极力反对。吕嘉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使,终军也被杀害,死时才二十多岁。后来,世人都称终军为“终童”。

可见,少年王守仁对终军的事迹很是向往,也决心效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