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遗少

季羡林先生:听见海棠花未眠 作者:张光璘 著


清朝遗少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8月6日。就在他出生后的两个月零四天,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末代皇帝溥仪从宝座上被请了下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民国时代。但是,新的时代并没有新的气象。皇威犹存,旧习未除,似乎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正如鲁迅所说的:“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新旧交替时代,但是,也是思想界最为活跃和人才辈出的时代。由于季羡林的生日多少与“大清王朝”沾了一点边儿,所以他常常戏称自己是“清朝遗少”。

季羡林的家乡是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季羡林就出生在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临清地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由此穿过。由于盐碱地多,土地贫瘠,更兼降雨集中在夏季,常发生春旱夏涝,农作物产量较低,丰年难以果腹,灾年则颗粒无收,所以临清是山东的贫困地区之一。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也产大枣、柿子。此外,临清的大蒜个儿大味儿好,颇有名气。

临清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建县。后赵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由于地倚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至明代升格为临清州,属东昌府。后又恢复为临清县。1984年撤县改市,称临清市。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临清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城市。隋代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临清是运河上的一个大码头,几百年中,商贾云集,百业兴隆,歌楼舞馆,鳞次栉比,是很阔过一阵子的。几代皇帝南巡,都曾经过临清,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据季羡林考证:英国学者亨利·裕尔(Henry Yule)的名著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东域纪程录丛》)中,就有关于临清的记述。

这是天主教神父鄂多瑞克(Odoric)旅行记中的一段记载,时间是1316年至1330年,是在中国的元朝。原文是:

离开了那座城市Manzu(扬州?明州?镇江?),沿淡水运河走了八天以后,我来到了一座城市,叫做Tenyin。它位于一条叫做Caramoran河的岸上,这一条河流经中国的正中,一旦决口,为害甚剧,正如Fenara的Po河。

——《故乡行》

季羡林认为:“根据鄂多瑞克航行的时间,再根据此城(Tenyin)的地望,此城必是临清无疑。”至于鄂多瑞克为什么在旅行记中给临清记上一笔,只能推想,元代的临清必定已经贸易兴隆,文化昌明,成为大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城市了。

临清在历史上也曾是人文荟萃之地。著名的舍利宝塔,与杭州的六和塔遥遥相对,成为临清的著名景观。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者。明代万历年间州人柳佐建永寿寺,规模宏伟。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临清州志》,清李基和有《清渊十景诗》,可见其时临清人文景观的盛况。其他如鳌头矶、钞关、清真寺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迹。

可是,随着大运河北段逐渐干涸,特别是津浦铁路通车以后,陆路交通代替了水上航运,沧海变成了桑田,临清昔日的辉煌逐渐成了历史陈迹,慢慢衰败下来,最终成了一个无名的小县城。但是,文化是件古怪的东西,它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衰败而衰败。它的流风余韵仍然长久地盘桓在临清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这块齐鲁故土,孔孟故乡,依然民风淳朴,凝聚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然而,正如季羡林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料想,近年来京九铁路修通,临清为车站之一。如今临清借京九线通车的东风,又开始大兴土木,渐渐繁荣起来。

临清古代曾经出过几位文臣武将,但都不甚有名。近代名人中,名副其实的临清人,大约要算抗日将军张自忠了,他是临清人的骄傲。

今天,临清又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大学者季羡林,据说家乡人早就打算把他的名字修进县志里,恐怕是进入艺文志之类的吧。不过按老规矩,活着的人是不进县志的,不知道老家的人有没有按老规矩办事。但是,不管进没进县志,如今季羡林的名字在临清早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临清人的又一骄傲。

按照季羡林的说法,在他出生的年代,全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的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而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他的家乡清平县在山东西部,是最穷的县。官庄则是县里最穷的村,而他的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简而言之,季羡林出生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

官庄距临清县城40里地,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贫困僻远的小村。官庄笼罩在一片黄色之中。黄色的土路,黄色的土坯房,黄土抹的房顶,甚至连天空也是黄的。村子中央有一个大坑,夏天雨后,坑里积满了雨水,孩子们就在这黄泥汤里游泳戏水。全村唯一的一点绿色,是村南打麦场边的几棵大杨树。只有当阳光照射在树身上,绿色的树叶映出点点光亮,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时,才给这个单调、沉闷的小村庄带来一丝生气。

季羡林在回忆中说,也曾经看见过一点红色,那就是新娘子脸上抹的胭脂,还有枣树叶子落尽以后,挂在干枝上的几个红枣。除此而外,故乡在他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便是“一片灰黄”。季羡林的家在村子南面,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实际是在村外,这里是村里穷人住的地方。他家住三间破旧的土坯房,房前有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两棵高过房顶的大杏树,结的是酸杏,可还是常常有人来偷摘杏吃。有一次,同村的一个男孩,爬上房顶偷杏,不慎跌下来,摔断了腿。院前门旁还有一棵花椒树。除此而外,院子里就什么也没有了,空空荡荡的。

季羡林的祖父母早亡,他从未见过他们,因此也就从未尝过祖父母之爱。祖父母留下三个儿子,季羡林的父亲排行老大,他还有两个叔叔。小的一个叔叔过继给了外姓人,改姓刁,从此与季家脱离了关系,父亲和另一个叔叔相依为命。他们俩上无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一贫如洗,甚至连一餐饱饭也没有吃过。

饿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兄弟俩就到村南枣树林子里去,捡食掉在地上的烂枣,聊以果腹。后来,乡下实在待不下去了,待下去也是死路一条,兄弟俩商量后,决定去大城市闯荡一番,去找一条活路。离官庄最近的大城市便是山东省首府济南。于是,兄弟俩就来到了济南。两个毛头小伙子,在人口稠密的济南,拉过洋车,扛过大包,当过警察。他们俩究竟碰到过多少困难,遭遇过多少挫折,谁也不知道。

后来,叔叔在济南终于找到了工作,立定了脚跟。兄弟俩又商量,决定弟弟留在济南挣钱,哥哥回乡务农。季羡林的叔叔希望有朝一日,混出点名堂来,即使不能衣锦还乡,也得让人另眼相看,为老季家争一口气。

于是,季羡林的父亲便从济南回到了老家官庄,耕种祖父留下的几分薄地,以维持生计。就在父亲从济南回到官庄种地的这段时间,1911年8月6日,这个贫穷农民的家庭里,终于有了一丝欢乐的气氛——一个小生命降生了!季羡林呱呱落地,来到了人间。

关于季羡林的生日,这里顺便作一点说明。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这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这已经成了惯例。可是,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党政领导邀请他回故乡,庆祝他的90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他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了下面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了四天——算是我的生日”。

这个“顺便说明”,颇让大家吃了一惊,实际上季羡林也并未因此“笔误”少活四天,只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这件事也算得季羡林生平中的一件趣闻。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季羡林的母亲也是穷苦人家的女儿,娘家姓赵,就在离官庄5里的一个村子里。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不识字,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子之间的感情至厚至深,至博至大。季羡林每每念及母亲时,仍然忍不住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季羡林幼年时和母亲形影不离,总是整天缠着母亲,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在做午饭前,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好把豆粒剥出来,拿回家去做午饭。季羡林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去。这时候正接近中午,天高云淡,蝉声四起,蝈蝈儿也爬上高枝,纵声歌唱,空气中飘浮着一股淡淡的草香和泥土的香味。

在绿豆地里,季羡林像一只小羚羊一样,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又像百灵鸟一样,不停地问这问那。他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他觉得奇怪,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还时不时地停下来,看着心爱的儿子,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脸上也会露出难得的笑容。有时,他和母亲比赛谁摘豆荚快。尽管他全神贯注,使出全身力气去摘豆荚,想超过母亲,结果他还没摘到半筐,母亲的筐已经满了。

失望之余,他细心观察,发现这里面也并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从那以后,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就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只要一想到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便浮现在眼前。

季羡林的童年是在怎样的境遇中度过的呢?他在《我的童年》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

在我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可观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我在春天或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子,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顿牙祭。夏天和秋天,对门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去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和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一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

有一年夏天,季羡林拣到一小篮麦穗,高兴地递给了母亲。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以后,他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当时浑身一丝不挂,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来捉他,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他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最后,母亲也笑了。

季羡林童年时要好的伙伴有两个: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另一个叫杨狗。这都是小名,大名不知道。三个人天天在一起玩,浮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从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绿林好汉,被官府捉住,十冬腊月,赤身裸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也没求饶,最后被杀掉了。季羡林每当想到这个从小一起光着屁股玩耍的小伙伴,竟如此硬气,成为这样的“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杨狗则在官庄做了一辈子羊倌,到死也是一个目不识丁、老实巴交的农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