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抗日名将范子侠 作者:王了 著


引言

巍巍太行,自北向南,八百多里,横跨燕赵,拱卫京畿。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及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形成了一条独具一格的隆起山脉。从地形图上看,它宛如游龙,山川余脉遍布华夏大地。它犹如卧虎,眈眈寰宇,威慑中外。它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天下万物,造就了中华文明。

正因为太行山的雄伟壮丽,地理位置居于要冲。所以才造就并且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豪杰,无论政治、军事、教育、文化,中国很多杰出的人才就诞生于他的覆翼之下。太行山用自己的博大胸襟和辛勤汗水,培育了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勇于战斗的大批栋梁之才。从远古时期三皇五帝的氏族战争,到华夏民族的融合,再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从春秋、战国争雄称霸,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从颛顼、蚩尤到近代的孙中山;从《诗经》《国语》到四大名著的产生等等,都和它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英雄诞生于此,成长于此,最后他们都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安眠之地选择于此。青山有幸埋忠骨。太行山和川泽大河相映生辉,肝胆相照,创造了一处又一处的人间福地,为英雄们留下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英雄的史诗与秀美的山川景色遥相呼应;沉淀的历史文化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息息相通;人文精神的升华与中华文明的塑造和培育生长溶解于太行山的山石中。太行山像民族的脊梁一样,永远铁骨铮铮地屹立于华夏大地。

作为太行山精神文化内涵象征的范子侠将军墓地,为太行文化和太行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而勇于自我牺牲的抗争精神书写了新的一页。

在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太行山东麓丘陵与山区边缘接壤地带,从高处鸟瞰,太行山的支脉像伸出了万千条铁的臂膀,自西向东,青色的山峦渐渐地被黄色的丘陵地带所掩盖,高山与川泽和谐地依偎在一起。在沙河市西部山区共有大小山川5道。在位于沙河市西南的柴关川内,有一座大山,叫大安山,面积方圆9平方公里。这座山虽说位于太行山边缘,但是和周围山峰并没有相连,它自成一体,却又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它的西北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绝顶之处,从远处观看,山上的悬崖向外突起的部位,就像大雷音寺庙的千佛谈经说得一样,周围村庄的人都叫它寺垴。大安山的东面地势缓和,山岭呈U形结构。大安山的位置,似乎说明,太行山即是它的后盾,同时它也用自己的躯体充当了巍巍太行的守护者。正由于它如此巧合的地理位置,在中间的山谷地带,出现了一座千年古寺——封峦寺。封峦寺是目前冀南地区唯一进行过“中礼”等国家级重大宗教仪式的寺庙。它背依大安山,南靠活水泉,北临小清河。环境清幽,景色优美,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位高僧。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著名的理学家石介,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宋碑。而石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在他遭遇官场的倾轧斗争之后,这位曾谤佛家学者却瞬间领悟到佛学的真谛,一口气跑到了封峦寺来参禅礼佛了。他还撰写了气势磅礴的重修某大殿碑文。这块碑文成为目前学界唯一公认的石介的真实遗作,一度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震撼。宋明时期重宇巍峨的佛殿以及悠扬传神的钟磬木鱼之声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而变成了一堆废砾,惟有佛殿前那高大的宋碑孑然地傲立碑林之中,象征着石介那蔑视一切神权君权的理学精神永放光彩。就在石介走后的900多年,就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人所书写的宋碑身后,原封峦寺中心佛殿主座位置终于迎来了一位用自己年轻生命换来民主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民族英雄——范子侠。这两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将大安山作为自己人生转折或安息之地,充分说明了,沙河的人文山水与英雄大师的崇高精神风范是息息相通的。否则,来自山东的石介碑文和家在江苏而却身葬沙河的范将军也许不会同时出现在这宁静祥和的佛教重地。范子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一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诠释了石介理学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延伸。

在范子侠将军的老家江苏丰县,同样有一条贯穿县境的河流,也同样叫大沙河。可以说范子侠将军生于大沙河畔,最后又同样把位于北方的大沙河畔作为自己的安息之所,历史的巧合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一切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作好安排一般。

历史上镏金碧瓦钟磬常鸣的佛殿,在做了几百年的禳灾求福的佛事后,也许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似乎都是为英雄的光荣到来而准备的。如今的封峦寺已经迁居河的北岸,而原有的旧址则腾出地方安葬着这位英雄。位于河北岸的寺庙与范子侠将军墓地隔河水相望,庙宇燃起的袅袅香烟和悠扬的钟磬之音,时常回响萦绕在范子侠将军墓地的上空,似乎在告慰上苍:英雄之魂,誉满太行;英雄之名,万古流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