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创办爱国社

儒雅的泰斗:蔡元培 作者:刘然 著


3.创办爱国社

20世纪的上海,乃是中国近代的通都大邑,常能领得风气之先。戊戌变法之后,不少仁人志士投奔此地。“庚子”事件后,海外反清力量渐起,其依托沪上租界,联络同道志士,展开活动。大批文人志士在此办报兴学,各种新式学说绝地而起,进而辐射全国。

蔡元培身为学界名人,在此期间很快便组织团体,谋划革命之路。时间虽不长,但这短短的三四年,就改变了他一生的政治归属。

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学社,活动多集中在1903年上半年。学社主要模仿日本西乡隆盛等人提出的“重在精神教育”的办学理念而所授各科学,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

蔡元培曾在学社祝词上说:“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思想普及全国,就像神经联系着脑筋而遍布全身一样……学社如果能有这样的希望,那么中国的前途,就会因你们而有希望了。”

爱国学社刚刚创办时,困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有时候竟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出。为此,蔡元培只得赶赴南京,求助蒯光典。而此时,蔡元培的长子病重,等到他到了码头正要乘船驶向南京之时,家人传来信息,称阿根已经离开人世了。蔡元培挥泪而去,托付友人为其办理丧事。几天后,他筹款归来,解决了学社的燃眉之急。

当时,学社中的不少教师乃是教育会成员。蔡元培负责讲授伦理,吴稚晖传授天演论,章太炎教高级国文,理科教员则由科学仪器馆的同人担任;英语教员由外籍女教师担任;体育教员为何海樵、何山渔。

教员们大多是义务教学,并非靠学社工资维持生计,而是有其他经济来源。后来学社和《苏报》合作,众教员为《苏报》写稿,报馆给学社提供资金支持,减少了学社部分经济压力。

爱国学社与一般的教学机构不同,它自由之风甚浓,凡事需众议,完全自治。社员以“联”为单位,20多人为一联,学生可任意组合。但凡学社要事,均由学联开会讨论决定,不得擅自篡改,最后由主持者执行。

进入爱国学社的学生,均反对专治压迫,极其期望民主、自治的制度。而学社总理的行为,刚好符合他们的意愿,令他们十分欣赏。事实表明,爱国学社兼任讲学与革新双重任务,是当时不可或缺的社会团体。

随着爱国学社影响力的增加,各地方退学风潮日益严重,来学社就学者日益增多。

1903年4月,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因扼制学生思想,禁止学生读新书,致使31名学生退学。一些学生代表便纷纷向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求助。因此,蔡元培代表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对他们进行了援助。在蔡元培鼎力相助下,31名学生全部加入爱国学社。

同年4月,浙江杭州求是大学堂无理开除学生,导致80多名学生退学。退学学生欲仿效爱国学社,自建民塾,想请蔡元培等人略作指导。而蔡元培却因事务繁忙不能亲临,只能在《苏报》上撰文,以示声援。此时的爱国学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学生增到150多人。学生在校除了学习知识,还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蔡元培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毅然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自是年2月,他便率领学生,举行演说,评时事政治,发表政治意见,这对后来的社会产生很大影响。3月之后,他又同日本留学生遥相呼应,先后发起拒法、拒俄运动,揭露广西巡抚的卖国图谋,抗议沙俄侵占东北的行径。

当时有报道称,广西巡抚王之春为平定境内的叛乱之徒,欲奏让法国军队镇压,并向亨达利洋行借款,称事平之后,以广西路矿作为酬谢。

东京留日学生听后,极度愤怒,于4月24日致电朝廷,要求惩办王之春,还请中国教育会响应。随后,蔡元培率学社成员积极投身到抗法行动中去。

次日,在上海的广西人士以及各界代表于张园集会,爱国学社和中国教育会全体参会,蔡元培、龙泽厚、徐敬吾、钱宝仁、马君武、吴稚晖、邹容、叶瀚等人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外国干预是亡国的原因,而两粤沦陷只是糜烂之始。

蔡元培呼吁道:“全国人民的事,不是一两个省的事……现在我等对付王之春,要桂省人民先从本地阻挠此事,上海及各地遥为声援,遍告同志,就今日起,立一团体,专为阻法兵干涉而设。”

不久之后,拒俄运动事起。3年前,俄国入侵我国东北三省,《辛丑条约》签订后,并未撤兵。直到1902年,清廷又和沙俄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分期撤出东北境内。可军队还未完全撤出,俄又违反条约,不仅不撤兵,还提出新要求,企图继续霸占东北。消息传入群众耳中,引起大家强烈不满,于是更大的拒俄运动就此掀起。

4月27日,蔡元培率教育会和学社成员参加拒俄大会。4月29日,东京留日学生集会,揭露沙俄的罪行,组织成立拒俄义勇队,但遭到日本政府的阻挠,后改成军国民教育会,欲到前线作战,其中,汤尔和、钮永建先归国请愿。

4月30日,拒俄大会再次发起。这次大会比起上次,规模更大,除了学生之外,包括上海各界人士,到会人数达1200多人。大会上,蔡元培率先演讲:“上海应设国民公会以议论国事,如东三省、广西等之最要问题。”于是将原拟的“四民公会”改为“国民公会”。之后,马君武等人先后发表演说,全场齐唱《爱国歌》。

大会进行中,留日学生来电,蔡元培当场宣读:“俄祸日急,留学生已电北洋主战,结义勇队,愿赴前敌。望协助。”

电文读完之后,有人倡议说:“吾辈非中国人耶?有表同情者,请从吾在草地向东鞠躬,以表对留学生之爱国心。”话音刚落,蔡元培便带领队伍朝东鞠躬,表达其对留学生的支持。蔡元培在演说中提议建立组织,协调行动,洋溢着爱国的激情,以警醒国人的愤慨。

随着学社工作的继续开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只搞演说之类活动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的行动才能更有成效。于是,爱国学社仿照东京留学生,也成立抗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进行军事操练。

此时,本是长袍马褂的蔡元培也主动参加,剪去长发,脱去长袍,躬身实践,共同演练。精神和实践相结合,学社工作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久,蔡元培、吴稚晖让南京、杭州等地退学的学生,也转入爱国学社。

对于这些活动,一些顽固派是极端反对的。《申报》《新闻报》等几家大报,亦持有反对论调。因此,学社认为,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机关报,才能成为爱国学社之所需。

当官立学校学潮此起彼伏之际,陈范主办的《苏报》批“学界风潮”一栏,对其予以详细报道,让人耳目一新。随后,教育会和学社决定与苏报馆合作,报社每月为学社资助百银元。这样一来,蔡元培倾向革命的主张便有了媒体的传播,比起张园演说,此影响更为广阔。

《苏报》,本是上海一个普通小报,曾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最初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后又转向反清革命。后经营不善,难以维持,办了两年后便于1898年转让给陈范。

陈范,字叔柔,号梦坡,湖南衡山人,是院江西铅山知县。因曾替百姓说话,冒犯洋人被罢官,后移居上海。陈范手中的《苏报》由汪文溥主笔,多无新意。而自从陈范入会,与蔡、吴联手,《苏报》便彪炳史册。

在此之前,南洋公学退学风潮之时,陈范的外甥沈联,正是南洋公学学生,又是退学潮的积极分子。陈范为了支持学生行为,特地在《苏报》中设立“学界风潮”栏目,专门记述各地学潮事宜。

如此,《苏报》渐渐成了教育会的机关报,也即是成为教育会和学社喉舌的原因。

蔡元培为《苏报》撰写文章多不可考,仅知《释“仇满”》。其时,革命烈士排满情绪甚烈,甚至有人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蔡元培的文章即对此而发。文章以平和笔调论证汉满两族同化的事实,认为满洲人实乃政治特权代名词,其特权有三:世袭君主,驻防各地,不治实业。文章批评那些“无满不仇,无汉不亲;时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的偏执,同时,也坚信“世运所趋,非以多数幸福为目的者,我成立之理;凡少数特权,未有不摧败者……民权之趋势,若决江河,沛然莫御”。

蔡元培在革命的同时,不乏冷静的态度。不过,此文被“反满热潮”淹没,并未有多少轰动。其时,人们根本不会发现其价值,等他们有所认识之际,已时过境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