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母亲与二姐

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作者:历向君 著


二、母亲与二姐

林语堂的母亲叫杨顺命,出身寒微之家。她是一个老实忠厚的女人,也是一个基督徒,她能读闽南话注音的《圣经》。她嫁给林至诚为妻后,任劳任怨,为林家生了八个孩子。长子名景良(和安)、二子玉霖(和风)、三子憾庐(和清)、四子和平(早殁)、五子语堂(和乐、玉堂)、幺子玉苑(幽),长女瑞珠、次女美宫。这些孩子都听从林至诚的教诲,友好相处,和善待人。除了两个女儿因经济困难没能继续求学外,五个男孩后来都上了大学。老大、老三在厦门鼓浪屿进了救世医院医科。当时西医还未被国人所接受,这所医院为了培养西医人才,才附设了医科学校。一方面是学费较低,另一方面也是林至诚让孩子们学好英语,掌握本领将来好为群众服务。老二、老五和老小,都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

杨顺命不认识字,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赞同丈夫林至诚的意见,只是因经济问题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没有做到男女平等,导致两个女儿没能进大学深造,成为女儿们的终身遗憾。

杨顺命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她的善良不仅表现在对自己儿女们身上,而且表现在她很有同情心,经常帮助穷苦的人家。在林语堂后来的小说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形象,而且都是写得那样感人肺腑。母亲,对人子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她是生命活水的源头。林语堂在《回忆童年》中曾这样表示他对母亲的感受:“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大概就像春风化雨。我是在这春风化雨的母爱庇护下长成的。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你想天下无限量的爱,是没有的,只有母爱是无限量的。这无限量的爱,一个人只有一个,怎么能够遗忘?”林语堂在《八十自叙》里也说过:“我记得母亲是有八个孩子的儿媳妇,到晚上总是累的筋疲力尽,两脚迈门槛都觉得费劲。但是她给我们慈爱,天高地厚般的慈爱,可是子女对她也是同样感德报恩。”母亲对于林语堂来说,她所给的恩爱比天高,比海深,令他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因为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孩子们学会了认识世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基督教文化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林语堂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如自由精神、谦卑性格、感悟能力、博爱心胸、和谐理想,但需要说明的是,林语堂与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不同,他自小虽然信基督教,但对基督教教义产生过怀疑,后来进入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后更是如此,甚至他曾一度称自己是一个异教徒,并为此而常常苦恼,直到晚年才又重新回归基督教。但不管怎么说,林语堂是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一个中国现代作家。

林语堂在《回忆童年》时说:“影响于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州西溪的山水。”除了父亲的影响外,二姐对林语堂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二姐美宫,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善良、聪慧。她比林语堂大四岁。兄弟姐妹中,林语堂与二姐感情最深,甚至比对父母还亲切。美宫曾就读于鼓浪屿毓徳女中,被同学们誉为“校花”。林语堂在暑假中发现,每当在家上课(父亲给他们上课)未完时,美宫就得恋恋不舍地离开,因为她必须去烧饭,供一大家人吃。女孩与男孩不同,家务活大多都让女孩去做。下午上课未完,她也要提前离开,而去把洗好晒干的衣服收进来。

美宫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异,并且怀有远大理想,向往将来能进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可是,林至诚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决定牺牲美宫上大学的理想。美宫只好在家等待婚嫁。父母多次给二姐提亲。晚上,父母到美宫房里,刚要提起婚嫁的话题,美宫马上就把灯吹灭,转身睡觉。她多么想读大学啊!她曾想与弟弟林语堂一起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当时有一个商人正在追求她,但美宫迟迟未答应,一直拖到二十二岁,她才彻底放弃了上大学的希望。

1912年初秋的一天,林语堂与二姐美宫坐在同一条船上,但命运之神却作了如此不公平的安排:林语堂获得进大学深造的机会,而二姐美宫是去西溪的山城出嫁。林语堂后来回忆起来,心情还是异常沉重:“那年,我就要到上海去读圣约翰大学。她也要嫁到西溪去,也是往漳州去的方向。所以我们路上停下去参加她的婚礼。在婚礼前一天的早晨,她从身上掏出四毛钱对我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愿望。’我上大学,一部分是我父亲的热望。我又因深知二姐的愿望,我深深感到她那几句话简单而充满了力量。整个这件事使我心神不安,觉得我好像犯了罪。她那几句话在我心里有极重的压力,好像重重的烙在我的心上,所以我有一种感觉,仿佛我是在替她上大学。第二年我回到故乡时,二姐却因患鼠疫亡故,她已经有八个月的身孕。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永远不能忘记。”林语堂每当想起那四毛钱,就想起二姐,想起二姐那句话,想起这一切,他都忍不住要流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