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作者:(德)艾伯华 著



导  读


董 晓 萍


一、体 例

本书是编写和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它具有工具书的功用,但不是严格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AT分类法进行编排的工具书,而只是有限地参考了AT分类法。它的主要部分,是作者根据中国民间故事的历史记载、田野作业资料和个人的研究理解所提出的分类系统,对中国故事类型进行了编纂,共编制15个主题,246个类型编号,并做了整体阐释,因此,它也是作者的重要学术著述之一。全书的体例,由作者安排为三部分:故事类型(第一章)、研究著述(前言与第二章)和文献索引,以下略作介绍。

二、主题、类型与条目的编排

(一)本书中故事类型的主题,用中文数字与黑体字标出。例如,在第一章中,各组类型之上的第一级标题,为艾伯华设定的主题,见黑体字“一、动物”、“三、动物或精灵帮助好人、惩罚坏人”和“五、创世、混沌初开、最初的人”等。

(二)每一种故事的母题,在主题“一、动物”之下,
有名称和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与宋体字标出。如第一章“1.鸡和龙”。

(三)各个故事类型的叙述,按情节发展的线索,描写情节单元,用带括弧的阿拉伯数字和楷体字标出。如“1.鸡和龙”条下,描写情节单元:

(1)鸡原先有角。

(2)它把角借给了龙,龙借角,为的是在天上留下一个好印象。

……

(四)同一故事类型的情节单元的变化,用“扩展”字样开头,给以提示。例如,表示“1.鸡和龙”类型的其他说法“扩展:蜈蚣担保归还。因此鸡现在总是要啄死蜈蚣。……”

(五)同一故事类型的其他大同小异说法,用“异文”字样开头,给以提示,后面进行简要的叙述。例如,第一章《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滑稽故事”中的“11.徐文长Ⅰ”条下,有56个异文,其中,作者对第4个异文叙述如下:

异文(4)

徐把一个正在洗澡的瞎子的衣服拿走了。他告诉瞎子说,他的名字是“都来看”,瞎子这么喊他,于是所有的人都来嘲笑瞎子。

(六)指出资料的出处原则。分五种情况:

1.历史文献和现代书刊,用“出处”字样开头,下面以a. b. c. d. e. f.拼音字母排序,分条列举,如第一章中的“滑稽故事”中的“1.傻子Ⅰ”条下,列举“出处:a.民间(月刊)Ⅰ;b.曹子建集Ⅴ”等。句末括号内文字,指该类型故事的收集地区,如第一章的“122. 云中落绣鞋”条,“出处b.包公案;水灾,第12—13页(山东,登州)”,括号内文字即指本条资料得自“山东登州”。

2.田野调查资料,用“出处”字样开头,随之补出“手抄本”字样提示,以作区别。如第一章的“10.怕漏”条,“出处:b.艾伯华手抄本1”。

3.流传范围,用“流传地区”字样开头,然后在括弧内标明该类型故事的传播区域,如第一章“31.蛇郎”条:

流传地区

中心地带似乎在中国南部,在这里,故事的表现形式最完美、最丰富。一般说来,全国各地(西北地区除外)均有流传。

4.资料一览,如附在第二章《成果》后面的《民间故事地区来源一览表》。

5.德(英)文原著,用德(英)文作者(作者、译者)的名字开头,说明此书为德(英)文著作。更详细的情况,可查阅作者所附《本书使用的参考文献》。例如第一章“145.探阴间Ⅰ”,出处a“韦勒尔”,指此文献为韦勒尔(Fr. Weller)的德文著作,详情可再查《本书使用的参考文献》拼音“W”音序条下的“韦勒尔”。再如第一章“67.十日并出”,出处d“论衡(福克……)”指作者所用为福克译《论衡》德文本,详见《本书使用的参考文献》。

(七)研究者注。用“综论”“附注”等字样开头,后面提供分析资料,并提示此类型在本民族文化中的研究要点。如第一章“41.狗的传说”条:

综论:

……

钟敬文《种族起源神话》(《民众教育季刊》第3期)同样作了概括性的论述。

这里所涉及的古代中国早期文化的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神话传说问题,在一篇简短而带有探索性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文化结构的新的设想》(莱比锡,哈拉索维茨,1937年)。

(八)比较。分三种情况:

1.就分类对象的内容特征进行比较,用“母题”字样与阿拉伯数字开头,或用“对应母题”字样与阿拉伯数字开头,后面列出与母题原型比较相近的母题或对应的母题,以利读者进行比较。如第一章“6.猫和老鼠”条下,别列出“母题(2)—(3)”,又列出“对应母题(3)”;显示了中国母题分类的特殊性。

2.就故事类型的情节单元进行比较,如在第一章“28.动物对话”条下,在叙述了这个类型的四个情节和资料出处之后,作者再从“听到对话”的地点、“谈话者是”、“对话转化为”和“获得财富的方法”等另外几个不同的角度,对情节单元进行重新归纳和分组,然后将各个情节单元的序列一一排列出来,以展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情节系统的庞大和叙述复杂多变的现象。

3.就中外民间故事交流的资料进行比较,用“历史渊源”或“比较”字样开头,后面指出与中国相似的东方其他国家的故事或西方故事的资料线索。如第一章“43.蛤蟆儿子”:

历史渊源:

涉及印度,比较《印度古代神话传说集》第144—147页。

(九)本书对参照AT法进行分类的少量的中国民间故事,表述简明扼要。但对根据中国故事资料实际划分的民间故事类型,均给予了详细的分析、类比和归纳,并注明其资料的丰富来源。对同一故事的各种版本的记载,也分别以罗马数字、Ⅳ、Ⅴ等表示,做了比较仔细的交待。如上述第一章“滑稽故事1114”中的“徐文长ⅠⅣ”。

三、索引与条目的编排

(一)本书使用的参考文献。用于检索此书所征引或参考的中西文书刊总目录。各种索引按照汉语拼音A、B、C、D的字母顺序编排。在现代书刊的诸条目内,按作者、书刊名称、卷次、页次、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的顺序编排。凡田野作业资料,均注明“口头故事”或“手抄本”字样。对于古代历史文献的刊印年代,按照中西文读者都可以接受的阅读习惯,注出“××世纪”。重点书目,用星号“*”标出。另外,作者对个人认为刊印或出版时期有异议的文献史料,在第一章“历史渊源”部分也做了相关的叙述,读者可以对照查阅。

(二)中文参考书目索引。用于检索上述总目录里的中文书目名称,按B、C、D、E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序排列。另加标题“附录一”。

(三)中文书刊作者索引,用于检索上述总目录里的中文书刊作者的姓名,按B、C、D、E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序排列。另加标题“附录二”。

(四)民间故事拼音索引。用于检索第一章中各故事类型的主人公、主题或母题名称,与部分中国故事的习惯称谓,这些条目均按汉语拼音字母A、B、C、D的音序排列。每一条目的文献出处,在冒号“”后面表示。文献出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此条在第一章中所属的范畴部分,如“民”指此条属于“民间故事”部分,“滑”指此条属于“滑稽故事”部分,“民异”指此条属于“民间故事”中的“异文”部分,“滑异”指此条属于“滑稽故事”中的“异文”部分;后一部分,是数字,指此条目在第一章中所标示的故事类型编号。

(五)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用于检索第一章中的民间故事类型的编号。各个编号均与原题号和类型名称的顺序相符合,可在全书任何章节中出现的某类型的地方对照检索,也可与以上“(一)”至“(四)”索引中的诸条目互相参照检索。

四、关于几个调整部分的说明

本书是全译本,对原著内容未做任何删节。但此书已以德文出版了半个世纪以上,书中原来采用的威妥玛式中文注音,现在在中国已不通行,中国的读者对它们早已不熟悉了。当时西方汉学界对汉字的引用或校对,相对来说,也还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讹误之处在所难免。它们虽不影响原书的价值,但毕竟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为此,这次的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对某些客观上需要表述更清楚的部分,或者需要改变表述形式的部分,做了相应的技术性调整,以期更好地体现原著的学术内容,并方便现代中文读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部著作。

具体调整部分如下:

(一)在德文原著目录所设一级标题目录下,补入作者编定的二级标题(原分布在正文的一级标题下),呈现出原著的一、二级标题整体框架,以使读者容易把握原著的理论与方法。

(二)德文原著的中文引文和索引的注音,均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现一律改为国内通用的汉语拼音注音。

(三)更正明显的笔误。例如:原著中的中文书目“《小唐除奸传》”音似字误,现更正为“《小塘诛奸传》”;原著中的民间故事“挽心后”形似实误,现更正为“换心后”;等等。

(四)对个别容易混淆的提法,根据作者的原意,我们已将其补叙清楚,以避免歧义。例如:将“(不详)”改为“(地区不详)”;将“(广益)民间故事”改为(广益书局)民间故事”;将原著五个索引中的第四个索引的题目“索引”,据其实际功用,增补为“民间故事拼音索引”,以便使读者一目了然,方便查阅;等等。

(五)某些中国民间故事的名称译成德文后,再转译成中文,很难保持其原来的中国风格,有些甚至连中国人都听不懂了。现按照中国本来的习惯说法进行翻译,恢复了它们自己的中国称呼,例如:将类型167“装扮成动物劳动”,复原为“大禹化熊”,将类型190“先知”复原为“有言必中”,等等。某些由于年代久远、书籍缺失而无法对译的人名或地名,只能存疑,留待今后进一步查证。所幸这种情况由于译校者的努力再努力,已所剩无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