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正定隆兴寺

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 作者:赵炳时,林爱梅 著


1-3 正定隆兴寺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北,西靠太行,南扼滹(hū)沱,自古为“河朔重镇”。城内寺院佛塔名胜古迹众多,现存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城南门

正定旧城图

1933年8月,梁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后文简称《纪略》)的绪言中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除隆兴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归来整理,觉得材料太多,非时半载不办,而且篇幅过大,非汇刊所能容,所以先作‘纪略’,作为初步报告。”

从华塔望正定城

隆兴寺全景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占地5万平方米。庙院规模宏大,按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为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慈氏阁及转轮藏阁、康熙和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其中数座殿堂保持了宋代建筑风格,十分珍贵。

隆兴寺模型及总平面图

隆兴寺天王殿

1933年梁先生拍照

大觉绝六师殿遗址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正殿七间,进深七间,重檐九级歇山顶,四面明间各出抱厦,以山面向前,形制颇为特殊。而殿内梁结构均与《营造法式》相符。

梁先生在《纪略》中说:“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存诸殿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道者。”

“斗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都是后世所少见。”

摩尼殿西南角柱

摩尼殿转角斗栱

摩尼殿正中坛台上佛像五座,其中释迦、阿难、迦叶三尊为宋原塑。殿后南壁悬雕塑须弥山观音像,姿态端庄优雅,生动自然,为泥塑精品,鲁迅赞为“东方美神”。其四壁是明代佛教故事壁画,也很精彩。

摩尼殿后壁悬雕塑观音像

摩尼殿东间宋代壁画

佛香阁又名大悲阁,为寺院现存的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面宽七间,深五间,歇山顶。原是宋太祖驻跸正定时于公元971年兴建,铜铸大悲菩萨像。至梁先生测绘时,建筑已被毁。

营造学社大悲阁立面图

《纪略》中说:“现在的阁已破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屋顶已完全坍塌,观音像已露天数十年。但就现存的部分,还可以看见内部宋代原来的梁柱和斗栱,外部却完全是清式。”铜佛像有42臂,称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2米。“像身衣褶,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显呆板……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大概都是宋代原物。浮塑的建筑物雏型,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可惜这些宋代壁塑现在已不见了。

转轮藏及慈氏阁,梁文:“绕到转轮藏之后,初次登楼。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栱,和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转轮藏

在正定转轮藏

转轮藏阁

“……在佛香阁之前,与转轮藏殿对立,而形式与之极相似者,为慈氏阁……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像后有精美奇特的背光。全部雕塑工颇似佛香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

慈氏阁

慈氏阁弥勒立像

营造学社慈氏阁平面、剖面图

隆兴寺内存有隋、宋、明、清历代碑石30多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龙藏寺碑”,为隋时建寺之初所刻立,文为开府长史张士礼所撰,书体方正有致,字画遒劲有力,是唐初楷书风格,康有为赞为“隋碑第一”。

隆兴寺御碑亭

龙藏寺碑

隆兴寺中轴线北端的毗卢殿,系由崇因寺移来,殿内铜铸毗卢佛,非常精美。其北为“龙腾园”,再现前寺后苑的格局。

毗卢殿

毗卢殿内佛像

隆兴寺北龙腾园

院内经幢

营造学社隆兴寺总平面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