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藏“金粟”话儒林(代序)

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 作者:侯会


书藏“金粟”话儒林(代序)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书痴》一篇,写彭城郎生家境贫寒,百物典尽,唯独父亲留下的藏书,一卷不肯弃置。他将父亲手抄的《劝学篇》贴在壁上激励自己,每日苦读不辍——“不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不为求官,只信书中真有金钱、米粟!)

《劝学篇(一作“诗”)》相传为宋真宗赵恒所作,内有“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语,千百年来,成为鼓舞贫寒子弟发愤读书的座右铭。——而“书痴”郎生苦读的结果,竟真的获得了“窖粟”“金辇”,还得到神女的眷顾,最终进士及第,做了高官。

文中所叙虽属“小说家言”,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士人的生活现状及处世心态,而类似的状况及心态,在明清世情小说中还多有反映。

一般认为,“世情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最高水平,经典之作有《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及《歧路灯》等。它们的诞生,将读者从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佛妖魔的遥远世界,拉回眼下的现实生活。书中细说凡人的吃饭穿衣、喜怒哀乐,让读者从平凡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

通俗小说的读者以“下里巴人”居多,受市井习气浸染,心胸眼界不无局限。他们见东家财主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不由得心中一阵阵“羡慕嫉妒恨”;可看到西邻秀才穷得揭不开锅,又找回了几分优越感。眼见富裕人家出了败家子,他们幸灾乐祸、暗自拍手;路过公爵府的高墙,又心生好奇,很想见识见识“钟鸣鼎食”的排场、少爷小姐的风流……世情小说的出现,恰恰迎合并引领了世俗读者的阅读趣味。

这类小说的一大特点,都将衣食住行、银钱经济当成描述重点——这又是百姓每日一睁眼就会遇上的问题。而名著之所以永不过时,原因之一,便是因应了百姓这“永不过时”的需求!

笔者前面两本书《食货〈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和《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都是从物质生活角度入手,来阐释小说名著。所涉及的两部名著,一写外埠土豪,一写京师贵戚,于中下层百姓,稍有间离感。本书则对《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歧路灯》三书做一番探讨,小说主人公多为士人,与市民比邻而居,更觉熟悉。本书的讲说模式,依然侧重银钱经济、世俗生态,书名弁以“金粟”,也仍取“食货”“物欲”之义。

三部小说的作者,《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或以为即《聊斋》作者蒲松龄(1640—1715)。不过也有人不予认同,以为作者另有其人,活动时间尚应前移。《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则生活于18世纪上半叶。《歧路灯》作者李绿园(1707—1790)的一生,差不多跟整个18世纪相吻合。——三书作者的活动时间前后相衔,涵盖17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8世纪。书中反映的生活图景,也应与明崇祯至清乾隆这一时段相对应。

这一二百年,又是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经济的运行极不平稳。单就白银的购买力而言,百多年间起伏甚大;而衣食住行的价格,也因社会的治乱、年景的丰歉,多有浮动。因而本书第一、二辑在讨论物价时,答案颇有参差。

三书主人公既多士人,必然与科举功名发生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因而本书第三、四辑“儒林经济,科举引领”“边缘儒士,谋生百态”,便都是围绕科举与经济的话题展开。

“功名”与“富贵”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本书第五辑“当官做吏,鲜不为利”,摘取三书所叙官场贪渎的骇人内幕做集中论述。对于今人认识中国官场运作的历史,不无帮助。

这三部书还映射着封建末世某种普遍的社会忧思,即对子孙不肖、后继乏人的焦虑。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科举制对世袭体制的成功制约。——本书第六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此略作探讨。

本书不是纯学术著作,不过尝试以小品的形式,聊聊小说人物,谈谈书背后的历史。熟悉这几部小说的读者,不妨换个视角跟在下重新审视;没读过的,权当听听故事。

还应指出,三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水平并不均衡。《醒世姻缘传》的风格近于《金瓶梅》,西周生对经济信息及底层世相的记录描摹,详赡而生动,有超越笑笑生处。《儒林外史》格调自高,然而作者笔下的儒士,也是要吃饭穿衣的;透过钱孔看去,往往呈现着别样面目。相比之下,《歧路灯》的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似不能与二书比肩;不过书中对子弟教育的关注,对赌博之害的警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取其一点,无论其他,亦不失读书一法,故一并论及。

丙申秋月,于与德堂

  1. 赵恒《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全书100回。作者署名“西周生”,或以为是蒲松龄的笔名。故事背景为明代,叙两代姻缘。第一代男主人公为官宦子弟晁源,他宠幸侍妾珍哥,逼死嫡妻计氏,又因猎杀妖狐而遭报应,最终死于非命,珍哥也瘐毙狱中。第二代男主人公为财主子弟狄希陈,他先后迎娶薛素姐、童寄姐,婚后备受妻妾凌虐;家中一婢珍珠被寄姐逼死。后经高僧指点,希陈始知自己是晁源转世,素姐、寄姐及珍珠分别为妖狐、计氏及珍哥托生。希陈诵经消怨,后得善终。
  3. 《儒林外史》,全书56回,作者为清人吴敬梓。是书以明代为背景,实则展示了18世纪清中前期的社会面貌。书中重点描写文人儒士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突出了批判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主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儒生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惠、严贡生、严监生、王玉辉、虞育德、杜慎卿、杜少卿等,刻画生动,堪称典型。该书是明清说部中唯一一部足称讽刺的长篇小说。
  4. 《歧路灯》,全书108回,作者为清人李绿园。作品以明代为背景,实则反映了清代中前期的社会生活图景。全书讲述乡绅子弟谭绍闻幼年失怙,又为庸师所误,加之交友不慎,遂致堕落;赌博狎妓,无所不为。后家业凋零,在父执劝导、忠仆扶持及亲戚提携下,幡然悔悟,浪子回头,终于重振家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