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世和求学经历

林森传 作者:刘小宁 著


林森的先祖曾多次迁徙,先居住在山东济南,后又迁至河南固始,最后辗转到了福建。初入闽时,先住闽侯枕峰乡,后又迁至陶江,在凤港村聚族而居,主要从事农作,直到清末。

林森幼年曾读过私塾,又入培元学校读小学,第一次接受了西方的新式教育,至1882年,林森完成了小学学业,升入福州的“鹤龄英华书院”,接受了完整的西式教育,这对于他今后从事反清革命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期间,林森经历了“台湾教案”、“延平教案”和“古田教案”,触动很大,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林森在学校时就显示出组织才能,被同学们推为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会长。林森曾向书院提出了改进校政的建议,反对将“圣经”作为主修课目,主张早晚的宗教聚会、星期日的教堂礼拜应由学生自由参加。院方不能容忍林森的建议,暗示林森退学,无奈之下,林森只好退学。但数月后经人说情,林森又回到书院继续学业,直至毕业。

民国的历史上,南京国民政府曾有过三位主席,第一任是谭延闿,第二任是蒋介石,第三任是林森。其中以林森的任期为最长,从1931年12月至1943年8月,长达13年之久。

家世

林森,字子超,原名天波,号长仁。晚年别号青芝老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2月11日(阴历正月十八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一户农家。

林氏先世据考出自殷代比干。至唐代末年国内动乱,随忠懿王王审知迁到山东济南,后至河南固始定居,最后辗转到了福建。初入闽时,先居住在闽侯枕峰乡,以后又迁至陶江(陶江古代称“上虞”,后来易名为“尚干”)。到了明代,林氏始至凤港村定居,直到清末。

林氏的一支在尚干乡与凤港村一带聚族而居,主要从事农作。林氏家族在福建数百年,族繁丁茂。在林氏宗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唐宋元明,八百举人千进士;高祖曾考,十三宰相九封侯。”可见林氏一族获取功名和为官者之多。

林森家乡的青芝寺

青芝寺砖匾

林森的亲生父亲林道举,以制鞋、修鞋为业。母亲林张氏在家务农。林森出生不久,便由父亲道举作主,过继给叔父林道炳为嗣子。以后,林森就随养父生活。大约在林森两岁时(1870年),因家境生活所迫,养父全家迁居福州城的仓前山土地庙街。林道炳在这里开了一家皮革店以维持生计。不多久,因道炳经营有方,积累了一些财富,家道也渐渐宽裕了起来,成为当地一户较为殷实的人家。林道炳自收养林森后,又添四子,即长义、长礼、长智、长信。

林道炳迁居的福州仓前山一带,是外国人聚居的地方,除了一些外国领事人员外,还集中了大量商人和传教士。除了经商外,洋人走到哪里都要建教堂进行传教。因此,仓前山也建了一座教堂。同时,还建有一所西医医院。为传教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子女的教育考虑,洋人在仓前山也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学校多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除教会的必修课外,英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了,其他还讲授算学等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由于林家的家境比较宽裕,林道炳将几个儿子先后送进基督教会开办的培元学校念书。

十多年的西式教育

在入校前,林森曾在私塾念过经书。1876年,林森进入培元学校读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培元学校是一所由美国传教士办的学校,林森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接受了西方的新式教育。在小学期间,林森聪明好学,除了学堂的新式课程外,他对明季顾亭林、王船山、黄梨洲三位大儒的学说最有兴趣。至1882年,林森完成了六年的小学学业,升入福州的鹤龄英华书院就读。

鹤龄英华书院又称“英华斋”,是美以美教会于1881年创办的一所学校。学校的学制共八年,前六年是六年制的中学课程,后两年是大学课程。当时的教会学校毕业生,到海关、邮局、电报局以及洋行、外国银行工作的居多。林家把子女送到教会学校念书,就是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至少可以帮助家里经商赚钱,但林森没有走这条路。

英华书院开设了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新式课程,课本全部是英文,均由美籍教师任课。此外,还设有西洋史地课。林森在这八年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学科知识,还熟练地掌握了英文,了解了欧美近代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美国的历史,他知道了华盛顿、林肯的故事,最令他感兴趣的还是美国独立战争,这或许与中国当时列强入侵的悲惨的社会现实有关。林森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开始萌发了民主政治的意识,这对于他后来从事的反清革命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清朝政府允许外国教会进入中国传教,导致中国各地的教案不断。仅在福建一省,先是发生了“台湾教案”,后来又发生了“延平教案”和“古田教案”。当时林森正在英华书院就读,类似教案对林森触动很大,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对他以后的经历、他的一生无疑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福州地区的学风一向很盛,有不少青年学生在外留学,学成回国的也很多,因此,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比一般的内地学生要多得多,因而闹学潮是经常有的事。英华书院从成立时起就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温床。林森在学校也比较活跃,一直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也是一名小小的领导人。林森在鹤龄英华书院就读多年,虽然按学校规定,每星期日上午必须到教堂参加集体礼拜,但他并没有接受基督教的洗礼,相反,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和民主意识。一次,在上外文课时,一名学生因教学上的问题与外籍教师发生了争执。这个洋人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辫子,将他拎了起来。同学们看了都非常气愤,但没有一人敢说话,唯独林森站起来打抱不平,对这位洋人教师进行了指责。

因林森热衷为大家服务,又有组织才能,遂被同学们推为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会长。林森对学校最为不满的,就是星期天强迫学生到教堂做集体礼拜。为此,林森在修完了六年的功课后,以学生会会长的名义,向书院提出了改进校政的建议。

建议共三条:第一,“圣经”课完全没有必要作为主修课目,而应由学生自由选择;第二,早晚的宗教聚会,应由学生自由参加;第三,星期日的教堂礼拜,也应由学生自由参加。

林森的三条建议提出后,院方领导极为不悦。一个中国学生竟然敢对美国学校说三道四,他们不能容忍。院方在对林森的建议讨论后认为,林森违背院规,属无理要求,不予采纳。学院暗示林森退学,其实与强行勒令退学并无不同。

无奈之下,林森只好退学。但在数月后,经人说情,林森又回到书院继续学业,直至毕业。

  1. 关于林森的出生年月,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868年2月11日;一说为1867年3月4日。本文取前一种说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