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最初的定位

学透曾国藩 作者:高轶飞 著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最初的定位

【曾国藩语录】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从金钟。”

【曾国藩轶事】

早年的曾国藩,在还没有获取成功的时候,就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表示:“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从金钟。”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正是这种高远的性格,才使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走出深山,变成一个“震断九州无凡乡”的“孤凤”。

他还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正是本着这种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皆可为之的认识,曾国藩认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必须有三种立志性格:人生当有人生之志,为学当有为学之志,修身当有修身之志。关于人生之志,曾国藩有从“雉卵变蛟龙”到“国之藩篱”的自信,因而使曾国藩得以成为了所谓的“中兴名臣”。

关于为学之志,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下流。因此曾国藩的学问功底造就了他能够“不甘下流”的成功人生。

关于修身之志,曾国藩一生着力效法历史上的榜样人物。咸丰九年,正是曾国藩和太平军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容摹拟,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进行重新估计,共得32人(实际上是33人),做成《圣哲画像记》一文,并命儿子曾纪泽,图其形象,悬诸壁间,作为终身效法的标准人物,使自己的人格更臻于完善。

对此,曾国藩自己深有体会,他说:欲求变化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认为,人生有了一个高远的目标,一个人的行动,诸如或进或退、或去或从、或取或舍,都不会是盲目之举、徒劳之举。

有则寓言说,一只猫头鹰因当地人厌恶它的叫声而欲迁往别处。其时有人问它,说:“子能更鸣乎?”意思是说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吗?否则,你搬到新的地方不也同样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吗?!立志也是如此,正如曾国藩所说:“若无破釜沉舟之志,何必远行百里外哉?!”

【智慧解读】

每个人都曾如同小鹰一般,拥有过翱翔天际,悠游自在的壮阔梦想。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梦想,往往也就在周围亲友的一句句“别傻了”、“不可能”声中,逐渐萎缩,甚至破灭。或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那种“波澜不惊”的生活,但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它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拿破仑所说的那样“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有所成就的人生也必然是个不无遗憾的人生。人生究竟是何等模样,这,取决于定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人,完全可以有意识地缔造一种“自我成就感”,以此来压制人生中那些消极情绪,譬如自卑、自闭、自我放弃等,从而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良性循环。倘若做了一件自认不错的事情,那么不妨鼓励自己“今天做得真不错,再接再厉,我能做得更好!”如此一来,自信感、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令你更有勇气、更有毅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