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 論

敦煌诗歌导论(精)--项楚学术文集 作者:项楚 著


緒 論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三百篇》開始,中國詩歌有着悠久的傳統、高超的藝術,歷代名篇佳句,流播人口,是我國文學創作的最重要樣式之一。唐代詩歌更是我國詩歌光輝燦爛的頂峰,據清代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所載,詩人有二千三百餘家,詩作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近年出版的《全唐詩外編》又搜集了大量唐五代佚詩,唐詩總數已有五萬首以上。但這遠遠不是唐詩的全部,唐人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序云:“起自至德元首,終於大曆末年,作者數千。”短短二十餘年的作者就有數千人,則整個唐代詩歌繁榮、詩人輩出的盛況可以想見。

風靡唐代社會的詩歌熱潮也波及遠在西陲的敦煌地區,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大量詩歌作品便是證明。其中既有中原人士的作品,也有敦煌本地人士的作品;有在詩壇享有盛譽的名家巨制,也有名不見經傳的民間人士乃至學童的作品。這些詩歌的總數有多少呢?至今還没有精確的統計。由於對“敦煌詩歌”的界説不盡相同,因此對總數的估計也會有很大的出入。我們估計敦煌遺書中現存的詩歌約有二千首以上,其中大多數是《全唐詩》不載的佚詩。這些詩歌充分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詩歌繁榮的情景,是繽紛絢爛的唐五代詩歌百花園地中極富特色的一角。

本書介紹的“敦煌詩歌”,指的就是敦煌遺書中保存的詩歌,也包括唐五代時期莫高窟題壁的個别詩作。從時間上看,這些詩歌可以分爲唐代以前和唐五代(以及宋初)兩個時期。其中唐代以前的,主要是《詩經》、《楚辭》、《文選》、《玉臺新詠》等著名總集或其注本的殘卷,如《毛詩故訓傳》(鄭玄箋)、《毛詩音》(徐邈撰)、《毛詩正義》(孔穎達撰)、《楚辭音》(釋道騫撰)、《文選》(白文及李善注)、《文選音》、《玉臺新詠》等,皆係中原著作,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多係零碎殘本。研究這些古代詩歌的訓詁音釋著作,另有專門學問,本書不多置詞。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詩歌則數量豐富,内容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顯示出一派蓬勃興旺景象。本書介紹的重點是唐五代時期。從流傳情況看,它們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已見於《全唐詩》及其他著作的傳世詩歌,另一類是歷代不見披載而僅見於敦煌遺書的佚詩。前一類多屬知名詩人的作品,爲研究者所習知,敦煌本具有校勘和考訂的重要價值。後一類則提供了大量嶄新的研究資料,其有助於開拓學術研究領域、增長新知的功效尤爲巨大。本書的介紹側重在後一類作品。

對於“詩歌”所包含的範圍,可以有廣狹不同的各種理解。爲了使研究的對象明確而集中,下列作品不在本書討論之列:

一、曲子詞和民間小調,如敦煌本《雲謡集》和各種《五更轉》、《十二時》等,雖然從廣義上説也是詩歌,不過這些作品是按照固定的曲調歌唱的,自有其特殊體制,與本書所討論的“詩歌”不同。至於被誤認爲歌辭類作品而實際上是一般詩歌者,仍在本書介紹範圍之列。如《敦煌歌辭總編》卷三所收釋貫休所著失調名辭(讚念《法華經》僧)、〔杖前飛〕(馬毬)等,其實並不是歌辭,而是七言歌行,所以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内。

二、詞文、俗賦等説唱文學作品,前者如敦煌本《季布駡陣詞文》,通篇是七言韻文,長達六百餘句,約四千五百字,有人稱之爲“唐代第一長詩”;後者如敦煌本《鷰子賦》(乙種),通篇基本上是五言韻文,有人稱之爲“五言詩”。不過這一類作品是民間藝人搬演的説唱作品,雖然形式上有類似詩歌之處,但畢竟與詩歌的性質不同,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内。不過也有一些本屬詩歌的作品,因爲標題上有“歌”、“賦”之類的字樣,以及其他原因,而被誤認爲其他類型的作品。如多種敦煌寫本都載有“江州刺史劉長卿”所撰《高興歌》,便被《敦煌歌辭總編》作爲歌辭收入“補遺”卷。又如伯三六一九載劉希夷《死馬賦》,有人把它收入《敦煌賦集》;上引《高興歌》又題《酒賦》,也被收入《敦煌賦集》。其實這些作品都是七言歌行,自然屬於本書討論的内容。

三、佛教、道教的偈頌,採用了齊言句式,表面上也和詩歌有相似之處。不過偈頌在内容上是宣傳宗教義理,通常都不押韻,而且語言缺乏形象性,文學的意味極其淡薄,甚至完全没有文學性。既然這類偈頌連文學都算不上,自然不能看作是詩歌,所以不在本書討論之列。不過像《老子化胡經》卷一〇所載《玄歌》三十八首,不但形式上具備了詩歌的各種要素(如押韻等),而且語言也較爲生動形象,比之魏晉之際流行的玄言詩,更富有文學趣味,所以本書也加以介紹。

從敦煌詩歌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什麽特點呢?我認爲有以下四點。

第一,我們發現敦煌詩歌和中原詩歌的聯繫是十分密切的。敦煌遺書中保存了許多中原詩歌名篇,這是敦煌人士熱愛中原詩歌的證明。中原詩歌是唐代詩歌的主流,正是這些優秀的中原詩歌,哺育了敦煌本地許多代詩人的成長。這種血肉聯繫反映了它們在文化傳統上的一致性,即使在敦煌與中原的聯繫一度中斷的時期,這種一致性仍然强烈地表現出來。

第二,我們發現敦煌詩歌雖然是在中原詩歌的哺育下成長的,但同時保持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展讀敦煌詩卷,幾百年間敦煌地區巨大的社會變遷、瑰麗的邊地風光、多彩的民情風俗,都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由於史書的簡略而幾乎被人們遺忘的這個地區的歷史,通過敦煌遺書,其中也包括敦煌詩歌的記載,重新被人們認識。即或是敦煌遺書中的那些中原地區的詩歌,也通過敦煌人士不自覺的篩選,曲折地反映了當地人士的興趣和願望。

第三,我們發現敦煌詩歌中的宗教詩歌,主要是佛教詩歌,占有很大的比重。這固然由於敦煌是佛教名城,保存敦煌詩歌的莫高窟是佛教勝蹟,同時也由於唐五代的社會是宗教氣氛,特别是佛教氣氛十分濃厚的社會,因此這類宗教詩歌是廣泛流行的。由於中國的歷史上幾乎没有政教合一的傳統,宗教文學歷來不受重視,没有得到應有的研究,以致人們幾乎忽略了宗教文學的存在。然而這卻是一個巨大的事實,敦煌詩歌中佛教詩歌的重要分量是當時文學實際狀況的真實反映,我們有必要對佛教詩歌給以恰如其分的介紹。

第四,我們發現敦煌詩歌中保存了大批下層人士和民間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許在藝術上還稍顯稚拙粗糙,但是卻帶有通俗鮮活的色彩,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真面目,爲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在《全唐詩》中這類作品保存得很少,因爲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們是首先被淘汰的對象。然而由於特殊的歷史機緣,敦煌詩歌中保存了很多民間作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特别地珍視和介紹嗎?

下面我們把敦煌詩歌分爲五類介紹,即:

一、文人詩歌;

二、釋道詩歌;

三、民間詩歌;

四、鄉土詩歌;

五、王梵志詩。

以上的分類並不是並列的。本來前三類詩歌,即文人詩歌、釋道詩歌、民間詩歌,已經大致可以概括全部敦煌詩歌了。我們從中特别提出鄉土詩歌單獨作爲一類,是因爲敦煌詩歌中保存了相當數量的敦煌本地人士的作品,具有濃烈的鄉土氣味,把這類作品單獨作爲一類介紹,既符合現存敦煌詩歌的實際結構,又能突出敦煌詩歌的鄉土特色。至於王梵志詩,是一個數量可觀的獨特詩歌群體,現存三百九十首左右,它們的作者是一些不知其名的僧侣、下層知識分子等身份各不相同的人士,它們的創作時間延續了大約幾個世紀,它們的内容兼有世俗詩歌與宗教詩歌的不同性質。然而這些本非一人一時所寫的作品,又都用“王梵志詩”的名義集合在一起,在内容上和藝術上顯示出共同的特色,形成一個整體。“王梵志詩”既難以歸屬於上述任何一類,同時又是敦煌詩歌中獨具特色和重要意義的一部分,因此把“王梵志詩”單獨作爲一類介紹,是最爲恰當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