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境·情感:中外经典散文读本(人生卷) 作者:北方文艺出版社《伴随》编辑部 编著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地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我喜欢在桥上徘徊,因为我爱桥下流水,穿过桥洞的船和偶然飞来立在桥栏上的水鸟,我说它的明净的白羽代表着纯洁,象征了和平与幸福。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

“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瞧见块青石板便想起整个世界,一句什么哲人的话又让你思索上三天两夜,现在你却想到了桥。”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

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小桥人独立,”不错,就是这个:“路入小桥和梦过。”这一句似乎更有意思,当你悄立桥畔,对着滚滚流水凝神远望,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什么时候我曾到这儿来过?”

除是梦,此刻你才立在桥上。

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地奔向天涯。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土,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竟有这种思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着大雪。

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随小奚奴,捧着个酒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两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

“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彥。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彥,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彥寂寞地凝望着,舌压住了一句话:

“没有水便没有桥。”

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溶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

一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黄承彥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

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兵败白帝,黄承彥再度在鱼腹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了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他在山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

“这三个人走得真快!”

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瞭望,一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彥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带你从生门出去吧。”

“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

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

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无地的时候。痛哭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步兵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

桥。

你猜得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地沦入水底。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人物介绍】

唐弢(1913-1992),浙江镇海人。作家、现代文学史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主要著作有:《晦庵书话》、《生命册上》、《唐弢杂文集》等,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细品精读 独特意象中的对和平的渴望

本文写于1947年,经历了八年炮火煎熬的人们,再次遭受了战乱的灾难,而这场兄弟手足间的厮杀,更让人们看清了战争残忍的本质,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更大的创伤,人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本文正是以一种象征的手法,宣泄出当时人们内心普遍郁积的情绪,同时也唤醒着读者内心热爱和平的人的本性。

通过独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意象的描摹和不同意象间的对比,来传达深刻的哲理是本文的重要的艺术特点。

在本文出现的个性化的意象有:“桥”和“黄承彥”。作者所描摹的意象是“南阳的一座鲜为人知的小木桥”,但这座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从这座桥走过了一位智者,而他成就了刘备的西蜀霸业,那么这个意象背后所承载的便是战争的胜利。作者以此为基础又继续挖掘这一意象表层后更深刻的内涵:从这座桥走过的刘、关、张三人,十六年后又遭到战争的惨败。而战争中还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生命被战争无端地吞噬,如作者所写:“也许你还想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的,他们永远永远地沦入水底。”那么这一意象背后又增加了更深刻的内涵:即使战争胜利,带给所有人的也是巨大的灾难。

与“南阳的小木桥”相对应,作者又选取“黄承彥”这一独特的意象。黄承彥知道“没有水便没有了桥”的道理。他会在胜利者生命垂危之际指出一条生路,他更知道对胜利者来说“回头呵”同样重要。那么“黄承彥”作为“南阳的小木桥”的补充,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战争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有消除了战争,人们才会有真正的胜利。

两个独特的意象多次重复出现,相互补充,相互对照,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唤醒着人类自身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天性,唤醒着在战争机器重压下人们已经泯灭的本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