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逢乱世

光武帝刘秀传 作者:无


生逢乱世

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子夜时分,济阳县令刘钦坐在书房呆呆地发愣,等待着妻子的喜讯。忽然听到敲门声,刘钦一阵心慌,难道是妻子出了什么意外?

刘钦顾不得穿上棉衣,疾步出了门。门外站着府里的总管和一个接生婆,在雪地里哆哆嗦嗦。“怎么回事?夫人怎么样了?孩子生出来了吗?”刘钦顾不得体面大声询问。

“夫人倒没事,只是,只是……夫人屋里好像出来了一个太阳……老爷,您快去看看吧!我们也说不清……”两人慌慌张张地说。

刘钦妻子行将临盆

西汉建平元年腊月的一个冬夜,天地间一片苍茫。陈留郡济阳县,雪落无声,人们大都沉沉入睡。济阳县令官邸里,却灯火通明,一片繁忙。一个房间里,传出低低的呻吟,几个接生婆打着灯笼,忙忙碌碌、慌慌张张地快步在房间进进出出的……

济阳小城不大,但是地处中原,紧靠黄河,文化悠久。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死后便埋葬在此地的青陵岗。在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在东周王朝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便在济阳境内。

看到接生婆急匆匆地进房来,济阳县令刘钦焦急的神色稍稍缓和下来,松开了紧握妻子的手。他安排几个接生婆要好好侍候夫人生产,有什么事情要立即回报。然后,他又走到床边小声安慰了妻子几句,就退出了卧室,去书房等候了。

济阳县令刘钦是汉朝宗室,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刘发是汉景帝的庶子,他的出生可以说是个阴错阳差的事件。当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酒后来到宠姬程姬的宫中就寝。但是,程姬当时不方便接驾,又不敢拒绝,便将自己的一个侍女唐儿打扮一番假装成自己,刘启当时醉眼朦胧,也没有察觉。

结果一夕云雨后,这个侍女竟然珠胎暗结,程姬也不敢隐瞒。太子刘启得知此事后,便封侍女为唐姬。唐姬十月怀胎,生了一子,起名为刘发。

这一夜的艳遇并没有让唐姬改变命运,在之后的日子里,她除了要抚养自己儿子刘发外,依然过着深宫寂寞的日子。那一夜在景帝的脑海中什么也没留下。

到了前元二年,唐姬和她儿子刘发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刘发和其他六位兄弟一齐被封了王。但是,由于母亲出身低贱,刘发被封到了长沙这个蛮荒之地。尽管如此,在汉家皇室中,长沙王宗族却是发展迅速、人丁兴旺的重要一支。

长沙王族后裔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留居汉代长沙王国,北派则迁居南阳。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地处长江、黄河之间,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西汉皇室后裔迁居南阳的历史,要从西汉长沙王之子刘买被封为舂陵侯开始。舂陵是个古郡,处在阳明山和九嶷山之间,无异是个风景优美的所在。

舂陵前面是九嶷山,北有阳明山作为靠山,能听到古寺的钟声。然而,湘南的崇山峻岭和千山万水,同时给舂陵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闭塞的交通,使这里成了一个偏僻之地。

汉元帝初元四年,舂陵侯终究耐不住疾苦,在获得皇帝的允许之后,将封地迁移至南阳。从此,西汉刘氏皇室的一支便在南阳大地生根发芽了。

舂陵节侯刘买生有二子,长子舂陵戴侯刘熊渠、次子郁林太守刘外。舂陵戴侯刘熊渠生二子:长子舂陵侯刘仁、次子苍梧太守刘利。郁林太守刘外生钜鹿都尉刘回。苍梧太守刘利生刘子张。钜鹿都尉刘回生二子:长子济阳县令刘钦、次子赵孝王刘良。刘子张生汉更始帝刘玄。

从王侯到县令,可以看出刘氏宗亲政治地位的变化。出现的这种变化,当然是同汉代继承制度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当时皇位、王位和列侯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是由嫡长子来继承,所以,这就必然造成庶子丧失政治上的继承权。

长沙定王刘发不能继承皇位,正是由于他是汉景帝的庶子。舂陵节侯刘买不是长子,当然也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力。刘买以后,次子郁林太守刘外不是嫡子,所以不能继承列侯爵位。他与继承列侯爵位的兄长刘熊渠虽然各立门户,但是联系还是很紧密的。从此以后,刘外的子孙都以舂陵侯嫡系家族为中心。

到了刘外的儿子刘回这一代,他的家族仍然还居于社会的上层,因为刘回曾经担任过钜鹿都尉。然而,在此期间,对其家族繁衍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其家族的居住地开始迁移至南阳。

自舂陵孝侯刘仁迁居南阳后,郁林太守刘外这一舂陵侯的支系,便在南阳白水乡生息发展起来了。当然,随着家族不断繁衍、分化,到刘钦一代,只能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其家族已从先世的贵族世系中脱离出来了。

不过,由于同舂陵侯家族还保持着宗亲关系,所以,刘钦的家族在迁居南阳白水乡后,凭借着舂陵侯的地位,在当地还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政治上看,刘钦仍然是国家的地方官员。在西汉后期,如果在地方上不具有一定的势力,要通过孝廉选举是困难的。刘钦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郡中要职,这自然为刘钦向仕途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从经济上看,刘钦的家庭还是比较富有的。西汉中期以后,官吏的任职同其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渐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西汉后期,国家中央和地方官员多出自豪强之家。刘钦的家庭,自然也属于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地方豪强。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济阳县令刘钦与当地富豪千金樊娴都结为夫妻。樊娴都知情达理,非常有教养,她的父亲樊重更是当时的名人,不仅家资巨富,而且道德高尚,为后人留下了“范重树木”的佳话。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后来都反过来向他借这些东西。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

樊重在乡里德高望重,人人称颂,被推举为“三老”。临终之前,樊重让家人把乡里向他借贷的借据都收集到一起,竟有数百万之多。看着这些文契,樊重什么也没说,让家人一把火都烧了。债家知道这件事后,都感到十分惭愧,纷纷到樊家还债。樊重诸子受父遗命,一律予以免除。

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樊娴都,性情温柔娴雅,举止大方得体,若不正容颜和服饰,不出闺房,樊氏宗族都十分敬重她。嫁给皇室后裔刘钦后,樊娴都也没有在宗族面前表现出丝毫的骄矜,而是更加注重修养,勤勤恳恳,相夫教子。刘钦对于妻子也非常敬重,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樊娴都深得刘钦宠爱,夫妇先后生育了儿子刘縯、刘仲,女儿刘黄、刘元。汉哀帝建平元年,范娴都再次怀孕。虽然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刘钦依然对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充满了期待,这个期待,包含着刘钦对于大汉江山的隐忧。

刘钦开始任职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汉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刘钦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大汉王朝的全盛时期,但是对于先辈的丰功伟绩是非常了解的。曾经他也是雄姿英发,希望能够像先辈一样建立伟业。

然而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汉王朝已经走向末路,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青春不再了。从汉元帝后期开始,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在朝廷之中,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相互角逐,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竟宁元年五月,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去世。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从此外戚王氏家族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为后来的王莽乱国埋下了伏笔。

汉成帝是一个荒淫腐化的皇帝,还未继承帝位的时候,就沉湎于酒色,登基之后更是肆无忌惮。

汉成帝时期,西汉王朝正潜伏着由外戚王氏集团和生活奢侈腐朽的官僚、贵戚所引起的巨大的统治危机。

当时汉成帝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太后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

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权势大炽。王氏家族一时权倾朝野,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出任大司马。族中人,多为将军、列侯。

正当王氏子弟争奢侈、聚珍宝、驰马逐狗、纵情声色时,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却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一面,他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王莽早年丧父,好强的母亲节衣缩食,把他送到名儒陈参门下学习《论语》。王莽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勤奋钻研儒学。在圣贤之道的熏陶下,他胸怀大志,决心以古人为榜样,匡时济世。

西汉是名门望族垄断仕途的时代,王莽要当官,也不得不走这条路。他对内侍奉诸叔,对外结交贤士,显示出远大的志向。经伯父的极力推荐,王莽渐渐步入政坛,并且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王莽精通典籍,学问出众,清廉自守,对任何人都和和气气,谦恭有礼。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公道,因此逐渐声名鹊起。

公元前二十二年,王莽入中枢为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赐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纷纷上表推荐王莽。

发迹后的王莽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相反,他更加谦恭谨慎,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正俭朴,上下班乘坐的马车、穿的衣服,都非常俭朴。

王莽不仅严于律己,对家人也从不纵容。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的夫人都来探问。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衣着非常俭朴,竟被那些贵夫人视为王家的女佣,后来她们知道这就是大司马的夫人时,都大吃一惊。

王莽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平民,甚至卖掉车马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他礼贤下士,广泛听取意见,招揽贤德的人做官。他希望通过以身作则,扭转社会上的奢靡风气。

在位的官员不断举荐他,在野人士纷纷传播他的佳话,王莽的名声逐渐超过了他的叔伯们。王莽继王根和其他三位叔伯之后当了大司马,当时他38岁。

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

汉成帝死后,皇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继位后,以次年为建平元年,尊汉成帝母亲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

史称汉哀帝少年时不好声色,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号称欣哥。刚即位时,他也想有一番作为。他从整肃外戚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身为皇帝,必须政由己出,决不能像汉成帝那样大权旁落,任人摆布。

新皇帝的继位,让刘钦这位皇室后裔有了新的幻想,而就在这时,妻子樊娴都再次怀孕。这个在建平元年出生的孩子,仿佛在预示着什么,刘钦一时也说不清。

刘钦正在书房里焦躁不安地等待孩子降生之时,忽听门外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老爷,老爷,大事不好,快去看看吧……”

一个在子夜降生的孩子

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子夜时分,济阳县令刘钦坐在书房呆呆地发愣,等待着妻子的喜讯。忽然听到敲门声,刘钦一阵心慌,难道是妻子出了什么意外?

顾不得穿上棉衣,他就疾步出了门。门外站着府里的总管和一个接生婆,在雪地里哆哆嗦嗦。

“怎么回事?夫人怎么样了?孩子生出来了吗?”刘钦顾不得体面大声询问。

“夫人倒没事,只是,只是……夫人屋里好像出来了一个太阳……老爷,您快去看看吧!我们也说不清……”两人慌慌张张地说。

刘钦不再多问,大步走向后院。还没有到卧室门口,他就发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卧室中似乎散发着一种红色的光芒,照得卧室的窗户像着了火,一股幽幽的香味弥散在空气中。

正在刘钦狐疑的时候,红光似乎一下子散开了,照得四下大亮,如同白天一样。接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从卧室传来,一个接生婆跌跌撞撞地跑出门来,看到刘钦,高兴地大叫:“老爷生了,老爷生了,老爷,夫人给您生了一个少爷,您稍等一会儿,就能进去了……”

刘钦听后喜上心头,再也顾不得管什么红光的事情,跟在后面的总管和接生婆都跑上前来贺喜。一会儿,几个接生婆从里面走出来,说:“恭喜老爷喜得贵子,老爷可以进去了,夫人等着您呢!”

刘钦迈步进入卧室,一眼就看见了妻子苍白的脸。樊娴都看到刘钦进来,勉强动了动身子说:“恭喜老爷!”

刘钦快步走到床边将她按住说:“夫人,同喜,同喜!夫人劳累了,刚生过孩子,就不要动了!我已经派人做了参汤,一会儿就端进来,夫人先休息休息,我看看咱们的孩子。”

这时,满室的红光已经散去,刘钦轻轻掀开被子,看着儿子。小家伙正瞪着大眼睛向外看呢!看到刘钦,小家伙脸上似乎出现了笑意,小嘴一动一动,好像要说话的样子。

刘钦立即抱起婴儿,细细审视。新生儿头发浓密黑亮,脸色红润润的,眉毛斜入鬃角,前额饱满,庭中骨起,隆准方口,他愈看愈爱,久久舍不得放下。

看着儿子的样子,刘钦十分满意。给儿子起个什么名字呢?这个名字一定要起好。这时候,有人送汤过来。看着一个婆子伺候妻子喝完汤,刘钦又叮嘱妻子好好休息,然后就出去了。

对于这个儿子,刘钦是抱有特殊希望的,而儿子出生时离奇的红光更是让刘钦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第二天,县令儿子出生的消息已经传遍县城,人们传说更多的还是晚上那离奇的红光,他们都在猜测,这个县令的儿子将来一定不是凡人。

还有传言说,那天晚上,刘钦的家乡白水村上空雷鸣电闪,瓢泼大雨哗啦啦下个不停。咔嚓一个炸雷,天开缝,地颤动,一条金光闪闪的黄龙,腾云驾雾,摇头摆尾,盘旋飞腾在天空,不一会,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黄龙从天而降,落在舂陵北四十里的地方,横卧在棘阳城北门外,化成一条长长黄土岗。

还有传言,刘钦待儿子出生后,忙派人向家乡白水村报喜。樊娴都的母亲悄悄地交给报信人一个包袱,叫他捎给刘钦的母亲,在路上不准拆开。那报信人快马加鞭,三天三夜赶到白水村时,已是鸡叫三遍,东方发白了。

刘钦的母亲接过喜信,打开包袱,露出一个釉红色的瓦罐,再揭开罐子,里面盛着胎儿的衣包。刘钦的母亲心里明白,按照汉式习俗,将瓦罐连同盛物埋在村前小土包上。

谁料,那个瓦罐被埋下后,却惊动了四面八方的土地神,每天夜里为它封基培土,这个小土包就一天天长大起来,形若瓦罐,成了一个“圣地”,人们传为奇闻。

百姓的传言当然都是无稽之谈,可是对于刘钦而言,却是打心眼里高兴,内心希望儿子将来有大出息。儿子满月那天,济阳令府十分热闹,家人忙着招待客人,客人忙着祝贺吃喜面。

这天,书办荐来一位名叫王长的卜者,他年过花甲,白发飘飘,颇有仙风道骨。他双手托起婴儿,放下,再托起;拈须点头,摇头,再点头。

王长闭着双目,摆弄着龟骨、蓍草,嘴里念念有词。足足有一炷香的工夫,他才睁开眼睛,目光炯炯有神。

刘钦问:“先生,小儿卜辞如何?”

王长目视左右,沉默不语。

刘钦屏退书办侍女,室内只剩下两人时,王长这才开口说道:“此子贵相,贵不可言,爻辞大吉。”

刘钦追问道:“先生可否点拨几句?”

王长回答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刘钦还想再问,算命先生已经拿起谢仪扬长而去,不过,即使这样,也够刘钦高兴了。儿子出生后,刘钦迟迟没有给他取名。何故?只因为他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名字,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肩负重托的孩子来说,取一个好名字实在太重要了。

为了给儿子取一个绝佳的名字,刘钦的确费了不少脑筋。不过,他似乎并不着急,他耐心等待上天的赐予和可遇不可求的灵感。

盛夏,是收麦的农忙时节。此时的大汉朝已经灾荒遍地,旱灾水灾不断,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然而济阳县的老百姓很幸运,境内粟麦大熟,一派丰收的景象。

刘钦正在县衙中办公,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喧闹传报,原来在一块麦地里,有根麦茎上居然长出了九个麦穗。这株麦茎的主人立刻放下手上的活计,气喘吁吁地跑到县衙,向长官报喜。

众所周知,那时候的人们对祥瑞事物有着莫名的敬畏和向往,从早年的陈胜、吴广用狐狸叫声喊“大楚兴,陈胜王”,在鱼肚子里藏帛书来为起义造势,到汉高祖刘邦的斩大白蛇起义,乃至到西汉末年虚报祥瑞成风,更别说“黄龙现、甘露降”了,就是从林里跳出个兔子,都会被一些利欲熏心之徒利用,大造舆论,谋取私利。

一旦有稀奇的事发生,人们宁愿相信这是一个吉兆,因此,刘钦听说此事,便来到地里欣赏这株“祥瑞”的麦穗。这株九穗麦子长得健壮挺拔,在风中昂扬摇曳,非常惹眼。

刘钦看着这株奇异的麦穗,心里感慨万千:祥瑞真的就能祥瑞吗?常常听到各地上报祥瑞,上报的官员得了封赏,可是天下却依然混乱,百姓依然受苦。对于朝局,刘钦是明白的,现在主昏于上,臣乱于下,朝中一片阿谀奉承之气,“祥瑞”不断,却无人理会百姓的死活。

刘钦不是阿谀奉承的钻营之辈,他知道如果自己拿着这株九穗麦到朝廷报祥瑞,肯定少不了赏赐他黄金白银,可刘钦却不屑这么做。和普天的饥荒相比,这株“祥瑞”的麦穗并不能证明什么!

不过祥瑞是大家心里的寄托,总归是好事吧!刘钦沉思许久后,命人将麦穗连土挖出来,带回衙门,放在书案前仔细观察。这时,夫人也听说了这件稀奇事,就带着小儿子到书房来玩。

正在端详神奇麦穗的刘钦见夫人进来,就将小儿子放在自己的腿上玩。看着小儿子可爱的模样,刘钦的灵感如雷火电光,倏然而至。他当即决定,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取名“秀”,字“文叔”。

这里的“秀”,是个会意字,庄稼的意思,篆文的形状,俨然是稻子上面长了九个穗。取这样一个名字,可以看出刘钦的良苦用心,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

夫人听了这个名字,也非常满意,一个劲地对着小儿子喊:“刘秀,刘秀……”,逗得儿子咯咯直笑。

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刘钦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抱起儿子,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弄得小刘秀感觉很不舒服,一个劲地往他怀里钻。

刘秀是刘钦和樊娴都的儿子,这是史实。不过由于皇室正统思想作祟,在民间传说中,却把他附会成了光武帝和王皇后的儿子。

刘平帝16岁登基,娶了王莽的女儿为皇后,这样,王莽就成了有权有势的当朝太师。王莽阴险毒辣,野心勃勃,不几年就独霸朝纲。一旦羽翼丰满,他就设奸计毒死了自己的女婿。

因为平帝当时还没子嗣,王莽乘机篡权,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并改国号为“新”。只是这时皇后娘娘已怀孕在身,并即将分娩,这可成了王莽的一块心病:如果女儿怀的是凤胎倒还罢了,若怀的是龙胎可就坏事了,孩子长大成人,非向自己讨江山、报父仇不可!他忧心忡忡,忙招来护国军师徐世英和丞相窦融这两个朝中的能人,命他俩各算一卦,看皇后怀的是龙是凤。若怀的是龙,就把她推出斩首,以绝后患。

徐世英是个白脸奸臣,王莽的死党,他一口咬定娘娘怀的是龙;窦融是汉室忠臣,他想救下尚未出生的小太子,就故意说娘娘怀的是凤。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害得王莽难下决断,于是让两人打手击掌,拿人头当赌注,待三天后娘娘分娩见分晓。

窦丞相知道自己输定了,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好,所以,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他的贤内助窦氏夫人,是个精通奇门遁甲、且能役使鬼神的奇女子,见他愁眉不展,急忙上前问讯。

问明情由后献计说:你知道的,为妻我也怀了身孕,6天后将生下一个女孩儿,到时候拿她把太子换出来就可以了。

窦丞相说:皇后娘娘三天后就要分娩,不赶趟了。窦夫人说,自己有办法提前分娩。她让人打来一盆清水,放在当院,自己披头散发跪在盆前,把头发浸在水里,口念真言,心中作法。就这样不动不食二十四个时辰,真的提前三天生下了女儿。

接着她就招来偈谛神,带上女婴进宫调换太子。偈谛神刚入皇后寝宫,娘娘恰好也生下了太子,还没容收生婆分辨出男女,偈谛神已悄然把小太子偷换了出来,他就是后来的光武帝刘秀。

徐世英稍迟一步赶来,一看龙床上躺着个小女婴,不觉吓出一身冷汗!仔细一想:不对!自己的八卦很准,怎会出错呢?肯定是窦融施了掉包计!于是,立即上殿请旨,带领三千禁军,赶往窦府,搜查太子。

禁军把窦府团团围定,徐世英杀气腾腾地闯了进去。窦融夫妇二人站在一旁冷眼观瞧,由着他们搜查去。怪,搜来搜去,就是不见小太子踪影!就在徐世英垂头丧气准备撤出时,忽然从一只大板柜内传出一阵婴儿啼哭声。

徐世英大喜过望,冲到近前一看,柜门锁得铁紧,他要砸锁搜查,窦夫人说柜内装满了金银宝贝,高低不让他开柜。

徐世英认定太子就在柜内藏着,便命令手下人把板柜原封抬上金殿,当着新皇帝的面验看,自己则扯住死对头窦融的衣袖,同去金殿对质决胜负。

这板柜抬着很重,十几个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上金銮殿。不料打开一看,里边既没有什么太子,也没有金银宝贝,尽是一些碎砖烂瓦和石头块子,原来这又是窦夫人设下的圈套儿。

徐世英一见吓傻了,这时窦丞相乘机发难,说自家的全部财宝都在这板柜内装着,是徐世英以搜查太子为名,把它们偷换走了;徐军师赌输了,我可以不要他的人头,但自己的损失他非全数赔偿不可!

徐世英理屈词穷,为保人头,只得答应赔人家一柜子金银珠宝。于是,徐府家人就赶着大马车往这里运金银珠宝。看着自己多年贪占来的财物被别人拿走,他心疼得直吸溜嘴,可没办法呀!

不料,这个小小的板柜就像个无底洞,元宝装了一车又一车,就是填它不满!王莽一见生了气,命禁军把国库里的金砖银元宝也往这里搬,他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板柜究竟有多大容量!就这样,搬运了整整三天三夜,把国库都搬空了一半,才勉强给板柜装满。

那么,这么多金银珠宝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偈谛神就在柜内藏着,别人把银子往里装,他把银子往外偷,这些银子都被运到八里沟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山洞里封存起来了,为太子刘秀将来在这里起兵与王莽对战备足了军费。

躲过这一关后,太子刘秀就在窦府安下身来,窦丞相夫妇把他当自己儿子精心抚养,没人能看出破绽。转眼过去四五年,刘秀解事了,窦丞相就请先生教他读书。

刘秀聪慧过人,到十二岁上就精通了孔孟之道、老庄之学。窦丞相见他已经成材非常高兴,就把他的真实身世告诉了他,刘秀听了悲喜交加,感激涕零。

就在这时,家人赶来通报消息,说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王莽已经二次派兵来窦府搜查太子,同时封堵了四面城门。窦丞相大吃一惊,忙从后门送出太子,并用绳索把他吊下城墙,让他四海逃命,沿途访将,准备今后向他外爷讨江山,报父仇。

民间传说当不得真,却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一些思想观念,为刘秀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刘秀的父亲刘钦,因为新皇帝继位,再加上喜得贵子,对于自己仕途充满了希望。他工作起来非常卖力,很快就在济阳干出了一些政绩,因此,被调到汝南郡南顿县担任县令。

南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周时期,周建王建顿子国;春秋时期,五霸争雄,顿子国将国都南徙,迁至颍水南岸,故史称南顿。

南顿虽然是县城,但是曾经作为国都、郡守,并不是一般县城可以比的。刘钦调任南顿县令,无疑是得到了提拔,当然非常高兴,在接到调任令时全家进行庆贺,然后择吉日全家搬到了汝南,过上了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

一切都看起来那样顺利,一转眼,小刘秀就已经到了牙牙学语的年龄,而自己又升任了官职,最主要的是,汉哀帝执政后,开始着手排挤外戚势力,朝廷的政治似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让刘钦感觉非常高兴。

汉哀帝继位后,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面对王氏子弟遍布朝廷的局面,汉哀帝着手排挤王氏外戚势力,强化皇权,他即位后便拔高自己祖母和母亲家族傅氏、丁氏的势力,封祖母傅昭仪为恭皇太后,母亲丁姬为恭皇后,食邑与王政君相等。

王政君看到后非常不安,便要大司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没有批准王莽的辞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等对王政君说:“皇帝听说太后下令贬斥王莽,非常伤心。大司马如果不复职,皇帝就不敢听政了。”于是王政君又令王莽复行视事。

对王莽“乞骸骨”的处理似乎表现出哀帝对王氏的客气态度,实际上汉哀帝却深忌王氏骄横,所以起初对王家人颇为优待,日子一久,便渐渐疏远。

此后,汉哀帝与王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司隶校尉解光弹劾王根罪行,汉哀帝借机将王根逐出京师,并将王氏举荐的官吏悉数罢免。

后来,高昌侯董宏承风希旨,以《春秋》“母以子贵”之义请尊哀帝生母丁姬为帝太后。此议一出,便遭到大司马王莽、丞相孔光、左将军师丹等人的坚决反对。

哀帝迫于压力,将董宏贬为庶人。不久,未央宫举行宴会,内者令为傅昭仪设帷幄,坐于王政君旁。

王莽呵斥道:“定陶太后不过是一个藩妾而已,怎能与至尊并坐?”于是撤去了她的座位。

尽管如此,在汉哀帝的打击下,王氏仍难免衰落的命运,过了两年,汉哀帝还是尊傅昭仪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王莽则被贬逐新野,王氏势力跌落谷底。到元寿元年,汉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还京师,侍奉王政君。

刘秀的父亲病死县衙

西汉元始三年初秋,南顿。闷热的空气笼罩着汝南郡治所南顿的街头巷尾,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南顿县衙署尽管宽敞,但却非常安静,只有后衙的庭院中传出阵阵刀枪碰击声。后衙演武场上,南顿令刘钦的长子刘縯、次子刘仲、族侄刘嘉正舞刀弄戈打在一起。

刘縯,字伯升,生于西汉永始元年,是刘秀的长兄。他锋芒外露,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平日以汉高祖自许,好侠养士。

刘嘉,字孝孙,南阳郡舂陵县人。刘嘉的父亲叫刘宪,是舂陵侯刘敞的胞弟。刘嘉很小的时候,刘宪就去世了,刘秀的父亲刘钦把他收养在身边,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体格魁梧的刘縯手使长矛,刘仲、刘嘉一个操戈一个持刀,合力攻击刘縯。然而,刘仲、刘嘉两个使出浑身的本领也难占上风,刘縯一条长矛出神入化般左拨右挡,上刺下挑,不但挡住敌方的攻势,还时不时攻上一矛,慌得刘仲、刘嘉一阵手忙脚乱。

几个人正打得起劲,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像火蛇在天空飞舞,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雷,震得窗户“啪啪”直响。转眼之间,雨水已哗哗地下了起来,弟兄三人只好收起兵器。南顿县衙的侧房内,夫人樊娴都正在跟大女儿刘黄读解《诗》。七岁的小女儿伯姬小手托腮,依偎在母亲膝前,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讲解,似懂非懂。“娘,外面下雨啦!”小伯姬突然说道。

樊夫人放下书简,向身边的侍女道:“绮儿,去演武场看看几个少爷回来没有。”“是,夫人!”侍女绮儿答应着,正要出去,忽见刘縯几个人戴着斗笠,正走进门来,忙止住脚步。

刘縯兄弟摘下斗笠,给樊夫人施了礼。樊夫人点点头,说:“你们也累了半天了,去换换衣服,给你们的父亲请过安,就休息去吧!哎,怎么没见你们的三弟,秀儿没跟你们一起去习武吗?”

兄弟几个本来准备出去了,忽然听到樊夫人问起刘秀,都愣住了。刘縯忽然气恼地说:“三弟肯定又去菜园子了。娘,我去找他。”说完,抓起斗笠转身就往外走。府衙后院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南顿令刘钦公务之余便常来侍弄它,在田里种上谷物,四周种上青菜瓜果。秋天到了,庄稼熟了,青菜瓜果也都丰收,田里一片谷香瓜甜,南顿令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仕宦的烦恼此刻便一扫而光。

刘秀从小受到父亲的特别宠爱,因此经常跟在他的身后到后院玩。看到父亲侍弄田地,他也跟着学得有模有样,还立志说将来要以种地为生,因此经常受到哥哥们的嘲笑。这时刘秀已经九岁了,他不仅喜欢种地,还喜欢帮助人。

传说,附近的刘家湾后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两个小和尚以及这一天,刘秀在山上放牛,只见两个小和尚坐在山门外哭哭啼啼,刘秀忙上前问:“两个小师傅,你们哭啥呀?”

两个小和尚都认识刘秀,就把哭的原因告诉了他。原来老和尚要做斋,刚出外化缘去了,一会儿便要回来,回来之前要他俩把庙里庙外每个旮旯缝里都要打扫干净。这庙里有几十间房子,还有一百多尊大小神像,一时怎么能打扫得干净呢?两个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坐在山门外哭了起来。刘秀忙上前劝说:“小师傅不要啼哭,我来帮你们打扫。”刘秀走进庙堂,大叫一声:“大神小神,扫地出门。”说完只见一百多尊大小神像都各自从座位上向门外挪去。刘秀和两个小和尚连忙掂起家伙,把庙内庙外扫了个干干净净。打扫完毕,两个小和尚望着刘秀,心想,你把他们赶出门外,看你咋把他们弄进去。只见刘秀双手叉腰,又叫了一声:“大鬼小鬼,各就各位!”不一会儿,那一百多尊神像只一忽闪,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两个小和尚看着看着笑起来了。

对于刘秀种地、助人这些事情,刘縯一点儿也看不上,他天天想的是国家大事,因此知道弟弟下着雨还在侍弄地时,气就不打一处来。刘縯冒雨穿过后院的小门,果然看见弟弟头顶着斗笠,正蹲在一小块田边用手指拨拉着泥土,察看着土里的种子是否发芽了。

雨下得正急,斗笠并不能完全挡住雨水,水珠湿透少年浓密黑亮的鬓角,滚落在红润润的脸蛋上。他好像没有感觉到,仍细心地察看着土里的种子,终于他发现有一颗种子鼓出嫩黄的胚芽。

“小三,天下雨了你没看到啊?赶快给我回去,天天净弄些没用的,看我回去不揍你。”刘縯粗着声音叫道。

听到哥哥的声音,刘秀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镇定了下来,他知道这个大哥最疼爱自己了,怎么会揍自己呢?“我劝说过多少次,男儿要立大志。你这样天天钻到地里,将来凭什么驰骋疆场,干一番事业,你真想一辈子种地?”刘縯一边拉着弟弟往回走一边数落。

“诗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大哥,你天天只知道习文练武,结交宾客,从来没种过田,凭什么吃饭?只要大哥答应我从此不再吃饭,我就答应你,从此不近稼穑。”小刘秀倒是机灵得很。

弟兄两个人一边斗着嘴一边往回走,刚进家门,忽然一个家人从里面冲了出来,他一边跑一边喊:“大公子!大公子!大事不好……”

看到刘縯兄弟,家人喘着粗气,一下子扑倒在地:“大公子!老爷……老爷怕是不行了……”刘縯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大叫一声,眼前金星直冒,顾不得弟弟,跌跌撞撞就向父亲的卧室冲去。

此时的刘钦,已经病了很久了,他的病其实主要是心病。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汉哀帝上台后,曾经意气风发,给皇族刘钦带来了许多希望,然而,当时的汉朝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汉哀帝即位伊始,极力打压王氏外戚专权,可是,汉哀帝在削夺王氏权力的同时,还是没有能从分封外戚的怪圈走出来,而是把自己的外戚丁、傅两家都封了官。而且,王莽在新野隐居一段时间后,也东山再起。在尽力从外戚手里收回权力的同时,汉哀帝还曾经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使汉家摆脱厄运。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遭到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

而且,汉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下去,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两千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七十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汉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然而,这些最终全都不了了之。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施,荒诞、迷信的理论蔓延起来。许多人认为汉朝的气数已尽,汉德已衰,人们希望有贤德的人取代刘家的帝位,这是古代历史条件下民心向背的一种反映。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怪异现象,被说成是西汉王朝将要灭亡的征兆。皇帝被这些凶兆吓坏了,希望有人在保全西汉王朝的前提下,顺应天命,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化凶为吉,延续西汉王朝的国祚。有个叫夏贺良的人对汉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现陛下久病不起,灾异屡现,正是上天对世人的警告。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内外交困的汉哀帝,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些当成救命的稻草,宣布再受命,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所谓“再受命”,就是汉王朝继汉高祖得到天命代替秦王朝后,又再次得到天命,以继续统治,但这套把戏不仅欺骗不了多少人,而且还给人一种汉朝气数已尽的感觉。一个多月以后,汉哀帝的病情没有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退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进而控制政权,于是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徙到边郡。这场“再受命”的闹剧也寿终正寝。

成帝建始三年秋天,关内一带下了四十几天大雨,有个十几岁的女孩被倾盆大雨吓坏了,喊了声:“要发大水啦!”

霎时间,惊惶失措的长安民众呼喊奔跑,街市上人挤人,人踩人,到处是被踩倒的老弱者的悲惨呼声,长安城大乱。

汉成帝急忙召集公卿大臣商量对策,大将军王凤献计说:“太皇、皇上和后官快上御船逃命,让官吏、百姓上长安城墙避难。”后来,鼎沸的人声逐渐平静,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场虚惊。

汉哀帝建平四年春天,关东发生旱灾,老百姓手拿麻秆或禾秆,像接力赛似的我传给你,你传给他,说这是西王母巡行天下的筹策。

道路上,传送西王母筹策的人多至数千,他们披着散乱的头发,赤着双脚,半夜里冲向城门,城门关闭,就逾墙而入。有的人驾车骑马奔驰而来,日夜不停地通过一个又一个驿站,经全国二十六个郡国,再返回京城长安。官府见状大惊,下令禁止通行,可是谁也制止不住这股疯狂的人流。老百姓在里巷阡陌间设置赌博游戏,疯狂地唱歌跳舞,焚香点烛,祭祀谁都讲不清来历的西王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秋天,才渐渐平息下来。社会的不安定,扰乱了惶恐之中人民的思想情绪,疯狂的行为、苦难的生活、混乱的思想反映,是社会大动乱的前兆。

面对积难重重的统治局面,汉哀帝刘欣“心比天高”,无奈西汉王朝已经是“命比纸薄”。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都无力回天。面对失败和挫折,年轻的汉哀帝很快便气馁了同,即位之初的锐气很快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汉哀帝刘欣不爱美女爱须眉,专好男宠,他有个男宠名叫董贤,董贤字圣卿,冯翊云阳人。父亲董恭担任御史时,起用董贤担任太子舍人。

绥和二年,汉哀帝刘欣即位,董贤随之升任为郎官。建平二年,董贤在殿下传奏时,汉哀帝望见后,对他的容貌很是喜欢,记住而后问他:“是舍人董贤吗?”于是招他上前与他谈话,升任黄门郎,由此开始受到宠幸。汉哀帝得知董贤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时,当日就征召其担任霸陵县令,升为光禄大夫。董贤受宠,可自己是个男人,无法“嫁”到宫中,刘欣就不断升他的官,官高位重,和皇帝见面也就不是难题了。董贤得宠日甚,担任驸马都尉、侍中,汉哀帝出则陪同乘车,入则随侍左右,甚至经常和哀帝一起睡觉,一月之内所得赏赐总共达一万万钱,其富贵震动朝廷。

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在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无奈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情急之下,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宠爱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后人将同性恋雅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汉哀帝刘欣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特点的一个皇帝了,通常扰乱朝纲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可这汉哀帝的朝纲,偏偏乱在一个男宠手里。汉哀帝所以宠幸董贤,也算是有难言的苦衷。当时,西汉王朝已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他虽然竭尽全力来挽救,甚至天真地“再受命”,结果全都失败,严重打击了他统治全国的自信心,想要从女色上找点安慰,自己却体弱多病,所以只好从董贤这个男宠身上寻求些许安慰。

况且,朝中派系林立,党争频繁,刘欣对哪派都不放心,也只有董贤这样一个无帮无派、对他又柔媚体贴的男宠使他最为放心。同时他通过尊崇董贤,不仅可以压制朝中各派势力,而且可以更加强调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故此,他对董贤的宠幸也就愈演愈烈,然而,依靠一个男宠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太过悲哀了。就是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之中,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汉哀帝刘欣无子而亡,享年二十六岁。

太皇太后王政君闻哀帝死讯后,迅速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哀帝临终前将玉玺交给他的男宠大司马董贤,王政君于是派人威胁董贤交出玉玺。王政君召见董贤,问他国丧该如何调度,董贤不能应对,脱下帽子谢罪,王政君说:“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马身份参与过成帝葬礼,知道该怎么办,我让王莽来帮帮你吧!”董贤叩头以示自己受到很大宠幸。

王政君派遣使者召见王莽。王莽到达后,借助太皇太后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在汉哀帝卧病时不亲侍医药,下令董贤不得出入殿中司马府大门。董贤不知为何,到殿庭摘帽赤脚,步行谢罪。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以太皇太后诏书的名义在宫殿下给董贤下诏说:“自从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三公,是皇上最重要的辅臣,高安侯董贤不懂得事物道理,担任大司马不能令众人满意,不能用来击败敌人安抚边远地方。收回大司马印绶,令董贤罢官回家。”当日董贤与他的妻子都自杀了,家里人因为害怕,不敢声张,当晚就将董贤夫妻埋葬了。王莽怀疑他装死,有司奏请打开董贤的棺材,前去验看。

此后,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掌丞相事,王政君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不久,王政君所深恶痛绝的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仪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开,哀帝所拔擢的傅、丁两家被王氏迅速铲除。

同年七月,王政君派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使持节迎立中山王刘衎。这个刘衎的母亲,是中山孝王的姬妾,姓卫。卫姬的姑姑,是汉宣帝的婕妤,生了楚孝王。卫姬的姐姐,又是汉元帝的婕妤,为元帝生了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成帝将卫姬的妹妹赐给他,生子刘衎。刘衎两岁时,其父孝王崩,继为中山王。

九月初一日,刘衎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晋谒高祖庙,大赦天下。汉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聚于朝廷东厅以听取王莽的指示。

王莽相当懂得讨好王政君,先是上言、尊王政君姊妹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并且都领汤沐邑,姊妹们日夜赞誉王莽的美德。王莽知道王政君虽是妇人,却也讨厌待在深宫中,便举办许多可以让王政君外出的活动。就连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亲自侍候。王莽掌权后,很快收罗、组织起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底:王舜、王邑为心腹谋士,甄丰、甄邯负责决策,平晏掌管机密,刘歆撰写文告制造舆论等。

汉哀帝的去世和王氏集团的重新掌权,对刘氏皇族当然是极大的冲击。南顿县令刘钦虽然距离政治中心非常遥远,但是作为皇族后裔,他不得不为刘氏汉朝基业忧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刚刚九岁的汉平帝,无异只能是个傀儡,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作为一个小小南顿县令,刘钦也只能看着朝政日非,无可奈何。元始三年春天,王莽想依照霍光以女配帝的旧例,将女儿王氏嫁给汉平帝为皇后,太皇太后不愿意。王莽故设变诈,令王氏一定要入宫,以此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太皇太后不得已而同意,派遣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王凤、尚书令平晏到王府下聘礼。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大中大夫刘歆以及太卜、太史令等四十九人赐皮冠素裳,行礼问卜,祭庙告祖,等待吉日让王氏与汉平帝成婚。王莽的日益得势,使刘钦最终忧虑成疾,猝死县衙。刘钦病逝,樊娴都悲伤过度也一下子病倒了。这个时候,作为长子的刘縯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成了家庭的主心骨。

刘縯遵从母亲的吩咐,指派吏属,封闭库府,接待宾客,安排父亲的丧事。内务女眷,则交由妹妹刘黄掌管。刘嘉、刘仲、刘秀前后帮衬着,府中上下,虽被悲哀的气氛笼罩着,却忙而不乱,井井有条。

吏属宾客见了,私下议论,南顿令诸子侄果然不是等闲之辈。樊娴都看到孩子们真的长大成人了,欣喜不已,丧夫的痛苦减轻了许多,病情也好转了。南顿县令病逝,刘縯弟兄又无一官半职,刘家在南顿再也无事可做。刘钦死前,曾跟樊夫人说过,让他们回南阳舂陵的老家,老家尚有一部分田产,尚且可以经营度日,况且还有弟弟刘良等族人相助,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樊娴都便把孩子们召到跟前,讲了丈夫生前的嘱咐,决定举家返回南阳舂陵老家。就这样,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樊娴都夫人带着儿女以及家佣仆役,扶着刘钦的灵柩,踏上了回南阳老家的旅程……

刘秀兄弟回到家乡

元始三年秋日的一天,经过艰难的跋涉,刘秀和家人终于回到了故乡舂陵,并见到了叔叔刘良一家人。

刘良,字次伯,是刘钦的亲弟弟。刘良是一个忠厚长者,因此被郡县推举为孝廉,担任萧县的县令,因见汉室颓败,厌恶政事,于是托病上书,辞官归隐。

当樊娴都和儿女们扶着丈夫的灵柩回来时,刘良带领着族人哭泣着迎出舂陵,并早已派人把哥嫂原来的住宅打扫干净,安顿嫂子一家住下,然后亲自选择松柏苍郁之地,隆重地安葬了哥哥刘钦。

安葬刘钦那一天,寒风凛冽,刘縯、刘仲、刘秀和刘嘉依次涕泣跪祭,每张脸都冻得发青。

依从古礼,为人子者应为丧父守孝三年,但当时能做到的人很少。如果遇着寒冬时节,孤寂旷野,寒风彻骨,更没有人能够真正守在墓地旁。因此,樊夫人也想让儿子们放弃古礼,可是,刘縯坚决不同意。

无奈之下,樊夫人请来了刘良,想让这个叔叔好好劝说一下侄子,不料刘良却开口说道:“嫂子心疼孩子们,自在情理之中。可是如今我汉室不振,世事艰难,孩子们要成大器,免不了要经历千难万险。嫂子想让他们生活在安乐窝中,可能吗?依小弟之见,孩子们既有诚孝之心,就应该成全他们,白水河边的寒风算得了什么,权当是对他们的磨炼。”

樊夫人无话可说了,她也是有见识的女人,刘良说的道理她不会不明白,她缓缓说道:“兄弟难得有此襟怀,我一个女流之辈,没有什么见识,以后几位侄子还要全仗叔叔帮忙辅导!”

刘良叹息说:“嫂子见外了,哥哥已经不在,侄子们就如同我亲生的孩子一样。我们刘家虽是国姓皇族,却一辈比一辈衰弱,如今朝廷萎弱,汉室江山不久恐易手他姓,我刘室命运更难预料。看我宗室子弟已成人者,惟縯儿可成大事。你们没来之前,我宗室子侄辈刘赐、刘玄、刘谡、刘社皆闲居家中,不事稼穑,无所事事,小弟担心日子久了他们耐不住寂寞,不务正业,坏了我宗族名声。如今,你们来了,可以让他们跟着縯儿一起习学武功。小弟还想聘师傅教授他们学业,也算咱们为光耀宗室做点努力。”

樊夫人想不到这位小叔竟有如此非凡见识,心中颇为感动,就此放下心来。

就这样,在刘良的照顾下,刘秀和家人在舂陵安定下来。他们兄弟几个每天读书习武,并密切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这时的朝廷,正如刘良所料,王莽日渐得人心,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

王莽当时的政策方针完全遵循儒家理论,他不搞裙带关系,不封王氏子孙,而是尊崇皇族。他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解放了一批皇族后裔,此举一下子赢得了皇族的拥护。

元始二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开始流亡。王莽向太后进言:“由于丁、傅两家外戚的奢侈挥霍,很多百姓还吃不饱饭,太后应该穿粗衣,降低饮食标准,做天下的榜样。”

王莽带头捐钱一百万、田三十顷,救济贫民。此举一出,百官积极响应,纷纷仿效,几百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连太后也省下自己的“汤沐邑”十个县交给大司农管理。

王莽还号召官员们节俭度日,与百姓共患难,每遇水旱灾害,他就吃素,与民同疾苦。灾区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一时间,朝野四处歌颂王莽功德,说他有圣人之德。

根据德政的精神,王莽还下令对老人、儿童不加刑罚,妇女非重罪不得逮捕。

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制度,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王莽搬出《周礼》记载的方法,在全国建立仓储制度,储备谷物,做赈灾之用。他按照上古传说,改革官制,设置“四辅”,加封周公、孔子等圣贤的子孙。

王莽还大兴教育,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扩大太学招生量,太学生数量很快就翻了几番。他还在各地广建学校,征召“异能之士”,拓展了普通知识分子入仕的渠道。

元始五年秋,派往各地了解民情的八位风俗使者回到长安,带回各地歌颂王莽的民歌三万字。

王莽奏请进一步制定条例,以便做到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仿佛回到了太平盛世。

和此前的一派乱象相比,西汉王朝在王莽的治理下,真的有“拨云见日、蒸蒸日上”的势头。从王公贵族到知识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觉得“道德楷模”王莽具有超人的品格和能力,是人民信得过的优秀领导干部,甚至是众望所归的领袖。

那时,人们对腐化堕落的刘姓皇族子孙已经失去了信心,于是千方百计表达对王莽的支持。

在得到人心支持的同时,王莽的政治地位也日益巩固。平帝元始三年,王莽不准平帝之母卫后和平帝见面。王莽的长子王宇为了避免以后受到迫害,不赞成王莽这么做。

王宇的老师吴章认为王莽不喜欢进谏而喜好鬼神,可用怪事吓唬他,然后乘势推演,劝说王莽把政权移交卫姓家族。于是,王宇让大舅哥吕宽半夜用狗血洒在王莽的府邸门口,不料却被人发现。

王莽一怒之下,将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用毒酒赐死。王宇的夫人吕焉因为怀孕,被投进监狱,待生下孩子后再杀。吕宽潜逃后不久被捕遭诛杀,并灭三族。

狗血门事件后,王莽以此为理由诛灭卫氏,逼迫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等上百人自杀,引起了朝野震惊。

元始四年二月,汉平帝派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右将军甄邯、光禄大夫刘歆奉乘舆驾,到王莽府邸迎娶王莽的女儿为皇后。

王氏成为皇后三个月后,前往太庙行告祖之礼,尊王莽为宰衡,位在各侯王之上;赐王莽妻子为功显君,有汤沐邑;封王莽的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

王莽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仪与众不同。这时,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

当时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召经学人才,及懂得《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

王莽奏请立明堂、开集市、兴私学,为学者建宅,网罗天下能者,管教化,得到儒生赞许。元始五年,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称颂王莽,诸侯、王公、列侯、宗室更是纷纷要求加赏王莽。这么多人自愿支持王莽,显示出王莽当时的确是人心所向。

王莽上书说,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称职,天下治平是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绝加赏。但他还是受了九锡,权势大异于群臣。

乐陵侯刘庆上书说,皇帝年幼,应让王莽像周公一样行天子事。群臣都说应该如此。

这时汉平帝病重,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帝而死。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这是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

元始六年,汉平帝病逝。也有传言,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杀的。据传,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举办了一场聚会,王莽献上了祝寿酒,汉平帝喝下了王莽献上的酒。到了晚上,汉平帝感觉肚子特别疼,几天后,汉平帝就死了。

民间传说中,关于汉平帝之死更为离奇,甚至与他的远祖汉高祖刘邦扯上了关系。

据传,当初秦始皇是个暴君,他倒行逆施酷虐黎民,继位不久就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暴力抗秦,接着,刘邦也在芒砀山聚众起义。

刘邦原是沛县丰乡一个平民,后来当了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这天,他奉命押解一批壮丁,去京城长安为秦始皇修筑王陵。到了芒砀山,很多人都逃跑了,他一狠心对余下的人说:“横竖都是个死,还不如拼他个鱼死网破,说不定还有个出头之日呢。”

众人就拥戴他为首领,在山上举行了聚义誓师仪式。举行仪式需要斩杀活物祭旗,可山上什么也没有,正在为难时,忽然路边草丛中蹿出一条大白蟒,吓了众人一大跳。

刘邦眼明手快,冲上去挥动利剑,一下就把白蟒斩为两段,用蛇血祭了义旗。弟兄们都说这是吉兆,发出一片喝彩声。

当晚,刘邦众弟兄就露宿在山顶上。睡到半夜时分,刘邦做了个噩梦,那条被杀死的大白蟒找来了,死缠着要他还命。他在前边跑,那白蟒就在后边追,边追边大呼小叫:“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刘邦被逼无奈,就随口说了一句:“我如今在山上,到了平地再还你命吧!”那白蟒听了点点头,就调头游走了。

刘邦从梦中醒来,惊出一头冷汗,想想又觉得好笑,一句戏言就轻易把那恶蟒应付走了。

君子嘴里无戏言,他哪里知道,就是这句戏言后来竟断送了刘家的天下。原来“地”“帝”同音,那死蟒后来托生成了王莽,到刘平帝继位后,他就逼死了平帝,并篡夺了他的皇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祖斩蛇,平帝还命”的故事。

汉平帝死后,没有后嗣,王莽就从汉宣帝玄孙中,选择最年幼的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为继承人。

在迎立刘婴即位的当月,武功县长孟通在挖井时,发现一块上圆下方的大白石头,上面写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血红大字。

群臣把此事禀告给元后王政君,王政君开始不答应。太保王舜从中斡旋,向元后解释说,这事阻挡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元后王政君只好按王莽等人的意思下诏书:

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

居摄践祚,是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践祚,是“即位”的意思,多指帝王而言。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祚阶。祚阶上为主位,因称即位行事为“践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