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 作者:梁坤 编


作品赏析

《伊利亚特》是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歌。它是最早描写战争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希腊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人们因此习惯于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当时部族之间经常为争夺财产和奴隶而进行战争,这是生存竞争的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据史料记载,特洛亚在小亚细亚西北海岸,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富庶繁荣的城市。刚刚开始觉醒的希腊人要打开海上贸易通路,就必须攻下这块要地。据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发现,从公元前20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10世纪,特洛亚城先后九次被毁灭。史诗所描写的是希腊各部族联合起来第六次进攻特洛亚的场面(约在公元前1184年攻陷该城)。《伊利亚特》是希腊民族历史的初次记录。史诗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和希腊民族的精神,表现了希腊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承载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作者歌颂的是氏族首领的骁勇善战、孔武有力、足智多谋和为集体利益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阿基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他体魄矫健、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在阿基琉斯参加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亚之前,他母亲忒提斯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命运早已注定,或在故乡佛提亚平安幸福地生活,默默无闻而长寿,或在战场上得到巨大的荣誉,却会命定早死。阿基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不愿过平庸的生活,强烈的荣誉感驱使他到战场上去建立功业,实现人生价值。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也清楚自己将葬身于特洛亚城下,但仍然挺身出战。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牺牲后,阿基琉斯悲愤交加,心中燃起冲天怒火。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不久他自己也将死亡,他还是请母亲找战神为他再做一副铠甲,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阿基琉斯的选择代表了希腊民族的现实生活观念。在他的血管中,激荡着古希腊人原始欲望自由外泄的渴望和生命力无限延伸的律动,也许正是这样的自信、勇敢与豪迈,甚至感情用事、放荡不羁才使得古希腊人成为“正常的儿童”。诗人赞扬他忘我战斗的精神:他一人勇战特洛亚军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他被誉为最伟大的英雄,成为民族精神的化身。

但阿基琉斯的性格又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自负任性,残暴凶狠,报复心强,有些心胸狭窄和自私,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骁悍的典型。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仅仅因为阿伽门农抢占了自己的女俘,个人私利遭侵,尊严受辱,他便拒绝出战,置集体利益于不顾,使希腊联军节节败退,几乎覆亡;当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牺牲后,阿基琉斯不顾个人安危为其复仇,冲天的愤怒使他嗜杀如狂,不分男女老少,见人就杀,致使特洛亚人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他不顾赫克托尔在决战前的哀求,将赫克托尔刺死后残暴地凌辱他的尸体。另一方面,他又光明磊落,温厚善良,重情义,深怀恻隐之心。他爱自己的母亲忒提斯;心爱的女俘布里塞伊斯被夺走,他为之痛哭;他珍视友情,忠实于对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的义务;当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跪求他归还儿子赫克托尔的尸体时,他感念自己年迈的父亲,泪流满面,伸出手来给哭泣的老国王去握,答应老王的要求,而且休战11天,让其从容安葬。阿基琉斯的形象巧妙地将战争与人性这两种背离的因素融合为一,从而引起人们的震撼。而他性格的核心则是捍卫个人尊严的敏感意识。

这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得到了黑格尔的高度赞美:“关于阿基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他的全部丰富性。’”诗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阿基琉斯出生时,母亲曾倒提双足将其浸入冥河,所以除了脚踵,全身刀枪不入。在交战中,敌人的暗箭恰恰射中了他的脚踵。由此,“阿基琉斯的脚踵”就成为对其致命弱点的一种隐喻。诗人对此予以谴责,强调部落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意志、个性自由应服从整体利益。通过阿基琉斯的形象,古希腊人完成了对民族性格的深沉思考和自我省察。所以说这个形象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漫长征程中一个光辉的路标。

赫克托尔是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形象。他比阿基琉斯更富责任心和人情味。他是特洛亚城的主将,武艺超群,性情持重,刚柔相济。他预感到国破家亡的命运在等待他,明知自己死后娇妻弱子都将面临成为奴隶的命运,但为了保卫特洛亚,他拒绝了亲人的哀告劝阻,义无反顾地出城迎战,最后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在这位英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为群体利益和个人荣誉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希腊人对神、对命运的看法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神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但代表人的力量的英雄却表现得无所畏惧,敢于同天命抗争。

史诗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骄狂专横的阿伽门农,温柔哀婉而又深明大义的安德罗马克,宽厚悲悯的普里阿摩斯老王,轻浮怯懦的佩里斯,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黑格尔所言,这部史诗中“每个人都是圆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在谋篇布局上,情节结构和场面的组合达到了高度统一和完整。全诗共15963行,集中描写了战争第十年里51天内的事情。在51天中突出4天中发生的事件,紧紧围绕“阿基琉斯的愤怒”的线索展开。情节剪裁得当,舍繁求简,以点带面,紧凑集中,不枝不蔓,张弛有度。

史诗的魅力还源自于写作手法的多样化。气势宏大的场面勾勒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相结合,正面描绘和侧面烘托相辉映。巧妙的布局和多样化的描写手法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如对赫克托尔别妻出征的场面描写深沉哀婉,感人至深,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对两军厮杀的战斗场面的描绘如猛火雷霆,暴风骤雨,格调高昂,威武雄壮,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壮写海伦之美则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曲尽其妙,当她的前夫墨涅拉奥斯与帕里斯决战时,帕里斯的老父亲和海伦都走上城头观战:

她立即拿一块白色的面巾把头遮起来,

流着眼泪从她的房间里走出来,

…………

他们望见海伦来到望楼上面,

便彼此轻声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

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

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

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

史诗的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流畅,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特色,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特别善用比喻。如写阿波罗从奥林波斯山上下来,“像黑夜一般”;忒提斯从海水里出来,“像一片云雾”。写英雄角逐,当阿基琉斯追赶赫克托尔时,“如同禽鸟中飞行最快的游隼在山间/敏捷地追逐一只惶惶怯逃的野鸽,/野鸽迅速飞躲,游隼不断尖叫着/紧紧追赶,一心想扑上把猎物逮住”。“他这样说,死亡降临把它罩住,/灵魂离开肢体前往哈德斯的居所,/留下青春和壮勇,哭泣命运的悲苦。”这些比喻往往能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生动形象、鲜明贴切的比喻对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起到了巨大作用。全诗800多个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出来的比喻构成“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开创了欧洲叙事诗的传统,甚至还提供了近代西方长篇小说的雏形。欧洲的长篇小说几乎就是史诗的变形。

(梁坤)

  1. 黑格尔:《美学》,1版,第1卷,30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