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 作者:买艳霞,张长青,周洋 编


第一章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

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

了解幼儿文学的概念;把握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熟悉幼儿文学的接受对象;掌握幼儿文学的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能区分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能根据幼儿文学接受对象的特点来选取适合他们的幼儿文学作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概说

高尔基曾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和不平凡的事物。”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幼儿在这些熠熠生辉的作品里,通过他们喜欢的各种角色形象,如可爱的鼠小弟、调皮的逃家小兔、好饿的小蛇等,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幼儿文学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各大领域及各种活动中,幼儿在这些光辉的和不平凡的作品中感受着文学的精华,从而逐步认识大自然,认识自己及亲人,了解身边的社会,熟悉周围的生活,可以说,幼儿文学在促进婴幼儿心智发展和健康成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幼儿”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指年幼的儿童,但它所指的具体年龄段,则根据人们对于个体童年期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而略有差别。目前在早期儿童教育界受到普遍认同的“幼儿”概念,界定在0~6岁这一年龄段,即儿童开始接受正式学制教育前的阶段。

幼儿文学是指为0~6岁的学龄前儿童服务的文学,它的主要接受对象是3~6岁的幼儿,它是既要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审美需要,以表现幼儿眼中的现实世界或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为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充满诗意的浪漫文学,又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条理清楚的结构、丰富多彩的主题、积极健康的内容深深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美学特征上,幼儿文学又表现出鲜明的质朴美、夸张美和游戏美。“幼儿文学”包含“幼儿”和“文学”两个概念。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幼儿文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幼儿文学首先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有文学性。它具有文学的一般艺术特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用文学性语言来表现其审美形态,实现其审美效应。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当然应该从审美立场出发来看待幼儿文学的功能价值。但是审美功能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然和教育的、认识的、娱乐的其他功能相辅相成。审美功能是一种整体性的功能,它将其他功能融入其中。对于幼儿文学来说,尤其应该这样认识。幼儿尚不识字,或识字甚少,幼儿文学只能通过成人的诵读,以口语形式诉诸幼儿的听觉。

(二)幼儿文学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文学

幼儿文学常被称为“人生第一文学”、“人之初文学”,这不仅是说明幼儿文学是人生最初接触的文学,而且告诉人们:幼儿文学的特殊性是与人生初始阶段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也就是说,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服务的文学,幼儿文学必须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文学。

(三)幼儿文学与幼儿读物的区别

幼儿读物是适宜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含义和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从内容上看,幼儿读物一般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教育类读物(向幼儿介绍社会知识和自然常识),二是文学类读物(为幼儿提供童话、故事、儿歌等各种文体的作品)。当然,这种分类也只是相对的。比如向幼儿介绍自然和社会知识等内容的识字卡、数字卡、走迷宫、找不同等书籍,都是教育类读物。教育类读物为了使自己更富有吸引力,人们往往运用一些文学手段来增加知识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一些计算读物和常识读物中往往有儿歌、童话等幼儿文学作品在内。有的知识读物虽然不引用完整的幼儿文学作品,但也想方设法地对某种知识进行一些形象化的描绘,插入一些趣味性的细节,因而看上去也具有一些文学的色彩。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文学类读物,它以形象生动、语言活泼的文学色彩在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幼儿教育类读物出于教育的目的,其编写、创作一般都有明确的教育立场,有较强的针对性。它是明确按照幼儿教育的需要来有目的地制定编写计划的。因此,幼儿读物通常都比较注意读者年龄,并根据年龄的特点来编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幼儿文学的编写、创作,虽然也会考虑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但划分一般没有这样具体细致。幼儿文学作品虽然也会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但它不是以系统地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只是审美化地将含有知识信息的丰富生活表现出来,诉诸幼儿的情感。幼儿文学的文学性表现为整体上的审美性质,而不只是传达各种知识的形象手段。这是它和幼儿读物根本区别之所在。

二、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一)广义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简单地说,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的文学。具体来说,儿童文学是指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适合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文学,其中以特意为他们创作、编写的作品为主,也包括一部分虽非刻意为儿童所作,却能为小读者所理解、接受,又有益于他们成长的文学艺术作品。

幼儿文学:主要是为0~6岁的学龄前儿童服务的文学。本阶段的儿童,身心刚开始发育,好奇心强,他们比较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或多面的,一般只能认识事物具体的或个别的特征,常常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开展认识活动。因此,幼儿文学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描绘,帮助幼儿认知客观事物,从而使他们开阔眼界,发挥想象,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幼儿文学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相对都较为简单,主要体裁有儿歌、幼儿诗、幼儿童活、幼儿故事、幼儿绘本、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

儿童文学:是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服务的文学。这是狭义的儿童文学。本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较快,生活天地也扩大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已知的事物,求知欲强。其心理特征是好幻想、爱探索、喜新奇。学校的系统教育使他们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想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喜欢艺术领域,还非常关注科学领域,喜欢听一些情节性、趣味性强的故事。因此,应特别注重想象与认知,人物形象要鲜明。主要文学体裁有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和科学文艺等。

少年文学:是为十一二岁至十八岁的少年服务的文学。少年文学是由儿童文学向成人文学过渡的文学,这就决定了少年文学具有儿童性与成人性两极融合的双重品格,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性质。少年文学正是由儿童性与成人性、儿童个性与文化规范、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对儿童时代的依恋与对成长的渴望以及少年生涯特有的喜悦与烦恼心理等一系列矛盾对立因素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质。少年期是孩子们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少年的基本活动是学习,但与童年期相比,其内容和性质都有了新的特点。在心理上,少年正处于从幼稚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情绪不稳定与性发育是其突出的特点。因此,少年文学应特别注重美育和引导,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并可适当引入一些成人文学的表现技巧。人物形象以塑造具有当代意识的典型形象为主,着重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主要体裁有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二)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的区别

1.内容和目的不同

幼儿文学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描绘,帮助幼儿认识客观事物,从而使他们开阔眼界,发挥想象,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儿童文学注重知识性,通过阅读,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少年文学内容要丰富得多,而且在故事内容中要注重美育和各方面的正确引导。

2.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幼儿文学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都较为简单,语言浅显易懂。儿童文学注重想象与认知,人物形象鲜明。少年文学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并可适当引入一些成人文学的表现技巧,人物形象以塑造具有当代意识的典型形象为主,着重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

3.体裁不同

幼儿文学的体裁主要有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绘本、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有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科学文艺等。少年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散文、寓言等。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接受对象

幼儿文学的接受主体是幼儿,他们有其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受幼儿生理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和审美心理特征的影响,可以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中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学。深入了解幼儿在文学接受上的特殊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性是由幼儿年龄阶段上的整体特征决定的。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相比,幼儿更容易接受感性的艺术形象,审美方式表现出直觉性特征,他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区别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常常用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来验证艺术世界的真实性。幼儿的这些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文学要具有游戏性、动作性、音乐性、色彩性等各种特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幼儿文学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对幼儿个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幼儿的生理特征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生理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婴幼儿处在个体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婴幼儿最大的生理特点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各器官处于发育与完善过程中,功能尚未成熟。

本时期幼儿的身体较以前结实,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较以前几年要慢。身高一年增长7厘米左右,体重每年增加1.5~2公斤。大脑迅速发展起来,脑重由出生时的350克左右发展为3岁时的1011克左右,为成人的四分之三,7岁则达1280克左右,为成人的十分之九。大脑结构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加多,到6~7岁大脑皮层的联络纤维髓鞘化基本完成,使神经传导更加迅速而准确,大脑各区的发育也相当成熟。随着脑结构的发育,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即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其特点是兴奋强于抑制,兴奋占优势。3岁开始睡眠减少,日间只需一次,其他时间都可以进行活动,可坚持10~15分钟的学习。内抑制发展较明显,4岁开始出现内部语言,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动。

本时期幼儿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也开始逐年增强。大肌肉比控制手及手指的小肌肉发育完善得更早些。双眼还很难长时间注意细小物体,因此,手眼协调能力是不完善的。这一时期幼儿的身体已较为灵活并富有弹性。3~6岁是幼儿视觉发展的空间期,他们可以准确判断出物体的大小、上下、前后、左右、远近。6岁时视觉达到成人水平。随着全身运动的发展,手指也灵巧起来,能做很多细小的动作。例如会画圈圈,能将纸叠成4折,会用筷子吃饭,双手能接住对方抛来的大球,会用剪刀剪纸,3厘米大小的积木能往上摞10多块,等等,这些需要灵巧的手指和眼睛协调配合的复杂动作,一般都要满3岁后才能完成。2~6岁是幼儿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不断地尝试绘画书写,对工具的控制和使用能力、控制线条的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增强。

幼儿生理发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握幼儿生理特征对幼儿文学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二、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通常统称为“感知觉”。虽然两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且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身体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就引起感觉。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实质上,知觉就是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和人的主观态度。

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也仍占主导地位。这时幼儿虽可通过语言,但主要还是借助于对物体形状、颜色、声音等的感知来认识世界。相对而言,幼儿的思维活动已有较大发展,但它仍摆脱不了感知觉的影响和制约,与感知觉密切相关。这时期幼儿在判断物体大小、多少和浮沉时,总是不自觉地集中于其有限的几个感知特征,而不考虑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如面对两排同样数量但排列长度不一的纽扣,很多能数数的幼儿都会说摆得稀疏的那排多,因为看起来长就“显得”多一些。

(二)注意与思维

注意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幼儿探究外在事物及其内心世界的“窗口”。注意能使婴儿有选择地接受外在环境中的信息,及时发觉环境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还能使幼儿为应付外界刺激而准备新的动作,集中精力于新的情况。注意与感知觉、记忆、学习等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是心理学家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将近3岁时,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出现,他们已能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和认知过程结合起来。但本阶段幼儿注意还是很难持久,无意注意的程度相对比较大。幼儿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由于这种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幼儿也就没有精神负担。幼儿通过这种无意注意,获取着周围生活中大量的零星知识。由于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任何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新颖生动的想象、鲜艳明亮的色彩、变化运动的刺激等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如颜色多样的积木、动画片、香甜可口的蛋糕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洗漱用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而“牙刷”这个概念较为具体,所以幼儿掌握“牙刷”这个概念比“洗漱用品”要容易。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为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等事物的生动形象。比如,太阳是圆圆的,月亮是弯弯的,苹果是红红的,穿白大褂的是医生,穿制服的是警察叔叔等。幼儿思维还有片面性,他们常常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如给幼儿出示两个一样大小的橡皮泥球,让幼儿确认它们是一样大小的。然后,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泥球变成长条。这时,幼儿就认为这两块橡皮泥不一样多了。

(三)记忆与想象

记忆是幼儿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更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记忆是婴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

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期,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言语和思维活动还不发达,对事物理解能力较差,对许多识记材料不可能理解,更不会进行加工,而只能死记硬背;另外,他们大脑皮层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通过研究得知,幼儿机械记忆能力比成人要强,而且具有很大的记忆容量和发展潜能。事实上,现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主要就是利用这一点而进行的。意义识记在幼儿期才逐步发展起来,而且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幼儿会记住或背诵一些反复诵读的材料。

想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幼儿的无意想象,通常是由外界的某些刺激物的影响而引起的,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如3~4岁的幼儿看见小汽车或者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边开嘴里还边说“嘀嘀嘟嘟开车了”。这时,眼前的材料不是预设好的,只是偶然发现,幼儿面对材料所发生的想象一般带有偶然性,他在想象中依靠回忆,把过去的认识及其他形象与眼前的材料构成联系。幼儿的无意想象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在游戏中,野外活动中,甚至在家长或老师规定的某些活动中都会产生。

(四)情感与语言

一般来说,情感与认识过程不同,它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但对幼儿来说,往往以主观情感代替客观认识,并在自己的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来。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幼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驱动、促使其去他某种行为或不去做某种行为。比如,幼儿儿如果情绪愉快,做什么事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爱动,不爱学,也不爱听话。幼儿喜欢一个老师,她说的什么话都爱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上她教的课,举手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踊跃;要是不喜欢一个老师,让干什么偏不干,让不要动偏要动,上课不爱听、不专心,淘气、不爱说话。喜欢绘画时,拿起笔来就画,画个没完;不想画时,怎么让他画也不画。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这话用在幼儿身上是很贴切的。“愿不愿意干”,对幼儿的行为左右极大,即是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的最好体现。

人一来到世上便需要学习语言,但掌握语言得经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幼儿阶段主要是掌握口语,学习书面语则主要是入学以后的事。关于语言学习机制,学界有很多种说法,如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率先提出语言模仿说,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言语获得机制最早的一种理论假设。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这一理论对60年代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幼儿文学是语言艺术,幼儿主要通过言语途径来接受文学,所以了解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特征特别重要。幼儿掌握口语,包括听懂别人说话和自己学会说话,先是听懂别人说话,然后才是自己学会说话。首先是掌握语音和丰富词汇。一般来说,4岁的幼儿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至于词汇,大约1岁左右就开始理解词义,1岁半至2岁左右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很高,掌握的词汇量大增,到3岁时词汇量已达1000个左右,4岁增至1600~2000个,5岁增至2200~3000个,6岁则可达3000~4000个。不仅如此,幼儿已能掌握比较明确和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词义,他们所掌握的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主要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也有为数不多的虚词(介词、连词)。其次是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形式,初步形成了具有简单的逻辑关系的言语习惯。他们已能运用联合式复句和一些非正式的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对于一些表达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复句,还不能很好地运用。

三、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幼儿文学的关系

(一)幼儿的感知觉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尚处在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作品中形象的外部特征。这就要求幼儿文学作品应多着墨于人物(含拟人形象)外部形象的描绘,而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则不适于幼儿文学作品。幼儿的时间和空间感知水平低,因此,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最好使用笼统模糊的时间词汇,像“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因为幼儿的空间知觉水平较低,因此在为较小幼儿创作图画读物时,背景不要过于复杂,尽量避免重叠现象。

(二)幼儿的注意与思维特点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事物、有变化的刺激物以及个人有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这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简短,要及早提出人物性质和行为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要过长。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概括能力较低,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理解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熟悉的形象,构思富于幼儿情趣的情节。

(三)幼儿的记忆与想象特点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幼儿的记忆带有极大的无意性,记忆方式以机械识记为主,往往只能记住富有吸引力的内容。这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曲折、富于幻想。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与现实常常分不清,想象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在词语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还很低。因此,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四)幼儿的情感与语言特点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对词义的理解还很肤浅,对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很难理解,对多义词只能了解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对词的转义就更难于理解。据此,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以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但也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在自己的年龄阶段上有许多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这些特征为我们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性提供了可能。

四、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时期的心理机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使得幼儿的审美心理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因果观念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的因果观念是心理的、现象主义的、最后目的的和魔术的;第二个时期的因果观念是人造论的、泛灵论的和动力学的;第三个时期的因果观念才是反映事物因果联系的物理因果观念。幼儿即处于因果观念的第一、二时期,幼儿的这种独特的因果观念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具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泛灵观念

泛灵观念是指在幼儿心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色彩。如幼儿被板凳绊倒了,家长打板凳,幼儿认为板凳也会疼;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疼。所以,他们会接受小花会流泪、星星会眨眼、布娃娃会生气、动物会说话,尤其是会动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泛灵心理”反应。这是因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常常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从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幼儿泛灵观念的思维特点使得幼儿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和欲望。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与小动物亲近。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幼儿喜欢扮演成小动物进行游戏,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喜欢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二)人为意识

幼儿的人为意识更多地倾向于把大自然看作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比如很多幼儿会问:太阳和月亮是谁创造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会闪亮?月亮里面真的有人吗?他们怎么生活?……幼儿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幼儿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是幼儿人为意识的典型反映。在幼儿的观念里,没有不可能或办不到的事。因为他们经常处在幻想状态,不受实际生活的限制,没有社会习惯的束缚,一切随心所欲。在他们的意识里,万物都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比如太阳、天空、黑夜、山川、河流都可以由人来创造。所以,可以把太阳当火炉,把月亮当小船,把白云当棉被,仿佛世上万物都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

(三)任意逻辑

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其思维呈现出一种任意逻辑性和荒诞性,表现为很少受概念的束缚,全凭自己的感知和情感态度去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往往生成“任意结合”的“荒诞”的逻辑形态,即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组合在一起。他们会通过想象讨论老虎和狮子比武谁的力气更大,他们也会想象出老鼠和猫做朋友会非常友好和谐。在他们的眼里,越是荒诞、越是不合逻辑的事情越具有艺术的魅力。比如传统儿歌中的“出东门,往西走,前面看到人咬狗”的歌词,有意颠倒地描绘某种自然景象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荒诞幽默,意味深长。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合情合理的。随意添加、组合、夸大、变形,在幼儿眼中都是顺理成章、妙趣无穷的事。越是超出普通人想象的事物,他们就越会乐此不疲地去听赏,并且在听赏的过程中进行再造想象。

(四)前因果观念

前因果观念是指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尚未产生理智的解释之前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不反映事物之间真实因果联系的因果观念。幼儿往往无法顾及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的因果关联,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判断。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解释往往具有魔幻色彩,比如,他们会认为兔子眼红是因为太爱哭,太阳下山是回家睡觉去了,撒谎鼻子会变长,轰隆隆的雷声是雷神生气了……幼儿的前因果观念和他们所表现出的泛灵观念和人为意识等观念是相关的。因为它们是和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状态及其带来的独特逻辑相一致的。幼儿忽视了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区别,这是幼儿形成“前因果观念”的根源。直到七八岁以后,随着他们思维的发展,才能真正理解客观世界中的因果观念。

只有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幼儿文学作家才能创作出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被幼儿接受和喜爱。

五、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

文学是用语言形象来感染读者的,因而首先是审美意义上的感情陶冶。对于习惯于直观感受事物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文学以形象、色彩和韵律构成了充满着美善的、欢乐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通过感受,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但是幼儿由于自身个体发育问题,尚不识字,或识字甚少,还不能独立阅读文字形式的幼儿文学作品,也不太可能识别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作品。总之,从幼儿自身出发,还不能欣赏和接受幼儿文学,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幼儿在文学接受上的被动状态使得他们在接受文学的方式有别于其他年龄层的特点。

(一)听赏接受

幼儿受自身条件制约,接受文学主要是通过听觉的途径。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而幼儿多不识字,只掌握口语。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幼儿接受文学的途径要通过其他人的朗读或讲述,通过这种口耳相传,文学才能传达给幼儿。于是,在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接受者之间必须有一个传达媒介,充当传达媒介的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此外,图画、电影、电视、录音、玩具等辅助手段也具有传达媒介的作用。但最好的传达媒介还是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由于传达媒介的参与,幼儿在文学接受上便产生了间接性和受动性。他们还没有能力直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学来欣赏。

(二)直观感受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觉行动性,决定了他们文学接受上的直观感受性。幼儿习惯于以感性的态度在动态的过程中接受文学。他们更容易被文学作品中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所吸引,对大段景物描写或者心理描写不感兴趣;对那些新颖、奇特、动感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对平淡的叙事和普通的人物不感兴趣。在接受方式上,他们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不太可能长时间保持注意,也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他们更喜欢文学作品中那些能够模仿和再现的情节,喜欢直观地去尝试这种模仿,在模仿的情境中与文学作品展开感情交流。

(三)娱乐享受

幼儿在文学接受上具有突出的娱乐性。从文学接受的愿望看,幼儿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基础,由于需要才会引起接受者的注意和兴趣,才能进入接受的过程。幼儿文学所描述的熟悉的和陌生的生活内容以及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能满足他们感官欲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激发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满足他们求知欲方面的需要。从而获得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感。随着幼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文学接受上的娱乐性需要将逐步走向审美性的需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活动。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特点

幼儿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及其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幼儿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不能等同于成人文学,而应该有属于幼儿文学自身的特征。

一、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文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艺术样式之一,刚出生的婴儿就在妈妈怀里听过哄睡觉的儿歌,可以说,幼儿对文学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文体是指文学体裁,也就是指文学作品存在的具体样式。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不同的作家塑造形象的方式与运用文学言语结构的艺术方法不同,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也各不相同。幼儿文学的文体分类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依据儿童文学分层理论,本书把幼儿文学体裁分为以下几类: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书、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虽然各类体裁在语言运用、形象描绘、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幼儿文学本体出发,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

(一)浅显易懂的语言

作为语言艺术的幼儿文学,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都需要通过成人的讲述,口耳相传,再诉诸幼儿听觉。所以,幼儿文学本质上是口语文体。换言之,幼儿文学的语体形式不是文字,而是有确切意义的口语。如果幼儿听不明白,幼儿文学的口耳相传便无法落到实处。所以,幼儿文学的语言应以规范化了的口语为主。即使是那种以成人身份的对话式的作品,也应该是幼儿听来十分亲切而明白的口语。幼儿文学中常用的词多为具体的名词和动词,其次是形容词,虚词除了感叹词和语气词外,用得相对较少些。幼儿文学的句子也往往比较简短,单句多,复句少。如胡木仁的幼儿诗作品《早操》:

早操

小露珠,

起得早,

滚来滚去,

在树叶上做操。

小鸟儿,

起得早,

跑来跳去,

在树枝上做操。

小蜜蜂,

起得早,

飞来飞去,

在花朵中做操。

小娃娃,

起得早,

跑来跑去,

在阳光下做操。

诗作中主人公分别是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和小娃娃,他们早早起来都忙着做操,不同的是他们做操的特点是跟各自的习性紧密相连的,小露珠是滚来滚去,小鸟儿是跳来跳去,小蜜蜂是飞来飞去,小娃娃是跑来跑去。诗歌中以幼儿常见又熟悉的名词和动词为主,以重复结构为辅,一唱三叹,反复咏唱,朗朗上口。该诗语言虽然浅显,意象却丰富多彩,成功勾勒了早晨自然界事物和人类和谐共处又充满生机勃勃的气象。

幼儿文学的浅显不等于浅薄,单纯不等于单调。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往往于浅显单纯之中蕴含高妙悠远的神韵。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能够写出短小精悍、质朴无华的作品,是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表征和实征。如张继楼的《钓星星》:

钓星星

月儿弯弯,

银光闪闪,

像把钓钩,

挂在天边。

不钓鱼,

不钓虾,

钓串星星撒满天。

诗歌中说弯月像小船、像镰刀、像香蕉等是常见的比喻,说月亮像钓钩还是很少见的;而且作者说月亮就像钓钩,满天的星星都是月亮钓上来的,“钓串星星撒满天”真是新奇的想象。这首诗歌看似浅显,却因奇特的想象而有了活泼有趣的意境。

幼儿文学的语言,不仅要浅显易懂,还要生动形象。句子中多用象声词,多用比喻,注意音韵和谐,就会带给孩子更多的艺术审美。如《会响的小路》:

会响的小路

树林里有一条小路,路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

小刺猬走过小路,窸窣窸窣——像在散步。

小白兔走进小路,踢踏踢踏——像在跳舞。

小蚱蜢也跳进小路,他在树叶上摇啊摇,吱嘎吱嘎——像在摇床上做着甜甜的梦。

风儿来了,小刺猬挡住风儿:“你别刮走路上的树叶,树叶的声音多好听呀!”于是风儿踮着脚尖轻轻跑过小路……

(根据王晓明同名故事改编)

一条铺满落叶的路,因为小刺猬、小白兔、小蚱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从落叶上走过,而拥有了非凡的生命力,连风儿都应小刺猬的邀请踮着脚尖轻轻跑过小路。作品中各种象声词和比喻,让作品充满了活泼生动的感人力量,读到的人也会联想起如果亲自从铺满落叶的小路上自由自在走过的美好意象。

(二)生动有趣的情节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离不开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艺术想象的手法把平淡简单的现实生活艺术变形,就会赢得孩子们的心。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短篇故事《鲸鱼云》,写一群孩子在操场上做操,抬头的瞬间,看见天上有一块鲸鱼状的白云,于是孩子们便不知不觉进入了幻境之中。一阵清风把他们送上了蓝天,他们骑上大白鲸,遨游于一望无际的碧海,尽情玩耍之后再从操场的梯架上一步一步爬下来,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故事情节因为这种现实和幻境自由沟通的想象力,变得趣味盎然。再如《爱唱歌的大恐龙》,故事里面那个喜欢唱歌的大恐龙打扰了很多人,可是由于缺乏沟通,人们用各种奇特的方式想不让大恐龙再唱歌,朝大恐龙扔土豆、把大恐龙住的楼房罩上玻璃罩,这下大恐龙的声音再也出不来了,可就在这时情节发生了转变,大恐龙吃了太多土豆,一下放了一个又响又长的臭屁,臭屁把玻璃罩炸开了,整个城市一下子变成了臭烘烘的臭屁城。这样有趣又诙谐的情节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

爱唱歌的大恐龙

有一栋很大很大的楼房,在楼房的最顶层,住着一只人人讨厌的大恐龙。

大家为什么这么讨厌他呢?因为他会发出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声音,一种刺耳的难听的声音。

大恐龙喜欢站在窗边,从早到晚,一首接着一首地大声歌唱。他的歌声实在是太吵,有人觉得耳朵不舒服,有人觉得头皮发麻,他们常常被大恐龙的歌声,震得两脚打颤,脑袋抖个不停。

有一天早上,大恐龙又拉开嗓门,大声地唱起来,一栋栋的大楼开始摇晃,没多久,大楼就倒了!

人们想办法让这只讨厌的恐龙闭上嘴巴。他们准备了一大堆土豆,你一个我一个地对准恐龙的大嘴扔进去。恐龙的大嘴填满土豆,他就不能再唱歌了。可是,大恐龙一会儿就把土豆统统吃完了。

大家又准备了一个好大好大的玻璃罩,用一部好大好大的机器,把恐龙住的大楼罩起来。这一下子,大恐龙的声音出不来了。

可是,你瞧!大恐龙眯起眼睛,翘起尾巴,用力放了一个又响又长的臭屁,“砰——”。大恐龙刚才吃了那么多土豆,臭屁把玻璃罩炸开了,整个城市一下子变成了臭烘烘的臭屁城。

大恐龙又开始快乐地大声歌唱,“啊……噢……”

这时候,一个女孩跑到大恐龙身边,轻轻地在它耳边说了一句话:“恐龙先生,你的声音太大了。我们大家都不喜欢,你能轻一点吗?”

“是吗?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啊!好的好的,我会轻一点,不再那么大声了。”大恐龙红着脸点点头。

从此以后,大恐龙的歌声好听多了,不再刺耳,不再难听。

(三)条理清楚的结构

结构是文学的建筑艺术,是使作品最后成形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好的结构应该是根据表现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需要,并适应一定的体裁特点,选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有关材料精心剪裁,合理布局。做到首尾贯通、前后照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从而构成匀称、和谐的形象体系。幼儿文学受接受对象的影响,在作品结构上需要作者更多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作品结构要条理清楚,按事物发展顺序展开,满足幼儿的阅读和欣赏需求。比如张秋生的作品《狗熊先生举重》,从狗熊先生体态出发,引出狗熊先生要减肥的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狗熊先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找来找去,他选择了举重,没想到举起来的枯木里住了两只小松鼠,小松鼠建议狗熊先生打扫自己的院子。从此以后,狗熊先生每天都把自己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去清扫林间小路。不但锻炼了身体,还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清洁的环境。整个故事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要求,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展开,符合幼儿阅读的习惯,幼儿读完故事自然而然明白很多道理,比如注意健康、控制饮食、合理锻炼、乐于奉献等。

狗熊先生举重

也许是吃得太多了,也许是遗传基因在作怪,狗熊先生越来越胖,越来越胖,他快胖成一个圆滚滚的球了。

身材保持得很好的兔子吉尼先生警告狗熊先生说:“你必须锻炼身体,你必须控制饮食,要不你就会胖得像个气球,最后——”

“最后怎么样?”狗熊先生有点担心地问。

“最后——‘啪’的一声爆掉!”兔子吉尼先生做了一个挺可怕的鬼脸。

狗熊先生开始担心起来。

第二天一早,狗熊先生就爬起来,他走出自己的院子,穿过落叶满地的小路,来到森林里。

狗熊先生想:“我锻炼什么呢?跑步,跳高,还是和谁来场拔河比赛?”

最后,他看到河边有朵大蘑菇,大蘑菇长得很漂亮、很精神,不胖也不瘦。

“大蘑菇身体这样好,”狗熊先生心里想着,“主要是她每时每刻都举着她们家的大房顶。我也可以练练举重啊!”

这时,他看见路边有一个挺粗的枯木头,他就拿起枯木头练举重。

突然,他听见枯木头在喊叫:“放下,快放下,你这是干什么?”

狗熊先生吓得连忙把枯木头放回地上。

从枯木头的一头,钻出两只棕色的小松鼠,他们说:“这是我们哥儿俩的别墅,你干吗来捣乱?”

“对不起!”狗熊先生说,“我不知道你们住在这儿。我太胖了,我需要锻炼。”

松鼠哥哥说:“狗熊先生,你没见你那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吗?你每天在院里种种花、扫扫地,就是你最好的锻炼。”

“是呀,”松鼠弟弟说,“要是你顺便打扫这条林间的小路,大家都会感谢你的,你的身体也会棒极了的。”

狗熊先生一听乐了,他感谢松鼠哥儿俩的提醒,他找到锻炼身体的最好的方式了。

从此,他每天在院子里栽花、浇水、翻地、除虫。他每天还扫干净林间的那条细长的小路。每当他扫到那段枯木头前,小松鼠哥儿俩都会钻出他们的“别墅”,一人送一个甜苹果给狗熊先生。

有了愉快的劳动,有了甜苹果,狗熊先生的身体棒极了。

(四)鲜明突出的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幼儿文学的主题是以幼儿生活和成长需求为基础,在作品塑造的形象体系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幼儿的智力、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表象、简单。幼儿文学的主题大多是鲜明集中地反映某一方面的内容,幼儿文学的主题主要分三类,即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和趣味性主题。道德性主题,即培养幼儿优良品德,如表现爱、诚实、善良、勇敢、团结等作品;知识性主题,即旨在丰富幼儿知识,如自然知识、生活常识、浅显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作品;趣味性主题,即以娱乐有趣为主,不过分强调教育意义的作品。下面我们通过故事分别来看看相关主题的作品,来感受一下幼儿文学鲜明突出的主题性。陈慧楠《给妈妈的妈妈送甜蜜》这篇小故事,通过小松鼠给妈妈、外婆送礼物的故事,小松鼠送的礼物甜到了妈妈心里,送什么礼物能让外婆也甜到心里去呢?小松鼠想到了自己的吻,这个礼物确实甜到外婆心里去了,外婆太开心了。整个故事都在向幼儿传达温馨甜蜜的亲情,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给妈妈的妈妈送甜蜜

陈慧楠

这一天,小松鼠给妈妈准备了礼物:甜甜的糖,甜甜的巧克力蛋糕,妈妈收下礼物,甜甜地笑着说:“你的礼物甜到妈妈心里去了。明天,我们去给妈妈的妈妈送礼物好吗?”妈妈的妈妈?哦,小松鼠明白了:妈妈的妈妈就是外婆呀。

第二天,妈妈和小松鼠一起去外婆家。小松鼠看着妈妈提着的篮子,问:“送给外婆什么礼物呀?外婆也会甜甜地笑,也会甜到心里去吗?”

到了外婆家,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甜甜的东西,小松鼠想:外婆已经有了那么多甜甜的东西,送什么礼物才能外婆甜甜地笑,甜到心里去呢?

妈妈拿出一条长长软软的围巾给外婆围上。外婆甜甜地笑起来。小松鼠忽然想到:外婆最喜欢自己的吻。他贴着外婆的脸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吻。外婆搂着小松鼠说:“你们的礼物甜蜜蜜的,甜到我的心里去了。”

幼儿文学还承担向幼儿传授各种知识的作用,幼儿在接触这些作品时不但陶冶了审美情操,还会了解相关的知识。比如熊爱吃蜂蜜这样一个自然特性,在张秋生的作品《满头鲜花的熊》里就通过一个馋嘴的大黑熊偷蜂蜜的故事表现得惟妙惟肖。

满头鲜花的熊

大黑熊非常爱吃蜂蜜饼。

有一天,他走过一棵大槐树,看见槐树的树洞里,有一只大大的蜜蜂巢,蜜蜂们飞进飞出,正在忙着酿蜂蜜呢。

大黑熊看着那只大蜂巢,嘴馋馋的。他想:“那蜂巢里的蜂蜜,可以做多少个蜂蜜饼啊。”

大黑熊爬上树,想去偷蜂蜜。可他刚一靠近蜂巢,蜜蜂们就一起飞来蛰他,大黑熊的头上被蜜蜂叮出了一个个的肿块,他赶紧抱着脑袋逃回家。

第二天,正好是黑熊的好朋友河马过生日。黑熊想:“我满头都是肿块,怎么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聚会呢?大伙见了会笑话我的。”

后来,黑熊想出办法,他在头上的每个肿块上,都粘上一朵鲜花,这样伙伴们就看不出来了。黑熊变成了一只满头鲜花的熊。

满头鲜花的熊刚走进河马家,就闻到厨房里传来胡椒粉的味道,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这一下,他头上的鲜花都掉了下来。朋友们看见满头肿块的熊,知道馋嘴的熊去偷过蜂巢里的蜂蜜了。

河马和朋友们没有笑话黑熊,他们把生日宴席上的蜂蜜饼都留给黑熊吃,让他解解馋。黑熊边吃蜂蜜饼边说:“我以后再也不去偷蜂巢里的蜂蜜了!”

河马和伙伴们都笑着说:“那样,你再也不用装扮成一只满头鲜花的熊了!”

故事中的大黑熊因为馋嘴去偷蜂蜜,可是不小心头上被蜜蜂蜇了好多包,而他第二天还要去参加好友河马的生日聚会。为了不被大家笑话,大黑熊把鲜花粘到了头上变成了一只满头鲜花的熊,不巧的是,胡椒粉让大黑熊漏了馅儿,一个喷嚏把头上的鲜花都震落了。伙伴们并没有嘲笑他,还把蜂蜜饼都留给他吃。幼儿读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而言就记住了熊爱吃蜂蜜的特性。

幼儿文学还是要带给孩子快乐的文学,有趣是幼儿文学主题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幼儿文学有些作品并不传达过多的知识或教育,只是传达有趣好玩的特性,像一些可以游戏类的作品,比如儿歌《丢手绢》等。孩子们就是单纯地从作品中获得乐趣,能够尽情玩耍、开怀大笑,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快乐轮胎》就是这样的作品,小松鼠和小动物们在滚动的轮胎上尽情欢笑,就像孩子们坐过山车一样开心,这个突如其来的轮胎,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

快乐轮胎

小松鼠跳呀跳,哇——山坡上滚下来一个圆圆的东西,小松鼠来不及躲,只好往上一跳,跳到圆圆的东西上面,啊,原来是轮胎!

小松鼠跳呀跳,圆圆的轮胎滚呀滚,多好玩呀!

前面有条河,圆圆的轮胎滚进了河里,圆圆的轮胎漂到了河边,小松鼠想把圆圆的轮胎拖上岸。哎——拖也拖不动。小动物们一起帮忙。哈哈——轮胎拖上岸,又滚起来了!哇哈哈——轮胎一会儿滚到山谷下面。哈哈哈——轮胎一会儿弹到天上了,真好玩!啊哇啊哇——小动物们乘着轮胎滚过山坡,滚过山谷,像乘过山车似的!大家尖叫着,大笑着,从山坡上滚过……

这轮胎真是个快乐的轮胎!

(根据王晓明同名故事改编)

(五)积极健康的内容

幼儿文学是给祖国的花朵们准备的精神养料,必然要求作品反映的内容积极健康、纯真美好、生机勃勃,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如《桃树下的小白兔》,作品写了小白兔因觉得桃花粉红色的花瓣很美丽,而想把美丽的东西跟朋友老山羊、小猫等一起共同分享,传达了友爱的感情。再如张秋生的《河马先生笑了》,讲了河马和小兔的故事。寂寞的河马先生想交个朋友,可是小兔被他的大模样吓坏了,不敢跟他交朋友,还一不小心掉坑里了。河马赶紧想办法救小兔上来,他找来细长的青藤扔进坑里,让小兔拉着青藤爬上来。可是小兔还是不敢上来,于是河马就告诉小兔,他把青藤拴在一棵树上,等他走了小兔可以自己爬上来。不放心的小兔在坭坑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才敢爬出来,等他爬上来一看,青藤哪里是拴在树上的,就是拴在河马的腿上的,而河马此时已经累睡着了。感动的小兔终于接受了河马,河马先生露出了和气的笑容。

河马先生笑了

小兔第一次见到河马。

他们是在一条大河边上碰到的。老河马很寂寞,挺想交个朋友,而小兔胆很小,一看见河马就吓坏了。

河马朝前走一步,小兔向后退三步。

河马说:“你不用怕!”

小兔怎么会不怕呢?他第一次看到这样大的怪物,他一步步往后退呀退。

“扑通!”

小兔掉进一个深深的大泥坑里去了,怎么也爬不出来。

河马急坏了,他东奔西走,找来一根很细很长的青藤,把它扔进了泥坑。

“上来吧,小兔,我拉你上来!”

“你在我才不上来呢!”

河马急得没法子,忽然又想出一个主意来。

“小兔,你不愿意和我交朋友,我走了。我把青藤拴在泥坑旁边的大树上,你自己拽住爬上来吧。”

说完,河马就走了。

小兔还是不放心,他在泥坑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晨,他想:河马一定走了,让我拽着青藤爬上去吧。

小兔爬呀爬,终于爬出了泥坑。

他再一看,泥坑边上根本没有树,那一根青藤是拴在河马的一条粗腿上的。

此时,河马累了,正在呼呼的睡觉呢。

小兔很感动。

他在河马的小耳朵边上说:“河马先生,谢谢你了,你真善良!”

河马从梦中惊醒,他瞧着小兔,很和气地笑了。

二、幼儿文学的审美特点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美的评价标准而产生的高级情感,是由美的事物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情绪和情感。审美愉悦表现在一个人接触到艺术和平常生活中真正的美而能感到满意、觉得精神愉快,并由此去鉴别美好与丑恶、纯真与虚假、文明与粗俗、崇高与卑下等。作为语言艺术范畴的幼儿文学,除了具有语言艺术一般的美学特征外,还有其独立的审美特点。

(一)幼儿文学的质朴美

幼儿文学与稚气、纯真、美好总是如影随形的。可以说,幼儿文学总是充满稚气和纯美,这些积极向上、纯真美好的情感因素不断滋养着幼儿的心灵。在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难题,但他们能按照自己幼稚的想象逻辑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幼儿的愿望往往是纯真美好的,由衷而发的,具有令人感动的质朴美。如李其美的《鸟树》。故事围绕几个小朋友和一只小鸟展开,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捉到一只小鸟,可是由于喂养不当,小鸟不幸死掉了。小朋友们心里很难过,非常希望小鸟能够复活。他们联想起“大班的哥哥把几颗花生埋在泥里,就能长出好多花生米,我们把小鸟埋在泥里,一定也会长出好多小鸟来的……”虽然,这种联想逻辑是荒唐的,可是谁能不感动于孩子们心中善良的愿望呢?后来,他们真的挖坑埋小鸟,还在上面插了一根葡萄枝条。葡萄枝长出了绿芽,孩子们称它为“鸟树”。他们继续发挥自己奇妙的想象:“这棵树长大了,会开出很多很多鸟花,鸟花又结成很多很多鸟果,鸟果熟了,裂开来就跳出了很多很多小鸟……”孩子们这种幼稚的想法当然不会变成现实,但是他们质朴的希望终于在葡萄藤上结出了“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一串串葡萄又让人仿佛看见了孩子们那一颗颗同样亮晶晶的心。再如儿歌《小狗熊》,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画了一个乱发脾气的小孩子事后向小狗熊道歉的情形,勾勒出一个心地纯真、质朴善良的幼儿形象。

小狗熊

小狗熊,

你别生气!

我来给你赔个礼。

刚才不该发脾气,

使劲把你甩出去,

弄脏了你的新花衣,

摔得你脸上全是泥。

对不起,对不起,

疼了我给你揉一揉,

脏了我给你洗一洗,

从今后,

我再也不乱发脾气。

质朴是幼儿的本色。幼儿身心还没有健全,生活经验不足,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只能依赖于自己有限的经验,因此,幼儿文学作品就应具有质朴美。质朴美主要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幼儿的童真、童趣。质朴美是幼儿文学所独有的一种美。

(二)幼儿文学的夸张美

夸张是幼儿文学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对幼儿文学产生奇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夸张也是幼儿表达感情、认知事物的重要特征,这样的认知往往会产生无比幽默的艺术效果。如罗大里的幼儿童话《电话里的童话》中的一则小童话《冰淇淋宫》,说的是从前在波伦亚有一座冰淇淋宫,除了“宫顶是奶皮贴上去的,烟囱是果脯做的,烟囱里的烟是棉花糖”外,剩下的门、墙、家具全是冰淇淋做的。这一夸张的想象,造成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充分反映了幼儿幼稚而新奇的愿望。幼儿爱吃冰淇淋,又受到大人的限制,每次都不能尽兴地吃个够,如果能不受限制随意尽情地畅享冰淇淋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冰棋淋宫这个夸张的幻想建筑,把孩子们爱吃冰淇淋的愿望大大地夸张了。谁不想到波伦亚去玩玩啊。你看,“一个顶小的孩子走到一张小桌子跟前,一口一口地舔桌腿,结果连桌子带上面的盘子全倒下来,扣到他身上。”可是,一点也没有伤着他,因为“那些盆子都是巧克力冰淇淋做的,最好吃了”。幼儿听到这里,一定会为这夸张的有趣的幻想世界发出愉快的笑声。

在幼儿的想象世界中,不但溪水会与他们嬉戏,花儿会为他们开合,鸟儿会为他们歌唱,就连没有灵性的物象也会发生奇异的变化,来满足他们荒诞离奇的想象欲望,纯真的幼儿会对夸张想象的世界充满向往之情。而且,幼儿文学中的夸张更具有变形的特点,幼儿文学的夸张也更加鲜明,甚至无夸张不成文。在成人看来是荒诞离奇的东西,幼儿却觉得真实可信,这就是幼儿幻想变形的结果。使用夸张,还可以使作品充满幽默感和趣味性,能给小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张秋生《会说话的卷心菜》,就用夸张的手法讲了一个奇特有趣的故事。熊奶奶从地里摘了一颗卷心菜,卷心菜里居然发出了叽叽咕咕的声音,这个奇特的声音居然是青蛙大婶丢失的宝贝发出来的。这样奇特夸张的艺术手法,使这个小故事充满幽默和趣味,深得幼儿的喜爱。

会说话的卷心菜

熊奶奶从地里摘来一棵卷心菜。

熊奶奶手拿菜刀,刚想把刀切下去,只听到卷心菜发出“叽叽咕咕”的声音。

熊奶奶吓了一跳,卷心菜里怎么会有声音?是自己耳朵出毛病了?她再仔细听,卷心菜真的在叽叽咕咕说着话。

熊奶奶喊了起来:“天哪,卷心菜在自言自语呢!”

她侧着耳朵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卷心菜在说些什么。

她跑出门外,喊来了河马先生。

河马先生竖起耳朵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卷心菜在说些什么。

熊奶奶又去找来了兔子先生。

兔子先生竖起一对长耳朵听了半天,他说:“卷心菜先生说的一定是外语,我没学过。”

这时,有位青蛙大婶走过这里,也来好奇地听听。突然,青蛙大婶尖叫起来:“哦,我的宝贝,我的可怜的宝贝。”

兔子先生闹不明白,忙问:“熊奶奶的卷心菜怎么成了你的宝贝?你听懂了里面说的外国话了吗?”

青蛙大婶说:“什么外国话,他根本不会说话。”

河马说:“什么?你说卷心菜不会说话?”

“不是的。”青蛙大婶说,“这卷心菜里面是我的小宝贝,他失踪两个月了,那时候,刚从小蝌蚪变成小青蛙,只会叽叽咕咕叫,还没学会说话。”

熊奶奶一听可着急了,她赶快放下菜刀,用手把卷心菜叶子一瓣一瓣剥下来。

卷心菜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从菜心里发现一只小青蛙,正在叽叽咕咕地叫着呢。原来,有一天,小青蛙在卷心菜的菜心里睡觉,睡呀睡呀,就让卷心菜给包了起来,一包就包了两个月。

熊奶奶为了庆祝青蛙大婶找到了自己的小宝贝,赶紧用卷心菜熬了一锅汤,请青蛙大婶和他的儿子吃。小青蛙喝完汤,叽叽咕咕地叫着。青蛙大婶说:“我的小宝贝在称赞熊奶奶做的卷心菜汤真好吃呢!熊奶奶,谢谢你了。”

青蛙大婶高高兴兴地领着儿子回家了。

熊奶奶呢,从这以后,每逢切卷心菜,总要先拍打几下,再用耳朵听听,她想会不会还有会说话的卷心菜……

(三)幼儿文学的游戏美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有明显的游戏性质,游戏精神作为一种幼儿文学的创作观念,追求的是幼儿接受上的快乐效应。让幼儿在幼儿文学中获得快乐,这本身就是幼儿文学作家充满爱心的情感态度。幼儿天生爱游戏,他们在包括玩具在内的游戏中,满怀兴趣地模仿着周围生活以至成人世界的一切;他们和自然的、社会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一切事物进行对话;他们靠自己独特的想象方式,创造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奇妙无穷的、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材料往往可以作为幼儿游戏娱乐的材料,尤其是儿歌和戏剧这两种体裁,可以提供给幼儿许多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如柯岩的《坐火车》,幼儿可以一边念唱一边游戏,把小板凳摆一排就成了想象里的火车,有的幼儿当司机,有的当乘客,游戏就可以愉快地玩下去了。

坐火车

小板凳,摆一排,

小朋友们坐上来,

这是火车跑得快,

我当司机把车开。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抱洋娃娃的靠窗坐,

牵小熊的往后挪,

皮球积木都摆好,

大家坐稳就开车。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穿大山,过大河,

火车跑遍全中国,

大站小站我都停,

注意车站可别下错。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哎呀呀,怎么啦,

你们一个也不下?

收票啦,下去吧,

让别人上车坐会儿吧。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生活故事、童话故事、绘本,也都可以加入讲述和表演的成分。幼儿文学作品中新奇有趣的情节、绚丽多彩的图画、活泼悦耳的音韵节奏、机智幽默的情趣加上表演游戏的因素都能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笑声。比如幼儿故事《春天的电话》是与春天有关的童话,故事通过春天来了,小动物打电话向朋友报告春的信息,邀请朋友们出来游玩的故事,反映小动物之间互相友爱、分享快乐的精神。故事可供幼儿游戏之处有几点:其一,故事情节有趣循环,小动物们逐个打电话和道谢。最终才发现,原来最后接到电话的小黑熊就是第一个打电话的。同时电话号码循环排列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其二,故事中小动物打电话有重复的语句,也有不一样的内容,既便于幼儿模仿,又给予幼儿新鲜的启发,为幼儿的迁移模仿提供了经验。幼儿通过游戏表演故事,自然地在欣赏与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了天气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在获得文学阅读的审美愉悦的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幼儿在学习语言基础上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春天的电话

“轰隆隆!”打雷了。

睡了一个冬天的小熊被惊醒了,它揉揉眼睛,打开窗户往外一看:“啊,原来是春天来了!”它连忙拿起电话,拨号码——1—2—3—4—5,“喂,小松鼠吗?春天来了,大树发芽了,快出来玩玩吧!”

小松鼠听了,也拿起电话,拨号码——2—3—4—5—1,“喂,小兔吗?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快出来吃草吧!”

小兔听了,也拿起电话,拨号码——3—4—5—1—2,“喂,小青蛙吗?春天来了,小河流水了,快出来游泳吧!”

小青蛙听了,也拿起电话,拨号码——4—5—1—2—3,“喂,小鸡吗?春天来了,虫子爬出来了,快出来捉虫子吧!”

小鸡听了,也拿起电话,拨号码——5—1—2—3—4,“喂,小熊吗?春天来了,桃花都开了,快出来采花吧!”

小熊听了,高高兴兴地来到外边,看见大伙全出来了。它碰见了小鸡,说:“谢谢你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春天来了。”小鸡指指小青蛙,小青蛙指指小兔,小兔指指小松鼠,都说:“是它先给我打电话的,应该感谢它。”小松鼠指着小熊说:“我们应该谢谢小熊它是它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

小熊听了,连忙用两只大手捂住脸,不好意思地说:“不用谢,不用谢。”

再如《小饼干做体操》这个小故事,通过小饼干跟鸡蛋、薯条、布丁、软糖、麻花、香蕉学做操的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各种角色的动作与食物特性间的联系。小饼干做了转转头、举举手、动动肩、弯弯腰、转转圈的动作,又做了扭屁股、钻圈圈、跳跳跳,小饼干太开心了,一不小心掉进了巧克力酱里,甩了大家一身巧克力点点,这下可好了,该小饼干教大家做洗澡操了。整个故事的动作性和游戏性都很强,幼儿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展开游戏,获得身心愉悦。

小饼干做体操

小饼干睡觉醒来了:“怎么啦?我的身体怎么这么硬啊。”

“做做体操就好啦!”

鸡蛋带着他转转头。薯条带着他举举手。布丁教他动动肩膀。软糖教他弯弯腰。麻花教他扭扭腰。香蕉呢,陪他一起转圈圈,再一起拍拍手。

“哇!舒服多啦!”从头动到脚,小饼干感觉很好。

他学糯米糕扭屁股,又学拐杖糖抬高脚。

“哇哈哈!”他高兴地钻过甜甜圈,又到海绵蛋糕上跳、跳、跳……

“啊!奥——”

小饼干掉进了巧克力酱,变成了一个巧克力饼干。

甩甩甩——小饼干甩动全身,结果……

甩得大家身上都是花点点,怎么办呢?

“来!跟着我左搓搓、右揉揉……现在,小饼干带大家来做洗澡操!”

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游戏性质的内容,给幼儿带来了浓郁的游戏情趣,非常适合幼儿听赏和游戏,这是幼儿文学区别于其他时段文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学练结合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2.谈谈幼儿文学的接受对象及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3.结合幼儿文学作品,谈谈幼儿文学的审美特征。

阅读推荐

栗朝举,卜庆亮,刘守昌主编.幼儿文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

谭旭东著.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

李晓红主编.幼儿文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蒋风著.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黄云生主编.少年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马铭记主编.名人名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0.
  2. 蒋风著.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
  3. 黄云生主编.少年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 王欣荣,李晋红主编.幼儿文学(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69.
  5. 鲁兵主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幼儿读物研究会编.中国幼儿文学集成·儿歌编(第3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862.
  6. 学前教育研究会主编.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师用书(小班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
  7. 学前教育研究会主编.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师用书(小班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9.
  8. 张秋生著.小巴掌童话(注音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9699.
  9. 学前教育研究会主编.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师用书(小班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73.
  10. 张秋生著.小巴掌童话(注音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7274.
  11. 学前教育研究会主编.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师用书(小班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1142.
  12. 张秋生著.小巴掌童话(注音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104107.
  13. 孙浣敬,张慧和主编.新编幼儿园系列教材教师用书(小班上册)[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50.
  14. 张秋生著.小巴掌童话(注音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15.
  15. 柯岩著.柯岩文集·第五卷·诗歌[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68169.
  16. 本书编写组.福建省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师用书·主题活动指导(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0.
  17. 周兢、张杏如主编.小袋鼠(小班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1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