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剑桥大学的学院

剑桥时光 作者:孙克勤,孙博


几百年来,剑桥大学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剑桥大学由31个学院组成,其中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院的生活主要涵盖学生的吃、住和社交,本科生的部分授课也通过学院进行。剑桥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独立运营,有自己的资产和录取标准。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标准,如纽纳姆学院、露西·卡文迪什学院、默里·爱德华兹学院只招收女生,达尔文学院、克莱尔学堂就只招收研究生,贾奇商学院也只开设MBA、EMBA等课程。

一、彼得学院

彼得学院(Peterhouse)始建于1284年,是剑桥大学建立最早的学院。彼得学院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被称为圣彼得学院(St Peter’s College)。彼得学院尽管规模较小,但在工程、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

彼得学院位于特兰平顿街。学院主要的庭院是旧庭院(Old Court)、吉斯伯恩庭院(Gisborne Court)和芬庭院(Fen Court)。

旧庭院中间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东侧是礼拜堂,建于1628—1632年,花格窗户镶嵌着彩绘玻璃,建筑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元素和传统的哥特式建筑相融合。礼拜堂早期的音乐原稿被保留至今,是都铎教会音乐重要的收藏品之一。南侧是学院的礼堂,是学院唯一的13世纪建筑,现在是学院的餐厅。礼堂的南面是一片幽静的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旧庭院北侧和西侧的建筑在15世纪建成。

旧庭院西侧的拱门过道通向吉斯伯恩庭院(Gisborne Court),建于1825年和1826年。庭院的建筑以白色的砖石为材料。惠特尔楼(Whittle Building)位于吉斯伯恩庭院的西侧。芬庭院(Fen Court)在吉斯伯恩庭院的西北面,是一处很小的庭院,大部分的建筑建于20世纪。图书馆位于学院的西北角。

彼得学院的花园位于吉斯伯恩庭院的南侧,通常被叫作鹿苑(Deer Park),因为在19世纪有人将鹿带到花园里饲养。从旧庭院礼堂西侧进入拱门穿过过道,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院士花园、鹿苑和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走到近花园南端,可见威廉石楼(William Stone Building),建于1963年和1964年,是一座八层的砖楼,位于学者花园。

学院北面有一座圣玛丽小教堂,以前称为圣彼得教堂。后来彼得学院用了“彼得”这个名称。这座教堂与彼得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到1632年都是彼得学院的礼拜堂。

彼得学院涌现过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位英国首相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第三代格拉夫顿公爵(Augustus Henry Fitzroy,3rd Duke of Grafton)。热力学之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mson)也是该学院校友。

许多著名的发明家都曾在这所学院学习或讲学,许多科学发明是在这所学院实现的。彼得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一个安装电灯的学院,用来庆祝学院建院600周年。

亨利·卡文迪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749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彼得学院,但因不满当时剑桥大学刻板的学习和学位制度而于1753年退学,所以没取得任何学位。他首次对氢气的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水并非单质,预言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将电势概念广泛应用于电学,并精确测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亨利·卡文迪什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其他一些著名的校友还有克里斯托弗·科克雷尔、弗兰克·惠特尔、查尔斯·巴贝奇、马克斯·佩鲁茨等。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彼得学院的弗兰克·惠特尔是涡轮喷气式飞机引擎的研制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彼得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科克雷尔发明了气垫床。

这个学院还有一个关于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故事。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也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后期的重要诗人,《墓畔挽歌》是其代表作。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剑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据说,他对火非常敏感,时时担心发生火灾。他住在楼房的顶层,因担心火灾他专门请人在他的窗外安装了一个金属支架,系有一根绳索,在发生火灾时可顺着这根绳索下到地面。他的这一“逃火索”触引了学生们作弄他的“灵感”。一天夜里,火灾警报器突然响了。这位平时懒散的诗人早有戒备,说时迟,那时快,格雷迅速从绳索滑下,一下子跌进了一大桶水里。原来,根本没有着火,是他的学生为捉弄他,事先装满了一大桶水,抬到他房间窗户外面的地上,然后拉响了警报器。这位诗人一气一惊之下去了特兰平顿街对面的彭布罗克学院。

吉斯伯恩庭院

二、克莱尔学院

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是剑桥大学现存学院中第二古老的学院,创建于1326年,位于三一巷。沿着国王大道向北走,在圣玛丽大教堂的斜对面,进入评议会堂巷走到尽头左转向南不远就来到了克莱尔学院。克莱尔学院毗邻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在学院的初期获得了爱德华一世的外孙女克莱尔·伊丽莎白(Elizabeth de Clare)女士的慷慨捐助。

克莱尔学院

1336年,国王爱德华三世批准由他的表妹伊丽莎白重建克莱尔学院,不过当时学院被称为“克莱尔学堂”(Clare Hall),直到1856年才改名为克莱尔学院。1638年至1719年修建的旧庭院(Old Court)是英国最漂亮的庭院之一。由于经历了英国内战和古典主义在英国的兴起,花费几十年才完工的旧庭院包容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以及古典主义风格。旧庭院北侧的礼堂建于1683—1693年,现在是餐厅。礼拜堂修建于1763—1769年。剑桥大学在1966年设立了一个新的克莱尔学堂(Clare Hall),是一个研究生学院。克莱尔学院的唱诗班和后花园最为出名。

克莱尔学院是剑桥大学所有学院中最有音乐氛围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学校的乐团和歌唱队往往能够吸引到全英国最优秀的年轻音乐学子来此就读。

剑河上的克莱尔桥(Clare Bridge)是剑桥最古老的桥之一,也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梁。此桥由托马斯·格鲁姆博尔德(Thomas Grumbold)于1638年设计建造。一座三拱桥横跨河面,桥上有14个石头做的圆球装饰,其中一个缺了1/6,因此产生了许多传说。传说是为了报复少付的3先令工资,所以格鲁姆博尔德削去了石球的一小部分。

克莱尔桥是游人欣赏剑河美丽景色的绝佳之处。穿过绿色的后门离开剑河畔的这所学院,你就走进了欧洲最美丽的城市风景之一——后园(Backs)。后园是剑桥田园风光的象征。剑桥的花园史就是英国园艺史最好的诠释,而克莱尔学院的学者花园则被称作园艺的代表作。它带有一种城市的气息,一座文艺复兴宫殿的庄重与优雅。

我们曾多次走进这所学院,离开学院庭院走进绿草地,每次都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在克莱尔学院的花园。克莱尔学院学者花园的林荫路旁有一尊孔子的青铜雕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先生于2010年赠送给克莱尔学院的。

克莱尔学院著名的校友有英国桂冠诗人威廉·怀特海(Willian Whitehead)、英国诗人和作家西格弗利德·洛兰·沙逊(Siegfried Loraine Sassoon)、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生物化学家蒂姆·亨特(Tim Hunt)、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等。

花园雪景

克莱尔桥

三、彭布罗克学院

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成立于1347年,是剑桥大学第三古老的学院,位于特兰平顿街。彭布罗克学院是由彭布罗克(Pembroke)伯爵的遗孀华伦西·圣·保罗·玛丽(Marie de St Pol de Valence)于1347年创立的。她17岁时,与50岁的彭布罗克伯爵结婚。据说,她在一天之内完成了从少女到妻子再到寡妇的三种角色转换。结婚那天,她的丈夫当着她的面与别人比武,不幸被当场杀死。

学院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古朴幽静,主要由旧庭院(Old Court)、常青藤庭院(Ivy Court)、新庭院(New Court)、女创立者庭院(Foundress Court)、礼堂(Hall)、礼拜堂(Chaple)、图书馆和花园组成。学院图书馆维多利亚新哥特式钟塔十分引人注目。学院教授除教育学和地理学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彭布罗克学院大门楼

彭布罗克学院的院长理查德·迪洛夫(Richard Dearlove)是位传奇人物,生于1945年1月23日,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1996年,他加入英国特工组织军情六处,1999年至2004年6月为军情六处的头头。2004年当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邀请他当院长的时候,他欣然同意,脱下戎装,弃武从文,回归平静的校园。从2004年至2015年,他一直就任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院长。

旧庭院

彭布罗克学院入口的右侧为一庭廊,庭廊处有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刻着大批彭布罗克毕业生的名字。从学院公布的数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1918年)彭布罗克学院就有308位阵亡者。

礼拜堂和餐厅外景

庭廊的尽头即是礼拜堂。彭布罗克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一个独立拥有礼拜堂的学院。克里斯托弗·莱恩的叔叔马修(Mathew),是伊利(Ely)主教,被奥利弗·克伦威尔判刑18年,监禁在伦敦塔里。马修曾许愿,假如他能平安获释,他会建一座教堂。后来他果然平安获释。于是,他让他的侄子设计、建造了这座小教堂。这是克里斯托弗·莱恩完成的第一座建筑。彭布罗克的礼拜堂却因为它的设计师是鼎鼎大名的克里斯多弗·莱恩爵士而声名大噪。莱恩爵士是英国伦敦地标之一——圣保罗大教堂的设计师。圣保罗大教堂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就是出自莱恩爵士之手。英国王室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办大多数重要婚礼、洗礼和葬礼,但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礼却是在圣保罗教堂举行的。除此之外,他参与的建筑工程还包括皇家的肯辛顿宫、汉普顿宫、纪念碑、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台等。 

在学院60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涌现出多位英格兰乃至世界闻名的诗人、政客、音乐家和数学家。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威廉·皮特,当选时年仅24岁。他的雕像至今仍端坐在学院的图书馆前。

埃德蒙·斯宾塞,1569年进入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主修文学、哲学和部分自然科学,著名英国诗人,尤以十四行诗著称。他对英国诗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史诗《仙后》、田园诗集《牧人月历》、组诗《情诗小唱十四行诗集》《婚前曲》《祝婚曲》等。在不少英国批评家眼中,斯宾塞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其齐名的,仅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人。1599年1月13日,斯宾塞去世后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

威廉·皮特,出生于1759年5月28日,是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73年,14岁的皮特入读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修读政治、哲学、古典学、数学、化学、历史等。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

图书馆

花园

特德·休斯,英国诗人,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他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诗坛上最具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有《雨中鹰》《牧神节》《会见我家里人》《乌鸦之歌》《季节之歌》《沼泽镇》《北斗星下》《花卉与昆虫》《生日信札》等。他的作品也赢得了不少荣誉,包括英国的惠特布雷德年度大奖。1984年,休斯获桂冠诗人称号。他去世前不久荣获英国荣誉勋章。2011年,刻有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诗人生平成就的石碑被安置于英国国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纪念碑与乔叟、狄更斯等人的墓碑比肩而立。特德·休斯富于传奇的一生因为诗歌成就和丰富的感情生活而备受争议,两任妻子均死于煤气自杀,他背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因癌症于1998年不幸去世。

彭布罗克学院著名的校友还有英国诗人理查德·克拉肖(Richard Crashaw)、托马斯·格雷、英国诗人克里斯托弗·斯马特(Christopher Smart )、英国地质学家劳伦斯·理查德·韦格(Lawrence Richard Wager)、英国讽刺小说家托马斯·瑞德利·夏普(Thomas Ridley Sharpe)、英国演员彼得·杰夫瑞(Peter Jeffrey)、爱尔兰诗人和小说家谢默斯·迪恩(Seamus Deane)、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兰(Robert Macfarlane )、英国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等。

四、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学院,由埃德蒙·冈维尔(Edmund Gonville)于1348年创立,取名为冈维尔学堂。冈维尔是当时诺福克(Norfolk)的牧师。在冈维尔去世后的第三年,学院开始面临资金困难。他的遗嘱执行人诺福克主教威廉·贝特曼(William Bateman)将学院转移到他刚刚建立的三一学堂附近,重命名为圣玛丽天使学堂。

16世纪学院因年久失修,1557年皇家宪章重新建立学院,并命名为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约翰·凯斯(John Caius)医生在1557年至1559年担任学院的院长,他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并大幅扩建了学院的建筑,于是他的名字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该院名称的一部分。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是剑桥大学历史上的第四所学院,位于三一街,在三一学院南面。这所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医学教学传统,学院在经济学、英国文学和工程学也都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学院的很多学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其中包括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列剑桥大学各学院第二位。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现在已经是剑桥大学学院中本科生最多的学院之一,学院教授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最为出名的建筑莫过于拥有约翰·凯斯在重建该院时设计的三座风格各异的石门:谦卑门(Gate of Humility)、美德门(Gate of Virtue)和荣誉门(Gate of Honour);此外,还有五个著名的庭院——树木庭院(Tree Court)、凯斯庭院(Caius Court)、冈维尔庭院(Gonville Court)、圣玛丽庭院(St Mary’s Court)和圣迈克庭院(St Michael’s Court),其中圣玛丽庭院和圣迈克庭院位于三一街的另一侧,在圣迈克教堂(St Michael’s Church)的附近。圣迈克庭院于19世纪30年代才完工,庭院的南侧建筑紧邻剑桥的集市。

树木庭院:穿过谦卑门,就来到了树木庭院,庭院有很多的树木,特别是通往美德门的林荫道构成了庭院独特的风景。通往美德门的石板小路两侧是绿茵茵的草坪,构成了这一庭院美丽的长方形草坪。在这一庭院南面的大楼正面墙壁上有威廉·贝特曼和约翰·凯斯的雕像。

凯斯庭院:沿着林荫道的石板小路一直前行,穿过美德门,就来到了凯斯庭院。凯斯庭院由约翰·凯斯重建后,建筑得到了翻新和扩建,庭院始建于1565年。庭院的北侧是礼拜堂,南侧是荣誉门。在这一庭院东侧K单元一进门楼的第一层有一间是史蒂芬·霍金的办公室,黑色的木门上方写着霍金教授和另外一位教授的名字。这是一间老式的房间,宽敞的房间里铺着地毯,摆放着两个写字台,每个写字台上各有一台台式电脑和打印机。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靠近书架处有一古香古色的木桌,桌子旁摆放着几把老式木椅。房间里还摆放着沙发,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画和一幅条幅,条幅上写着“人去留影”的中国书法。

凯斯庭院

冈维尔庭院: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第一座建筑是于1353年由威廉·贝特曼主教建立的冈维尔庭院。学院的礼拜堂是在凯斯庭院和冈维尔庭院之间的一栋建筑中。图书馆和餐厅均坐落在此庭院。冈维尔庭院于1750年开始翻修,并赋予古典主义的色彩。餐厅是在庭院一栋建筑的二层,墙上挂满了名人画像,霍金的画像也在其中。

约翰·凯斯还负责建造了学院的三座石门,代表了学者的学术道路。在学院学生入学的时候,学生要通过谦卑之门;在学院学习的时候,学生会经常出入于美德之门;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会通过荣誉之门到邻近的剑桥大学评议会堂获得学位。

谦卑门,谦卑门意思是学生刚刚踏进大学的门槛,知识浅薄,应以谦卑的态度来求学。

树木庭院1

树木庭院2

美德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学业上大有长进,但这还不够。学院是育人的场所,学生除了学业优良之外,还应注重操行品德的修养,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荣誉门,荣誉门和其上的6个日晷,标志着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这座门是通往剑桥大学的评议会堂之门。评议会堂是授予学位和颁发学位证书地方。达不到要求、不合格的学生,没有资格过这道门。

学院著名的校友包括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发现中子的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研究盘尼西林的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发现DNA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等。

此外,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现在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院士。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21岁时不幸患上了卢伽雷氏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只能通过由脸颊肌肉控制的声音合成器来同外界交流。霍金的身体状况使他已经在轮椅上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即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

五、三一学堂

三一学堂(Trinity Hall)建于1350年,创始人是诺威奇的主教(Bishop of Norwich)威廉·贝特曼(William Bateman)。三一学堂是剑桥大学第五古老的学院,现有院士60余人,学院教授除教育学以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三一学堂传统强项是法学,这所学堂培养了众多的法官和律师,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史蒂芬·加德纳(Stephen Gardiner),他曾任三一学堂院长、英格兰大法官等职。

学院坐落于剑河河畔,位于三一巷,毗邻克莱尔学院、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再往两边就是国王学院和三一学院。三一学堂主要由前庭院(Front Court)、埃弗里庭院(Avery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樱桃树庭院(Cherry Tree Court)、礼拜堂(Chapel)、餐厅(Dining Hall)、旧图书馆(Old Library)、杰伍德图书馆(Jerwood Library)、莱瑟姆楼(Latham Building)、桑顿楼(Thornton Building)等组成。

前庭院

杰伍德图书馆和桑顿楼

三一学堂很大程度上都还保持着它的中世纪特征,特别是旧图书馆保留了都铎时期的风貌。礼拜堂位于前庭院的南侧。前庭院南面的庭院是埃弗里庭院,是一个花园式的庭院,建筑物造型别具一格。杰伍德图书馆舍临窗凭栏,剑河从眼底潺潺流过,幽幽水韵,声声怡人,两岸垂杨绿柳,鸟语花香,使人心旷神怡。学院的庭院、花园、草坪、幽径,极富诗情画意。校园内,三三两两的学子抱着书本徜徉在绿荫小径间……

三一学堂6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使得这所学院拥有一些著名的校友,如英国大主教和政治家斯蒂芬·加德纳(Stephen Gardiner)、文学评论家莱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作家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外交家和政治家汉斯·布利克斯(Hans Blix)等。

莱斯利·斯蒂芬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编辑和传记家,曾经是三一学堂的学生,后来成为学院的院士。莱斯利·斯蒂芬是著名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父亲。

斯蒂芬虽然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却很重男轻女,以至于他的女儿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从童年开始,小弗吉尼亚就每天在父亲的书房里进进出出,用收割机一样的速度阅读文学作品,连父亲都不禁惊叹她好像是在“吞噬书籍”。父亲斯蒂芬交往的全是文学界、学术界的名流,大名鼎鼎的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等,都是家中的座上宾。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小弗吉尼亚得以在超凡智慧的熏陶中成长。她在这种浓郁的文学和艺术氛围中长大,深刻地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造就了她高雅的审美趣味,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弗吉尼亚·伍尔夫才华横溢且美貌绝伦,她的足迹遍布剑桥。她曾说过;“世上没有比这更美的地方。”她深深地爱上了剑桥,她的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就是取材于1928年10月在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和格顿学院所作的主题“女性与小说”(Women and Fiction)的讲演。她还是“格兰切斯特小组”成员之一。当时还是国王学院的本科生鲁珀特·布鲁克是这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她就是在剑桥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代表作有:《出航》《夜与日》《雅各布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岁月》《幕间》等。

伍尔夫是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最终不堪忍受精神分裂的折磨,写下了遗书后投河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亚瑟·安斯利·罗纳德·菲尔班克(Arthur Annesley Ronald Firbank,1886—1926),英国作家,1886年生于伦敦,三一学堂的校友,《关于红衣主教皮瑞里的怪癖》被认为是菲尔班克的巅峰之作。

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1894—198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1894年9月13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布雷德福德(Bradford)。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堂,以小说《好伙伴》一举成名。普里斯特利的作品的风格:典雅、幽默和睿智。

汉斯·布利克斯(Hans Blix),外交家和政治家,1928年6月28日生于瑞典,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堂,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1959年,他获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0—1963年,汉斯·布利克斯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法副教授。1963年后他任瑞典外交部司长,并担任国际法法律顾问。1978年10月,汉斯·布利克斯任瑞典外交大臣。1981—1997年,他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他任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2003年12月,汉斯·布利克斯任新成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主席。

蕾切尔·薇姿(Rachel Weisz),英国演员,1971年3月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堂,主修英国文学。蕾切尔·薇姿的演艺生涯始于大学时期,她被同学们称为“剑桥大学三一学堂校花”,外表娴静内心狂野的她与同学一起成立了独立剧团,出演不少叛逆戏剧。1996年,薇姿在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偷香》中饰演角色,从而开始崭露头角。知性美女薇姿在《大地的女孩》中演出青涩害羞的女孩,清秀脱俗的气质颇受观众注目与喜爱。2006年,凭借在《不朽的园丁》中的表演,薇姿获得2006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2006年,薇姿与休·杰克曼联袂出演的《珍爱泉源》入选威尼斯电影节。2013年3月8日,她出演的《魔境仙踪》在北美上映。

六、基督圣体学院

基督圣体学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建于1352年,是剑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由中世纪的圣体和贞女玛丽宗教协会的成员建立。学院位于特兰平顿街。基督圣体学院的标志是一只鹈鹕。

学院的标志——鹈鹕

一进学院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庭院,称为新庭院(New Court),庭院中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帕克图书馆(Parker Library)坐落在庭院南侧二楼里,馆藏有6世纪《圣奥古斯丁福音书》(Gospels of St Augustine)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的最古老的手稿。餐厅是在庭院北侧东端二楼里,对着学院大门的建筑是学院的礼拜堂。

进入学院大门沿着草坪向北再向东走,在东北角穿过一个门厅即可来到旧庭院(Old Court),庭院中是一个长椭圆形的草坪,庭院四面是呈深灰色调非常古老的建筑,学院1352年成立后,这座庭院就已经建成了。北面一栋楼墙壁上的日晷和铭牌颇为引人注目。墙壁上的铭牌是用来纪念在此庭院居住过的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和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他们曾分别于1581—1587年和1591—1594年在此居住。

基督圣体学院著名的校友有马修·帕克(Matthew Parker)、克里斯托弗·马洛、约翰·弗莱彻、约翰·考珀·波伊斯(John Cowper Powys)、乔治·佩吉特·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克里斯托弗·威廉·布拉德肖·伊舍伍德(Christopher William Bradshaw Isherwood)、奥利弗·拉克姆(Oliver Rackham)等。

新庭院

马修·帕克是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曾在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当了9年(1544—1553年)院长。他是个才华横溢、聪明绝顶之人,也是一位收藏家。学院图书馆保存有英国中世纪珍贵的藏书和手稿,其中许多藏品是马修·帕克保留下来的。

克里斯托弗·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马洛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英国历史上,马洛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充满着矛盾和悖论。马洛29岁时意外早逝。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帖木儿大帝》《马耳他岛的犹太人》等。

基督圣体学院的西北角泰勒图书馆(The Taylor Library)外墙的临街处,国王大道东侧,行人们走到这里都会被一座镀金的钟表所吸引,驻足观看。这是一座吞噬时间的时钟,称为圣体钟。这座钟最夺人眼球的是顶端一个怪异的蚱蜢金属雕塑,它在一秒一秒地吞噬时间。圣体钟的钟面是24克拉镀金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没有指针和数字。时钟下面铭文为拉丁文的《约翰一书》第2章17节的一句经文:“Mundus transit et concupiscentia eius”(世界和世人的情欲都将逝去)。圣体钟以一种艺术作品形式,在提醒人们:时间在流逝。

旧庭院墙上的牌匾

圣体钟

2008年9月19日,圣体钟在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正式揭幕,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参加揭幕仪式。这座钟的设计者是约翰·泰勒(John C.Taylor),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他把这座钟当作送给学院的礼物,他说:“时间是毁灭者,一分钟过去之后就永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这座钟能否和大本钟一样成为一个地标。”

七、莫德林学院

莫德林学院

莫德林学院(Magdalene College)创立于1428年,是剑桥大学最后一个开始招收女生的学院。该院于1988年开始招收女生。据说,在开始招收女生的那一学期开学第一天,全院的男士都戴上了黑色的臂章,学院当天下了半旗。

莫德林学院位于莫德林街,剑桥城中心北部,剑河西岸,毗邻剑河码头。古老的街道两侧矗立着许多历史性建筑。莫德林学院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学院,虽然不及国王学院那样壮观,却以其传统的红砖建筑风格著称。莫德林学院原先是修道士旅社。1542年,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他的大臣托马斯·奥德利(Thomas Audley)将这里改名为圣玛丽·莫德林学院,奥德利下令必须将Magdalene的发音念成Maudlin,听起来像他自己的名字,所以将“Magdalene College”译为莫德林学院,也有人将其译为麦格达伦学院。

学院的礼拜堂在一进学院大门第一庭院(First Court)左侧的一栋红砖建筑里,彩色玻璃窗户上的精美图案,在向世人述说与宗教有关的故事。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礼拜堂,耀眼夺目、色彩缤纷。

学院的餐厅位于第一庭院连接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的红砖建筑中,在门楼过道的左侧一层,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学院名人的画像,其中包括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的画像。南非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的画像在一进餐厅的右边第一幅即是,画像下面标注的是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

佩皮斯图书馆(Pepys Library)位于第二庭院的佩皮斯楼(Pepys Building)。佩皮斯楼是都铎和古典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1651—1654年间,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在莫德林学院学习,后来他曾将他的日记和3000本书籍捐献给了该学院,还包括大量佩皮斯在海军机关和海军部任职时期的官方文件。1724年,这些书籍被收藏在学院的皮普斯图书馆中。图书馆在大楼的第二层,图书馆面积不大,为一长方形,三面由装满藏书的12个红橡木书柜所环绕,另一面是展示柜和书桌,中间是一张桌子,两边是陈列柜,展示的是书籍和日记。图书馆的墙上挂着多位名人的画像,塞缪尔·佩皮斯的画像也在其中。

佩皮斯楼的后面是学院的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是一处位于剑河西岸的静谧之地。院士花园的北面是一个较小的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一个晴朗的夏日,当我们再次来到这所学院美丽的花园时,看到有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

2015年深秋的一天,我们再次走进学者花园,竟意外地在花园的一个角落的林地里发现一处不大的宠物墓地,有墓碑上刻有小狗的石雕。据说以前学院的院士酷爱宠物狗,这处宠物墓地显然就是那时保留下来的。

佩皮斯楼

莫德林学院大门隔着一条莫德林街的对面也是莫德林学院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本森庭院(Beson Court)、白金汉庭院(Buckingham Court)和马洛里庭院(Mallory Court)。这三处庭院环境幽静,各具特色。

莫德林学院旁边的大桥叫莫德林桥,初建于17世纪中期,起初是木桥,1754年换成石桥。现在的桥建于1823年,由于交通流量大,需要定期加固。据说,剑桥这个地名就来自这座桥:River Cam(剑河)加bridge(桥),等于Cambridge(剑桥)。

塞缪尔·佩皮斯,17世纪英国作家、政治家、海军大臣和国会议员,以散文和流传后世的日记而闻名。塞缪尔·佩皮斯于1633年2月23日生于伦敦,早年肄业于伦敦圣保罗中学,1650年进入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1653年获得学士学位。他著有著名的《塞缪尔·佩皮斯日记》(The Dairy of Samuel Pepys)。日记包括对伦敦大火和大瘟疫等事件的详细描述,成为17世纪最丰富的生活文献。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英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和作家,莫德林学院第28任院长,其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本森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885—1903年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间,本森担任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本森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其代表作有:《日落岛》(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无所畏惧》(Where No Fear Was)、《剑桥教育论文集》(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等。

本森庭院

莫德林桥

剑桥是本森最后的归宿,在剑桥万灵巷耶稣升天教区墓园,我们看到了这位莫德林学院第28任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墓地。

美国哈佛大学(当时叫作哈佛学院)的首任院长亨利·丹斯特(Henry Dunster)曾于1627—1634年就读于莫德林学院。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和诗人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 )、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批评家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英国小说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亚(Nicholas Shakespeare)也是莫德林学院的校友。南非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这所学院的荣誉院士。

八、国王学院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HenryⅥ)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最初创立时只有1名院长和70名学生,全部来自伊顿公学。当时国王学院是专门为亨利六世所创的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而建立的。

国王学院位于剑桥市中心地段的国王大道。国王学院的主要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新哥特式门楼,大门上的雕刻图案是亨利七世的都铎徽章。学院的门楼和石制屏风是由威廉·威尔金斯(William Wilkins)设计,19世纪20年代建造的。学院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国王学院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宏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

国王学院

国王学院的石制屏风

国王学院的建筑堪称气势恢宏,在学院建筑物的外墙上有一处被称为“小德国”的白马酒馆遗址的铭牌,上面写着:“在16世纪早期,剑桥的学者在此讨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学说”。这里是“英国改革的发源地”。

国王学院建筑的外墙上的另一个铭牌是图灵的纪念牌,上面写着“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数学家、计算机先驱和密码破译者”。艾伦·图灵,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毕业生,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193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3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返回剑桥,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图灵于1954年6月7日在曼彻斯特去世。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专门设立了“图灵奖”。

国王学院主要由门楼(Gatehouse)、前庭院(Front Court)、礼拜堂(Chapel)、礼堂(Hall)、吉布斯楼(Gibbs Building)、凯恩斯楼(Keynes Building)、切特文德庭院(Chetwynd Court)、韦伯庭院(Webb’s Court)、博德利庭院(Bodley’s Court)、学者草坪(Scholars’ Piece)等组成。在学院前庭院大草坪中部矗立的喷泉建于1879年,喷泉上是亨利六世的铜像。

从国王学院大门进入前庭院,古老的学院建筑别具一格,大气、恢宏,尤其是前庭院北侧的礼拜堂,更是建筑大师的大手笔。这座礼拜堂因自1928年平安夜《圣经》选段与颂歌节开始的周年广播而闻名于世。前庭院的西侧是吉布斯楼,是一座白色的大楼,建于1724—1732年,以建筑师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的名字命名。鲁珀特·布鲁克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时曾住在这座大楼的房间里。

前庭院南侧的排楼由东向西依次是著名的凯恩斯讲堂、华丽的餐厅(礼堂)和古香古色的图书馆。凯恩斯讲堂(Keynes’ Hall)颇为气派,讲堂一侧有一尊凯恩斯的半身铜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获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1902年,他考取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他是英国经济学家,因引发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Keynes revolution)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在国王学院,凯恩斯的名字无处不在,如凯恩斯楼、凯恩斯讲堂、凯恩斯雕像……

国王学院的餐厅也是所有学院中最大的一个,富丽堂皇,墙壁上挂满了名人画像。图书馆位于大楼的二层,古香古色,规模宏大,藏书近13万册。

国王学院南面的建筑包括凯恩斯楼和三个小庭院:切特文德庭院、韦伯庭院和博德利庭院。

我们沿着前庭院南侧的石板小路向西前行,一会儿便来到了剑河,可以看到许多游人泛舟剑河。过了国王桥,在河边西岸就可看到一块石板上用汉字镌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开头和结尾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笔下美丽的剑河(康河)让多少学子寻梦去英国留学。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因为诗人徐志摩一首经典的《再别康桥》,更令剑河别具忧伤和浪漫的气息,许多人到剑桥大学参观,都一定要坐船游览剑河,遥想当年徐志摩的所见所感。缓缓流过的剑河、形色各异的小桥、河面泛过的轻舟,都不禁把你领入徐志摩的诗意“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者草坪是国王学院的剑河草地,剑河西侧的草地上竟然还有一些牛在吃草,好一派田园风光。

前庭院

亨利六世雕像

国王学院雪景

国王学院礼拜堂是剑桥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亲自设计,于1446年7月25日,国王为礼拜堂奠定了奠基石。礼拜堂的建造长达90年之久,于1536年建成完工。国王学院唱诗班(The Choir)在亨利六世建造礼拜堂同时设立,礼拜堂的唱诗班在每年的圣诞夜都通过BBC向全英国广播颂歌,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国王学院的卓然风范可见一斑。

国王学院礼拜堂

国王学院礼拜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长88米,支撑跨度为12米,穹顶高24米。负责该建筑石雕工艺的是技艺娴熟的石匠,约翰·瓦斯泰尔(John Wastell)摒弃计划修建的尖肋拱顶,代之以惊人的扇形穹顶,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的扇形穹顶天花板的建造。这是世界上同类穹顶中最大的。扇形穹顶修建于1513—1515年。墙壁上的16世纪彩色玻璃窗描述的都是圣经故事中的主要情景。礼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铎式木工的绝佳典范,用以分隔前厅和诗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纪管风琴箱饰有两尊手持喇叭的天使。祭坛后正中有一幅装饰画,为鲁本斯(Rubens)的画作《贤士来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国王学院礼拜堂,其恢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使其成了剑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行人到此无不驻足观望。国王学院是剑桥八大景点之一。八大景点分别是剑河、数学桥、圣约翰学院、彼得学院、国王学院、叹息桥、三一学院和皇后学院。

国王学院著名校友有英国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政治家弗朗西斯·巴西特(Francis Basset)、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诗人鲁珀特·布鲁克、数学家和计算机创始人之一阿兰·麦席森·图灵、作家萨曼·拉什迪(Salman Rushied)等。国王学院校友菲利普·诺埃尔-贝克(Philip Noel-Baker),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学者等,致力于解决战争制造的难民问题,于195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年生于伦敦,后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1901年,福斯特大学毕业后去希腊和意大利旅行,并创作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和《最长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霍华兹别墅》(Howards End)和《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这两部小说奠定了福斯特作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小说家之一的地位。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研究员称号。福斯特喜欢剑桥自由自在的学术讨论气氛,在那里一直生活到逝世。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1990)是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2年5月28日,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悉尼乡间的农场里度过自己的童年。1932年,怀特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风暴眼》《人之树》《沃斯》《草叶裙》《战车上的人》等。帕特里克·怀特获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最受瞩目的年轻女作家之一,是英国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她于1975年10月25日生于伦敦,她的父亲哈维·史密斯(Harvey Smith)是英国人,母亲伊冯娜·贝利(Yvonne Bailey)原是牙买加人,1969年移民英国。她的小说代表作是《白牙》(White Teeth)、《签名人》(The Autograph Man)、《论美》(On Beauty)等。扎迪·史密斯来自一个多民族的家庭。她自幼爱好广泛,能歌善舞,更是饱读经典。中学时,她似乎不是那种有远大抱负的好学生。她把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阅读和交友上。当她告诉老师自己想申请剑桥大学时,老师直接告诉她这想法太荒谬,太不切合实际。然而,她果真如愿来到了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剑桥国王学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在剑桥读书时,扎迪·史密斯遇到了尼克·赖尔德(Nick Laird)。赖尔德当时就读于剑桥大学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两人于2004年结婚,婚礼是在国王学院礼拜堂举行的。

九、王后学院

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位于银街附近的王后巷(Queens’ Lane),创建于1448年。学院由亨利六世之妻安茹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njou)和爱德华四世之妻伊丽莎白·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共同捐资建立,所以学院名称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这两位王后。学院现有本科生490人,研究生450人。

王后学院小巧别致,风格独特。剑河两岸的学院建筑鳞次栉比,绿草萋萋,杨柳依依,流淌不息的剑河向人们诉说着如烟往事。王后学院是剑桥风景最优美的学院之一,横跨剑河而建,以数学桥连接。王后学院无与伦比的景色和它所蕴含的历史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走进王后学院的古老庭院,宛如置身于久远的都铎王朝年代。学院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都铎式的回廊庭院、伊拉斯谟塔楼和18世纪的日晷。此外,王后学院精致彩绘的礼拜堂和格调优雅的餐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桥更是闻名于世。

王后学院由若干庭院组成:旧庭院(Old Court)、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抽水庭院(Pump Court)、核桃树庭院(Walnut Tree Court)、修士庭院(Friars’ Court)、克里普斯庭院(Cripps Court)和莱昂庭院(Lyon Court)。

旧庭院始建于1448年,由建筑大师雷金纳德·伊利(Reginald Ely)设计,建筑以红砖和石料为主。王后学院中世纪的旧庭院里的日晷和屋顶上的钟塔别具特色。旧庭院的日晷建于1733年,是用来计时的。图书馆位于旧庭院北侧的建筑里。旧礼堂(Old Hall)位于旧庭院西侧的建筑里,是学院的餐厅。餐厅内前端悬挂着3幅名人画像,正中的一幅是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两侧分别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和托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的画像。造型独特的天花板、精致典雅的装饰使整个餐厅格调淡雅而华丽。

在旧庭院,穿过日晷下面的拱门过道,就来到了核桃树庭院,庭院东面的建筑建于1617年左右,在1777年的一场大火后,只有一层保留下来。该庭院二层以上的部分是1823年重建的。庭院中的胡桃树也在大火中被烧毁,现在这棵核桃树是后来在原址上新植的。现在这棵树也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距离核桃树不远处,是一座红砖砌就的礼拜堂,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教堂的建筑风格。礼拜堂由G.F.博德利(G.F.Bodley)设计,建于1891年。礼拜堂祭坛三折画是15世纪晚期佛兰芒艺术家的作品。礼拜堂精致的彩窗格外引人注目。修士庭院位于礼拜堂的北面。

回廊庭院1

从礼拜堂向西前行,过一道小木门,我们便来到了王后学院的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这座花园位于剑河东畔,花木扶疏,青翠满园,静谧怡人,是剑桥最优美的风景之一。院士花园东面的建筑是伊拉斯谟楼(Erasmus Building),由巴兹尔·斯宾斯(Basil Spence)设计,始建于1959年,为纪念伊拉斯谟而命名。

从旧庭院向西走,到了庭院的尽头,穿过一道上面带有徽标的拱门,即来到了回廊庭院。独具特色的回廊建于1495年,用于连接旧庭院和剑河边的建筑,从而形成了庭院。庭院婉约精致,以优雅回廊为特色,因此被称作回廊庭院。16世纪后期又增建了都铎式的建筑。

回廊庭院2

伊拉斯谟寓所(Erasmus Room)位于回廊庭院南面的抽水庭院,是一座塔楼式的建筑,这里曾经是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1510—1514年的寓所,他所住的房间就在这座塔楼的二层,一上楼梯口左侧的房间。他曾抱怨这里的天气和酒,但据说他爱上了这里的女人。他在剑桥大学期间,教授希腊文和神学,完成了希腊文版的《新约》。不大的庭院里还有一座旧厨房(Old Kitchens)建筑,旧厨房西侧是埃塞克斯楼(Essex Building)。

从回廊庭院西端,穿过一道建筑的拱门,经过一座木桥(数学桥)就到了剑河另一侧。剑河西岸这一侧是王后学院的新区,这里的建筑都是现代化的风格。费希尔楼(Fisher Building)始建于1935年,它继承了学院的传统,依旧使用红砖为建筑材料。窗户的框架使用柚木,而所有内部的木料是橡木的。它是学院中第一座位于剑河西岸的学生宿舍。在剑河西岸的现代建筑中包括克里普斯庭院和莱昂庭院。克里普斯庭院是于1974—1980年建造完工的,庭院的建造资金来源克里普斯基金会。克里普斯庭院和莱昂庭院是王后学院最现代化的建筑。克里普斯庭院和莱昂庭院的北面是一片树木繁茂的园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是一处静谧深幽的美景。

克里普斯庭院

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据数学原理设计,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用栎木建造的,建造时使用了铆钉。现在的这座桥,是原桥的复制品,建成于1905年,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数学桥采用了看似不规则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建造而成,难怪有人说,这座桥是牛顿设计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因为该桥是牛顿去世22年以后才建成的。这个故事的真假其实无须去考证,就像很多传说一样,人们宁愿津津乐道,体味其中蕴含的意义。

同圣约翰学院一样,王后学院建筑也是横跨剑河两岸。剑桥诸学院中也只有这两所学院拥有如此美妙的布局。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年生于鹿特丹,荷兰哲学家,也是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神学家。他曾在法国、英格兰、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学习和教书,花费毕生精力用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受剑桥大学校长、王后学院院长和他的朋友约翰·费希尔(John Fisher)之邀,伊拉斯谟前来剑桥大学王后学院。他第一次来剑桥是在1506年,第二次是在1510—1514年。伊拉斯谟把希腊文教育和人文主义思想引入剑桥课堂,播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推进剑桥大学成为学术中心的进程。

数学桥

19世纪王后学院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作家和诗人特伦斯·韩伯瑞·怀特(Terence Hanbury White)。20世纪,王后学院校友中涌现出许多艺术家、作家、演员、导演等,其中包括罗兰·阿尔杰农·彭罗斯(Roland Algernon Penrose)、约翰·唐顿(John Downton)、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Graham Colin Swift)、保罗·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露西·考德威尔(Lucy Caldwell)、汉娜·穆雷(Hannah Murray)等。

特伦斯·韩伯瑞·怀特,英国作家,1906年生于印度孟买,毕业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曾在白金汉郡担任教职,后隐居于英国乡间专事写作。怀特喜爱隐居乡间,远离尘嚣。他平日除了写作,便是从事打猎、钓鱼等休闲娱乐,也喜欢豢养宠物。他除了小说,还留下大量短篇故事和脍炙人口的诗篇。

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1949年5月4日生于伦敦,曾就读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攻读英国语言文学。他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糖果店主》《水之乡》《遗言》等。

十、圣凯瑟琳学院

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由时任剑桥大副校长和国王学院院长罗伯特·沃德拉克(Robert Woodlark)创建于1473年的圣凯瑟琳日(11月25日),当时称为凯瑟琳学堂(Catharine Hall),直到1860年凯瑟琳学堂改为现名。自1979年,学院开始接收女性学生。

学院位于特兰平顿街,在基督圣体学院的对面,北面紧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院建筑比较显著的特征是面向特兰平顿街的开放庭院,而不是通常的四方院形式。

主庭院

现在学院最老的建筑可追溯至17世纪70年代,即主庭院(Main Court),包括南、北和西三面建筑。主庭院的东面是主门(Main Gate)即铁栅栏门和铁栅栏墙。圣凯瑟琳学院大门上的金色车轮图案象征着公元3世纪的一位圣人,即圣凯瑟琳。她本应被绑在车轮上接受酷刑,但就在她触碰到车轮的时候,车轮裂成碎片,她因此逃过一劫。

学院内景

学院礼拜堂里安葬着约翰·阿登布鲁克(John Addenbrooke)的遗体,他曾是圣凯瑟琳学院的学生,1719年去世时留下的财产创建了剑桥医院。学院的餐厅别具一格,内部装饰典雅而简约,特别是餐厅前部高台上的座位看起来比其他学院还多,足足摆放了30把椅子。此外,学院的图书馆也是值得一看。

据说,圣凯瑟琳学院校友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1666年出生,6岁时已懂得拉丁、希腊和希伯莱三种语言,9岁上剑桥大学,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本科生。

英国诗人和小说家克拉伦斯·马尔科姆·劳里(Clarence Malcolm Lowry)曾就读于这所学院,他于1947年发表的《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最为著名。英国剧作家霍华德·约翰·布伦顿(Howard John Brenton)在圣凯瑟琳学院学习英国文学。英国作家蒂姆·帕克斯(Tim Parks)也曾就读于这所学院。

英国著名影视演员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曾就读于剑桥大学的圣凯瑟琳学院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此时莎士比亚戏剧在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年以后,他因忙于演出无暇顾及学业,而被勒令辍学。1961年,伊恩·麦克莱恩离开剑桥后,便投身演艺事业。1968年,他出演了他的银幕处女作《诺言》。1991年,为了表彰伊恩·麦克莱恩对英国戏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

十一、耶稣学院

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院,始建于1496年,至今已有500多年。耶稣学院的门楼采用红砖建造,形态与圣约翰学院和基督学院的很类似。耶稣学院位于剑桥市中心偏东北的耶稣巷,是一个较大的学院,现有80多位院士,学院教授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耶稣学院在集市街之东的郊区,主要由第一庭院(First Court)、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抽水庭院(Punp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礼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和图书馆庭院(Library Court)组成。

一进学院大门的第一庭院中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青铜马,矗立在草坪中心。这里原本是一家修道院,15世纪时被改造为剑桥的一所学院,但还带着一丝静修的气氛,因为仲夏绿地和耶稣绿地这两大块草坪就在学院旁边。学院操场两倍于校舍面积,依次有足球场地、网球场地、板球场地、橄榄球场地、射箭场地和体育馆,剑桥许多学院的体育场都在城外,能在宿舍之外拥有这几片球场是难得的享受。

耶稣学院

餐厅在进入第一庭院右侧的一栋红砖建筑的二楼。从门楼进入过道右手边推开一扇雕刻有公鸡的木门,上二层即可到达餐厅。人们至今仍聚集在修女们从前的斋堂里用餐。在餐厅的墙上,不仅悬挂着许多名人肖像,而且还能见到亨利八世、托马斯·克兰默等人画像,悬挂在餐厅前部醒目的位置。餐厅有一只雄鸡铜铸雕像,谐音象征着学院创办人奥考克(Alcock)主教。实际上学院里到处可见石头和木头的公鸡,木门上、拱门上、窗户上、木屋顶上无处不在。耶稣学院不仅有收藏银公鸡和青铜公鸡的历史,而且还有一个公鸡俱乐部,名字就叫“公鸡”。

从入口的第一庭院右侧门楼过道即可走进回廊庭院,人们仍然能感到这座旧时修道院的宁静。一小块方草坪,周围是回廊。在回廊庭院的一扇小门进去,就是庄严静谧的礼拜堂。给人以启迪的礼拜堂体现了学院近几个世纪发展的风貌。它有诺曼时期的拱形门廊,13世纪的圣坛和一些知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耶稣学院的礼拜堂曾是女修道院修女祈祷的场所,几经改建,但仍保持着12世纪女修道院的风貌。

在这所学院里,艺术品像奥考克的公鸡一样无处不在。第一庭院草地上立着一匹青铜马是著名的雕塑家巴里·弗拉纳根(Barry Flanagan)设计的。礼拜堂庭院里有爱德华多·保罗齐(Eduardo Paolozzi)的《代达鲁斯》,板球场上竖立着英国人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纪念碑——弗拉纳根的《打板球的野兔》。耶稣学院还收藏了其他一些知名雕塑家的作品。耶稣学院定期在学院里举办各种当代雕塑作品展览。

礼拜堂庭院

耶稣学院著名的校友有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Thomas Cranmer)、人口爆炸理论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桀骜不驯的诗人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等。

耶稣学院的校友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美国物理学家,1977年获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耶稣学院的毕业生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是英国生化学家,利用化学渗透理论,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做出贡献,获得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耶稣学院的校友埃里克·斯塔克·马斯金(Eric Stark Maskin)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1976年,马斯金获得了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开始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经济学家,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主修数学。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了颇具影响的《人口原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一书,书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饿、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柯勒律治于1772年10月21日生于德文郡。1791—1794年,柯勒律治就读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他以《古舟子咏》一诗成名,其文评集《文学传记》以博大精深著称。他的一生是在贫病交困和鸦片成瘾的阴影下度过的,诗歌作品相对较少,但《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忽必烈汗》等是英国诗歌中的瑰宝。

十二、基督学院

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位于剑桥圣安德鲁街,地处市区比较繁华的地段。18世纪中叶,入口大院被翻修一新,木棂窗,门上方是古典式三角楣饰。

基督学院最早是由一所为培训教师而建被称为“上帝的房子”(God’s House)的小学院发展起来的,原址为现在的国王学院礼拜堂。1446年亨利六世授权,于1448年迁移到如今的校址。1505年,由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授权,更名为基督学院。学院中等规模,学院教授除兽医学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这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就读的学院。年轻的达尔文在剑桥未实现他的职业理想:做一名乡村牧师。他研究得更多的是植物学而不是神学。

从我们住的果园街(Orchard Street)到基督学院非常近,步行穿过一片基督草坪,大约6分钟即可到达,所以这所学院是我们在剑桥到过次数最多的学院。基督学院的大门和圣约翰学院的大门有些相似,但基督学院的大门楼上的雕像是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而圣约翰学院大门楼上的雕像是圣约翰。门楼下沧桑的橡木大门年代久远,可追溯到16世纪的都铎王朝晚期。

基督学院主要有四个庭院,即第一庭院(First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第三庭院(Third Court)和新庭院(New Court)。基督学院大门门厅过道墙上镶嵌有达尔文头像,格外引人注目。

第一庭院里的草坪是圆形的,格外别致。庭院左侧一栋楼里有一古朴的礼拜堂,礼拜堂的一角长着一棵玉兰树,正值开花季节,白色花朵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当我们轻轻地推开礼拜堂的大门,一位女士正在前厅弹着钢琴,过前厅进入礼拜堂大厅,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射在庄严的大厅内,这时不由地想起弥尔顿、达尔文走进礼拜堂的样子,感叹时光荏苒。当我回首望去,礼拜堂大厅后面墙上悬挂的一幅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吸引了我们的目光。1505年,玛格丽特在获得亨利七世的王室许可后重建并扩建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礼拜堂,从此被誉为基督学院的创始人。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的画像才得以出现在礼拜堂内。院长室毗邻礼拜堂,木门上方是精致的凸肚窗(oriel window),雕刻着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徽章和箴言“我常记得”(Souvent Me Souvient)。

第一庭院

院长室外靠近礼拜堂的一侧是玉兰花树;毗邻礼堂(餐厅)的一侧长着枝繁叶茂的紫藤,这种爱攀援的藤本植物几乎覆盖了半个墙体。这栋建筑墙上的日晷正对着学院大门的方向。基督学院的餐厅是值得去参观的,位于第一庭院,和院长室在同一栋楼里。在餐厅里正前方的墙壁上悬挂着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其下方从左到右依次是哲学家拉夫·卡德沃思(Ralph Cudworth)、诗人约翰·弥尔顿、院士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和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画像。餐厅两侧的墙壁上满是学院的名人画像。餐厅里还有一尊弥尔顿的头像雕塑。在剑桥大学,各个学院餐厅大多都会挂有学院的名人画像,所以餐厅也是了解学院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在第一庭院的G单元门楼楼梯间,当我们沿着楼梯走到第二层就见到右面的房间门的上面标注“4 C.Darwin”,表明这是1828年达尔文上学时住过的房间。

在此之前,基督学院的另一位著名的学者威廉·佩利曾住过这个房间。威廉·佩利是一位英国的牧师和哲学家,1759年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1763年毕业于这所学院,1766年成为这所学院的院士。威廉·佩利是《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的作者。学生时期的查尔斯·达尔文曾被威廉·佩利的《自然神学》所吸引。《自然神学》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一个流行的观点:有机生命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并非是进化的过程,而是上帝的思想产物。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

第二庭院院士楼

在G单元门楼向西走出后,即可到达学院的图书馆。图书馆坐落在一个狭长的院落,位于二层,进门走过一条别致的长廊,进入图书馆,可见一排排摆满图书的书架,几乎占满了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基督学院庭院格外美丽,春天里到处开满灿烂的鲜花,庭院中的草坪呈圆形。2015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再次去了基督学院,主要是去院士花园寻找毕业于基督学院的著名诗人弥尔顿最喜欢并引发他创作灵感的那棵桑树。进入基督学院大门,我们沿着第一庭院右侧的小路走到庭院建筑的拱形门,穿过这道门廊,就来到了第二庭院。继续沿着石板小路一直向前走,就来到了第二庭院院士楼(Fellows’ Building),穿过院士楼带有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徽章的铁栅栏门,即院士花园门(Fellows’ Garden Gate),后面就是院士花园。一进入这个花园,我们就被偌大的花园所吸引,古树、灌木、鲜花和草坪,还有曲径通幽的林荫小路点缀在园林中。基督学院的院士花园里生长着很多梓树、柏树、桑树和花草。这座花园有一段时间曾经是弥尔顿的天堂。弥尔顿的桑树(The Milton’s Mulberry Tree),枝杈蔓延,弯弯曲曲,历经沧桑。在园丁的指引下我们终于看到了那棵已有400多年树龄的桑树。据说这棵桑树是在约翰·弥尔顿的出生年份1608年栽下的,是当年基督学院为支持詹姆士一世在英国创办丝绸工业的计划而购买的300棵桑树中的一棵。据说诗人约翰·弥尔顿当年喜欢坐在桑树下冥思,他常坐在树下写诗。在花园里离桑树不远的小路旁,我们还意外地看到一处温室,温室里面栽培多种植物,看起来很像达尔文故居田园里的温室。

从院士花园出来,出门右转,很快就到了第三庭院,沿着布莱思楼(The Blyth Building)向前行不远便可进入新庭院,在将进入新庭院的小路树丛中我们还看到一尊科学家贾格迪什·钱德拉·博斯(Jagadish Chandra Bose,1858—1937)的半身铜像。他是一位孟加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家和科幻小说作家。他率先研究无线电和微波光学,对植物学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印度次大陆实验科学的基础。

在新庭院,一尊达尔文的全身青铜雕像坐落在查尔斯·达尔文雕像园(The Charles Darwin Sculpture Garden)。达尔文斜坐在椅子扶手上,脸庞英俊而冷静,若有所思,目光深邃。这尊雕像是由雕塑家安托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完成的。雕像所在的花园里长有各种茂密的植物。2009年2月12日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校长、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亲临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为达尔文雕像揭幕,参加揭幕仪式的还有达尔文的后人、剑桥大学领导和基督学院学生代表。

第三庭院

达尔文雕像

基督学院的庭院曾经是弥尔顿、达尔文走过的地方,走在这里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一次我们在达尔文雕像园见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先生,他正安静地坐在达尔文雕像的椅子上,仿佛在追忆着什么。他告诉我们他是基督学院的毕业生,他说,这里的一切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达尔文雕像园后面20世纪60年代建起一栋形似“打字机”的大楼。是的,新庭院不仅建有现代化的建筑,还有一座新近建造的优素福·哈米尔德中心(The Yusuf Hamied Centre),建于2006—2008年。

新庭院建筑

基督学院因培养了《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和《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而名声大震。弥尔顿最喜欢并引发他灵感的那棵桑树和达尔文当年收集昆虫的小庭园,如今已成了学院的一道风景。

约翰·弥尔顿,英国著名诗人。1608年,弥尔顿出生在伦敦,家境富裕,父亲是公证人、文书兼高利贷者,有相当的艺术修养,特别是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且有作品传世。弥尔顿12岁入圣保罗学校,1624年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1628年获学士学位,1632年获硕士学位。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用拉丁语和英语写诗。弥尔顿长着一张女性化的脸和长长的褐色头发,因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女士”的绰号,他不解,“为什么他们认为我非常女性化?”基督学院的餐厅前面的墙壁上还悬挂有弥尔顿的画像,看上去的确如此。共和时期,弥尔顿提倡新闻自由,反对一切权威,却写下《赠克伦威尔将军》一诗,“请你来维护我们的自由信仰吧”。1649年,克伦威尔摄政时期,弥尔顿被枢密院委任为外交秘书,曾担任过克伦威尔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他的诗篇有《为英国人民申辩》《失乐园》《复乐园》等。1653年,弥尔顿彻底失明了,他只能口授他的长诗《失乐园》。

查尔斯·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1825年,年轻的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后来退学。他于1827年10月15日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神学,打算成为一名牧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他研究的“进化论”与“神创论”产生了巨大冲突。达尔文认为在剑桥度过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过着“富裕年轻绅士”的生活。课余时间,他经常外出狩猎、收集昆虫标本和拜访朋友。

他在剑桥大学结识了一生中的两位关键人物——地质学家亚当·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和植物学家约翰·史蒂文斯·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接受了地质学和植物学的专业训练。在亚当·塞奇威克教授指导下,达尔文对地质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曾兴致勃勃地跟随亚当·塞奇威克赴威尔士进行地质考察,收集岩石标本。1831年,达尔文获学士学位,1836年获硕士学位。1831年,在亨斯洛的大力推荐下,22岁的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就以一名不拿报酬的博物学家身份,随英国海军探测船“贝格尔号”参加了历时5年的科学考察。

虽然达尔文在基督学院学习神学,但这并没有阻挡他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谁曾想到,达尔文在不断追求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推翻了上帝创世说,提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出版了《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基督学院其他著名校友还有两度出任南非总理的扬·史末资(Jan Smuts),他曾就任剑桥大学校长。此外,著名校友还有喜剧演员萨沙·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等。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曾任职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于195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马丁·约翰·埃文斯(Martin John Evans)是一位英国科学家,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81年进入剑桥大学执教,200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邓肯·霍尔丹(F.Duncan M.Haldane)1951年9月14日出生于伦敦,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度过了他的学生生涯,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他于2016年10月4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与他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还有同是剑桥大学校友的另外两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David J.Thouless)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J.Michael Kosterlitz)。10月4日,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布会上,评委现场连线了获奖者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邓肯·霍尔丹。当得知自己获奖时,他表示“非常吃惊”,也感到“非常自豪”。第二天早上,邓肯·霍尔丹首次以诺奖得主的身份为学生授课,当他走进教室时,学生用掌声和欢呼迎接他。

十三、圣约翰学院

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坐落在圣约翰街,为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圣约翰学院原址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到16世纪初时医院已经破旧不堪。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于是向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建议在医院的原址上兴建一所新的学院,获得其允诺。1509年,玛格丽特·博福特在学院的蓝图还未规划好之前就去世了,费舍尔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才获得国王和大主教对学院的支持,伊利主教也同意将这座医院转变为一所学院,最终于1511年4月9日创办了这所圣约翰学院。

学院建筑以都铎式风格为主,同时也融入了新哥特式建筑元素。始建于1514年的角塔砖石门楼有彩色纹章标志,校舍大多建于16世纪和17世纪。

圣约翰街

学院的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勋爵,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也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剑桥大学创立了两所学院。1443年5月31日,她在英格兰贝德福德郡布雷措城堡出生,于1509年6月29日去世,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

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现有569名本科生和337名研究生。学院教授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圣约翰学院的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形如古堡式的门楼建于学院1511年创立之时,1516年竣工,是剑桥的古典式门楼之一。学院大门门楼上的雕像是福音书作者圣约翰。雕像下方中间是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徽章,两旁各有一只头上长角的怪兽,被认为是神羊耶尔(Yales),象征着牢不可破的防御堡垒。门楼配有塔楼、城垛、大门和徽章,宛如中世纪庄严的城堡。

圣约翰学院的庭院包括第一庭院(First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第三庭院(Third Court)、礼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新庭院(New Court)、莫顿庭院(Merton Court)等。此外,圣约翰学院还有两个美丽的花园,即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和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

对着圣约翰学院大门的三座都铎式庭院给人一种轴心对称的整体感觉,这是别的学院所没有的。圣约翰学院是我们常来的学院,走进学院的正门,就进入了第一庭院。第一庭院的北端是礼拜堂,东端、西端和南端都是都铎式红砖建筑,建于1511—1520年间。向西可见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雕像之下有一拱门,通往第二庭院。拱门将厨房和餐厅分隔开。圣约翰学院的餐厅位于北侧,毗邻礼拜堂。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名人画像。正前方的墙壁上唯一一幅画像就是学院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我们还意外地在餐厅里看到印度前总理辛格的画像,是在一进餐厅门的左侧最后一幅。

从第一庭院游人可以前往礼拜堂参观,礼拜堂是这所学院的主要看点之一。圣约翰学院礼拜堂重建于1866—1869年,以取代可追溯至13世纪时期原教会下辖的医院小礼拜堂。新建的礼拜堂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设计的。圣约翰学院的礼拜堂是新哥特式教堂艺术的代表,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装饰。礼拜堂入口处有两尊雕像,其中之一就是圣约翰学院的创建执行人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圣约翰礼拜堂的前厅里高悬一幅学院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画像,这里也供奉着学院一些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铭牌。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的坐像也在其中,他曾就读于圣约翰学院。

礼拜堂外景

礼拜堂的前厅里停放着休·阿什顿(Hugh Ashton)的石棺,他是学院最早的院士之一,卒于1522年。

从学院礼拜堂出来,我们便从侧门进入了第二庭院。第二庭院被誉为“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传说这里也是17世纪英格兰与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也促成了查尔斯一世(Charles I)与他的法国王后亨丽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的联姻。庭院西面的建筑中心为一塔楼,称为什鲁斯伯里塔楼(Shrewsbury Tower),下方是第二庭院的拱门,建于1599—1602年,由玛丽·什鲁斯伯里伯爵夫人玛丽·塔尔博特(Mary Talbot,Countess of Shrewsbury)资助第二庭的部分修建费用,她的雕像就在塔楼拱门的上方。

穿过第二庭院的拱门,我们便来到了第三庭院。第三庭院的建筑分两个阶段建成,老图书馆是1624年建立的,其他建筑建于1669—1672年。这一庭院规模小于前两座庭院。在这座庭院向左转走出一道门即可到达厨房桥(Kitchen Bridge),也可一直向西,穿过第三庭院的拱门便来到叹息桥(Bridge of Sighs)。这是剑桥最著名的桥梁之一,是连接第三庭院与新庭院的桥,其造型与威尼斯的叹息桥颇为相似。

过了叹息桥,就步入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新庭院。新庭院是由托马斯·里克曼(Thomas Rickman)和亨利·哈钦森(Henry Hutchinson)设计,建于1826—1831年。扩建到了剑河对面,建有哥特式窗户和雉堞的回廊连接着两座外楼,中间是一座门楼,四面尖塔,最高的是一座有拱扶垛、哥特式尖顶和十字形花饰的顶塔,具有新哥特式的建筑特点。人们戏称它是“婚礼蛋糕”。在新庭院的回廊里漫步,在阳光照射下犹如在光影里穿梭,如同在穿越历史。新庭院建筑之宏大堪称王宫,主楼的大门更是气派,代表了剑桥那种婉约却不失威严的魅力。

20世纪学院建筑示范性的一段开始于河畔,毗邻新庭院的克里普斯楼是一幢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宿舍。

在圣约翰学院的剑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建于1712年的厨房桥,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叹息桥。

叹息桥

厨房桥是由罗伯特·格鲁姆博尔德(Robert Grumbold)建于1712年。雕刻的嵌板上绘有学院盾徽、海神尼普顿(Neptune)和“老父亲剑河”(Old Father Cam)。

叹息桥,是1831年由亨利哈钦森(Henry Hutchinson)建造的,连接圣约翰学院的旧庭院(第三庭院)与新庭院,堪称剑桥最美的桥梁。关于叹息桥的由来,传说从前每逢进入考试的季节,学院里的学生经过这桥时,因担心考试的成绩而常常发出叹息之声。

有趣的是牛津大学也有一座叹息桥,不过牛津大学的叹息桥不是建在河上,而是建在陆地上。牛津大学的叹息桥是由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建于1913年,用以连接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的新旧庭院。

几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圣约翰学院诞生了一大批英才,毕业生中多人获诺贝尔奖,其中包括保罗·狄拉克,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曾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毕业于圣约翰学院的弗雷德里克·桑格,曾经在1958年因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首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又因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威廉·塞西尔(William Cecil)、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等也是该学院的校友。此外,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剑桥大学任教。1924年,马歇尔逝于剑桥家中,安葬在耶稣升天教区墓园。

圣约翰学院也因培养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而名声显赫,如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威廉·华兹华斯、威廉·巴恩斯(William Barnes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等。

托马斯·怀亚特,英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1516年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1518年获得学士学位。他曾担任亨利八世枢密院官员、驻西班牙大使等要职。后因被怀疑与王后安妮·博林(Anne Boleyn)在婚前有过一段幽情,被关进了伦敦塔,后来被释放。几年后,他又因为受人诬告以叛国罪重新被关进伦敦塔。他曾将意大利十四行诗引入英文诗体,创作了著名诗歌《他们躲着我》《我的诗琴,醒来吧》《在永恒中》等。

新庭院红叶

厨房桥

学院后园

新庭院

罗伯特·赫里克,英国“骑士派”诗人,1613年就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他的作品如《樱桃熟了》《快摘玫瑰花苞》《致水仙》等诗篇成为英国诗歌中的名作而永久流传。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派诗人,生于律师之家。1787年,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在剑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他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华兹华斯的作品以表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而闻名于世,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代表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水仙花》等。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剧作家。他以《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出名。这部作品以BBC广播剧起家,后来发展为五部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著名小说家金庸以81岁高龄远赴英伦剑桥大学攻读学位,师从麦大维(David Mcmullen)教授。在圣约翰学院的“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还有一块金庸先生亲笔所书的“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题字石。落款:“学生金庸书”。金庸先生为了纪念在圣约翰学院的留学生活而作。金庸先生在剑桥攻读硕士和博士,2005年6月金庸先生获剑桥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同年10月他作为研究生入读圣约翰学院,2007年5月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被举荐为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十四、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King’s Hall)和1324年建立的迈克尔学院(Michaelhouse)。也正因如此,今天学院依然保留着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国王学堂所使用的学院钟楼,钟楼上的大钟直到今天还在为学院报时。

三一学院的院长不是由学者选举产生,而是由王室指定。三一学院传统上被认为是剑桥最贵族的学院,为英国王室普遍的就学选择。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国王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格洛斯特的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of Gloucester)、格洛斯特和爱丁堡的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of Gloucester and Edinburgh)和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均毕业于此。

三一学院拥有卓越的国际学术声誉,到目前为止,授予剑桥大学的95个诺贝尔奖中,三一学院获得了33个,如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dward Meade)、约翰·肯德鲁(John Kendrew)、沃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亚伦·克卢格(Aaron Klug)和戴维·索利斯(David J.Thouless)等。

三一学院也因拥有众多的著名毕业生和校友而名声显赫,如培根、巴罗、牛顿、拜伦、丁尼生、怀特海、罗素、摩尔、哈代、米尔恩、维特根斯坦等。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就读三一学院。查尔斯王子1967年就读三一学院,1971年获学士学位。三一学院孕育了无数的伟人,有“世界学院之父”之称。

三一学院位于剑桥的三一街,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同时,它也拥有剑桥大学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包括大庭院(Great Court)、纳维尔庭院(Nevile’s Court)、新庭院(New Court)等。此外,在三一学院大门对面,即三一街东面还有一个休厄尔庭院(Whewell’s Court)。

三一学院大门楼

三一学院大门高耸,建有四座都铎砖砌成的角楼,宛如宏大的城堡。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个学生恶作剧,悄悄地爬上去把王杖抽出来,用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

三一学院大门外北侧的一块绿草坪上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是1954年用牛顿故乡伍尔索普庄园花园里的苹果树后代移植过来的。我们在剑桥经历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未见这棵树结果实。

亨利八世是都铎王朝第二任君主,是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国王。他是英王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懂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希腊文,爱好诗歌和音乐,并能作曲演奏。亨利八世还喜欢打猎,并且擅长马术、射箭、摔跤等,可谓博学多才,能文能武。亨利八世也是一位音乐家、作家和诗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这首曲子也被称为“国王的歌谣”。他还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亨利八世与剑桥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画像在剑桥随处可见。

苹果树

大庭院

学院大门另一面,即面向西位于大庭院的一面是国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其妻“丹麦的安妮”(Anne of Denmark)和他们的儿子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后来的国王查尔斯一世)的雕像。牛顿于1679—1696年间居住在大门北面的楼里,就是大门与礼拜堂之间第二层的房间里,他曾在这里写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剑桥大学期间我们曾无数次地走进三一学院,也曾探访牛顿居住过的小楼,楼高为三层,牛顿的房间并无任何标识。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名利场》(Vanity Fair)的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后来也曾在同一楼的第一层居住过。1829年,萨克雷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只待了一年多。据说萨克雷在社会活动方面成绩斐然而学术上却平庸无为。在剑桥期间,他曾为本科生期刊《势利人》撰稿,参加学生会的辩论活动,但他热衷于击剑、喝酒、玩乐等,最后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大学。

《庞贝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的作者爱德华·布尔渥-利顿(Edward Bulwer-Lytton,1803—1873)也是三一学院的学生。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7月,本书作者之一曾游历了意大利的庞贝考古遗址。公元79年8月24日,那不勒斯湾地区海拔1277米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强烈的火山活动喷出的岩浆、火山碎屑物质和气态喷出物把山下的庞贝城全部淹没,一座原本充满生机的城市顷刻之间被极其灼热的岩浆所凝固,瞬间即成了一座死亡之城。后来我们在阅读爱德华·布尔渥-利顿的《庞贝的末日》时仿佛昔日充满生机的庞贝古城再现眼前。

曾就读于三一学院的另一位文坛巨匠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他是20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4月22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19年他随全家流亡德国。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执教于多所大学,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三一学院显赫的学术地位和气派的庭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从游人充满敬意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人们对这所学院的崇敬之情。三一学院的整个建筑群在17世纪初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是在当时的院长托马斯·纳维尔(Thomas Nevile)的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完成的。三一学院的大庭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矩形的,无论是草地还是道路都不对称,三座门塔没有一座位于配楼中央。庭院是哥特式风格,四周是精美的校舍和古老的建筑。庭院里面有一座伊丽莎白时代修建的喷泉,水声潺潺,不绝于耳。据说当年还是三一学院学生的拜伦曾在喷泉池里洗澡,学院的管理人员对此极为恼火。学院的礼堂在庭院西面的中部,也是学院餐厅。餐厅很大,前面墙正中悬挂着亨利八世的全身画像,两侧墙上挂满了名人画像。餐厅有一通道,可通向纳维尔庭院。餐厅即礼堂北侧的建筑是院长室。

三一学院的礼拜堂位于大门的右侧,即庭院的北面,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都铎(Mary Tudor)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资助,建于1555—1567年。

喷泉和国王爱德华塔楼

喷泉和餐厅

进入三一学院礼拜堂,前厅摆放的6尊令人肃然起敬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映入眼帘,他们分别是被誉为“三一之子”的牛顿、培根、巴罗、麦考莱、惠威尔和丁尼生。墙壁上布满了三一学院杰出毕业生的半身像和铭牌。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放慢脚步,心怀敬畏。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Grantham)附近的伍尔索普村,1655年12岁进入格兰瑟姆中学——国王学校(King’s School)学习。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727年3月20日,牛顿在伦敦病逝。

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数学等。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他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牛顿系统地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作巴罗的助手,1665年,牛顿获学士学位。1668年,牛顿获得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巴罗让贤,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牛顿在英格兰林肯郡南凯斯蒂文区的小城——格兰瑟姆(Grantham)度过了他的童年并接受了他基础的教育。我们也曾两次赴格兰瑟姆追踪牛顿的遗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诞生在格兰瑟姆。格兰瑟姆帕拉德街街角处的那栋红砖房子里。二层楼的外墙的一块牌匾上刻着“玛格丽特·撒切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第一位女首相出生地”。这里还是英国内战时期的有名的古战场,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首次击败保皇党的地方。在格兰瑟姆,牛顿雕像矗立中心广场上。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1573年,年仅12岁的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曾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首席检察官等要职。1621年,他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而下台。

伊萨克·巴罗(Isaac Barrow,1630—1677)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1643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8年获学士学位,1649年当选三一学院院委,16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4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659年被授予英国教会牧师职位,1662年任剑桥大学数学教授,166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64年任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16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672年任三一学院院长,1675年任剑桥大学副校长。巴罗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光学讲义》和《几何学讲义》。是巴罗最先发现了牛顿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动辞去卢卡斯教授之职,举荐牛顿继任。

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1794—1866),英国科学史家、博学者、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他的主要著作有《归纳科学史》《归纳科学的哲学》《新工具的更新》等。惠威尔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科学动力学的人。Scientist(科学家)一词就是由惠威尔于1883年首次提出的。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1800年10月25日出生于勒塞斯特郡苏格兰贵族之家,1822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法律。1825年,麦考莱在《爱丁堡评论》发表《论弥尔顿》一文,一举成名。1830年,他被选为议会议员,1839年起任陆军大臣。1847年,他在爱丁堡竞选失败退出政界。此后,他开始撰写《自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即位以来的英国史》(即《英国史》)。1857年,麦考莱受封男爵,1959年在伦敦去世。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国著名诗人,生于英国林肯郡,出身牧师家庭,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剑桥。丁尼生诗作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形式完美。他的代表作有《尤利西斯》《伊诺克·阿登》《过沙洲》等,1850年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丁尼生去世后被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大庭院的北侧即礼拜堂入口西侧的建筑是国王爱德华塔楼(King Edward’s Tower),建于1428—1432年,是这个庭院最老的建筑。塔楼上有一个大钟,是1910年安装的。大钟下方是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的雕像。塔楼下方的拱门又叫“国王门”(King’s Gate)。大庭院的南侧即对应于国王爱德华塔楼的南端是女王门(Queen’s Gate),建于1597年。拱形门上有女王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雕像。

此外,在大庭院和剑河中间还设计了另一个纳维尔庭院(Nevile’s Court),庭院的命名来自托马斯·纳维尔(Thomas Nevile),但是这个庭院的整体风格要到17世纪末由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莱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设计的图书馆矗立起来之后才算完整。庭院的南面、北面和西面均有美轮美奂的回廊建筑。庭院中是一长方形草坪。庭院西面是莱恩图书馆,图书馆的屋顶上伫立着四座石像,从左至右分别代表的是四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医学和数学。楼下是莱恩图书馆回廊。纳维尔庭院南面的庭院是新庭院,新庭院的西门可通往剑河,过三一桥(Trinity Bridge)沿着后园的林荫路向西,再过三一门(Trinity Gate)即可到达王后路。

17世纪晚期最杰出的图书馆非三一学院的莱恩图书馆莫属。图书馆仅从外部难以揣摩这栋建筑的内部设计,它的楼梯比外面看起来低得多,几乎和拱门的顶部齐平。这样莱恩爵士就能将书架设立在墙壁及其直角处,形成一个壁龛,光线从两边高处的窗子投射进来,照亮整个大厅。如今我们看到的古朴而又独具匠心的书架、书桌和书托全都出自于他的构思,图书馆也因他而得名。

三一学院图书馆约有20万册藏书,学院图书馆的核心莱恩馆保存着1820年前出版的图书近5.5万册。图书馆的尽头正中是拜伦的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是由丹麦著名雕塑家贝特尔·托瓦尔深(Bertel Thorvaldsen)完成。馆藏珍品包括圣保罗的“使徒书信”(Epistles of St Paul)副本、牛顿注释过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lan Alexander Milne)的《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手稿等。

莱恩图书馆

图书馆里有许多展柜,在图书馆中间通廊的两侧,展示着一些名人的珍贵手稿和实物。我们在一个展柜里看到一个圆形小盒里装着牛顿的一缕头发,还有牛顿的作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他用过的笔记本、怀表和手杖。一个展柜里保存着拜伦的一封亲笔信,同一展柜里我们还看到了《小熊维尼》的手稿,标注年代是1926年。此外,我们还看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四本日记,其中有一本被标注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本,以及他的一些打字文稿。后来我们又多次来这个图书馆参观,发现展柜里的展品是变换的。遗憾的是,图书馆里不允许拍照。

图书馆上的四座石像

三一学院的毕业生、院士约翰·雷(John Ray)是一位英国博物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对物种进行分类的人。1627年11月29日,约翰·雷出生于英格兰艾塞克斯(Essex)的布莱克诺特利(Black Notley)村。他16岁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49年成为三一学院的一名教师,主讲希腊语、数学和人文学科。约翰·雷的代表作有《英格兰植物目录》《植物新方法》《植物史》等。

大名鼎鼎的拜伦也毕业于三一学院。这位天生跛足的苏格兰贵族在中学时代就有“激情公子”的外号。在剑桥大学,他初次显露了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讽刺的锋芒,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闲散的时光》。他在校时风流倜傥,热衷于拳斗、骑射、豪饮、赌博、游泳。他常游泳的地方是在格兰切斯特的剑河上游,现称“拜伦潭”。为了戏弄“不准养狗”的院规,他竟养了一头性情温驯的小熊。他在给一位女士的信中说:“我有了一位新朋友,是世界上最好的,它是一只小熊。当我带它来这里时,他们问我准备怎样处理它,我的答复是:它应该参加院士的选举。”1809年,21岁的拜伦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拜伦自认为他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814年,拜伦回到母校,诗作《恰尔德·哈罗德》带来的声誉使他受到师生的狂烈欢迎。剑桥人似乎忘记了这个三一学院的浪荡公子在校时的种种不检点。在喝彩声中,拜伦从未像现在一样感觉到剑桥大学对自己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纳维尔庭院

三一桥雪景

拜伦成为三一学院历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学生,也是剑桥大学浪漫派三杰——拜伦、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中最年轻的一位。但是,惊世骇俗的一代诗圣死后朋友欲将他的一尊大理石雕像放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却遭拒绝,理由是此人生前有伤风化。最后是三一学院念旧情,接纳了拜伦的雕像,并将其放在莱恩图书馆南端中间最醒目的位置。

提到三一学院,不能不提一位蜚声国际的大学者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是作为一个数学家而闻名于世的。1890年,罗素18岁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罗素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初关于数学基础的论战产生过极大影响,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此后罗素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哲学、逻辑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也是极具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等。1908年,罗素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50获诺贝尔文学奖。

古老的三一学院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一项有趣的传统则是让新生在报到的第一天正午,钟楼敲钟时围绕大庭院跑完一圈。学生必须在钟楼钟声结束前,大约43秒的时间内跑完长达367米的庭院。另外,五月舞会是剑桥大学每一学年结束时各个学院举行的舞会,其中三一学院的舞会最负盛名。这场每年一度的豪华舞会可以说是剑桥学生社交活动的年度大事件,从晚上9时正式开始一直到次日清晨,学生们以彻夜狂欢的方式来庆祝考试结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是为了庆祝三一学院划船俱乐部力拔头筹。但第一次正式以“五月舞会”命名却是在1866年。

舞会当天,衣着光鲜的学生在学院门口排着蜿蜒曲折的长队等候入场。光是服装的争奇斗艳就让人目不暇接。三一学院的着装要求是男士必须身着燕尾服、黑裤、白衬衫和白领结,而女士则着拖地长裙加礼帽和手套。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华丽晚礼服,各种音乐、舞蹈、喜剧等娱乐项目。除了音乐和舞蹈,人们还能享用各种美味佳肴,午夜还有大型焰火助兴。

20世纪中期,在闻名世界的剑桥大学里,接连爆出惊人的克格勃间谍事件。“剑桥五杰”(Cambridge Five):盖伊·伯吉斯(Guy Burgess)、唐纳德·麦克林(Donald Maclean)、吉姆·菲尔比(Kim Philby)、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和约翰·凯恩克洛斯(John Cairncross),都是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二战”开始前在剑桥大学就读。唐纳德·麦克林是剑桥大学三一学堂的学生,其余4人都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成员。这5位剑桥学子出身英国上层社会,因反对法西斯主义而同情共产主义者,他们在毕业前被苏联的情报机构招募。毕业后曾身居英国最高权力机构要职,却秘密为苏联克格勃提供了几十年的重要情报。“剑桥五杰”是克格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克格勃始终认为这5位来自剑桥的间谍是那时招募来的最实干的优秀外国间谍。

盖伊·伯吉斯和安东尼·布朗特都是剑桥秘密组织——剑桥使徒社(Cambridge Apostles)的成员。社团成员大部分为本科生,也有少数研究生,成员主要来自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剑桥使徒社成员都是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

盖伊·伯吉斯,帅气而有魅力,一生狂饮的酒徒,永远张扬的同性恋者。他曾任英国BBC广播主持人、英国军情六处探员、英国外交部部长秘书等职。唐纳德·麦克林,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他是一个十足的酒徒和同性恋者。他曾任英国驻法国、美国、埃及等国的外交官员。吉姆·菲尔比,出生于印度,记者、英国军情六处探员,他也是这几名间谍中最重要的一个。此人性情古怪,常常在公开场合批评英国的种种政策。菲尔比还是一个公认的花花公子,结过四次婚,而且有过无数情妇。菲尔比叛逃后任克格勃顾问,曾获列宁勋章。菲尔比死于1988年,死后哀荣备至,和众多苏联将领同埋于革命公墓。安东尼·布朗特,同性恋者,傲慢冷淡,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著名的双料间谍,即英国“军情五处”情报员和苏联间谍。约翰·凯恩克洛斯,1944年加入英国军情六处。根据俄罗斯档案,在1941—1945年,他为苏联情报机构提供了5832份文件。

十五、伊曼纽尔学院

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由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财政大臣沃尔特·迈尔德梅(Walter Mildmay)于1584年创立,位于圣安德鲁街(St Andrew’s Street)。

作为一名清教徒,沃尔特·迈尔德梅建立学院是为新教培养传教士,以对抗天主教的神学院。像剑桥大学早期的所有学院一样,伊曼纽尔学院一开始只接收男性学生,直到1979年才开始第一次招收女性。

伊曼纽尔学院

“牛津是剑桥之父,剑桥是哈佛之母。”伊曼纽尔学院是英国清教的堡垒,17世纪,清教受到教廷的排挤,大批传教士出走美国,伊曼纽尔学院的毕业生在这个潮流中占据主流。在当年伊曼纽尔学院的毕业生中,就有一名叫约翰·哈佛(John Harvard)的,他16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作为移居美洲的英国牧师,他用自己的部分财产创立了与剑桥比肩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就是以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学建校之初也是按照伊曼纽尔学院的模式组织与运行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建于1636年,仿效了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的模式,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的剑桥,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始称剑桥学院。1639年,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永久纪念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文学硕士约翰·哈佛。1780年,哈佛学院被马萨诸塞州议会破格升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常被简称为哈佛。

伊曼纽尔学院主要的庭院有前庭院(Front Court)、新庭院(New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和南庭院(South Court)。

进入学院大门的庭院是前庭院,庭院中一片绿茵茵的方形草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草坪四周是二层结构的建筑,包括学院大门及其建筑、北侧的礼堂(餐厅)、南侧是威斯特摩兰楼(Westmorland Building)、东侧是礼拜堂。威斯特摩兰楼的南面和礼拜堂的东面是美丽的花园和池塘。

正对着学院大门带有回廊的尖顶建筑的礼拜堂,是由克里斯托弗·莱恩建于1668—1674年。礼拜堂圣坛上的画,名叫浪子回头,由雅考布·艾米戈尼(Jacopo Amigoni)所作。每扇彩色玻璃窗户都被用来纪念剑桥大学的重要人物,进门的左手边第二扇彩色玻璃窗户就有约翰·哈佛的画像。据说当时由于找不到约翰·哈佛本人的照片,画家在作这幅画时,借用了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头像。弥尔顿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与哈佛是同时代的剑桥大学学生。

从前庭院北侧礼堂两端各有一个过道可通向新庭院和北庭院。新庭院东侧的建筑是旧图书馆(Old Library)。当我走到近前,门是开着的,里面没有任何藏书,却是一个精致的大厅,墙壁上挂满了名人画像。王后楼(Queens Building)坐落在北庭院,是一座乳白色的现代建筑,建于1996年。

从前庭院南侧的威斯特摩兰楼下的石板小路向东一路前行,穿过礼拜堂的长廊南侧就可到达景色怡人的后园,再沿着后园的小路进去,可见一处田园式花园,花园中有一个池塘,水里还有鱼儿在游弋,悠闲的野鸭子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在平静的水面上漾起无数的涟漪,风光旖旎,诗情画意。花园的池塘据说从前是从多明戈会教徒们的鱼塘。鸭子因此也成了学院的“吉祥物”。池塘附近的草坪上还有一尊雕塑,名为《小丑》(The Jester),是温迪·泰勒(Wendy Taylor)的作品,温迪·泰勒是英国抽象派雕塑的代表,长期致力于雕塑艺术和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

前庭院

学院图书馆是位于花园南端的一座红砖建筑,藏书6万余册。学院还有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著名校友有牧师约翰·哈佛、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作家和演员格雷厄姆·查普曼(Graham Chapman)、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剧作家和小说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演员丹·史蒂文斯(Dan Stevens)、演员弗莱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等。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乔治·波特(George Porter)作为伊曼纽尔学院的著名校友由于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获得196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小说家塞巴斯蒂安·查尔斯·福克斯(Sebastian Charles Faulks)曾就读于伊曼纽尔学院。他的作品《鸟鸣》《人迹》等在英国广受欢迎,使他成为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09年,他续写的《007归来》为他赢得了英国图书奖畅销小说奖。

花园雕塑《小丑》

学院图书馆

 十六、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

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Sidney Sussex College)位于西德尼街,于1596年创立,资助来自弗朗西丝·西德尼(Frances Sidney)夫人1588年遗嘱中的捐赠。弗朗西丝·西德尼是苏塞克斯女伯爵、伊丽莎白时代诗人菲利普西德尼(Philip Sidney)的伯母。

学院由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礼堂庭院(Hall Court)、礼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南庭院(South Court)、花园庭院(Garden Court)和布兰德尔庭院(Blundell Court)组成。回廊庭院建筑特征是都铎风情的红砖和古朴典雅的回廊。学院礼拜堂二层建筑的顶部是一个小钟楼,格外引人注目。学院还有两个美丽的后园,即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和院长花园(Master’s Garden)。

学院里有位著名校友,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年4月25日生于小镇亨廷顿(Huntingdon)。1616年,17岁的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1617年,他的父亲去世,为了处理父亲的丧事,中断了他在大学里的学习。实际上克伦威尔在这所学院只读了一年,没有拿到文凭便离开了。不过在剑桥的这段短暂时光还是帮助他一步步成为大英帝国最负盛名的军事与政治领袖。

克伦威尔,这个好战的国会议员在英国内战以后控制了政府,并在1649年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以护国公的身份统治了英格兰联邦,并征服了苏格兰与爱尔兰,建立起军事统治。在这五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1658年,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死后,他被按照国葬的标准葬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被杀的前国王的儿子查理二世继位后,下令把克伦威尔的遗体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里掘了出来,下令砍下头颅示众。克伦威尔的妻子伊丽莎白的坟墓也遭到了破坏。据说,克伦威尔的头颅神秘失踪。一直到了1960年,克伦威尔的头颅在数度易主后才在克伦威尔的母校——剑桥大学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找到了最终的归宿,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同意接收克伦威尔的头骨,并将其埋葬在一个秘密地点。

庭院

院士花园

我们曾在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的礼拜堂前厅发现一块指示牌,上书:“英国、苏格兰和爱尔兰之护国公,该校1616—1617年校友,奥列弗·克伦威尔之头颅,1960年3月25日埋葬于附近之处。”礼拜堂的前厅墙壁的铭牌上刻着学院名人的名字,靠近窗子的一侧有一尊大理石雕像,是学院前院长(William Chafy)的半身像。礼拜堂的圣坛正中是一幅《显圣图》。

我们还在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餐厅看到了克伦威尔的一幅画像。并不是像他人所说,在剑桥大学所有的画像中,只有他的是用帘布遮着的。每当宴会上为王室举杯时,一名餐厅服务员就会拉上那面蓝丝绒挂帘。克伦威尔的画像悬挂在餐厅前部一侧的墙壁上,画像的左下角标注着他的名字。同其他人的画像一样,并没有用帘布遮挡。

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的校友已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查尔斯·汤姆逊·里斯·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因发明云雾室于192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明的威尔逊云雾室,已广泛地应用于放射线、X射线、宇宙射线和其他核现象的研究。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1903—1969)因发展了用以研究核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用此方法发现了π介子,获得了195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π介子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粒子物理学,鲍威尔因此也被誉为“粒子物理学之父”。

十七、唐宁学院

1749年,乔治·唐宁爵士(Sir George Downing)将一大笔款项遗赠给了剑桥,但他的遗愿经过了83年的争议,学院才得以开办。自希德尼·苏塞克斯学院创立后,剑桥陷入了两百年的新建学院空白期,直至1800年,才迎来了唐宁学院(Downing College)的诞生。

唐宁学院位于剑桥的摄政街。一进大门,右面是一座具有希腊风格建筑的图书馆。礼拜堂位于图书馆的西面,再向西是肯尼庭院(Kenny Court)。肯尼庭院路南是霍华德楼(Howard Building),位于霍华德庭院(Howard)的北侧。礼堂位于学院的西南,建于1818—1821年。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坐落在学院的西南端。学院庭院宽敞,建筑典雅,传统庭院被公园式草坪取代,开阔的草地上成行或分散的树木,更给人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在建筑风格上,它承续了一种更幽远的古典主义——近于希腊建筑的素朴与庄重。

唐宁学院

校园外面的教堂

唐宁学院著名的校友有英国文学批评家弗兰克·雷蒙德·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英国当代儿童文学界最负盛名的插画家和作家昆廷·萨克斯比·布莱克(Quentin Saxby Blake)、英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英国电影导演和制片人迈克尔·温纳(Michael Winner)、英国戏剧和影视导演特雷弗·罗伯特·纳恩(Trevor Robert Nunn)等。

弗兰克·雷蒙德·利维斯,1895年7月14日生于剑桥,曾在剑桥大学唐宁学院任教多年,主要著作有《英诗新方向》《伟大的传统》等。

英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巴克森德尔,曾就读于唐宁学院,学习期间文学批评家弗兰克·雷蒙德·利维斯对其影响很大。迈克尔·巴克森德尔是英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新艺术史”学派推动者,被公认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鼻祖。

十八、格顿学院

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由艾米丽·戴维斯(Rmily Davies)创建于1869年,是英格兰第一所寄宿制女子学院,也是帝国的第一所女子学院。学院位于亨廷顿路(Huntingdon Road),距剑桥市中心西北4公里的格顿。格顿学院直到1977年才接收了第一个男院士,1979年才开始招收男生。

格顿学院著名的校友有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英国女小说家莱曼·罗莎蒙德(Rosamond Lehmann)、英国女记者和作家莎莉·博曼(Sally Beauman)等。

学院风光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1940年4月16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她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学习考古学。玛格丽特在1953年的法律规定女性后裔可以继承王位的情况下成为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于1972年1月登基,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柯玉芝也是这所学院的校友,她是新加坡前任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夫人。李光耀在1946年9月16日23岁生日这天赴英国求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搭上大不列颠号客轮,在甲板上向她挥手告别,她热泪盈眶,我也不禁掉下眼泪。”1947年,当时还是李光耀的女朋友的柯玉芝拿到女王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深造。柯玉芝1949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一等荣誉学位。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是第三任新加坡总理,也毕业于剑桥大学。

十九、纽纳姆学院

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女子学院。纽纳姆学院由哲学教授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h)创建于1871年,是继格顿学院后第二所招收女性入学的学院。学院位于西奇威克林荫道。学院典雅的红砖建筑和白色的门窗,花园里草木葳蕤,整个学院弥漫着维多利亚风情。典雅的西奇威克礼堂、令人难忘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楼、古香古色的青铜门、波光艳影的喷泉、乳白色的餐厅内景,这里的古典建筑经典优雅,让人难以忘怀。

1871年,学院刚建立时只有5名学生,现在学院有本科生370人,研究生305人。纽纳姆学院是剑桥大学本科女生最多的学院。学院教授除教育学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这所学院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女科学家、女作家、女艺术家等。

学院大门楼

纽纳姆学院

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192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1938年,富兰克林就读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1941年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以及关于此物质的相关数据是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关键线索。当1962年詹姆斯·杜威·沃森、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和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病去世。

西奇威克礼堂

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演员、剧作家。198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后的艾玛·汤普森渐渐进入影视圈。1993年,艾玛·汤普森以影片《霍华德庄园》获得第6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94年,她又以影片《去日留痕》和《因父之名》分别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提名。1995年,她参演并参与剧本改编的《理智与情感》使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2003年,她加盟了《哈利·波特》。2005年,她出演了《保姆麦克菲》。

纽纳姆学院的著名校友还有英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凯瑟琳·帕特里奇(Frances Catherine Partridge)、英国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英国女作家和学者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西方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思想家和近代女权主义先驱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等。

二十、塞尔文学院

塞尔文学院(Selwyn College)建于1882年,位于格兰奇路。乔治·奥古斯塔·塞尔文(George Augustus Selwyn,1809—1878)先后任新西兰主教(1841—1868)和利希菲尔德(Lichfield)主教(1868—1878)。塞尔文毕业于圣约翰学院。学院的名字是以纪念这位主教而命名的。学院的门楼上方刻有古希腊的铭文,意思是“坚定信仰如男人般表现”。

塞尔文学院建筑是19世纪80年代新都铎风格。学院主要由旧庭院(Old Court)、安妮庭院(Ann Court)、克里普斯庭院(Cripps Court)、礼堂(Hall)、礼拜堂(Chapel)、图书馆(Library)、花园(Gardens)和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组成。塞尔文学院的花园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园林风格。

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英国小说家和专栏作家。1942年8月25日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是塞尔文学院的校友。霍华德·雅各布森在小说写作领域可谓大器晚成,凭小说《芬克勒问题》(The Finkler Question)获得2010年英国布克文学奖。

英国著名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1957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就读于塞尔文学院,当时已展露出过人才华,曾任剑桥辩论协会主席。毕业后他先后于英国广播公司、《观察家报》工作,并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2003年荣获英国新闻奖之年度最佳专栏作家殊荣。1993年,他出版了小说处女作《祖国》(Fatherland),一夜成名,成为一名小说家,此后的《密码迷情》(Enigma)、《大天使》(Archangel)、《庞贝》(Pompeii)等都是风靡欧美的畅销小说。

休·劳瑞(Hugh Laurie),1959年6月11日生于英国牛津,是一名英国演员、喜剧演员、作家和音乐家。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学习考古学与人类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旧庭院

旧庭院的建筑

1978年,当休·劳瑞就读剑桥大学期间,他与纽纳姆学院的女生艾玛·汤普森有过一段恋情。休·劳瑞就读的塞尔文学院,距离纽纳姆学院只有一条街。他们当时都是脚灯社(Footlights)俱乐部的成员。艾玛·汤普森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脚灯社,成立于1883年,是一个由剑桥学生自发形成的戏剧团体。这个喜剧剧团培养出了英国喜剧史上一大批著名的喜剧演员、编剧、导演等。

加入剑桥剧社的他活跃在校园舞台上,那时的他已展现出喜剧表演的天赋。休·劳瑞毕业之后并没有继续学业上的研究工作,而是投身娱乐圈。休·劳瑞又在戏剧上展现出他的才华。他在电视系列剧《豪斯医生》中饰演格里高利·豪斯医生,这个角色让他迅速广为人知,并且获得了2006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休·劳瑞的爱好广泛,才华横溢,他喜欢骑摩托车,同时也擅长弹钢琴和吉他。除了这些,休·劳瑞还酷爱写作,休·劳瑞在1996年出版了一部畅销惊险喜剧小说《枪贩》(The Gun Seller)。2012年3月,休·劳瑞被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二十一、休斯学堂

休斯学堂(Hughes Hall),建于1885年,最早是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院。学院位于剑桥沃拉斯顿路(Wollaston Road)。学院于1949年根据其首任院长伊丽莎白·菲利普·休斯小姐(Elizabeth Phillips Hughes)改名为休斯学堂,并沿用至今。1968年,休斯学堂开始接收各个学科的研究生和博士学生,同时成了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1973年,学院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位男性学生。

休斯学堂毗邻磨坊路(Mill Road),附近还有一座游泳馆。磨坊路是一条繁忙的商业街,街上商店、杂货铺、餐馆、咖啡屋、书店、教堂等比比皆是。街上还有几家中国人开的小超市。2015年12月11日,我们在磨坊路见证了数以千计的剑桥人庆祝“The Winter Fair”活动。整条街道挤满了人,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充满了欢歌笑语,极具浓郁的异域风情。

离休斯学堂不远的东路(East Road)还有剑桥的另外一所大学,名字是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警察局也坐落在这一带,位于帕克草坪附近。

主楼

花园

二十二、圣埃德蒙学院

剑桥大学圣埃德蒙学院(St Edmund’s College)是由亨利·霍华德(Henry Howard),第十五代诺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创建于1896年。圣埃德蒙学院位于剑桥悦山(Mount Pleasant)。一百年来,圣埃德蒙学院以其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而著称,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学生来自超过85个国家。

学院庭院宽敞,建筑典雅,景色宜人。圣埃德蒙学院拥有一座天主教礼拜堂,是由本尼迪克·威廉姆森(Benedict Williamson)设计而成。学院还拥有两个研究所,一个是冯·休格尔研究所(The Von Hügel Institute)建于1987年,开展保护和发展学院天主教遗产方面的研究;另一个是法拉第研究所(The Faraday Institute),是从事科学和宗教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十三、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默里·爱德华兹学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女子学院,位于亨廷顿路,市中心的西北。默里·爱德华兹学院原名新学堂(New Hall),建于1954年。学院成立时并没有捐款人,因此并未像其他学院一样用捐款人的名字命名。2008年6月,学院毕业生罗斯·爱德华兹(Ros Smith)和她的丈夫史蒂夫·爱德华兹(Steve Edwards)向学院捐赠3000万英镑,成为学院的捐款人。学院为了纪念学院首任院长露斯玛莉·默里(Rosemary Murray)以及捐款人爱德华兹夫妇,决定易名为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学院建筑

学院主要由果园庭院(Orchard Court)和喷泉庭院(Fountain Court)组成。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是一所充满艺术气息的学院。学院现有本科生360人,研究生170人。学院教授除教育学和哲学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

学院知名校友有女影星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女作家玛姬·欧法瑞尔(Maggie O’Farrell)、女演员尼可拉·沃克(Nicola Walker)、女演员哈蒂·莫拉汉(Hattie Morahan)等。

蒂尔达·斯文顿,英国著名女影星,1960年11月5日生于伦敦。她的母亲朱迪思·鲍尔弗(Judith Balfour)是澳大利亚人,父亲约翰·斯温顿(John Swinton)是苏格兰人。斯温顿家族是古老的盎格鲁-苏格兰后裔。1983年,蒂尔达·斯文顿毕业于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新学堂),获得了社会与政治学学位。1985年,她开始出演各种影片,曾获第80届奥斯最佳女配角奖。主要代表作品有《香草的天空》《地狱神探康斯坦丁》《纳尼亚传奇》《迈克尔·克莱顿》等影片。她在影视、文学、美术乃至时装设计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绩。

二十四、丘吉尔学院

丘吉尔学院(Churchill College)建于1960年,是为纪念温斯顿·丘吉尔而建的,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院。这所学院是受麻省理工学院的启发并在丘吉尔的倡导下创建的。学院创建的宗旨是“培养科学家与工程师,并锻造大学与工业之间的纽带”。学院位于剑桥城郊斯托里路。学院内有餐厅、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办公室、研究生住所和导师住宅。学院占地42英亩,整体呈矩形,建筑设计风格各异,设计具有现代建筑风格,校园里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纪念碑。

丘吉尔学院礼拜堂建在一片空旷的草坪上,孤立于其他建筑之外,是一座近于方形的建筑,以砖和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上开有天窗。礼拜堂门前建有一木质构架,构架上悬挂着一个钟。远远看去,很难让人认为这是一座礼拜堂。礼拜堂于1967年建成完工,为建这座小礼拜堂,基督徒与无神论者之间还曾出现过长期的争论,无神论者认为在这样一座以科学及技术为主的学院里,不该存在这样一座宗教建筑,但最终还是建了这座与众不同的小礼拜堂。

丘吉尔学院

学院大门

学院还有丘吉尔档案中心(Churchill Archives Centre)、莫勒中心(Moller Centre)等一些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建筑。丘吉尔档案中心保管着近300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档案资料,如英国前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等人的档案。

学院建筑

档案中心

丘吉尔学院已有多名获诺贝尔奖的校友: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诺贝尔经济学奖)、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诺贝尔物理学奖)、吉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Robert Geoffrey Edwards)(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等。

莫勒中心

二十五、达尔文学院

达尔文学院(Darwin College)建于1964年,在银街和纽纳姆路交叉处东侧,剑河的西岸。达尔文学院为研究生院,由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和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共同创办。达尔文学院是剑桥大学两所仅招收研究生的学院中的一所,另一所是克莱尔学堂。

达尔文学院

以前这里是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次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Darwin)的一座农庄。乔治·达尔文生于肯特,186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73年起在该校任教,1883年晋升为天文学教授。后来乔治·达尔文把农庄改为他儿子的住宅。他的儿子于1962年去世后,剑桥大学在这里创建了达尔文学院,随后又增建了一些新的建筑。

达尓文学院由园林式庭院组成,庭院里满是树木花草。学院占地面积小,但相应设施一应俱全。学院毗邻剑河,自然风光秀丽,花园式的庭院内还有一座木质小桥,光影中摇曳的蔷薇、如茵的绿草地。学院庭院花木扶疏、绿草萋萋,流淌不息的剑河向人们诉说着如烟往事。

塞萨尔·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曾为达尔文和菲茨威廉学院院士,发展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技术,1984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

达尔文学院徽标

四所学院的徽标

建筑和花园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是一名女性科学家,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于200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于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她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75年在达尔文学院获博士学位。随后她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伊恩·威尔马特(Ian Wilmut),英国胚胎学家,基因工程师。1971年,威尔马特获得了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博士学位。1996年,他率领一组工程师队伍制造出了克隆羊——“多利”(Dolly),是首个从成年动物细胞克隆而来的生物。这项研究成果在克隆技术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十六、露西·卡文迪什学院

露西·卡文迪什学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位于玛格丽特夫人路。学院于1965年由一批剑桥大学的女性研究员和讲师建立,她们对女性在大学内没有代表权持有异议。学院原先的名字是露西·卡文迪什学院协会,于1986年获准更名为露西·卡文迪学院。1997年,学院成为剑桥大学正式的学院。该学院以露西·卡文迪什(Lucy Cavendish)的名字命名,她是女性教育的倡导者。

露西·卡文迪什学院的建立要追溯到一个名叫就餐小组(Dining Group)的组织,这个组织为那些不是剑桥大学学院院士的组员提供高桌会谈的机会。在当时,剑桥大学仅有两个女子学院,这两个学院无法提供足够的宿舍给大量前来教书或提供学术服务的女性。

学院庭院式的红砖建筑,静谧的花园,极具田园风光。该学院是剑桥大学三所女子学院之一,其他两所是纽纳姆学院和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二十七、沃尔森学院

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建于1965年,是因艾萨克·沃尔森(Isaac Wolfson)创立的沃尔森基金会为学院提供了部分赞助而得名。当时学院的名称为“大学学院”,1973年因为接受沃尔森基金会的赞助,改为现有的名称。学院位于巴顿路。沃尔森学院是一座相当现代化的学院,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所以也是最国际化的学院之一。

沃尔森学院主要由前庭院(Front Court)、东庭院(East Court)、西庭院(West Court)、校长中心(The Chancellor’s Centre)、李诚智图书馆、花园等组成。此外,学院还有一座李诚智会堂和一个以李诚智夫人命名的花园。学院接受了新加坡富商李诚智博士(Dr.Lee Seng Tee)的赞助,建设了李诚智图书馆和李诚智楼。

沃尔森学院

沃尔森学院著名的校友是赞比亚总统鲁皮亚·布韦扎尼·班达(Rupiah Bwezani Banda),1937年2月13日,班达生于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关达巫女镇。班达的父母均为赞比亚人。他于1960年加入联合国民独立党,1967年出任赞比亚驻美国大使,1975—1976年任外交部部长,2006年10月被任命为赞比亚副总统。2008年10月30日,他参加了赞比亚新一届总统选举,并当选为总统。

二十八、克莱尔学堂

克莱尔学堂(Clare Hall)由克莱尔学院的院长和院士们创建于1966年。学院位于赫舍尔路(Herschel Road),对面是罗宾逊学院。克莱尔学堂只招收研究生。学院属庭院格局,红砖建筑,还有一个院士花园(Fellows’ Garden)和一个学者花园(Scholars’ Garden)。

克莱尔学堂实验室是国际知名的研究DNA修饰的实验室。克莱尔学堂也是许多杰出的访问学者到访过的学院之一,其中不乏一些诺贝尔奖得主。院方网站上提到的这些杰出的访问学者有伊瓦尔·杰伯(Ivor Giaever)(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保罗·伯格(Paul Berg)(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金大中(Kim Dae Jung)(200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二十九、菲茨威廉学院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Fitzwilliam College),始建于1869年,学院建筑最初位于菲茨威廉博物馆的对面,1963年迁入亨廷顿路一带。菲茨威廉学院于1966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并于1979年开始招收女性本科生入学。

由德尼斯·拉斯登(Denys Lasdun)设计的餐厅和由麦克马克·贾米森·普瑞德(MacCormac Jamieson Prichard)设计的礼拜堂堪称学院的特色建筑。奥莉萨图书馆(The Olisa Library)建于2009年。此外,学院还有一座建于2004年能容纳250个座位的会堂。学院的庭院里还有一尊青铜雕塑,是学院的第一位本科生。

菲茨威廉学院

著名校友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西班牙皇后索菲亚(Sofía)等。李光耀是在“二战”之后前往英国,他原先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法律,但在一年后转学到菲茨威廉学院,获双重一等荣誉学位。1969年,李光耀获该学院荣誉院士。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去世。李光耀先生的母校——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在3月24日院方网站上发表悼文,并宣布降半旗一天,向这位政治家校友致哀。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得主为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校友安格斯·斯图尔特·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1945年10月19日,迪顿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剑桥大学获得了他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世界级微观经济学家和美国经济协会(AEA)前主席,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他因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分析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十、哈默顿学院

哈默顿学院(Homerton College),位于剑桥东南的希尔斯路(Hills Road)。哈默顿学院始建于1824年,最早的学术历史可以追溯到1695年,但直到1976年才被批准成为剑桥大学的一个正式的学院,因此是剑桥大学比较年轻的学院之一。和学院氛围相得益彰的是这里精湛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红色砖墙的维多利亚大厅是整个剑桥最优雅的建筑之一。校园环境清新怡人,宛如一个大花园。学院内有美丽的草坪作为英式橄榄球的训练场地,因而学院的橄榄球队的成绩十分令人瞩目。

2001年之前,该学院只招收教育学学生,现在已经拥有教育学、商业管理、计算机、电子、建筑等多种学科,是剑桥大学一个非常大的综合性学院。哈默顿学院是剑桥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在读本科生570名,研究生600名。学院教授除建筑学和兽医外所有剑桥大学课程,尤其以教育学为其特色学科。

建筑和花园

三十一、罗宾逊学院

罗宾逊学院(Robinson College)是剑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建于1979年,由企业家和慈善家大卫·罗宾逊(David Robinson)出资建立。1981年5月,学院在英女王的主持下正式揭幕。

罗宾逊学院位于格兰奇路(Grange Road),在剑桥大学图书馆西面不远处。学院的整体建筑格局宛如城堡,所有主体建筑均由红砖砌就,是极具想象力的建筑。学院的礼拜堂别具一格,简洁而又宽敞,彩绘玻璃窗是由英国著名艺术家约翰·派珀(John Piper)设计的。礼拜堂里还有一个精美的佛洛比尼斯管风琴(Frobenius organ)和一台施坦威钢琴(Steinway piano)。学院的餐厅设计别具一格,墙上醒目的位置悬挂着学院赞助人大卫·罗宾逊画像,餐厅的一扇门直接通向学院后园。

罗宾逊学院

2008年11月,学院建筑被英国每日电讯报提名为英国50大最具想象力建筑,尤其是学校的图书馆和礼拜堂。

学院内景

花园

学院还拥有一片幽静的花园,花园里茂盛的花草树木,蜿蜒的小径,古老的木桥,清澈见底的溪流,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罗宾逊学院花园后面是李约瑟研究所。

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毕业于剑桥大学罗宾森学院,主修社会人类学。之后他还到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93年,克莱格成为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1999年,克莱格当选欧洲议会议员,2005年英国大选,克莱格当选国会议员。

此外,这所学院的知名校友还有作家玛丽·菲利普斯(Marie Phillips)、艺术家马尔克·奎因(Marc Quinn)、演员和作家罗伯特·帕特里克·韦伯(Robert Patrick Webb)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