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唐代和唐以后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写作 作者:经本植 著


第二节 唐代和唐以后的诗歌

一、古体诗

又叫“古风”。这是仿唐以前古诗的写法而形成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形式比较自由,可长可短,从四句到数百句不等。如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一百句,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一百六十二句,而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则多达二百六十句。总的来说,古体诗也不受格律限制。它包括以下形式:

1.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2.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诗中也可夹杂长短句。还有大多数句子为五言而七言只占少数的,这也仍然归入七言古诗,因为五古是不能出现杂言句或七言句的。如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3.乐府诗:这是袭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而写的诗,如唐人王昌龄《塞下曲》(也作《塞上曲》)、李白《蜀道难》、高适《燕歌行》等皆乐府古题。细分还可分为五言乐府、七言乐府。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说:“唐人达乐者已少,其乐府题不过借古人体制写自己胸臆耳。”[9]

4.古绝:“绝”是数量观念,即短小之义。这种诗只有四句。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绝句》引杨伯谦曰:“五言绝句,盛唐初变六朝子夜体。”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绝句诗》也认为:“绝句诗原于乐府。五言如《白头吟》《出塞曲》《桃叶歌》《欢闻歌》《长干曲》《团扇郎》等篇,七言则如《挟瑟歌》《乌栖曲》《怨诗行》等篇。下及六代(按,即六朝),述作渐繁。唐初稳顺声势,定为绝句。”又说:“唐人绝句皆称律诗。”[10]他们都认为绝句源于乐府,当是。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等,都是五言四句。唐人的古绝如王维《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七言古绝有的是沿用乐府古题。如唐人张籍《乌栖曲》:

西山作宫花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昨夜船中宿。

像这种古绝归入乐府诗也是可以的。

绝句是南朝出现的一种短小的诗歌形式。南朝陈徐陵所辑《玉台新咏》中即载有《古绝句》。由于唐代绝句多为律绝,所以唐时也统称为律诗,但唐人已有“绝句”之名,如元稹有《西归绝句十二首》,白居易有《又戏答绝句》,都是典型的绝句诗体。因此,有的著作认为唐以后才有“绝句”之称,是不合实际的。

唐代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标题上多直接写出诗题(即诗人吟咏的事物或主旨),除袭用乐府古题以外,也有的古体诗标有“古风”“拟古”“古意”等字眼。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拟古十二首》、李颀《古意》等。有的还沿用古诗中的“行、引、歌、操、吟、曲”等名称,如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甫《丹青引》、孟郊《列女操》《游子吟》、韦应物《听莺曲》等等。“行、引”等名称本为乐府中的乐曲类别。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说:“曰歌、曰行、曰吟、曰操、曰辞、曰曲、曰谣、曰谚,两汉之音也。”汉代乐府诗常带有这类名称。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引《文式》曰:“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快直详尽曰行,悲如蛩螿曰吟,读之使人思怨。委曲尽情曰曲,宜委曲谐音。通乎俚俗曰谣,宜隐蓄近俗。载始末曰引,宜引而不发。”[11]这是对古体诗中这几类形式特点的概括,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卷首目录“歌行”下也有类似说法。这些解释多少有点牵强附会。谢榛在引用了《文式》的解释后也说:“此虽体式,犹欠变通。盖同名异体,同体异名耳。”

古体诗有的还在标题上注明字数或韵数。如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

二、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因定型于初唐,故名)。着眼于讲求格律,又称为律诗。本书以后所称“律诗”,即近体诗,包括排律及律绝在内。近体诗又有几种形式:

1.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言八句,也称“短篇”,如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2.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八句,也称“长句”,如白居易《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五律和七律这两种诗体都是八句,并非唐代才开始出现的。南朝时庾信、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等多人的诗都已开始固定在八句,只是到了唐代才定型化。为什么定型为八句?恐与诗歌的性质有关。古人写诗一是为给人看,二是为吟咏或歌唱入乐。给人看的,长短可不拘;吟诵入乐者,太长则不便,太短又不易充分表达感情。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说:“而其太长太短之无节者,则不足以为乐。”[12]在律诗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八句的定局。

五律和七律的八句又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又分两句:上句、下句,或出句、对句。

3.排律:也称“长律”,即超过八句的律诗,一般都是五言。中唐以后有少量七言排律,清人沈德潜认为“七言长律,本非正声”[13]。唐代的试帖诗(也称“试律诗”)为唐代科举进士科的考试科目之一,都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清代考试为五言八韵(十六句)的排律。排律有长达一百韵的,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排律用韵的数目一般用偶数,五韵、七韵的排律初唐时偶可见到。

4.律绝:通称“绝句”。为与古绝区别,亦称律绝。唐宋时古绝不多,律诗盛行,所以一般都只把律绝称为绝句,唐人也把绝句列为律诗。律绝也分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初唐尚少,盛唐以后甚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5.律诗的变体:这些变体形式诗作不多,写的人较少。这里只择其中几种略作介绍。

(1)三韵小律:也称“三韵律”,即六句的律诗,是一种介于五、七律和律绝之间的变体。这种律诗只有三韵(首句即使入韵也不计),也有五言、七言之分。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之一[14]

image

又《送羽林陶将军》:

image

这两首三韵小律的诗句完全合于律诗的平仄,只是前一首第二联、后一首第三联皆“失黏”。

(2)六言律:每句六字。有四句的,则为二十四字。如王维《田园乐七首》之一:

image

注:②“过”在诗韵中平声歌韵、去声个韵两收。

有八句的,则为四十八字。如唐人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image

从平仄上看,六言律实际上是七律去掉第五字而形成的。上列第一首“失黏”;第二首第五句“万”字“拗”(相当于七律第六字),因下句第五字(指七律中的第五字)去掉,故无“救”[15]。如果补出第五字,就是一首律绝或七律。如上列第一首:

image

(3)齐梁体:也称“齐梁格”“南朝体”或“格诗”[16]。前已述及齐梁时讲求音律的永明体,唐人摹仿这种形式写律诗,即按唐代律诗的平仄句式,却不大符合律诗的“黏对”规则(这是永明体的特点)。在唐代,当律诗已经定型之后,一些诗人还有意在创作中写这种形式的诗,则可以看成是律诗的一种变体了。如李商隐《齐梁晴云》:

image

除第三联外,其余各联皆“失对”,且中二联“失黏”,又“回陂销”为“三平调”(这些术语均见下文第二章)。又如唐人陆龟蒙《齐梁怨别》:

image

注:①“看”字诗韵中平声寒韵、去声翰韵两收。

此诗不但不合律诗的“黏”,且用仄声韵,但全诗四句皆是律句(二、四句有“拗救”)。像这种齐梁体,看成入律的古风也无不可[17]

此外还有一些变体,以后还要涉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写作,宜以正规格式为主。

这里还须说明的是,在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分野上,还有一种表面上是沿用乐府旧题而实际上是完全合律的律诗。如李白《清平调》:

image

这实质上是以乐府古题写律绝。再如唐人沈佺期《古意》:

image

这是以古诗的诗意写律诗,《唐诗别裁集》即将此诗归为七律。

以上这两种情形都应视作律诗。因此,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主要标准是以格律为据的。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体裁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概括:“《风》《雅》《颂》(代表《诗经》)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指文人诗),三变而为歌行杂体(指乐府诗及仿作),四变而为沈(佺期)、宋(之问)律诗。”[18]唐末五代,“词”这一诗歌体裁兴起,至宋大盛;元代“曲”又起而代之;明代则又有“南曲”。这些形式,究其初多为歌词,与音乐密不可分,但其词也是诗。与整个诗歌创作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学史上还有民歌的长河在发展。此外,“赋”从韵文角度说,也是广义的诗。因本章的性质非古典诗史,所以这里一概从略了。


[1]这里的“言”指字,五言即每句五字。

[2]这里的“代”是拟作的意思,这是拟自乐府诗中的“杂曲歌辞”。“代”后人也用“当”。

[3]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七言在五言之前”条。上海书店复印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83年。

[4]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五节。

[5]《文镜秘府论》,周维德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6]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关于前“四病”中的一些情况,下一章有涉及或介绍。“商君之酷”形容“八病”之说似战国时商鞅变法所推行的严酷法规。

[7]诗下所标符号“—”代表平声,“︱”代表仄声。后同。

[8]《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隐侯三尺”指沈约所倡导的声律之法。“失粘”即“失黏”,见第二章第三节。“上尾”,“八病”之一,指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调。

[9]《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影印教忠堂本,1975年。

[10]《文体明辨》,人民文学出版社抽出其序说部分以《文体明辨序说》为名与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合为一册刊行,1962年。

[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与《姜斋诗话》合刊本。

[1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这里“节”指音节(即节奏)。

[13]此见《清诗别裁集》卷六张玉书《大阅恭记》诗下。中华书局影印教忠堂本,1975年。此书原名《国朝诗别裁集》。

[14]为显示这类诗是律诗,我们标出其平仄。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凡平仄符号外加○的表示该处可平可仄。后同。

[15]关于“拗救”,可参看下文第二章第三节。

[16]“南朝体”是统称,唐人诗题标明“效(南朝某诗人)体”多属此类。如唐太宗李世民《秋日敩庾信体》(“敩”义同“效”):“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诗有失黏、失对。关于“格诗”,可参见下文第二章第一节及第三节“失黏”部分。

[17]齐梁体中还有句数超过八句且并非全用律句的诗,如白居易标明“齐梁格”的《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就夹用了一些非律句。这类“齐梁体”实际上等于在古体诗中夹用律句。

[18]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