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李保国印象

身边的李保国 作者: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著


四 李保国印象

(一)李保国与河北农业大学

李保国的办公室

李保国老师让100多万亩荒山披绿,10万农民脱贫致富。可是他在学校里的办公室却小得不能再小。作为二级教授,他本可有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但他却坚持和助手挤在一间办公室,说这样工作起来方便,有什么事一扭头就交流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走进林学楼一楼西南角李老师的办公室,这是一个里外间,外间和里间一样大,大约都只有15平方米。张雪梅介绍说,外间是几名博士生的自习室,里间是李老师、齐国辉、李寒和我。

15平方米大小,连李老师在内,4个人在这里办公,其中三位拥有高级职称。早年间的房子,楼层高,原始的白色屋顶没有任何装饰,吊下来两根日光灯架,裸露的铸铁管道穿过墙壁。就是在这斗室之地,李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写就了无数让荒山披绿、荒岗生金的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斗室之地,他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教案,带领学生占领专业最前沿;就是在这斗室之地,他耐心批改学生的论文,帮助一代代林学人快速成长。

李老师的办公桌靠着西墙,三位助手办公桌靠着东墙,北墙边上一排三组文件柜,每个柜子都贴着标签:鉴定资料、结题项目、期刊。打开其中的一个,整齐的资料夹跃入眼帘:绿岭核桃品种选育、温室大棚数据、板栗品种鉴定、绿色优质苹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件件分明。

办公室里别人的办公桌都换了,可李老师依然用着一张90年代的电脑桌,上面自带两层书架,可以放不少书,两层隔板早已被压弯。桌面的封边劈裂了,被透明胶带重新粘了回去,右手边安放主机的柜子门斜斜的戳在一边,上面的合页已经坏了。

桌面上简洁利落,电脑、打印机、老式键盘,能看出用了不短的时间。桌子左侧,学校为他颁发的“党员先锋岗”水晶奖牌格外醒目。张雪梅说“院里统一换办公桌的时候就说给他换个新的,但是李老师说有用的就挺好的,这桌子挺好,有书架,方便,扔掉可惜”。“他这个人一向对吃的用的都不讲究,可工作起来比谁都较真、严格”,直到现在,课题组的人说起来都是几度哽咽。

看看书架上面的书,有《河北树木志》这样的专业工具书,有《经济林栽培学》这样的教材,有《健康长寿话树莓》这样的科普读物,有《河北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这样的工作规范,还有《科教兴国》这样的国家战略研究书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会议论文;一本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书脊用白色橡皮胶粘了又粘,但还是裂开了不小的口子。还有一本日文原文的《食品成分表2006》,翻开内页是一张张表格,各种数据详细的说明每种食物的热量糖分营养等等。更多的是各地的产业规划和相关技术规程。

外间研究生自习室的西墙靠北侧悬挂着一张风景画,上面写着“赠李保国教授:农民致富引路人”,这是邢台县宋家庄镇镇党委和政府送给李老师的。

同事们说,李老师只要在学校,到办公室的时间比他们都要早。研究生在外间学习,能听李老师“哒哒哒”敲击键盘的响声,这响声一直持续到她们去吃饭,掩上门那一刻。

张雪梅说,其实李老师一直在他们心里,只是这一次,他出差的时间太长了。那张办公桌的书架上摆着一张他自己的照片,是他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由《河北工人报》社送给他的,照片中他正在观察红树莓的瓶苗,左侧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李保国的日志本

在李保国老师家的书橱里,十几本大小、新旧、薄厚各异的工作日志本按时间顺序整齐地摆放着。在每本日志的封面或扉页上,李老师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姓名写得工整有力。

按时间顺序,从20世纪80年代的记录本开始翻阅,已经脱落的封面,有些泛黄的纸张,清晰工整的记录笔迹。除每天行程的如实记录之外,各种或重要或琐碎的事都有。十几本日志静默不语,然而于无声处,日期连续的出行记录,早中晚常常不同的工作地点和内容,35年不停的奔波,每年200多天的山区忙碌,7000多天的夙兴夜寐无不给予笔者强烈的震撼。

他的心中仅装得下两件事,除了绿山富民,就是学生的成长。在他的日志里,记录“某月某日上课”的前一条记录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回保定,从不耽误给本科生上课是他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每天早5点起床、晚上很晚才睡,利用每天两头儿的时间批改研究生论文是常有的事儿,而这些早晚伏案工作的情形对他来说都是“小事儿”,日志中是鲜有记录的。

我们保持原汁原味,从李老师的工作日志中摘录一隅,与读者分享他不凡人生的点点滴滴。

……

1997年10月20日,岗底总经理室,与杨双牛、杨群书、杨海珠商议规划,面积亩数上怎么整,面积上加上个其他2800亩,树种上,苹果、板栗、柿子能否适当发展,柿树研究建设柿子示范园,苹果是否适当发展等。

……

1998年5月20日,雷阵雨加冰雹,到岗底,下午调查果袋状况及坏果率。在1998年7月的日志中夹着一小块简报,名为“比发现胰岛素更重要的发明”,是一则科普文章形式的广告,文中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并推荐了中外合作研发的DH活性物治疗糖尿病比中草药疗效提高数倍的广告,可以看出李老师此时糖尿病已经比较明显,工作之余也在查找有效果的偏方。

……

2007年8月19日,请专家现场检测。

8月20日,到南沟。

8月21日,回保,体检。

22日住院。

9月1日出院,下午到石家庄。

9月2日,上午到临城,下午到邢台。

9月3日,评审核桃标准(2个)。

(笔者注:住院既是养病,也是难得的休息,出院当天繁忙的工作已经开始。)

……

2012年6月6日,与雪梅去涞水。

6月7日,本科生毕业答辩。

6月8日,与郭到绿岭,到富岗谈节水灌溉。

6月9日,到衡水。

6月10日,返回邢台。

6月11日,邢台到绿岭后到辛集,看泊庄受害梨。

6月12日,上午到泊庄,下午休息。

6月13日,休息(心脏不好)。

(笔者注:这是第一次在李老师的记录本里看到“休息”二字。)

……

2014年5月1日,上午到临城,先看郭苗圃,下午到示范园,看麻核桃成活情况,抹芽不到位,晚到邢台。

5月2日,上午到大峡谷看采摘园规划,下午看红树莓基地,已发现花蕾;绿大苗栽植应截干;晚到内丘看小郝核桃。

5月3日,上午到南和、广宗看树莓成活情况,下午开会,晚上到西黄村看整地。

5月4日,上午到绿岭,下午回保定。

5月5日,上午到平山,范照兵到葫芦峪,下午到内丘,晚回邢台。

(笔者注: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不同的工作地点,不同的工作内容,在他的日志中比比皆是。)

……

一天繁忙的工作反映到在日志中少则几个字,多则三五十字,李老师并不是惜墨如金,而是把更多书写的时间放到了工作上。日志的全部记录都只有日期,没有具体时间,实际上李老师的很多工作内容要延伸到日志之外。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身体底子不错的他也很早就吃不消了,1998年患上糖尿病,2007年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75%的血管狭窄。即便如此,工作日志反映出,他并没有过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依然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

十几本工作日志,在李老师放满专业书籍的书橱中毫不起眼,但它带给笔者的触动是直达内心的。当翻阅完这些有温度的日志记录,凝目窗外,外面的高楼大厦已然模糊,泪眼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他雨雪中走在泥泞山路中的身影;闻到了秋天满山的瓜果飘香;听到了喜获丰收的农民传来的欢声笑语……

学生眼中的李老师

在学生心中,李保国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对待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业、论文,他容不得半点马虎,常常为此把女同学“喊”哭。然而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如师如父如友”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我们来听听学生怎么说,从不同侧面了解“太行新愚公”。

唐晓敏 2002级硕士现在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任教

2006年,正在北京读博士的唐晓敏收到李老师的一封电子邮件,原文如下:

晓敏:

你好!

谢谢你的问候。博士是一个更艰苦的学习阶段,苦点是正常的,不要泄气,很快就会过去。我这里一切都好,将于12月6日回国。郭老师在这里来了半月,已经回去。有时间回保定玩,我永远是你的师长,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注意休息!

李保国

10月18日

这一句句劝慰、关爱的话语很难想象它们出自严厉的李老师之口。在遇到挫折时,不正需要这样一位导师来给予鼓励、指引方向吗!回想起十年前的往事,唐晓敏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上学时老师对我们非常严厉,看我们做得不对时,就训我们,那时正是成长阶段,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直到唐晓敏后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在实验上遇到困扰、实验失败时,才明白李老师当年的一番苦心。“李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他发完脾气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好像什么都忘了,他是想把知识都教给我们。”

马华冰2012级硕士现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工作

老头儿,您知道吗?从来不敢也没机会亲口叫您一声老头儿,这是大家背后给您起的绰号,呵呵,谁让你那么强势又可爱呢。您总是对的,总是充满自信的,可是面对女学生被训哭的突发状况,您突然变得手足无措了,真的能体会到您像父亲般的疼爱和呵护,喜欢被您叫做闺女的感觉。记得来公司上班前几天,您还叮嘱我钱包这样的贵重物品要放到办公室,不要放到宿舍,那边的办公室里都有摄像头,比较安全。想说老头儿,您真可爱!

李惠 2014级硕士

4月7日19∶57,李老师修改好2014级硕士研究生李惠的论文,点击发送。这封邮件是李老师生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当天,他在顺平县与河北省科技厅相关人员讨论“十三五”山区开发的方向,从顺平赶回保定天色已晚,而8—9日,他还要去石家庄主持2014—2015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插着空,李老师给李惠修改了论文。

“写得不错!”短短的几个字是李老师对李惠论文的评价。这评价不错的论文,从题目、摘要到正文,李老师还是做了多处修改。李惠是和李老师同课题组的齐国辉老师的学生,在发给李老师之前,李惠在齐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将论文修改了5遍。在课题组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学生在论文发表之前都要由李老师把关,“自己的导师先修改的差不多了,最后发给李老师,他作为课题带头人,来把握大的方向、大的框架,还能提供新的思路。”李惠说,“李老师很忙,可他总能抽出时间给同学们修改论文,短则第二天回复,长则两三天。”。

董丽欣2009届本科生

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8月,李老师带领五六个研究生到前南峪岗底村进行科研调查,在果园调查时,用于测定冠层结构的冠层仪支架连接钮坏了,大家都一筹莫展。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李老师过来问我们为什么都停了下来,我们怯生生地说,冠层仪的支架坏了,李老师看了看二话没说,提着支架往村里走去,没过一会儿把焊好的支架拿了过来,严肃地说:“做实验仪器出问题是常有的事,不能出问题就傻等着,出问题解决了不就行了。”听了这番话,大家心里的石头放下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啊,做事就不能怕事,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牛丽霞 林学院2013级本科生

在上课前或课后,同学们都会过去问老师一些生产上遇见的问题,有的人还拿着一些长了病害的树叶去问老师,老师都一个一个给解答,还说“有什么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尽管问我,把咱们的知识带到实践中去”。

赵玲玲 林学院2013级本科生

记得有一次,老师刚从邢台出差回来,就马不停蹄地来给我们上课,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老师笑着说:“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给学生上课,你们是未来林学的希望!”老师质朴的话,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个人的心。

同事眼中的李保国

王志刚校长和李保国是大学同学,他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上大学时,李保国学习成绩就不错,当时我们去沧州、衡水等地搞林木资源调查,他经常中午不休息钻到地里搞调查,是辨别树种的能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常驻基地带学生实习,学生一批批的来,李保国晒得黝黑、穿着朴素,学生开始把他当成当地的农民,一上起课来,才觉得这位老师真有两把刷子。

林学院杨敏生老师说,李保国大学时所学专业是蚕桑,可他后来却成为板栗、苹果、核桃、红树莓等果树的培育专家。一个人能把一种果树研究透已属不易,他却先后研究了好几种,还搞一个成一个,并且个个形成了产业。在杨敏生看来,李保国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接地气”,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

李老师助手齐国辉说,李老师知道我怕冷,冬天出门前总是提醒多穿点衣服;知道我不吃辣椒,到基地出差时,总是叮嘱做饭时少放辣椒,吃饭时经常说“多吃点,你是干活的主力”;但在报成果时,他却把我们往前推,在荣誉面前从来不考虑自己。

自2009年植保学院陆秀君教授加入李老师的课题组时,她发现李老师出门总带着保温壶,就问随行的齐国辉:“李老师出门都喝茶水吗?”从那她才知道原来李老师带的是胰岛素。药壶是李老师出门必带的。在合作中发现,李老师治理果园病虫害有绝招,指导她往实践上靠,生物、化学的什么药好,哪个时期怎么使,弄成“防治历”。

园艺学院张建光教授一直是李保国老师的课题合作伙伴,他说,我和李保国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一直都是好同事、好朋友、好兄弟。近些年来,我们同在一个课题组从事山区开发研究,相互交往较多。回想起我们共同度过的岁月,从内丘富岗到临城绿岭,从阜平黄连峪到平山葫芦峪,李保国教授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农民满腔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行为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于常年奔波于山区,李保国老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致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血管大面积狭窄,前些年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我深知他病情的严重性,也经常劝他多注意休息,但他总是从容面对一笑而过,转身又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每当我看到他一天几次拿出注射器为自己注射的时候,我不禁眼眶湿润,感到非常的心酸,但又为拥有这样一位毅力坚韧、志向远大的同事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清楚地记得:李保国教授离世前一天,我们还在一起为课题验收的工作忙碌。中午在石家庄分手的时候,我看到他面容憔悴,还由衷地叮嘱他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没曾想看似寻常的一次分手竟然成了永别。李教授带着对山区的牵挂和眷恋走了,但他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我和李保国教授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崔同教授曾于1997年在日本信州大学留学,2001年以来,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开展为期6年多的国际合作研究。2006年6月至12月期间,帮助李保国教授联系信州大学做访问研究。李保国教授去世后,崔同教授特撰文以告慰这位昔日的挚友,文中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体现着李保国那种特有的品格。

那是10年前的一段往事,2005年的冬天李保国通过朋友联系到我,要来日本信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我找到当时信大农学部唯一搞果树研究的伴野洁教授,先生欣然同意接收。为了更好地利用半年来访时间考察长野地区的苹果种植管理,我们商定把行程安排在2006年6月至12月。

他过来那天正赶上伴野先生因糖尿病去医院做视网膜手术,我去成田机场接他。我们一见如故,一路上顾不得日本人的规矩,畅聊甚嗨!回到住地打开他的行李让我惊呆了,竟有半箱的药,原来他有严重的糖尿病。这下可好,他与伴野先生同病相怜有了共同语言。

客观地说,那时伴野的病情更重些,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研究室的几个学生多半是在自主学习。这个果树研究室还管理着学校的一片试验园,按日本人的习惯,一切试验规划由老师(指导教官)确定,然后带领学生严格实施,具体操作的处置权是从上到下逐级降低的,新入研究室的人,通常只能做些最基本最简单的事,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他们通常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由于疏于指导管理,久而久之园子逐渐变成半荒废状态。李保国则不然,他不知道什么叫沉默,先是发问,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搞明白之后他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学生们都愣了,外国人来日本都是学生,尤其长野是日本最著名的亚热带水果之乡,苹果、梨的栽培管理都十分精到,面对这位中国“农夫”敢于提出自己的一套,且振振有词,他们先是震惊,之后就是不得不佩服,研究室出现了第二位“先生”。是的,在我的记忆里伴野先生对保国的称谓一直都是“李先生”,这在等级地位森严的日本研究室里并不多见。

保国的专业素养并不局限于实践方面,此前他已经完成了涉及分子生物学的博士论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师从我国著名果树学专家曲泽洲老先生攻读硕士。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积累了北方果树学方面几乎所有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手段。他很愿意与他人包括日本朋友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伴野先生在果树杂交育种方面的成果大加称赞。

伴野先生身体不好,研究室的一些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保国就不辞辛苦阅读大量日文资料,帮助伴野先生整理调查数据,投稿《园艺学杂》——一份日本园艺学界最高水平的期刊。由于日本的园艺技术一直处于全球最高水平,这份当时主要发表日语论文的期刊他的引频次很高,被纳入SCI刊源。本来像他这种访问研究是没有硬性任务要求的,但是他在半年访问期间,却完成了多篇日语学术论文,其中不乏在日本学术年会上受到奖赏的论文。正是由于保国对伴野研究室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临回国前伴野先生特地为他安排了一次考察之旅,先生带病亲自驾车,去长野周边的典型水果生产基地进行考察参观。在日本,这种考察活动都是要由老师自掏腰包的。

工作上,他尊重科学,一丝不苟,认真得有点较真,有点得理不饶人。而在生活上他却对自己有些随便,非常俭朴。日本超市的鸡蛋和油等比较便宜,这是他经常要买的,他教我做鸡蛋饼早餐,并说吃这些又简单又有营养。刚来时伴野先生曾给他联系了一套较为体面的住宅,每月租金4万日元,后来他还是选了租金不到2万日元的房子,再后来连这个也退掉了,直接住到伊藤老太太家,这是后话。然而对朋友他可从来不抠儿,我去东京接他,来往的全部路费他执意要给我出。他从国内带来治糖尿病的药也给伴野先生吃,直到他回国之后还给伴野先生寄药。他的脑子里总是装着别人的事,我没觉得对他做过什么,他却一直挂念着我,回国后一定要请我们全家一起做客。当时我没有课题,他把我放在他们团队的重要位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他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能说明他人品的一件事是他对伊藤老太太的帮助。这是一位住在伊那市的孤寡老人,已经85岁,腿部有疾患,2005年刚做了手术,行动不便,脾气又不好,亲生的儿女都在外地,寄钱可以,就是不肯与她见面。她曾希望有留学生能与她做个伴儿,免费住她家二楼的好几间宽敞的卧室,但年轻人们宁愿多花钱自己住,也不愿招惹这位耄耋老人,谁都明白那是个高风险的选择。然而李保国却毅然承诺了,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只能证明他不属于常人。他不仅去住了,而且他们还相处得很好,老太太甚至把自己的印鉴都交给保国来保管,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帮她完成了一个夙愿:回故乡——湖北武汉看看,可以算是她此生的最后告别之旅吧!

她终于等到李保国的回国日期,可以陪伴她一起乘飞机到北京,然后又转机去武汉、游保定,全程都由李保国安排,除了往返机票之外,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费用全部由李保国解决。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在伊那生活的时光是美好的,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及。曾一起登山,攀上2960多米的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驹岳峰顶,去北边横川峡谷看红叶,去大芝庄泡温泉……

然而,保国回国之后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了,2007年4月我回国后再见到他时,他的气色大不如前,秋天便查出患有心脏病。我们有过一些合作,比如2008年开始从核桃青皮中提取具有杀灭癌细胞作用的核桃醌,他还曾希望我能参加他们黄秋葵深加工方面的合作。不过说实在的,我的节奏很难让他满意,所以也没能帮上什么忙。我们之间见面比较少,多半都是电话联系,再后来他的摊子越铺越大,我们之间的联络就更少了。

说起他的病,其实他并非不当事,至少在按时吃药方面我是佩服他的,换作我未必能达到这个程度。而问题出在了重要性的排序上,在工作面前他总把身体健康摆在次要位置。他去世的第二天我见到他爱人郭老师,只跟她说了一句话:“我猜他在家里不听你的话。”夫人点点头,“他要听我的话,哪还会有今天呢?”我们说的都是实话、后话,甚至废话,谁还能左右他?

我国山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棘手的社会问题。在这场跨越几代人的攻坚战中,有着坚持走“太行山道路”光荣传统的河北农大人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而长期深入太行山区一线的李保国教授,当然也最能真切地感悟到山区农村对改变生存境遇的迫切呼唤和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二)李保国与热爱的事业

李保国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6月12日下午,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感动了无数人,这其中就包括李保国就读博士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师生们。13日,李保国读博期间的导师和同学深情追忆了李保国的求学故事。

低调执着的勤奋博士

2001年,已经是教授职称的李保国,又重新当起了学生——考取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全日制博士,在这里扎扎实实跟随导师谭晓风教授学习了3年半。

“我至今都不敢相信我的学生李保国已经去世,他只比我小一岁多,在经济林栽培方面,我认为他在全国都算是做得非常好的,他的逝世是我国经济林的重大损失!”中南林科大林学院教授、李保国的博士生导师谭晓风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叹惋不已。

2001年,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已在学校任教20年的李保国,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中南林科大森林培育学科经济林专业方向的博士生。“他考上博士生前不久被评上了教授,但是他从未对我提起过,直到他入学一年后我才知道这个事。”谭晓风回忆。

谭晓风教授是我国经济林学科的第一个博士,在经济林栽培育种方面造诣很深,在林业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也名列前茅。因此,李保国格外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认认真真的做起了学生。读博期间,43岁的他,在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从未缺席过一节课。每次放假,同学们都赶着回去,他却留下来做实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非常难做,耗时费力,很多博士生都不愿亲自动手去做,而李保国却坚持泡在实验室里亲手完成。在求学的路上,他是最勤奋专注的学生。”谭晓风评价。

李建安与李保国是同一个博士班的同学,“他十分执着、细致。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他一定要坚持到底、据理力争。一次在火车上,我们因为一个专业方面的分歧,一路从长沙探讨到了北京。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接地气、沉得下、很实在的人。”

经过3年半的潜心研究,李保国完成了博士论文《红富士苹果优质无害栽培理论、配套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在2005年1月顺利获得了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这项研究成果,在太行山区大面积推广,为山区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谭晓风从书柜里拿出李保国的博士毕业论文,反复翻看着:“在同一届的学生中,他的课题不仅具有创新性,并且完成速度也非常快。那一届学生中有的8年才完成了博士生论文。”

尊师重道的同龄学生

李保国只比谭晓风小一岁多,但他和妻子郭素萍对谭晓风十分尊敬。“古汉语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他们夫妻俩一直称呼我‘谭先生’,称我的妻子为‘师母’,多少年来都是如此。”谭晓风感动地说。

2010年,李保国成为中南林科大主办的《经济林研究》期刊的编委,审阅论文、撰写发表论文、为进一步办好杂志出谋划策……每一件事情,他都倾尽全力。他几乎每年都回湖南参加经济林学术年会和其他学术活动,并作学术报告,湖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踏实肯干、勤勉调研的足迹。他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导师主编的多本专著的编写。可惜,其中的一本未能编完。

2007年,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的学术年会在河北邢台召开,地点就在李保国的核桃基地。他和妻子忙前忙后,竭力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提供最好的服务。“当时我看到他,就感觉他的身体已经明显不如读博时好了,还私下提醒过他要多注意休息,没想到……”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一幕,李建安忍不住难过。

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因为夫妻俩一直视谭晓风为长辈,所以郭素萍不允许将消息告知谭晓风。直到当天上午11点,谭晓风接到同行的电话,才得知噩耗。“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他还很年轻……”谭晓风摘下眼镜,悲恸地说。

4月11日下午谭晓风与学生陈永忠前来吊唁,路上高铁晚点,夜里10点多才抵达保定,此时,李保国的妻子、孩子、学生都还在等着他们。

“我不仅仅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我们两家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同时,他也是我的老师,在很多方面,他值得我去学习。”谭晓风这样解读他与李保国的关系。

每年春节前夕,李保国都会给谭晓风寄上两大箱自己基地产的核桃,他还曾带着谭晓风夫妇去白洋淀游玩。“遗憾的是之前说好两家人一起去张家界,却因为时间问题一直耽搁,如今再也没有机会了……”

李保国与南和红树莓产业

谁也不会想到,李保国会在56岁时涉足一个新的产业——红树莓。

这次与李保国合作的是河北省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李保国的主导下,公司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红树莓组培实验室,国内第一批专门从事红树莓研究的硕士研究生。

万事开头难,李保国也绕不过去。红树莓仅在东北地区有规模化种植,推广面积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熟悉李保国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既然决定要做,不做出个样儿来是绝不罢休的。他带着研究生走遍了东三省的红树莓种植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

2014年3月,从东北购买的近20万株根蘖苗木栽到了地里,面积达到300亩。苗子种到了田里,田间管理就是重头戏。以李保国的经验,问题马上就要来了。所以他叮嘱公司的技术员王平的:不懂就要问,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早发现、早预防。

果不其然,缓苗期后,许多苗子没有发芽,看着田里的苗子越来越差劲,公司的技术员和准备试验的研究生同时发来了消息,李保国第二天就赶到了公司,经过实地查看,建议:早晨栽植,避免高温,及时浇水。即便如此,经统计,第一批苗木的成活率仍不到10%。

经过仔细对比木苗原产地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李保国提出根蘖苗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尝试栽植组培苗,果然补种的组培苗成活率提高了很多。但新问题又来了,购买的组培苗是瓶苗,运输过程中有损失,炼苗过程再损失,成本飙升。

一天,李保国找到公司总经理周岱燕,说依靠着学校这么好的科研平台,有资金支持,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自己的组培实验室呢?这样不仅能解决地域不同带来的损苗问题,建成之后还能向外输出苗木。于是,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国内一流的树莓组培室,2015年2月,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公司组培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国内最大的树莓组培实验室。

走进公司的组培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区域被分成清洗室、配药室、灌装室、灭菌室、接种室、培养室,工人们操作着各种仪器,接种室尤其繁忙。组培室经理张玲说,最近的苗木订单量比较大,需要赶工。据张玲介绍,目前组培中心有工作人员30多人,20台无菌超净工作台,满负荷运行,年育苗量可达到1500万株。

到今年春天,组培室投入使用仅一年的时间,已经有能力向周边地区输送种苗。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变,以李保国为首的科研团队功莫大焉。在确定与公司合作后的当年,李老师就将新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红树莓的产业化研究,他们成为全国第一批专门研究红树莓的硕士研究生,郭芳就是其中之一。

郭芳已经在公司开展实验一年多了,很少回保定校区。在李老师的指导下,郭芳完成了培养基调配,组培苗适宜光谱、光强的筛选,接种污染率控制等多项试验,研究成果已经直接应用到组培室的实际运行中,写进了操作规程,使组培中心的接种污染率从开始的28%降低到了7%—8%。目前郭芳正在进行的一项试验是组培苗的瓶外生根试验,同样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就在李老师去世后不久,试验初步结果显示:瓶外生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这项技术能够落地,苗木扩繁周期将至少缩短2个多月。

“遗憾的是试验结果李老师没有看到”郭芳对我说,“当我看到瓶外生根是可以做到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李老师,我想说,您说的是对的,瓶外生根完全可以做到”。目前郭芳正在设计详细的试验方案,探索树莓组培苗瓶外生根的最适宜条件,指标内容包括培养基质配比、生根激素种类、浓度、温度、湿度等等。

公司田间管理技术员王平的说,李老师可帮了大忙啦。第一批苗要不是李老师把关,那10%的成活率都保不住。李老师每个周末都来公司,每次来的三四个小时基本都耗在地里,实地看看情况,和技术员交流。去年,栽植2年的苗子,陆续开始出现黄叶,技术员检查了各个环节,发现既不缺水,也不缺肥,这是咋回事呢?于是拍了照片给李老师发过去,李老师初步判断是某种微量元素缺乏,第二天就和助手赶到公司,取了叶片回学校检测,结果显示:缺乏铁元素。立即给出解决方案,喷施硫酸亚铁,黄苗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看着苗木绿回来的叶子,技术员的心才算落了地。还有一次,一片地里的苗木不明原因的抽梢、枯死,观察许久、无计可施的技术员给李老师打去电话,第二天他人就到了,实地查看,立即判断出是虫害,掰开枯死的病枝,尺蠖的幼虫就藏在茎秆里,没有经验的技术员根本看不出病症。

公司的销售经理徐珂说,今年基地的产量上来了,树莓部分深加工产品配方已经研制成功,即将组装生产线,待到秋天,就会有首批产品下线。很遗憾李老师没能品尝到公司的产品,他走得太早了。

李保国与平山葫芦峪

来到葫芦峪,笔者开车从园区入口到聂建英位于半山腰的办公室,用了大概10分钟的时间,沿途可以看到整齐的梯田,成片的核桃林,规模不一的塘坝,成片的温室大棚。下车后咕咕咕的鸡叫声引起我们的注意,葫芦峪农业技术部负责人聂建英说除了养鸡,林下还有紫花苜蓿,这样基本解决了养鸡的饲料供应,鸡粪又作为有机肥反哺果树,做到了生态循环。

葫芦峪的开发模式,是李保国治山与产业开发的样板,他综合之前的工作经验,建立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体系,吸收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的优点,创立了“大公司,小业主”的新型管理模式。

聂建英说一年之中李保国不知道要去葫芦峪多少次,有时是督促工作进度,有时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也不分节假日,这就苦了一帮技术员。有一年的中秋节,聂建英休假刚到家,就接到了李保国的电话,开门见山:我明天上午10点到公司,你也过来。聂建英说我正休假呢,李保国说那我不管。我们笑,有点不近人情啊。聂建英说,但是你说人家这么一大专家,这么辛苦,自己带着项目资金,带着研究生,来给公司解决问题,咱凭什么不配合人家工作啊。

除了工作的时候不讲情面,李保国对这些基层技术人员很尊重,让他们给他的研究生上实习课,讲果园管理、示范技术要点。他敢这样做是因为相信这些技术员的能力,相信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人,没问题。我相信这样的信任也给了这些技术员无限的信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递技术的桥梁,李保国不必事事亲为,可以甩开一些管理杂务,专心琢磨技术上的创新。

聂建英也说,这些基础的技术管理是最日常的工作,我们技术员和他的学生就可以在他的遥控指导下完成了,他谋划的都是大事,他听李保国老师说,要谋划一个大的产业联盟,联盟公司包括他曾经扶持过的岗底、绿岭、葫芦峪、至高点等,覆盖整地、苹果、核桃,红树莓等多个产业在内的山区开发“航母”。

他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是肥水一体化,一个博士生正在做;而雨季造林本想在2016年雨季开始实施的。这两项技术如若真能付诸生产,能够显著节水、节肥、省工,能极大地提高绿化造林的速度。项目才刚刚启动,他就走了。

在聂建英办公室的对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圃,芍药和玫瑰开得正好,满园的香气。沿着小路走进去见左手边一个小小的土丘,聂建英说,这就是李老师在葫芦峪的新家,过几天墓碑就竖好了。

李保国与平山李家庄

李家庄位于平山县岗南镇,是中央统战部旧址所在地。李家庄农业产业观光园规划占地200多亩,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经营内容以农业旅游观光,樱桃采摘为主,目前已经完成了土地整理,樱桃树也已完成种植。

“去年11月,李教授第一次到我们这就说这里的发展潜力巨大,非常适合搞观光农业”。刚见面,产业园的负责人岳磊就对我们说。

从岳磊口中得知,公司主业与农业毫不相干,对农业产业也完全不懂,只是看中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前途,在平山县农工委的帮助下,慕名找到了李保国。李家庄与李保国另一个帮扶点葫芦峪同在平山县,左近的村民都知道李保国很厉害,对他非常信任。

开始做园区规划的时候,公司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想找个懂农业的,帮着规划规划,栽上树,管起来,一年年重复下来也就是了。李老师第一次实地查看时说的话,给了公司很大信心,但是接下来却发现,李保国口中的“规划”与公司自己原来的计划出入挺大,许多细节李老师的要求近乎苛刻。从整地的坡度、朝向,到开沟的宽窄深度,树木的株行距,都有详细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没想如此大动干戈的公司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吧,但是在李保国眼中没有“差不多”,必须按照要求来。

李保国的求真态度,深深打动了公司,开始按着要求严格执行。笔者到来的下午,阳光躲在云层里,枯水期的岗南水库一角变成了一条天然的深沟。沟对面是另外一个村子的山坡,狭窄的梯田上杂乱的生长着一些树木,野草已经很高了,但仍然盖不住裸露的岩石和薄土。与之相对的是沟这边脚下大块的梯田,微风中樱桃树叶片舒展,生机勃勃。新修的道路还没有硬化,但是四通八达,能通往每一块地。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里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样貌。

在与岳磊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说到“李教授是个真正为民着想的人,是真的想帮助我们的人”

在岳磊和同事的眼中,李保国是个朴实的人。第一次在山上见到他,一点不像教授,黑黑的脸,没有刮胡子,穿着运动鞋,款式再普通不过的棉袄。要不是了解他之前的业绩,很难把这样的形象与大学教授联系起来。

李保国是个办实事的人,是个认真为农民办实事的人。接过规划任务后,他不止一次自己在园区的山头转,园区哪块地该怎么整,坡度多少,他都知道。冬天在大风中和技术员一起整地下桩,手把手地教。不放心整地质量,不用技术员叫,他自己三两天的就开车过来一趟,看是否合规。他是真的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当成自己的事儿干。

李保国是个时时为老百姓着想的人。园区建设,从规划整地、品种选择到苗木质量,事无巨细,他都一一亲自布置,所有的严格要求都是从方便今后管理、经济效益更好出发。技术咨询更是从不马虎。有一次李老师在高铁列车上接到公司技术员的求助电话,车上手机信号不好,断断续续,加上技术员不会说普通话,一通电话下来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就在技术员打算放弃,萌生等李老师到站后再说的想法时,李老师的短信就过来了,写了长长一段话,解答了问题。其实情况并不危急,不用这样紧张,但他总是这样及时。

建设之初,李保国就曾说若是经营管理得当,一亩地10万元的收入是办得到的。就是现在,园区的建设已经带给李家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家庄全村人口不超过200人,交通不便。一年之前,李家庄还穷的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今年就能为周边村庄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春天集中栽树期间,附近村民有好几百人同时在园区工作;园区内的临时食堂内,几十名干活的村民正在吃午饭,村内的农家院建设红红火火,滴灌也与邻村的村民谈好了意向……

当地人说,李保国放弃优越的“教授”生活,扎根实践,几十年在山里钻研技术,真正地帮助农民,不求名不求利,他的人品值得所有人尊敬。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艰苦的深山农民非常需要像李教授这样的人,他的离去是我们巨大的损失。

李保国与易县绿泽浓

易县绿泽浓现代生态农业公园位于易县梁格庄镇内,规划面积包括27个行政村,目前已启动了下黄蒿万亩林果科技示范园区项目,2015年产优质苹果10万多斤,创造了国内栽植两年龄果树产果新纪录,当地农民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6000元。李保国为该园区特邀技术指导。

笔者一行刚刚走进绿泽浓公司负责人王宏伟的办公室,他就说,你们应该看看这个。他点开电脑中的一个视频文件:六七个人背对着摄像机走在雨中,脚下雨水横流,所有人的裤脚都挂着泥水。另一个视频:镜头转过来,李保国侧身和身旁的助手说话,哗哗的雨声盖住了他的声音。“这是2012年7月21日,李教授和助手带着学生实地测绘”王宏伟说。“那天他按约定时间过来的时候阴着天,后来就开始下雨,还越下越大,我们说要不等改天再去”绿泽浓副总张庆琳接着说,“但是李保国说,图纸早一天出来,就能早一天开工建设”,“那天我们围着规划用地转了一圈,得有十几里地”。

在公司负责人眼中,李保国是个负责人的人。从整地规划,到开工建设,从苗木栽植到园区管理,他都积极提出意见建议,有时针对一件事情会提出几套操作方案,再结合公司所在地实际选择最适方案。他每个月都会主动来转转,不进办公室,直接去园区。教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技术,从不藏私,拉枝、刻芽,都是手把手地教,有时带着学生过来实习,也特意叫产业工人过来一起听,就怕他们掌握不了操作要点。现在公司的这十几名产业工人都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在公司技术员眼中,李保国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李保国从事林果研究多年,经验丰富,所用方法都快捷高效。有一次园里部分苹果树开始黄叶,技术员打电话给李保国,他根据技术员的描述,联系园区的立地条件,提出可能是苹果根腐病,并隔空指挥技术员清理患病树根际环境,用钢钎在患病树四周的田地上钻孔,向孔内灌注药物。并安抚技术员说他随后就到。经过他的处理,根腐病很快得道遏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不计报酬、无私奉献、难能可贵”,交谈过程中,张庆琳几次这样形容李保国。“他从没有接受过一分钱的报酬,还对我们说,他和爱人都是高级职称,工资不少,钱有多少算多啊。而且公司刚起步,需要钱的地方多着呢,应该把钱用到需要的地方”。

公司的生产方向是绿色有机食品,需要通过国家相关认证。就在我们采访的同时,园区正在接受有机认证中心的检查。就在李保国去世的十几天前,投资公司董事长助理冯晓斌就基地林果有机认证和李老师的苹果管理技术对接问题联系李保国,确定了对接时间,却因为他太忙,而改为电子邮件联系。4月10日,得知李保国去世的消息后,冯晓斌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如今,园区新的技术管理标准手册完成了,而为之付出智慧和心血的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并写下悼念诗句:情系父老乡亲,志在悠悠太行,莫叹英年早逝,先生大爱无疆。

李保国与滦平“国光”苹果

2015年腊月初九,李保国在滦平县林业局工作的学生刘玉华拜访他,想让他帮忙在滦平发展林果产业,李保国爽快地答应了。隔了一个月,正月初九,李保国到滦平实地考察,确定帮他们发展以“小国光”为主的苹果产业。

2016年3月9日,李保国带着科研团队,用了6天的时间,帮助他们规划了6个精品苹果园,共计1900亩。如今这6个园子已经完成全部的苗木定植,成活率在85%以上。

笔者早上一出门,就见刘玉华几人等在门口。刘玉华个子不高,黑黑的脸庞,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一身绿色的运动服,手里摆弄着一副白色的尼龙手套,脚上穿着运动鞋。看起来神色憔悴。我大概能猜到原因,但因此行的目的,不得不硬是提起话头。果不其然,她没说两句就开始哽咽,一路上她说上学的时候实习,同学们得追着李老师跑,今年春天看他那样难受,和郭老师一起求他去医院,他都不去。说她去保定,什么时候到,住哪儿,走的时候走哪条路,李老师都放在心里。说他教技术认真,但是对人都特别好,自己的病不管,还老是想着我们的身体。

带我们去果园里参观,她详细地和我们说这是什么品种,怎么刻芽,腐烂病怎么治,和我们解释为什么梯田的坡面还没有修整齐。其实我们未必懂,她也未必希望我们懂。在我看来,她更像是在交代,向自己交代,向我们这些和李保国来自一个单位的人交代,就像是和李保国交代。她想说她们在认真做,效果还不错,请您放心。

韩永国说话声音沙哑,随手的包里,大小剪刀长短锯子鼓鼓囊囊。说到李老师去世,低下头红了眼睛,甩了甩头赶紧把泪擦掉,说我们这儿是李老师最后一个点,可以说是他的收官之作,我们一定得把它做好了。徐忠田55岁了,看着这个可以做我父辈的人流着泪说“一开始我们都不相信”,我也忍不住哽住了声音。

短短的几次接触,李保国却好像在他们心里生长了一辈子,突然的离去,扯得他们撕心裂肺的痛。虽然他们心里知道,李老师积劳成疾,才早早离去,但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李老师生命的最后一站,所以有更多的愧疚。这种愧疚驱使他们要做得更好,才能心安理得。

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吕长虹说,他已经快一个月没在局里见过刘玉华、韩永国、徐仲田他们了,他们天天就泡在果园子里。

虽然,他们的成绩离李保国规划的愿景距离还很远,但是李保国老师的一句话,或许能解释他们的动力,“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能坚持。”

滦平县小国光苹果产业发展大事记

2015年腊月初九,滦平县林业局第一次与李保国接洽,邀请李保国帮助滦平发展果品产业,李保国爽快地答应了。

2016年正月初九,李保国夫妇第一次到滦平,考察滦平的气温、土壤等地理条件,确定发展种植以当地特色品种“小国光”为主、蒙富为辅的苹果产业。

2016年3月9日,李保国老师带领课题组一行5人,进行为期6天的规划设计,规划出山地园2个、平地园4个,共计1900亩苹果精品园。

2016年3月24日,按照李保国给出的技术规程开始整地建设。

2016年4月2日,滦平县林业局刘玉华就一批苹果苗规格问题最后一次与李保国联系,李保国正在邢台搞培训,分身乏术,又不放心,特意派爱人郭素萍过来现场指导,郭老师在滦平停留4天,直到问题解决,于6日返回。

2016年4月4日,栽植苹果苗。

2016年4月11日,滦平县林业局刘玉华等赴保定吊唁李保国,本想参加于第二天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被郭素萍老师劝阻:“园子正栽树呢,这么关键的时候离不开你们,你们好好把园子做好,就是完成李老师的遗愿,不然他不放心。”

对话选录:

韩永国:(李老师)第一次来做规划上山的时候,走个七八十米,就得歇一歇,当时因为第一次见面不了解情况,以为就是习惯性的,身体耐力差一点。后来一出这事儿,才知道这么严重,才知道他那时就是搏命呢。

我们就得把园子管得好好的,有问题解决问题,好好把产业做起来,让周围的父老乡亲富起来,这才对得起他呢。

徐忠田:从第一次来我就陪着,上山那么不舒服,也慢慢挪上去,亲自看现场。把我们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忙,真是好人,就是太不注意自己了,太年轻了。

刘玉华:别人的事儿都放到心上,唯独忘了自己。我们这么大的人了,总把我们当孩子,他们第一次来考察的时候我有点晕车,他让我赶紧去医院看看。

我和郭老师劝他去医院,他说“我才不去医院呢,去了我说了就不算了,医院就把我扣住,不让我出来了”他就是怕医生不让他出来干活。还说“我还行,我知道保养,每天两个大枣,两个核桃,我吃的不少”。其实,他吃饭很少,就一口米饭,喝点粥,吃点咸菜。饭店里吃完饭,打包了一点咸菜,说郭老师不在家,我熬点粥吃点咸菜就行了。

3月9日,他一路上手机接不停,都是各地农民打来咨询的,核桃定干的,修剪的,他都不认识人家,就和人在那说。

他太忙,打电话经常不是上课就是培训,后来有问题我就给他发短信、发微信,他一看到就会告诉我该怎么怎么办。联系也都是技术上的事儿,没有时间聊天,都是说事儿,他说没有时间。和他联系的短信到现在也舍不得删,都留着呢。也不是说别人不好,就是习惯了有啥事就问他,现在在果园里碰到事儿的时候还会不自觉问李老师这该咋办呐。

他这人就是要是看你能干点事儿,他就拼命帮你。他还说这两年身体不行了,走不动了,等帮我们把小国光的产业做起来,他就歇歇。

现在树都栽下去了,成活率也不错,接下去该怎么做,以后盛果期的销路问题,现在都还不知道怎么办呢,要是有他在就不犯愁了,他在什么都能解决。

李保国与遵化寺下村和刘各庄

到遵化是个周日的下午,遵化市林业局的曹淑云上车就说带大家看看李老师去过的园子。曹淑云是园艺学院89级的毕业生,毕业后一直搞林果,快言快语“李老师要是没走,这会就该到我们这儿指导生产呢”。

车在山路上颠簸了好一阵才看见果树,与之前看到的规划整齐的园区相比,这样的园子与我们小时候常去捣乱的果园很相似,树体相对高大,栽植密度也低。以笔者外行的眼光看,下层拉枝不到位,没有看到滴灌设施。这不是一个以发展产业为目标的园区,就是一个果园。

寺下村的果树种植大户李东升知道笔者要来,早早就等在村口。到了山上他的园子,他说在李老师来之前,村里的苹果卖钱有限,一斤苹果才8毛钱。李老师来了之后,给大伙儿讲理论,讲树下管理,疏花疏果,剪枝套袋,第二年苹果就卖到2元多,立马见效。每次李老师来现场授课,左近十里八村的果农就都来了,每次都得百八十人。为啥呀,都尝到了甜头了,现在每年都能有10来万元的收入,要是光指着卖粮食,那不能够啊。

李老师这人一点架子没有。有一次县林业局的人带着他到我的果园,我正干活呢,薅草抓肥那手,脏,但是李老师一点不介意,伸过来就和我握了个手。去富岗参加苹果产业联盟的活动,他和同去的果农一人喝了一杯酒,我们都觉得人家那么知名的教授,和我们土老百姓喝杯酒,特别的高兴。

谈话间,李东升说起去年在遵化市里买的一套房子,全款50多万元,一次性付清靠的就是果树挣的钱,多亏了李老师的帮助。在电视上看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后觉得真是可惜,“我们都不知道,要是知道了,就算是去烧两张纸,也得去送送李老师。”

他还说“啥叫帮忙啊,不是说给多少钱才叫帮忙,李老师大老远过来,也不要钱,不吃不喝,就是提供技术指导。自己学会了,苹果多卖了钱,那就是最大的帮助。”

离开李东升的苹果园,我们来到刘各庄,这是一个核桃种植专业村。苏振东在这里当了18年的村支书,很早就和李老师有接触。提到李老师,他饱含感情:“李老师上我们这,没少来呀,哪年都得来个四五回。经过李老师的指导,我们村的核桃卖的时候比别的村儿要高两毛钱,每年都是。哪个生产环节都没离开李老师费心,李老师对我们村的林业发展,真是起到了指导作用。”“李老师来了之后,教我们怎么剪枝、怎么拉枝。他让拉枝拉到75度角,拉了就结果,真灵啊。我们按照李老师说的,不用化肥,多使用有机肥,结出的核桃个大、好吃。我们村有个种植大户,完全按着李老师说的做,每年鲜果都能收五六万斤,收入十五六万元。”

在笔者走过的这些基地中,无论是寺下村还是刘各庄,生产经营方式普遍落后,与邢台的富岗、绿岭明显不同,当地的种植模式到生产经营方式,都与李保国对产业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即便如此,李老师在这两个帮扶点也都尽心尽力,所有的管理技术都契合当地的认识水平和生产经营条件,让当地实现了最大化的收益。

看着这样的寺下村和刘各庄,笔者不禁想到了李老师自己常说的那句话,“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是,他们与我的要求相去甚远,但我能帮他们过得更好,那便好。

李保国与滦县九百户村

九百户是位于唐山滦县的一个小村庄,正在建设的唐山鸡冠山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就位于这里,园区总面积2.5万亩,是李保国去世前不久刚刚接触的一个帮扶点儿。得知笔者的来意,九百户村的村民,也是园区投资方的武铁友特意赶来和我们见面,说起他眼中的李保国。

武铁友说,最后一次联系李老师是4月9日晚,电话中和郭素萍敲定,4月12日—14日李保国来他们这里。可4月10日早晨就接到了李保国去世的消息。“不敢相信啊!”他说。

武铁友第一次见李保国是在2016年3月24日,那时李保国和郭老师要去青龙县干沟村,半路被武铁友截住,接到了滦县。在李保国来到之前,武铁友已经向园区投资4000万,园区内整地完成,道路硬化,树苗都已经备好,就差往地里栽了。但是李老师上山查看后,泼了武铁友一盆凉水,“整地不规范”。当天晚上武铁友和李保国磨了一晚上,想说动李保国能帮他们把这片园区做起来。但当时李保国一直说自己太忙,是真没时间。

可是武铁友去过绿岭,去过岗底,去过前南峪,他认准了李保国。他寻思着,李老师可能是不放心咱们,怕咱们不听话,事儿不好干。于是他根据当天李保国给出的意见,在李保国去干沟的那一天里,往园区里拉了30大车的有机肥。武铁友说这30车肥真的触动了李老师的心,他看见我的诚心、我的行动力。这回李老师就真的静下心来和我说这事,详细的和我讨论园区的发展问题。

从3月24日第一次见面,到李保国去世,武铁友与李保国相识16天,真正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就是这点打个唿哨都能略过的时间,李保国用他以往的成就,交往中坦诚的态度,真正做事的决心成就了他在武铁友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李保国去世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保定,在李老师家中又一次被震撼。他说,那么多山区的百姓前来吊唁,几大车好几十人,郭老师却能一一叫上他们的名字。说明李老师是真真正正深入到农村、扎根到农村,是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人,是被老百姓认可的人。

武铁友说,开始做这个园区的时候真没有多大远见,就是想在山上做点养殖,种点果树,吃点环保的东西。但是李老师改变了我,尤其是看到岗底、绿岭和葫芦峪的成功,我想按他的想法,做成产业,让村里的乡亲守着山也富起来。

李保国与青龙干沟村

得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赵鸿颇如同被打了一闷棍,太突然了。赵鸿颇是省精准脱贫驻村干部中的一员,他的脱贫点驻地在青龙县干沟村。

干沟村,有山坡耕地1150亩、山场5400亩,有260户、860人,其中贫困户177户、550人,人均年收入1760元。这是赵鸿颇到干沟村时,手里拿到的干沟村基本情况。

在来干沟之前,赵鸿颇就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这其中就包括结识李保国。按他的话来说,李保国是全国林果界的名人,是太行山脱贫致富的科技领路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赵鸿颇找机会和李保国说,自己报名参加了驻村脱贫工作组,希望他能收下自己这个徒弟,李保国笑着答应了。

2月26日,驻村干部入驻的第一天,赵鸿颇就给李保国打去电话,电话中李保国让他尽快找到干沟村近10年的降水、气温、无霜期等气象资料,争抢春种、春播的农时。赵鸿颇吩咐助手去忙。没想到,4天之后,李保国的助手就到了。

3月1日,李保国安排妻子郭素萍、助手齐国辉来到干沟村,一位是小流域治理专家、一位是林果专家,本以为只是过来看看情况的,但是两人在两天时间内,不仅对干沟的气候、土壤、交通等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实地考察了3条山沟,还给全乡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制定了《干沟乡适宜种植国光苹果的可行性报告》。

22天之后,3月25日,李保国亲自带领5人专家小组到干沟村实地规划,研究制定了国光苹果种植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当天,李保国下午1∶20到村里,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将之前考察的三条沟规划完后,已经是下午5∶20,他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没有吃晚饭就又马不停蹄地坐车去了滦县,其间分文未取。

赵鸿颇说,本来想他那么知名的专家,难免有些脾气,但是面对百姓的质疑,他没有丝毫不耐,为什么不种富士苹果,为什么不栽绿岭核桃,他都一一说明,有根有据,条理分明。

如今,在国光苹果种植核心示范区的基础上,乡村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的“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项目得到青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纳入全县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项目。项目以国光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融入旅游观光、中草药种植和规模化养殖,走产业脱贫之路,这也是找李保国参谋过的。

赵鸿颇说,国光苹果种植核心示范区已经开始整地建设,“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资金也已经落实到位,苹果树苗已经预订好,待土地整理完成后,明年开春就能栽上,届时将形成200多亩的果园和1000多亩的旅游观光山场,这就是托起干沟村父老乡亲小康梦的基石,可铸就这基石的李保国却走了。

李保国去世后,赵鸿颇赶到保定,送他最后一程,同时也是在迷茫中再次寻找希望。郭素萍老师的话让他的心安稳下来“保国走了,我们团队还在,以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咱们一起把干沟建设得好好的”。

李老师在高山之巅看着我们

李老师去世后,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向郭素萍提出,能否将李老师的部分骨灰葬到岗底。郭老师同意了,因为岗底也是家,落叶归根,回家是应该的。

我们到岗底村时,杨沣军主任正在和施工的人员电话联系李老师墓地的施工细节。我们一行三人跑到村南的坡顶,拍了村子全貌的照片,又驱车随杨沣军到后山查看李老师墓地选址。

杨沣军指引着我们沿路继续向山顶走,前行50米左右,看到右手边一条刚刚挖掘出来的土路,路两边卧着山杏树倒下的枝干,小小的杏子散落在新土里,些微萎蔫。坡度有点大,走起来有些吃力,上行10多米后,路折向左边,地势稍微平坦,再折向右,到达一个小坡的坡底,轰鸣的发动机声中一台挖掘机正在工作,作业面积已经有近15平方米。

杨沣军说,这就是他们为李保国准备的长眠之地。墓地在九龙山岗的山梁上,左右碧绿的青山,前面非常开阔,能俯瞰山脚下的岗底村。杨沣军说,在岗底人心中,李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甚至说他这个人还在人们心中,一直在。果农说,哎呀该疏果了,要不李老师该说我了。说到这,一直熟练介绍情况、接待我们的杨沣军第一次红了眼眶,哽咽了声音。他说,一说起这些,村里的老百姓都很难受。今后,我们继续和农大专家合作好,不断创新,把果树管理得更好,果品质量更好,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岗底村父老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用这些行动来报答我们李老师的在天之灵。

岗底人想念李老师,他们想用一切方法,把李老师留在岗底,所以有了这块墓地,所以会有一座计划中的雕像,他们还要收集整理这么多年与李老师接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

在岗底村村委会大院的展示厅中,新做的展板内容基本都是李保国在岗底参加各种活动时的身影,其中的一张,李保国老师拿着话筒像是唱歌的样子。杨沣军说,这是村里的联欢会上,村民们邀请李老师表演个节目,李老师就唱了一首《流浪歌》。

村委会办公室墙边的一个纸箱子里摞着一堆照片,七寸大小,统一的边框,每张上都有李老师的身影,有冬天剪枝的,有给村民培训的,有查看苹果着色的,还有抱着村里的孩子开怀大笑的。同一张脸庞,相似的场景,不同的服装。杨主任说,这是村民要求的,他们想把李老师的照片挂到自己家里。

路上遇到一位年近70岁的村民,耳背的厉害,吵架似的聊了几句。老人说,年纪大了,就包了几十棵树,每年一万七八的收入,家里老两口够花了。问起是否认识李老师,老人大声说认识,还在这里那里吃过几顿饭哩。又说,李老师走了,村里损失可大哩。见我要拐到李老师墓地的土路上,又大声说,再往上走走吧,看看俺村里的真山真水,可好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