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22年

“学衡派”编年文事 作者:沈卫威


中卷

1922年

1月

1日,《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第24号刊出幼南(景昌极)的《又一旁观者言》。

1日,《学衡》杂志创刊号出版发行。编辑部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发行为上海的中华书局。

该杂志为月刊,每月一日出版发行。

此时东南大学校长为郭秉文,江苏江浦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胡先骕对这位校长的评价是:“其缺大学校长之度,无教育家之目光,但以成功为目的”,“对学术政治无一定之主张。”

副校长为刘伯明,名经庶,江苏南京人,留学美国西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刘伯明兼任哲学系主任,为《学衡》杂志社成员,同时也是《学衡》杂志强有力的支持者。著有《西洋古代中世纪哲学史大纲》、《近代西洋哲学史大纲》等。此君有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风度和学识,是东南大学在1922—1924年间,群贤纷至、学者济济的灵魂人物,可惜天公不假以时日,使他英年早逝,东南大学的人文优势在1925年即散落。《学衡》杂志第26期刊出校长郭秉文的纪念文章《刘伯明先生事略》。吴宓对刘伯明的评价是“以道德入政治。开诚心,布公道,纳忠谏,务远图。合学问与事功,有理想并期实行。”

《学衡》杂志的发起人为梅光迪,字迪生,一字觐庄,安徽宣城人。“南社”社员。留学美国西北大学、哈佛大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白璧德。1922年9月—1923年9月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教授。《学衡》社主要成员中,他性格孤傲,思想偏至,放言空论,眼高手低,学术建树最少。吴宓对他的评价是:“好为高论,而完全缺乏实际工作之能力与习惯。”

“集稿员”为吴宓,原名陀曼,字雨僧,陕西泾阳人。留学美国弗吉尼亚省立大学、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此时为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学衡》杂志的实际主持人,也是维系《学衡》杂志编辑出版十二年的灵魂。他集苦难和风流于一身,融古典主义、新人文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诗情为一体,有严重的精神、人格分裂行为,学术成就平常,是一位以日记传世的自传体作家。重感情,讲道义,自己却陷于感情与道义纠缠不清的泥淖之中。著有《吴宓日记》、《吴宓诗集》等。

吴宓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他在日记中说:“与寅恪谈,并与他人较。自觉(一)我犹未免为乡人也。其识见之偏狭,行事之朴陋,虽自诩真诚,而常为通人(如寅恪、宏度等)所笑。(二)我腹中空空,毫无实学。但务虚理空说,而绝少真获。既不通西国古今文字,又少读中国书籍。(三)我之所思所行,劳精疲神者,皆无益事,皆不可告人之事。宜痛改之。”(1927年10月31日《吴宓日记》第Ⅲ册第429页)。

陈寅恪对吴宓的看法是:“昔在美国初识宓时,即知宓本性浪漫,惟为旧礼教、旧道德之学说所拘系,感情不得发舒,积久而濒于破裂。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1930年4月22日《吴宓日记》第Ⅴ册第60页)

吴宓的小女儿吴学昭对父亲的评价是“性格悲剧”。

吴宓的同事温源宁(1899—1984)对吴宓的评价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悲剧人物!然而,更可悲者,则是吴先生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个性。”

吴宓的学生钱锺书(1910—1998)对老师的评价是:“是伟人,也是傻瓜。最终只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错位的悲剧英雄。”

吴宓的学生、女朋友陈仰贤对他评价是:吴先生是最好的教授,但是没有资格做父亲,也没有资格做丈夫。

吴宓一生痴迷的情人毛彦文(1898—1999)说他是“书呆子”(1999年6月21日在台北,毛彦文与沈卫威谈话录)。

最初同人遵从梅光迪的主张,决议《学衡》杂志不立社长、总编、撰述员等,以免有名位之争,凡为《学衡》杂志做文章者,即为社员,不做文章即不是社员。因此笔者把为《学衡》杂志撰文者均视为“学衡派”社员。

为封面题“学衡”二字的是曾农髯(1860—1930),名熙,湖南衡阳人,马宗霍的老师,著名书法家。曾农髯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1915年以后至上海,以卖字为生。他与当时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为友,两人书法各树一帜,并称“曾李”。“曾李”的书法是当时学书者的榜样。沈从文1931年8月在青岛写作《从文自传》时特别提到他1922年在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的部将张云龙(子青)的身边做书记员,每天练习书法。他说:“我房间中却贴满了自写的字。每个视线所及的角隅,我还贴了小小字条,上面这样写着‘胜过钟王,压倒曾李。’因为那时节我知道写字出名的,死了的有钟王两人,活着却有曾农髯和李梅庵。我以为只要赶过了他们,一定就可独霸一世了。”事实上,李梅庵此时已经去世,沈从文尚不知道。

《学衡》杂志仿《庸言》体例,分为“插画”、“通论”、“述学”、“文苑”、“杂缀”、“书评”等。

具体编辑事务分工如下:

“通论”责任人为梅光迪。

“述学”责任人为马承堃(1897—1976),字宗霍,湖南衡阳人,王湘绮晚年门生,三十年代又师从章太炎。通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无门户之见。此时为南京暨南学校教授,晚年任中华书局编审。著有《中国经学史》、《音学通论》等。

“文苑”责任人为胡先骕,字步曾,号忏盦,江西新建县人。“南社”社员,宗法宋诗,推崇“同光体”。他10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得晚清著名学者沈曾植赏识,成为沈的门生。入京师大学堂预科时,与秉志、汪国垣(辟疆)、王易、朱鸳雏、林庚白、梁鸿志等同学。留学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哈佛大学,学习森林植物学。在美国留学时,曾有《忏盦诗稿》、《忏盦词稿》刊于1914、1915年的《留美学生季报》(上海出中文版)第1卷第2、3号,第2卷第4号上。晚年编《忏盦诗》、《忏盦词》均未收入。后人编《胡先骕文存》也没能收录。近期熊盛元、胡启鹏编校的《胡先骕诗文集》收录较全,但仍有多篇遗漏。留学时他和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杨铨、唐钺、赵元任、张孝若等一起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旧体诗词。当胡适等转向白话新诗后,他是极端的反对者。此时为东南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教授。胡君身在自然科学,却有极大的人文关怀,终生不忘情旧体诗词。在旧体诗坛,他早年得“同光体”代表人物陈三立的提携,并与之唱和;晚年与后生钱锺书交好,得老友(钱基博)这位哲嗣的敬重。

由于胡先骕的关系,《学衡》杂志上大量刊登江西人的诗,且作者大都宗法宋诗(江西诗派)。同时“南社”社员的诗作也大量流入《学衡》,使得《学衡》杂志的“文苑”成了“江西诗派”之绝响,“南社”社员之余音。“南社”社员中因“宗唐”与“宗宋”而出现内讧。“宗唐”者成就了“南社”社员的话语霸权,将“宗宋”的“江西诗派”排斥在诗社之外。但《学衡》杂志的“文苑”则包容了他们双方诗学的“唐宋之争”。

从文化精神上看,“学衡派”内承“南社”、“国粹派”的余脉,外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79期《学衡》杂志中,“南社”社员计有胡先骕、梅光迪、诸宗元、叶玉森、吴梅、黄节、吴恭亨、曹经沅、杨铨、汪精卫、徐英、陈柱、林学衡。“南社”的文学保守和极端文化民族主义倾向也被带进了《学衡》杂志。其中汪精卫学诗词时为朱祖谋弟子。

“国粹派”成员计有黄节、诸宗元、陈澹然、王国维。《学衡》杂志简章中所说的“昌明国粹”,即可见其与“国粹派”的密切传承关系。1928年,在南京的“学衡派”社员胡先骕与黄侃商议,有将《学衡》与后“国粹派”刊物《华国》合刊的动议。

为《学衡》写文章的“常州词派”成员有朱祖谋、况周颐。

“桐城派”后期成员有方守彝、方守敦、姚永朴、林纾。

《学衡》作者中宗法“宋诗”的“同光体”诗派成员计有陈三立、夏敬观、华焯、王易、王浩、胡先骕、汪国垣、陈衡恪(“江西派”)、沈曾植(“浙派”)、诸宗元、陈宝琛、林学衡(“闽派”)、陈澹然。

为《学衡》写文章的沈曾植、朱祖谋、陈三立、张尔田、孙德谦同时也是1912年10月7日在上海发起成立的“孔教会”的重要成员。其中沈曾植、朱祖谋、陈三立位列13位发起人之中。沈曾植本人也是1915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的积极支持者,其文化保守的倾向十分明显。张尔田、孙德谦为1913年2月28日创刊的《孔教会杂志》的编辑。张、孙两人为《学衡》写文章,是吴宓1923年9月3日亲自到上海约成的。

上海中华书局的具体负责人为“新书部”主任左舜生(1893—1969)。左名学训,号仲平,湖南长沙人。留学法国,因涉足政治,不再关注文化学术。晚年,因政治失意,又回过头来研究近代史。

“杂缀”责任人为邵祖平(1898—1969),字潭秋,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江西南昌人。此时为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此君因身处中学,与诸位大学教授相比,略有自卑,于是处处表现出自卑的超越,时常与吴宓等抵牾。邵祖平后来学业精进,在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著有《培风楼诗存》、《中国文字概说》、《七绝研究》等。

“书评”责任人为吴宓。

“发刊辞”即弁言为柳诒徵所撰。柳氏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由原南京高师文史地部主任,改任此时东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等。执教南京高师时,指导“史地研究会”和《史地学报》,培养了缪凤林(赞虞)、胡焕庸(焕荣)、刘掞藜(楚贤)、景昌极(幼南)、张其昀(晓峰)、王焕镳(驾吾)、徐震堮(声越)、王庸(以中)、向达(觉明)、郑鹤声(萼荪)、胡士莹(宛春)、赵万里(斐云)、陈训慈(叔谅)、钱堃新(子厚)、范希曾(耒研)、陆维钊(微昭)等一批学有所长的学生,后来多成为《学衡》杂志的作者暨社员,很快又都成为著名的学者。柳氏是南京高师文史地学科的代表人物,后来竺可桢由南京到杭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历史地理学的崛起,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系学术精神的延续,是一种自然的学术传承。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张其昀、王焕镳、王庸、胡焕庸、向达、谭其骧等人中,有多位出自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浙江大学。

《学衡》的弁言全文如下:

杂志迩例,弁以宣言。综其旨要,不逾二辙。自襮则夸饰,斥人则诋诃。句必盈尺,字或累万。同人俴劣,谢未能也。出版之始,谨矢四义

一 诵述中西先哲之精言,以翼学。

二 解析世宙名著之共性,以邮思。

三 籀绎之作,必趋雅音,以崇文。

四 平心而言,不事谩骂,以培俗。

揭橥真理,不趋众好,自勉勉人,期于是而已。庄生有言,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同人不敏,求知不敢懈。第祝斯志之出,不聋盲吾国人,则幸矣。

目录如下:

插 画

孔子像

苏格拉底像

名胜古物照片八幅

(校:目录中无,“名胜古物照片八幅”出现在正文中)

弁 言

通 论

学者之精神  刘伯明

评提倡新文化者  梅光迪

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  萧纯锦

述 学

国学摭谈  马承堃

论艺文部署  张文澍

汉官议史  柳诒徵

老子旧说  钟 歆

近今西洋史学之发展  徐则陵

文 苑

一、文录

自莲花洞登黄龙寺记  邵祖平

记黄龙寺双宝树  邵祖平

嘲黄龙寺僧  邵祖平

记白鹿洞谈虎  邵祖平

名家小说

钮康氏家传(The Newcomes) 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著  泾阳吴 宓译

(校:正文有“第一回 鸟萃鳞集寓言讽世 涤腥荡秽壮士叱奸”)

二、诗录

怀简盫然父昆季  华 焯

与钓徒夜坐沙上  华 焯

(校:“上”字正文作“江”。)

观获稻  华 焯

于人家田畔见老松殆百年物  华 焯

枯根  华 焯

得胡步曾卡利咈尼亚书却寄  汪国垣

晓起信笔示晓湘练湖  汪国垣

秋兴三首  王 易

清明思袁山  王 易

坐曹一首示步曾  王 浩

袁山  王 浩

过蓼天一庐未遇  王 浩

(校:“蓼”字正文作“廖”)

元夜不寐得句  王 浩

还东林柬杨苏更  胡先骕

冬日寄饶树人美洲三首  胡先骕

(校:正文无“三首”)

渔丈人行  邵祖平

杂 缀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  胡先骕

书 评

评《尝试集》  胡先骕

本期作者萧纯锦(1893—1968),字叔絅,江西永新人。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此时为东南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著有《经济学》等。是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徐则陵(1887—1972),字仰丘,又字养秋,江苏南京人。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此时为东南大学历史系主任。

华焯(1869—1925),字澜石,号持盦,江西崇仁人,曾授翰林院编修,著有《持盦集》。

汪国垣(1886—1966),字辟疆,又字笠云,江西彭泽人,胡先骕的表兄。“同光体”诗派中“江西派”成员,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汉魏六朝目录考》、《唐人小说考证》等。胡先骕提携的这位兄长,日后使南京大学中文系感到自豪和光荣。

王易(1889—1956),原名朝琮,字晓湘,号简盦(也有称简庵),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此时在南昌心远中学、心远大学任教。“同光体”诗派中“江西派”成员,著有《国学概论》、《词曲史》、《乐府通论》等。其父王益霖(1856—1913),号香如,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教习,河南高等学堂教习兼任斋务长。王易为家中长子,其两个弟弟再湘、瘦湘均有诗名。书香门第,诗人辈出。

王浩(1894—1923),原名朝璋,字然父,也作然甫,一字瘦湘,号思斋,王易之弟。“同光体”诗派中“江西派”成员,此时为民国国会史纂修、币制局秘书。华年早折,未尽其才,著有《思斋遗稿》。胡先骕在《学衡》第51期上刊文,对王浩及其《思斋遗稿》有专门的评论。

“同光体”诗派中的“江西派”在这一期表现十分明显,且日后逐步加重。本期“诗录”中的作者几乎都是江西人。

本期梅光迪之文,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他在美国与胡适讨论文学革命败北后,最强劲的一次反击。第12期后即不再为《学衡》写文章。他自知不是胡适的对手,1924年夏,便到美国讲授汉语。

9日,《时事新报》刊登《学衡》第1期和《史地学报》第1卷第1期的出版广告。

11日,《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第25号刊出吴文祺的《驳〈旁观者言〉》、西谛的《通讯——致凤林、幼南》和凤林、幼南的《通讯——致西谛》。

11日,“史地学会”召开史地学会全体会议,由诸葛麒总干事报告会务经过,总编辑缪凤林报告《史地学报》的情况,三位指导员致辞后选举下届职员。第五届(1922年2月20日—7月)会员85人,其中文史地部78人。职员和指导员有所调整。

经本届大会议决,于1922年4月15日发布通讯,拟定“毕业同学愿入本会者亦可为本会会员”。

2月

1日,《学衡》杂志第2期出版发行。

目录如下:

插 画

泰西名画其一 Raphael “School of Athens” 附说明

泰西名画其二 Leonardo Da Vinci “Mona Lisa” 附说明

通 论

再论学者之精神  刘伯明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梅光迪

文学研究法  吴 宓

述 学

国学摭谈(续)  马承堃

许书述微  张文澍

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  缪凤林

马克思学说及其批评  萧纯锦

文 苑

诗 录

癸丑五月十四日同散原觚斋宿焦山松廖阁  王 瀣

思斋一日夜书事八首  王 浩

酒余晚眺  王 易

夜中  王 易

寒夜潭秋见过  王 易

立春鸣雷有怀瘦弟  王 易

江上偶成  胡先骕

江上望庐山  胡先骕

一廛  胡先骕

壬癸杂诗  汪国垣

冷曹  王 浩

春日杂诗  胡先骕

后湖绝句四首  邵祖平

名家小说

钮康氏家传(The Newcomes)  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著 泾阳吴 宓译

第二回 织素缘恩深完好梦 芦花孽情误走天涯

杂 缀

无尽藏斋诗话  邵祖平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  胡先骕

书 评

梁氏佛教史评  柳诒徵

评《尝试集》(续)  胡先骕

本期作者缪凤林(1898—1959),字赞虞,浙江富阳人。此时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学生,师从柳诒徵,著有《中国通史大纲》等。缪凤林作为学生第一个进入《学衡》作者群。他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开始。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支撑起近半个《学衡》杂志。

王瀣(1871—1944),字伯沆,一字伯谦,号无想居士,晚号冬饮,江苏南京人。著有《读四书私记》、《经略台湾事纂》、《双烟室诗词文集》等。因讲解《四书》著名,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师生称其为“王四书”。南京沦陷后,拒绝出任伪职,困顿而死,故得蒋介石“爱国耆儒”的褒扬。

胡先骕在《评〈尝试集〉》(续)一文中将Irving Babbitt译为白璧德,将Humanism译为人文主义。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思潮进入中国,从此开始,《学衡》杂志是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精神展示的舞台。白璧德是《学衡》作者中一部分人的精神领袖,新人文主义思潮是《学衡》杂志一部分作者的理论武器。先后师从白璧德的中国留学生计有梅光迪、吴宓、汤用彤、张歆海、楼光来、林语堂、梁实秋、郭斌龢八位。

4日,胡适日记记有:“东南大学梅迪生等出的《学衡》,几乎专是攻击我的。”同时写有打油诗,讽刺《学衡》杂志是“一本学骂”。胡适的自信和胜利者的姿态,更使《学衡》同人的反对白话新文学行为陷入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阵势。

4日,北京《晨报》有周作人署名“式芬”的文章《评〈尝试集〉匡谬》,批评《学衡》杂志第1期上胡先骕的文章。

9日,鲁迅在《晨报》以“风声”为笔名发表《估〈学衡〉》,批评《学衡》杂志中的复古、保守倾向。1949年以后,《学衡》杂志所背的恶名、黑锅,因鲁迅而被重重地涂抹。

10日,《晨报》头版刊登出《学衡》第一期出版广告,其中介绍说:“本志系南京学衡杂志社编辑注重昌明国学输入新知。以批评态度。求于现在学术界有所献替。本期刘君文。从积极方面。倡导学者应具之精神。梅君文。从消极方面就年来提倡新文化者所持之态度有所商榷。胡君评尝试集文。本期已登万余字。留心民国十一年论坛消息者。请注意本志之论调。”这是继本年1月9日《时事新报》刊登出《学衡》出版广告后,研究系报纸再一次发布《学衡》广告。本广告发布时,是与中华书局1922年出版杂志一览广告并排发布的。

11日,《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第28号刊出吴文祺的《〈又一旁观者言〉的批评》。

11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一年级学生杨鸿烈(后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在读了《学衡》杂志后致信胡适说:“近阅《学衡》杂志,不胜为文化运动前途惧!如梅光迪之偏狭嫉恶,固不足论,若胡先骕先生之评文亦应有详密公正之讨究,俾白话诗得无本身动摇之患。”

13日,《时事新报·学灯》重刊周作人署名“式芬”的文章《评〈尝试集〉匡谬》。一位在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中激扬文字,粪土当年旧文人、旧思想的绍兴周郎,民族蒙难时期,却认贼寇为父,到徐州前线慰问残杀中国人的日军将士,沦为大汉奸。据常风回忆说,1938年叶公超来北平,他陪同叶公超去看望周作人。当叶劝说周作人离开北平时,周作人讲述不能离开北平的理由时却说:“鲁迅的母亲和他的女人都要我养活,老三一家也靠我养活”。常风说“鲁迅的母亲”这样的字眼在谈话中几次从周作人嘴里说出来。谈话结束之后,“我一路走着想起周作人称他们弟兄三位的母亲为‘鲁迅的母亲’,好像是在说什么不相干的人的老太太,感到十分刺耳不解”。而《学衡》同人却在苦难中坚守中国文化的道统。

21日,《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第29号刊出沈雁冰(茅盾)署名“郎损”的《评梅光迪之所评》,批评梅光迪。代表“文学研究会”及《小说月报》的茅盾表现出与《学衡》杂志不共文坛的立场态度。

23日,《黄侃日记》本日记有得到《学衡》第1、2期,内有黄侃门人张文澍(馥哉)、钟歆(骏臣)之作。他对《学衡》中梅光迪文章的评价是:“讥弹今世新学狂人。多中肯綮。”

24日,《黄侃日记》本日记有:“致张馥哉钟骏臣一书,赞《学衡》之美,并指其违误三事。”“违误三事”分别指的是柳诒徵、胡先骕、张馥哉的诗文之误。

本月,吴宓的清华学校同学、好友吴芳吉自长沙明德学校到南京东南大学访吴宓。当年在清华学校,吴宓等人与吴芳吉一同闹学潮。关键时刻,和吴宓一起闹学潮的其他官宦子弟被校方收买(校方以不开除为条件),私通校长,结果使吴芳吉一人被清华学校开除。吴宓为吴芳吉的好友,他感到此事是最对不起朋友的。对吴芳吉,他抱愧终生。后来他为吴芳吉及家属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支付欠朋友的这份感情、道义之责。

本月,由刘伯明口译、沈振声笔述的《杜威三大演讲》第三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合订一册,定价一元。共包括教育哲学、哲学史、试验论理学三部分,同时说明:此书为美国杜威博士在南京高等师范的演讲,比较他在北京教育部演讲者更为详细明透。

本月,《史地学报》第2期出版发行(校:版权页误印为4月)。

目录如下:

史地研究会会员全体摄影

(校:照片为“南京高师史地研究会全体会员摄影 十一年一月”)

评 论

中国史之宣传  缪凤林

组织中国史学会问题  陈训慈

纪元问题  胡焕荣

(校:正文作者为“胡焕庸”)

历史之社会的价值  陈训慈

对于吾国最近经济变迁之观察  陈训慈

专 论

近今史学之发展  徐则陵教授

(校:正文题目为“近今西洋史学之发展”)

研究历史之方法  缪凤林

不列颠帝国  胡焕荣

(校:正文作者为“胡焕庸”)

吾国古代金属器物之起源(完)  姜子润

[校:正文题目为“吾国古代金属器物之起源(续)”]

少山多水之江苏之利害谈  白眉初教授

研 究

易之国家观  景昌极

周幽王时代国家社会概况(未完)  诸葛麒

汉人生计之研究  柳翼谋教授

火之起源  张其昀

地质学上之三大问题  吴文照

(校:正文作者为“吴文昭”)

译 述

史之过去与将来  陈训慈译

(校:正文作者为“Dr.Harry E.Barnes原著”)

关于华府会议之表计种种  张其昀译

(校:正文题目为“关于华府会议之表计数种”)

新 闻

史学界新闻六则

美国新出史书摘要

世界新闻四十则

附 录

一、建筑观象台意见书  竺可桢

(校:正文题目为“本校急应在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意见书”)

二、记录 职员录 会员录

(校:“记录”在正文为“史地研究会第四届纪事”)

三、通讯

(校:正文为“汕头蔡心觉君来函”)

3月

1日,《学衡》杂志第3期出版发行。

目录如下:

插 画

莎士比亚像

弥儿顿像

通 论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美国白璧德教授撰 胡先骕译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柳诒徵

文德篇  缪凤林

论批评家之责任  胡先骕

述 学

国学摭谈(续)  马承堃

苏格拉底自辨文  景昌极

(校:“文”字正文作“篇”,有“Apology”。原文“自辨”现通常写作“自辩”)

(校:《苏格拉底自辨篇》又连载于《东北大学周刊》1927年3月15日第15号、3月23日第16号、3月30日第17号、4月6日第18号、4月13日第19号、4月20日第20号、4月27日第21号、5月25日第25号、6月2日第26号、6月8日第27号、9月1日第28号)

文 苑

诗录一

登泰山作  柳诒徵

九月二十四日同织春陈八石军仲懋客归江西  王 浩

自灵隐登韬光  邵祖平

除夕怀瘦弟  王 易

北雁荡  胡先骕

宿外家感赋  柳诒徵

仲通归自美由沪往燕道出金陵聚语半日怅然赋此  胡先骕

岁暮奉怀然父兼呈简盦  胡先骕

隔舍与忏盫  胡先骕

诗录二

庚子之乱曾刚父比部携眷辟于平谷其友林君实夫偕往予

亦丐装后至相处月余曾林俱作者时有唱和予亦奉答五律  张 铣

(校:正文作“刚甫”)

感秋八首  陈 涛

新秋杂咏  陈 涛

秋日从家君渡江登玉峰护国寺诗十六首  吴芳吉

词录

一萼红  周岸登

名家小说

钮康氏家传(The Newcomes)  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著 泾阳吴 宓译

第三回 青鸟传书金钱骨肉 白头话旧风雨沧桑

杂 缀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  胡先骕

书 评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刘伯明

本期卷首所刊《学衡》杂志简章为吴宓撰写。全文如下:

(一)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二)体裁及办法:(甲)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而后来学者,得有研究之津梁,探索之正轨,不至望洋兴叹,劳而无功,或盲肆攻击,专图毁弃,而自以为得也。(乙)本杂志于西学则主博极群书,深窥底奥,然后明白辨析,审慎取择,庶使吾国学子,潜心研究,兼收并览,不至道听途说,呼号标榜,陷于一偏而昧于大体也。(丙)本杂志行文则力求明畅雅洁,既不敢堆积饾饤,古字连篇,甘为学究,尤不敢故尚奇诡,妄矜创造。总期以吾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既达且雅,以见文字之效用,实系于作者之才力。苟能运用得宜,则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三)组织:本杂志由散在各地之同志若干人,担任撰述。文字各由作者个人负责,与所任事之学校及隶属之团体,毫无关系。

(四)投稿:本杂志于投稿者,极为欢迎。投稿祈径寄南京鼓楼北二条巷二十四号《学衡》杂志社收。不登之稿,定即退还,但采登之稿,暂无报酬。

(五)印刷发行:本杂志由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每月一册,阳历朔日出版,每册二角五分。凡欲购本杂志或望登广告者,径与中华书局总分局接洽可也。

附:本杂志职员表 总编辑兼干事吴宓,撰述员人多不具录。

自本期始,《学衡》杂志简章中署“总编辑兼干事吴宓”。

本期作者景昌极(1903—1982),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此时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学生,师从柳诒徵,后在支那内学院学习半年。著《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等。他对吴宓来说是后生可畏。吴宓想写一部《道德哲学》却未成,于是他在1936年所写的《介绍与自白》中,特向读者推荐《学衡》同人景昌极的《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

陈涛(1866—1923),字伯澜,号迹陶,陕西三原人,吴宓的姑父。1889年乙丑科举人,康有为门人,参与“公车上书”,请求变法维新。他为吴宓取名陀曼,吴宓早期的诗作多受他的影响。吴宓说自己作诗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是陈涛,另一位是黄节。陈涛著有《审安斋诗集》、《审安斋遗稿》。

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号白屋吴生,四川江津人。吴宓清华学校读书时同学、好友,此时为湖南长沙明德学校教师。著有《白屋吴生诗稿》等。为生活所迫,吴芳吉颠沛流离了大半个中国,中年累死在家乡。

周岸登(1872—1942),字癸叔、道援,号二窗词客,四川威远人。著有《蜀雅》、《梦碧簃曲稿》等。

4日,胡适向司徒雷登、刘廷芳推荐周作人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周作人在回忆录中说这事给胡适的“白话新文学开辟一个新领土”。

30日,北京大学法学系学生、《晨报》记者费觉天在《晨报》副刊发表《请问〈学衡〉记者》。

胡适本月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断言:“《学衡》的议论,大概是反对文学革命的尾声了。我可以大胆说,文学革命已过了讨论的时期,反对党已破产了。从此以后,完全是新文学的创造时期。”

本月,南京高师文学研究会与哲学研究会创办的《文哲学报》创刊发行第一期。

4月

1日,《学衡》杂志第4期出版发行。

目录如下:

插 画

英国十九世纪二大小说家像 参见《学衡》第一期钮康氏家传译序

其一 迭更司Charles Dickens

其二 沙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通 论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  梅光迪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胡先骕

论戏曲与社会改良  华桂馨

论新文化运动  吴 宓

(校:正文有说明节录自《留美学生季报》)

述 学

选举阐微  柳诒徵

文 苑

文 录

送梅君光迪归康桥序  汪懋祖

诗录一

岁寒休暇  王 易

庚申夏六月游天台作  胡先骕

印佛自都以书讯近状寄此答之俾知故人

襟怀澹落生事殊不寂寞非有意招隐也  胡先骕

坐曹得句示内子  王 浩

庸盫约游万寿山饮于三贝子花园即席赋此  王 浩

腊日诗庐招饮新居归灯赋简  王 浩

金陵秋望  邵祖平

春日三绝句  邵祖平

诗录二

圆明园遗石歌  柳诒徵

颐和园诗  张鹏一

清华园词  吴 宓

石鼓歌  吴 宓

南岳诗  吴芳吉

词 录

台城路(重过金陵)  周岸登

高阳台(过达官故居感赋)  王 易

名家小说

钮康氏家传(The Newcomes)  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著 泾阳吴 宓译

第四回 陋室德馨英雄训子 谈言微中壮士衡文

杂 缀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  胡先骕

书 评

评胡氏《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缪凤林

评赵尧生《香宋词》  胡先骕

本期作者汪懋祖,字典存,号影潭,江苏苏州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来与吴宓为清华学校同事,交往颇好。曾任苏州中学校长。

15日,胡适在日记中记有:“读王国维先生译的法国伯希和一文,为他加上标点。此文甚好。”

23日,周作人在《晨报》发表《思想界的倾向》,批评《学衡》杂志。

24日,金毓黻(静庵,1887—1962)在《静晤室日记》中记有:“阅《学衡》杂志。此志以梅光迪、胡先骕二君为主干,所著之文皆抨击新文化运动之失当,偏激失中之谈,触处皆是。所谓齐固失之,楚亦未必得也。”

29日,《时事新报·学灯》刊出梦华《评〈学衡〉》。梦华即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学生胡梦华。

本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学生组织“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成立。在标明本年七月出版,实际为八月出版的第二期《文哲学报》中,有两张照片的插图:“文学研究会摄影 十一年四月”、“哲学研究会摄影 十一年四月”。

两个研究会创办有《文哲学报》,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文哲学报》原计划为季刊,但实际上每年只出版两期。主要作者有景昌极、钱堃新、缪凤林、王恩洋、陈锺凡、徐景铨、刘文翮、范希曾、王焕镳、陈训慈、欧阳竟无、梅光迪、姜子润、柳翼谋、张君劢、梁任公、陈钧、张志超、卢于道、胡翼成、徐昂、赵祥瑗、陈去病、胡士莹、邵祖平、陆维昭(惟钊)、邵森、袁鹏程、吴梅、谢焕文等。“文苑”栏目的“诗录”、“词录”与《学衡》一样都是旧体诗词。由于吴梅的缘故,多了一个“曲录”。“小说”栏目主要是翻译外国的短篇小说。

5月

1日,《学衡》杂志第5期出版发行。

目录如下:

插 画

泰西名画其三 Raphael “La Disputà” 附说明

泰西名画其四 Leonardo Da Vinci “The Last Supper” 附说明

通 论

杜威论中国思想  刘伯明

平等真诠  萧纯锦

述 学

顾氏学述  柳诒徵

(附:陈第《毛诗古音考序》)

刘知几与章实斋之史学  张其昀

柏拉图语录之二 克利陀篇Crito  景昌极译

文 苑

诗录一

西山道中二首  蔡可权

公园晓望  王 浩

自松阳县至岱头  胡先骕

朝发白岩  胡先骕

高亭投宿周处士霁光家  胡先骕

招方子  杨增荦

大梅寺  杨增荦

四叔父蜕存诗稿  熊家璧

与镜湖證刚清话  蔡可权

小窗雨霁  蔡可权

中 秋  杨赫坤

二月哭仲兄再湘生忌  王 浩

东天目  胡先骕

西天目  胡先骕

开岁二日同人游扫叶楼  邵祖平

江南春日  邵祖平

示 内  王 浩

诗录二

秋怀(八首)  丘逢甲

秋兴次张六士韵(八首)  丘逢甲

乙未偶题(四首)  丘逢甲

城西纪游八十韵  柳诒徵

词 录

台城路  王 易

鹧鸪天  刘永济

本期作者张其昀(1900—1985),字晓峰,浙江鄞县人。此时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学生,师从柳诒徵,长于历史地理学。抗战胜利后一度出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以后,曾任迁台的国民党政府宣传部长、教育部长,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他是《学衡》杂志文化精神的实践者和继承人。

杨增荦(1860—1933),字昀谷,一字封炎,号倓堪、寅寮,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清末诗人。著有《倓堪杂录》、《寅寮睡谱》、《杨昀谷先生遗诗》等。

12日,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1期上发表《文学界的反动运动》,批评《学衡》的文学主张。

14日,在新出刊的《努力》周报第二号上有蔡元培、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陶行知、王伯秋、梁漱溟、李大钊、陶孟和、朱经农、张慰慈、高一涵、徐宝璜、王征、丁文江、胡适16人领衔签名的《我们的政治主张》。

本月,《史地学报》第3期出版发行。

目录如下:

(校:正文前有“编辑要则——旨趣及门类”、“本学报启事一”、“本学报启事二”、“本学报启事三”、“本学报编辑启事一”、“本学报编辑启事二”、“本学报编辑启事三”)

插 图

北极阁全景

古钟 鼎四种

欧战军盔与炮弹

评 论

清史感言  陈训慈

通 论

世界今日之重大问题  张其昀译

(校:正文作者、译者为“美国地学会会长鲍曼Isaiah Bowman博士原著 张其昀译”)

钦天山重建观象台议  柳翼谋教授

史地教学

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  陆维昭

(校:正文作者为“陆惟昭”)

历史教学之设备问题及其解决之方法  徐则陵教授

研 究

蜀汉开辟南蛮考(未完)  束世澂

朝鲜亡国之原因及其能否复兴之推测(未完)  向 达

李考格(Lycurgus)之法制  黄应欢

波罗的三国述概  仇良虎

(校:正文作者、译者为“美国鲍蒙Bowman著 仇良虎译”)

世界气候分区法  王学素

车战之制之起源及其变迁(未完)  王玉章

周幽王时国家社会概况(续完)  诸葛麒

唐虞夏商祭祀考(未完)  全文晟

古书新评

读史通与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张其昀

(校:正文前面有说明“此篇系转载《学术》第五期 编者识 《刘知几与章实斋之史学》” 《学术》为《学衡》之误)

杂 缀

三月份恒星之概说  陆鸿图

南洋风土情形  曾膺联先生讲 吴文照记

(校:正文作者为“曾膺联先生演讲 吴文照记”)

日本之海上政策与殖民政策  胡焕庸

(校:正文作者为“胡焕庸译述”)

美人研究中国史之倡导  陈训慈译

(校:正文作者、译者为“美国拉多黎教授著 陈训慈译”)

世界新闻

甲 爱尔兰问题  徐则陵先生讲 仇良虎记

  八年来鲁案交涉之经过(转载)

乙 地理新材料

丙 一月至三月国外大事记  向 达

气象报告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气象报告  竺可桢教授

去秋江浙滨海之两台风  竺可桢教授

书报绍介

欧战后世界各国新形势  竺可桢教授

(校:正文作者为“竺可桢述教授述”)

地学书绍介六则  张其昀译

(校:正文作者为“张其昀”)

史学书绍介四则  陈训慈译

史地界消息

史学界消息

地学界消息

调 查

地学考察报告——汤山  郑鹤声

[校:正文题目为“地学考察报告(汤山、燕子矶、紫金山之旅行考察) 郑鹤声”]

选 录

近世之地理观念  英国洛斯裴教授讲 龚登朝记

(校:正文作者、译者为“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洛斯裴Rosby讲 龚登朝记”)

书报目录

中欧交通史目录  陈衡哲编

会 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简章

史地研究会第六届纪事(上)

[校:正文题目为“史地研究会第五届纪事(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