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译者序

林肯传 作者:[美] 戴尔·卡耐基 著;张幼平 译


译者序

戴尔·卡耐基的《林肯传》(TheUnknownLincoln)是林肯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不过,对于以《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等励志图书蜚声世界的卡耐基,中国读者更多地熟悉他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头衔,而不太知晓他在传记领域的成就——当然,这与卡耐基只写过这唯一的一部传记不无关系。

1888年,戴尔·卡耐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与林肯年轻时生活的伊利诺伊州毗邻),此时距林肯去世已有23年。而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大约与林肯的时代相隔60年了。此时,有关林肯的各种传记和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卡耐基在伦敦阅读到了由爱尔兰人所撰写的有关林肯的文章,他意外地发现自己与其他美国同胞头脑中的那些林肯生平事迹,只是人所共知的,此外仍有许多他们不了解的。他认为“很有必要写一部简短的传记,简洁地介绍林肯生涯最有趣的故事”,于是他阅读了大量图书资料、采访见证人并亲自到林肯的行迹地体验生活,得到了关于林肯总统生平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材料。

正是卡耐基的这个出发点,注定了这不是一本一般的传记,它并非要完整记叙林肯生平大事。书中林肯给人的印象是善良、坚忍、忧郁、压抑、邋遢、粗鲁,有自杀倾向、两次遭遇丧子之痛、承受婚姻折磨、战争中一败再败……这与我们一般人心中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有作为”“解放黑奴”等光鲜形象很不一样。

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林肯,21岁时随全家迁到伊利诺伊州,并且从这里走向政坛。同样与伊利诺伊州有缘的奥巴马总统,将林肯当作精神偶像,2009年1月参加就职典礼时特意追随林肯足迹进行了总统巡游,以向这位伟大的前辈致敬。同年2月,奥巴马参加纪念林肯诞辰200周年活动时发表演讲说,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的确,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开启了黑人取得与白人平等人权的进程,没有林肯,很难有奥巴马的今天。签署《解放奴隶宣言》无疑是林肯的主要成就之一。但是,让人觉得意外甚至有趣的是,南方分裂政权挑起战争后,林肯宣布应战,但其动机并不是要解放黑奴,而仅仅是要阻止联邦分裂。林肯曾致信《纽约论坛报》主笔格里莱:“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林肯的内心是反对奴隶制的,但个人情感并不能代替政策,他的政治主张是保护联邦,而不是要摧毁奴隶制度。

曹德谦先生在《美国的108》一书中说:“如果说华盛顿的标记是他的高尚品德的话,那么,林肯的标记就是他那无与伦比的人道主义精神。”黑人领袖道格拉斯说:“尽管亚伯拉罕·林肯集伟大、明智和雄辩于一身,他还是不会以伟大的亚伯拉罕、明智的亚伯拉罕或雄辩的亚伯拉罕传于后世,他将以诚实的亚伯拉罕传于后世。”无论是失意时还是得意时,无论是对待普通人还是对待敌人,林肯始终是忠厚诚实、富于同情心的,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可以说,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君子。

做律师时,林肯的收入并不高。有一次,他只花了15分钟就打赢了一场官司,避免了一个骗子非法占有一个精神失常的女孩的1万美元的财产。一个小时后,他的合伙律师沃德·拉蒙来跟他分配250美元的律师费,遭到了林肯的严厉谴责。拉蒙争辩说律师费是事先谈好的,而且女孩的哥哥也愿意支付这笔费用。“也许是这样的,可是我不愿意。”林肯反驳道,“钱是从这位可怜的疯女孩口袋里掏出来的,我宁愿挨饿也不愿以这种方式诈取她的钱财。你至少要退回一半,否则我的那一部分我将分文不收。”林肯表示,自己的很多当事人跟自己一样,也很穷,所以不忍心收费太高。

林肯任总统时,军队中开小差的人很多,当地司令往往判以死刑,而罪人家属就去向林肯求情,并十之八九能获得林肯的赦免。手下将军们对此很不满意,林肯回答说:“如果我错误地赦免一个人,这诚然是不好的,但我毕竟可以重新把这个人召来,补上一枪。相反,如果我错误地枪毙一个人,我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有一次,一个女孩给林肯寄来了一封信。她说:“长期担心、犹豫不决,我还是决定给你写这封信,跟你说说我的烦恼。”原来和她订婚几年的未婚夫参军之后,曾获准回家参加选举。他们当时对婚姻不太认真,过于随意。现在“你若不大发慈悲,给他批假回家跟我完婚,我们就成了非法夫妇……我祈求上帝,希望你不要轻蔑我,不要置之不理”。读完这封信,林肯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看着窗外,泪水模糊了双眼。于是,他拿起笔在信尾批示战事部长斯坦顿:“无论如何,把他送回她身边。”

对普通人,林肯寄予同情。对敌人,林肯也同样心怀慈悲。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当被问到如何处置南方伪政权美利坚联盟国的总统杰弗逊·戴维斯时,林肯说,如果戴维斯自己跑掉,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如果我们逮住了他,而我又把他放走,那么大家会谴责我的。林肯的意思是不会去追究戴维斯的罪责。遗憾的是林肯说完这番话没多久,便遇刺身亡。正在逃亡路上的戴维斯听闻林肯死讯,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叹息道:“我们在敌人的宫廷中少了一位朋友。”从林肯的敌人口中说出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林肯人道主义的最好评价。

在对待亲情方面,虽然记载不多,但是从几个细节中可见一斑。

年轻时,林肯经常在干活的时候给大伙儿讲笑话,雇主为此指责林肯耽误活计,林肯的父亲警告了林肯,但林肯似乎没什么改变。一次,林肯的父亲当着众人的面狠狠扇了林肯一耳光,林肯摔倒在地,眼含泪花,默不作声。但父子间从此产生了终生未消弭的隔阂。林肯在父亲的晚年给了他经济上的帮助,可在1851年父亲卧床病危时,林肯并没有去探望他。他说:“如果这个时候见面,恐怕会不愉快,甚至很痛苦。”

林肯对待父亲似乎有点过头,但他与继母却相处得很好。他常常认为它的成就有一部分是受了他继母的身教。他的继母曾经拥有一个藏书室,里面藏有五册书——《圣经》《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天路历程》和《水手辛巴德》,林肯将这些书视为无价之宝。小时候,因为贫穷买不起算术书,林肯只好借来一本,用信纸大小的纸抄下来,然后用线缝在一起,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后来,林肯的继母一直保存着林肯自制的部分算术书。林肯成年后,时而去看望住在离斯普林菲尔德70英里之外的继母。但是由于玛丽·托德的反对,林肯没有将继母接到身边。在离开伊利诺斯州赴任总统前,林肯去和继母告别,他仍旧叫她“妈妈”,继母紧紧地抱住林肯抽泣着说:“亚拉伯罕,我不希望你当总统,不愿你当选。我的直觉告诉我你会出事,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只能在天堂重逢了。”从这样简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林肯与继母之间深厚的感情。

林肯是个非常幽默的人,本书中时有体现。南北战争爆发后,北方军一直缺乏将才,林肯先后委任过麦克莱伦、伯恩赛德、胡克、米德等几位将领,但是这些人都有些令人失望。最后,林肯终于找到了一位他真正需要的将军——格兰特少将。但有人向林肯控告格兰特有酗酒的毛病,称此人不宜重用。林肯问道:“请问你们知道格兰特将军喝的酒是什么牌子?”此人答道:“不知道。”林肯说:“很遗憾,如果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牌子,我将购置这种酒,分发给各战场司令,以便让他们喝了可以打胜仗。”

最后,不得不说说林肯的家庭和婚姻,以免读者朋友看完本书后,对林肯及其妻子产生偏见。

林肯夫妇一共育有四个儿子,但令人痛心的是,除长子罗伯特外其余三个儿子均未及成年便病逝。这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无疑都是最大的悲剧。但是卡耐基似乎不这么看,他毫不客气地说:“林肯一生最大的悲剧不是遭到暗杀,而是娶了玛丽。因为当布斯开枪的时候,林肯不知道什么东西击中了他。可23年来,他几乎日日夜夜都在吞下赫尔顿所谓的‘不幸的婚姻种下的苦果’。”

在本书中,卡耐基花了不少笔墨在玛丽·托德身上。在他笔下,玛丽·托德是个脾气暴躁、虚荣心强的醋坛子般的泼妇,是她把林肯拖入了一场婚姻悲剧,致使他终生郁郁寡欢。受相关传记的影响,有人甚至说林肯“死于怕老婆”,“真不明白林肯到底伟大在哪里?”

客观地说,除了林肯与安·拉特利奇短暂的甜蜜的爱情、偶尔穿插着的林肯的幽默、善良,这部传记中的林肯大多数时候似乎都处于抑郁、失败、逃避中。但是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即卡耐基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他的出发点——写一写林肯生平中鲜为人知的事迹。也就是说,通过这本传记我们只是看到林肯的某些侧面。但是,仅仅是因为卡耐基写作出发点使我们对林肯夫妇产生不一样的印象吗?或许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被“妖魔化”了的玛丽·托德,有人寄予了同情,并为其翻案。谢小军在《林肯夫人的悲悯一生》(载于2003年第4期《世界文化》)一文中提出,一些有关林肯的传记往往把玛丽描述成一个恶妻,似乎林肯一生都在忍受她的折磨,这其实是不公正的。该文作者认为原因主要出在林肯的好友赫尔顿身上,赫尔顿是林肯的合伙律师,也是林肯的挚友,他终生崇敬林肯,但与玛丽的关系不太融洽。林肯逝世后,赫尔顿写了一本关于林肯的传记,在书中他把玛丽描写成了一个泼妇并声称玛丽不是林肯真正爱的女人。赫尔顿是林肯身边较亲近的人之一,他的评论对后世影响比较大,容易让人相信。

谢小军认为,玛丽和林肯的婚姻是幸福的,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自结识玛丽后,林肯便被她磁石般的魅力吸引住了,她是第一个走进他生活圈子里泼辣而有才华的女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和朗诵诗,在一起谈论政治问题,但大多时侯是玛丽在高谈阔论,每当玛丽侃侃而谈时,林肯总是不发一言,饱含热情地默默注视着她,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吸引着他。

玛丽·托德家族显赫,林肯则出身卑微,两个人恋爱时,玛丽大约23岁,林肯比玛丽大9岁。无论家庭背景还是林肯此时的成就,两个人并不相配,但玛丽似乎没有介意这些,她居然看出了林肯有当总统的潜质。她经常对外人宣称自己要当总统夫人,并因此遭到别人的嘲讽。事实证明,玛丽的眼力和预见力是近乎神奇的。玛丽的占有欲非常强,一旦有别的女人与林肯接触,玛丽就会醋意十足,甚至做出极为无礼的举动。玛丽希望对林肯的毛病进行改造,比如他的邋遢、不修边幅、粗心、不那么讲礼节,但林肯似乎不为所动。作为一个显赫家族中的女子,一个要强的女人,玛丽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只是,在卡耐基笔下,玛丽身上的问题被集中起来凸显放大了。

造成玛丽负面形象的原因追究到这里,似乎已经足够了。但颇有意思的是,有人对卡耐基创作本书时的深层心理背景进行了挖掘。

卡耐基出生于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因演讲知名后,在瑞士遇到了一位名叫洛莉塔的法国贵族女子,两人因异域气质相吸引,不久便结婚了。但是,婚后不久卡耐基就隐约感到了这场婚姻的危机。卡耐基原本很欣赏洛莉塔的贵族气质,可她自视为贵族,经常嘲讽卡耐基的各种行为。在花钱方面,洛莉塔无计划、无节制。她爱喝酒,如果卡耐基不能陪她一起去,她就会喝得大醉,回来后辱骂卡耐基并摔打东西。洛莉塔跟卡耐基来到美国后,诸多的失望让她内心狂乱了,她经常借着酒疯和卡耐基打架。洛莉塔的脾气似乎越变越坏,卡耐基渐渐感到无法忍受。

在这种背景下,偶然一次了解到林肯的婚姻生活,让他发现自己和林肯竟是如此相似。于是他注入自己所有的热忱和精力来完成这本书,他要借林肯和玛丽的不幸婚姻来表达自己对婚姻的厌倦和怨恨。卡耐基用相当多的笔墨细腻地描述了玛丽的悍妇作风,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他本人对洛莉塔的印象。

卡耐基在本书中确实多次引用了赫尔顿书中的文字,其所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写作之时自身的婚姻状态,毫无疑问也会影响他对传主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上述交代,读者们应该会对林肯夫妇有更多客观的判断。

卡耐基《林肯传》的中译本不少,有早年的也有近些年的,有些译本不完整,比如不加任何说明便直接去除了林肯葬礼之后的部分,并且多有漏译。实际上,卡耐基安排了谋杀者的逃亡及去向传闻、林肯遗孀的凄苦生活等部分,自有他的想法。认为传主已经去世,后面与他非直接相关的事情就不必再写,这未必妥当。

本书根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英文原版《林肯传》(The UnknownLincoln)译出,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任何省略删减,是一部完整的译本。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正文前附加了一张美国本土各州区位示意图,书末附录了林肯生平大事年表。但是书中必定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敬请读者海涵。

译者

2015年10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