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嘉兴神童

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传 作者:付婷婷 著


第一章 嘉兴神童

1、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1年10月23日,陈省身生于江南水乡嘉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陈宝桢,字廉青,是一位读书人,15岁中秀才,熟读孔孟之道,故以《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给儿子取名。又因陈省身出生那年是辛亥年,故号“辛生”。

陈宝桢是一位谦恭自守而又思想开通的人,虽是清末秀才,饱读四书五经,可他勇于叛逆朝廷,勇敢地剪掉了辫子,走上开明之路。陈省身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也得益于父亲对他的启蒙教育。他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拼命读书,好学上进。15岁那年,他考取了南开大学理学院本科,使嘉兴出了“一门双十五”的家庭,一时传为佳话。

陈省身的母亲韩梅则是商人的女儿。外祖父白手起家,在嘉兴有好几家铺子,虽家境殷实,而韩梅却始终朴实无华、勤俭持家。陈省身一生淡泊名利,不追逐浮华富贵,想必是受母亲的影响。

陈省身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的。那里人灵地杰,景色宜人。受秀丽山水之熏陶,他自幼聪慧过人,有“小神童”之称。他虽然出生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但聪颖活泼的他,童年生活仍伴随着无穷的快乐。他在晚年回忆时也说:“我从小没有吃多少苦。”许多年过去了,陈省身仍没有忘记故乡给他带来的美好回忆。他记得,小时候的家在人民路上,房子是木结构的。背面的窗外有一条小河,那时还通船。他自己喜欢趴在窗台上,看两面对驶过来而互不相让的船主们吵架。在祖母的臭卤坛子里,可以浸出许多美味的小菜来。那时有杭鳊鱼烧毛豆特别好吃,还有咸肉和鲜肉炖春笋,俗称“醃笃鲜”的,鲜得眉毛都可以掉了。

陈省身儿时与祖母的合影

陈省身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与母亲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和母亲非常疼爱他,怕进私塾不安全,就把他留在了家里,由祖母唐氏和小姑母教他识字、学算术。陈省身从小聪颖好动,喜欢把家里的书搬来搬去,还经常在家里的门窗及楼板上写上字,画上画。有时被母亲看到,就免不了被凶上几句。可每次祖母都袒护说:“小孩子刚开始学写字和画画,要多去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去创作,识别好与坏,这样才有出息。”每当这时,陈省身就会吐吐舌头,对母亲做个鬼脸,结果惹得大家哑然失笑,母亲也只好不再责怪他了。

祖母的宠爱给了陈省身自由成长的无穷空间,他可以任由自己的纸和笔在桌上写字、画画,独立思考、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也由此而养成。他从小就兴趣广泛,而且喜爱博览群书,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使他后来不仅在数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

那时候,老祖母拜佛、念经,陈省身也跟着学。他跟祖母到觉海寺烧香拜佛时,已经能念《弥陀经》《金刚经》了。这么长的经文被一个小孩子背诵出来,连寺里的和尚都连连惊叹,摸着他的头,称他为“小神童”。

陈省身的父亲对年幼儿子的管教则即严厉又得法。那时,他虽不常在陈省身身边,但每次回家都着重强调,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父亲要求他每天按时起床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不容马虎,衣帽、鞋袜、书包一定要放到该放的位置上。做事情要有条理,有规矩,不能乱来。这些教导对陈省身后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养成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作风,有重要的影响。

陈省身对数学的钟爱也得益于父亲对他的启蒙教育。有一次,父亲回家过年,给他买来了一套《笔算数学》上、中、下三册,并教给他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父亲每次给他讲课时,他都会用手托着小脸认真地听。

他兴奋地问父亲:“这书是谁写的啊?将来我也要写书!”

父亲告诉他:“这书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和一位中国叔叔邹立文合编的,是最新的数学教科书,有+、-、×、÷这些全世界通用的计算符号,你要好好学习。”

陈省身5岁时与父亲的合影

陈省身听后重重地点了点头。从那时起,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十分着迷。他借助识得的一些文字,又听了父亲的一些解释后,居然能大致读懂了这本书,并尝试做了其中的一些题目。父亲走后,他又把那套《笔算数学》搬出来,在祖母和小姑母的指导下,很快读完了三册书,开始做练习题。当父亲第二次回家时,陈省身已做完了全部练习题,经父亲检查,竟全部做对了。那时候的他,已经对数学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觉得数学既有趣又容易。后来,他提出“数学是有趣的”论点,与他童年时的兴趣不无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