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莲初开

幸福成长:心若绽放,清风自来 作者:李黛


心莲初开

真心无尘

自在无间

于红尘中修行

重在对境无心、遇事不染

修禅:真心无尘

其实,那些觉悟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就如自然宇宙的哲学一样,只是被圣贤发现而已,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虚空中的真理,你若与它相合,它便为你所用。不管任何时空的作家或思想家,不过是假借这个有情之身宣讲宇宙的自然规律而已。

真我非我

独自静默时,唯有心语,与真我面对,如坐镜前。

此时,与灵魂交语:我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人类对自我之思索从未间断,我亦不能免俗。

其实,我之身体非我,我之思想非我,我之色、声、香、味、触、法皆非我。

我究竟藏于何处?或于骨骼血脉中,或于五脏六腑中?那都只是肉身的表象,并非真我。

我究竟是何物?其实,我乃世间之称谓,人之肉身由地、火、水、风构成,地乃骨骼,火乃体温,水乃血脉,风乃人之呼吸,它们组成了人,但它只是人之躯壳,并非我。

人在无常的变化中,思想在变,肉身也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衰老,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也非今日之我,所以如果渴望永恒不变,渴望永远美丽,就会痛苦。

因为世间万物唯有无常是永恒的,所有的渴爱都会产生执著,执著就会苦。

但世间之人,却每日在为这个不存在的“我”而痛苦,在为这世间来去无踪的名利物欲而痛苦。

我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存在?我为什么忙碌不休?为什么得到很多,却依然不快乐?

我生存的价值是什么?为自己,为家人,为活着?还是有某种特殊的使命而存在?

我们常常将得不到健康的我视为苦命的我;将得不到幸福的我视为不幸的我;将侥幸赢得某个职位的我视为幸运的我;将终于功成名就的我视为成功的我。世间之芸芸众生,有的在痛苦中挣扎,有的在暂时的成功中忘乎所以;有的光鲜亮丽,却败絮其中;有的表面上快乐,内心却异常纠结;有的看起来无比智慧,内里却茫然无知。当我们,一日不停下为虚无飘渺的外物追逐的步履,我们就一日不会得到真正的清安。只因陷于物欲,红尘中的心早已被蒙蔽,看不到真实自我的需要。太多数时候,我们欲壑难填,我们因得不到而纠结,又因得到也不过如此而失落。

这个“我”胃口极大,永远得不到满足。

即使暂时得到瞬间满足,依然很快为另一个达不到的新目标而痛苦不堪。

这就是所谓的“我”,永远不知满足,永远不知幸福的真谛在哪里。

因为“我”永远都在寻找外在的满足感,寻找物欲上的快感,寻找所谓的爱情真谛,寻找所谓的终极幸福,却不知真正的快乐就在我们心里,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回归内心,找到心底那个无尘的真我,找到我们本具的慈悲心,才能真正地得到圆满自在的快乐与满足。

每天不急不缓地生活,细微体察每个当下,你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吗?如果心中还有妄想,还有欲望在挣扎,就不会全然地放下,就不会全然地快乐。因为每个妄想与欲望都会让我们焦虑不安,让我们生出攀比心,生出得不到与不满足的失望,这样,你的心全然被失望与焦虑占据,快乐便毫无生存空间。真正的放下是不执著,不再被其所拘,成为欲望的奴隶,即使拥有世间所有的财富和幸福,你都不执著于它,拥有时坦然,失去时淡然,这便是一种境界。

真名非我

某日,一出版社向我求购新书之电子版权,最后谈及确认身份之事,因我出版书从未用过真名,简介中也从未透露。于是对方就身份很难确认之事很是为难,提议我到版权局开个证明文件,当时我无奈一笑置之。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何谓真我?何谓真实身份?你我皆是宇宙中一粒极微小之尘埃而已。如我之笔名,是李黛么?那只是我写作之时暂用名,我所用之笔名不只一个,即使有千万读者认识它,那也不能代表真我,这种暂时之虚名亦非恒定不变,因而为它烦恼,为它欣喜,终究亦归于虚无。或许它唯一的意义是,它传播之思想有多少人受益,有多少人在多年后还能记得你书中传播的思想,还能被你的文字感动,这是唯一之意义。

于我名字不过是一符号尔,别人唤我李黛,唤我若水或了尘,都只是名,而非真我。

于更亲密之人,可能还会唤我小名、爱称,那亦非真我。

世间之名均是暂时之假名,随时可更换。据说,“名”起始于氏族社会。《说文》中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便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之由来。

世间之名正是如此,不过是便于相认的代号,并非真我之身份。

故而,所谓的“姓名”身份,并非真能证明我之真身,我是谁?无人知晓。

护照,身份证,户口簿,能证明我之真身么?非也。

那上面只不过有我的地址、名字而已,世间造假者比比皆是,身份亦能造假。

可见,它们并非“我”之真身。

那名片能证明我之真身么?那上面不过只有我的职位、公司名字,想印多少,即刻便能如愿,造假更容易。真真假假,谁真谁假?名利财色,来来去去,皆是云烟。

而为此虚名,有花巨资作大广告者,有腆着老脸造绯闻者,有为一夜爆红而甘愿裸奔者。

世间之人蝇营狗苟,不知廉耻者有之,不知其害者更有之。为名利奔波忙碌,美其名曰为梦想而血拼,实则受欲望之驱使,早沦为欲望之奴隶而不自知。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世之人被欲望所驱,不为名即为利,当然更渴望名利双收。

名为何物?即声誉、名誉、名声。被大家所熟知的人叫名人。

若说“名”乃浮云,有人会嗤之以鼻,会笑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的确,如今娱乐媒体盛行选秀,盛行山鸡变凤凰,盛行草根变名人的把戏。

似乎全民娱乐的重心都在打造所谓的一夜成“名”,百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当争名夺利的选秀节目充斥各路媒体时,其负面的引导示范作用是无比强大的。这让无数青年学子从小即树立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成名要趁早,学习优秀与否无关紧要,关键是有一技之长。

奇技淫巧,当所有人都在注重培养技能时,有多少人关注心灵的成长?

圣者说,得人身不易,这辈子我们的功课就只为追名逐利么?

其实,你见过娱乐圈真正的艺坛常青树么?历史上你见过盛名不衰的人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红遍天下,明日一个丑闻便让你大跌眼镜。

今日一夜成名,没几年便销声匿迹者也比比皆是。

你见过永远的千万富翁,见过不死的亿万富翁么?

若说以浮云比喻名利最为恰当不过,今日来,明日去,今日欢笑,明日黯然。

可见,如此浮名如风、雷、雨、电,来去无踪,名利于己终归会化作虚无。

百年后,你带走的有哪些?不过是一具冰冷的躯壳而已,死亡于凡人和名人皆是公平的。

多年前,我亦用过“东方古韵”的名字在某文学网站写作,也曾得到无数读者追捧,但那又如何?那些高达十几万的点击很快成为明日黄花,瞬间成为迷幻泡影,你若迷恋它就是愚痴。喧嚣之名声并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解脱与快乐,真正的快乐是自己的文字表达了什么,让多少人受益,让多少人在多年后还能记起?否则不过就是昙花一现而已,或者为文坛制造了更多负能量的文字垃圾,造作无数的恶业因果。

鄙人笔耕多年,多年前也曾被某人无礼要求冠上某人之名发表文章,或在小说后面加上某人之名,心里颇觉好笑,一个人的思想不是冠以何种名字就是它的作品,当你将它付诸文字时,它是与天地同在,与宇宙相连接的,是不是你的作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虚空中无数神圣的生命知道。所以,可以欺骗自己,却不能欺世盗名。

当然,实际上那些觉悟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就如自然宇宙的哲学一样,只是被圣贤发现而已,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虚空中的真理,你若与它相合,它便为你所用。不管任何时空的作家或思想家,不过是假借这个有情之身宣讲宇宙的自然规律而已。所以,真正的作家,并非在书写普通的文字,而是一种思想的布道者。如果没有使命之心,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觉者。

随顺无常

坐在时光里,我们都不能避免无常,总有一天会老去,死去。

生命就那么长,但它的深度与广度却是无限的,你是选择走在短暂的生命里虚度每分每秒,还是在无限的深度与广博中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上天赐予的灵性,为自然万物为世界增添一份慈悲和大爱?

你的心走在哪个空间,你所感知的世界将全然不同。

这世间最珍贵的是我们的心,世间万物皆由心生。

每个人,无论贵贱,最初都具有一颗无染的真心,真心本无尘。

不管他是贵族抑或贫民,不管他是乞丐抑或千万富翁,真心的本性都无二别。

所谓的尘,是在我们出生后,慢慢被生活及物欲所浸染,财色名利,每一样的贪著,都是欲望,故而贪欲不除,烦恼不尽,因为它们的本性就是无常和痛苦。

而唯有最终的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安宁,当然很多人会说,我根本就未得到,如何放下?

当你执著于得到与得不到的痛苦时,真正拥有的已经离你远去,成功已被你抛在脑后。

当你因执著于得到某个目标而忽略身边的景,忽略身边的人,也会因此忽略来点化你的贵人。

最近我发现,许多学儒释道传统文化之人喜欢攀缘,特别是见到面善的人总爱执著于“我们前世是什么关系”。其实,不管是否真有来世,我们今生所遇见的人或遭遇的事都与造作的前因有关;但是我们却也往往忽略了每个当下都在造作因果,前一秒的因,决定了下一秒的果;今天的因,决定了明天的果,所以虔诚修行之人不要太执著于前世或来生,更应关注与珍惜每个当下。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前世已然过去,来生还未到来,不管前世是何关系,在你身边的人才是最应当珍惜的。

这辈子,能够相遇的人都是有缘人,即使他在不断地折磨你,他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你。这一生,与你一见钟情的人,就是你最大的债主。因为生命里每个遇见,都是还债与索债前因与后果的关系。所以不要委屈,缘来,接受,并用诚心将它化解成顺缘。

因为,修行的今生只为了因了缘了凡尘。

一般来说,当你遇对了人,遇到了那个唯一与你灵魂契合的人,生命会全然地打开,心会变得无比柔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哭泣,很容易回首往事。你会变得很敏感,看见一朵花开会开心,看见一滴雨露心也会绽放。你遇对了那个生命里唯一的人了吗?有些人可能一生也遇不到,有些人遇见却又错过,有些人可能就在你身边,却从来没曾注意过。

当然,也不必过于执著是否真的遇见灵魂的伴侣,不用执著时,缘来即受,缘去亦无须挂碍。

当许多人在执著还未遇到真心伴侣时,可能真正的缘分早已和他擦肩而过。

其实,能不早不晚在你生命里遇见的人,都并非无缘无故。你不必怀疑你是否遇对了人,因为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人都并非偶然,不论是他欠你,还是你欠他,只须诚心相待,下一世才不会再遇见纠缠,彼此的折磨只能让这份缘更卑微而已,所以当缘尽时适时的放手,未尝不是一种看破与放下。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没有恒定不变的人和感情。

随缘化境

为了真爱,有些人一生都在等待,而有些人一生都在寻找。

那个一生都在寻找的人,总会忽略一直在原地等待他的人。

这世上,能够在原地等你一生一世的人是珍贵的,有时一次别离就是天涯永隔,有时一个转身就是生死永别。所以,珍惜每个当下拥有的实实在在的爱,别让它有任何遗憾地落幕。

其实看透了,缘来缘去不过是一场无常的戏,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而红尘之男女便在这所谓的顺缘孽缘中颠倒往复,在轮回中不断地往返却不自知。

有些人缘去时依然执著,不肯放下,因为心中的贪欲还在,占有的惯性或依赖的惯性仍在。

你为何迟迟放不下某人?因为你对他还有期待还有幻想,而这种幻想往往都是我们对爱情盲目的遐想。在这种幻想状态中,我们看不清对方,也看不清自己的真心,你爱他什么?你想得到什么?如果你是真爱他,他现在很幸福,那你可以现在就放手,因为真爱就是看着心爱的人幸福,而你已不再重要。

很多人在爱到尽头时还不愿撒手,心里想着既然我得不到幸福,就一定要看着对方受折磨。

当你心中只有“我”时,这种爱已经不是爱而是占有,而你现在只是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对方而已。心中有占有私念的人永远不会明白,若真爱一个人,就让他以自己的方式自在地生活。爱不是占有,再相爱的两个人都会有自我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他人,只有宁静与安详,或者他的某段珍贵的记忆。如果你试图突破所有防线,探知他的一切,那只能事与愿违,这只会让彼此的感情出现嫌隙。永远不要忘记,爱只是无偿的给予。

曾写过脍炙人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故而,爱情能使一个无趣的人一夜间变成诗人。爱情的美妙在于不是你爱的人有多好,而是它能将一切不好变得无比美好。此时你看不到他的缺点,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美妙的音符。而当你不再想写诗,他的缺点一览无余,他的一切都变得寡淡无味不再美好时,爱情也就同时消失了。

昆德拉也曾说过:“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欲(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他的说法也许是对的,真爱一个人,只想和她分享生命的每分每秒,甚至每一秒都想分裂成无数的瞬间,爱如流水般在心间温暖地淌过,而欲望却是其次的,甚至在性爱中也希望能将最美的感受留给他,全然没有了自己,这种无我状态下的情才是至真至纯的。

故而,看世间陷于爱欲中的红尘男女,都信奉只有“我”最快乐才是最大的幸福,这种爱还只是欲望层面的爱,他会因色衰而爱弛,他会因对方的某个缺点而生起嗔恨心,他会因为对方不再爱自己而即刻充满了怨恨,因为他的心中时刻都只有“我”,何时真正全身心地容纳过对方?

有圣贤曾说,一切缘起缘灭,皆是因缘和合,也是业力所牵。

我常常想,若世间的有缘人没有前面造作的因缘所牵,还会不经意地相遇,还会一见钟情,或爱得欲罢不能吗?其实,任何缘分都有缘起缘灭,和世间万物一样,缘起时心里萌生爱,缘灭时爱已然消失。

当我们唱《爱的代价》时或许会心痛,我们都曾为情所困,为爱痴狂。

我们不知世间之情爱捉摸不定,像雾像雨亦像风,我们常执著在那种如梦似幻的想象中。

所以,当我们沉浸在爱欲中时,便会自然地以无限的想象来美化那个爱的对象,而忽略了他的缺点,所以一旦梦醒,你会发现你痴迷的不过是对爱情的执著,那个爱的人不过是你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幻影,一切唯心造。

所谓的缘不过是随风来去,势无定式,执著于此种飘渺的感情,只能徒生悲怨而已。

记得,若有一天不爱了,请学会洒脱地转身离去,不要将泪水流给不爱你的人,不要顾影自怜,不要寻死觅活,不要乞求施舍来的任何爱。哪怕在无人的地方将所有委屈都撕心裂肺地喊出来。女人,若不爱自己,还有谁会真心爱你?

境随心转

很多人问我,如何保持年轻的心?

我只能说一直信奉上善若水,保持知足常乐,不苛求,不奢求,不贪念。

世上最好的化妆品也抵不上你每天多起善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的容貌也随心念而改变。当你时常在思维里修习慈念善法时,你所散发的也是善的正能量,日积月累,你的气质会变,你的容貌也会变。

很多人害怕失去,害怕一无所有,害怕无所依归。

其实放下不是让你放弃,而是看淡它,不再被其奴役。

当得失不再重要时,就不会被物所扰,被物所困,而能以心转境。

前些日看电视报道,一个袖珍妈妈,带着一个女儿和儿子艰难度日,每天起早贪黑折花一千朵才卖二十八块钱,每个月母女俩收入不到一千元,可他们依然乐观面对。如果换成悲观的人,他们会苦不堪言地抱怨,会怨天怨地地向人哭穷,结果他们的日子会更艰难。

有人说,和他们相比才发现自己很幸福,但其实幸福不是比出来的,而是用我们的心真诚感知生活中每个细微的当下并珍惜它,知足常乐,觉悟的心每个当下即是快乐。

很多时候,往往一件事若成功,不是朋友的人会问你得到了什么好处;朋友会祝贺你又实现了一个梦想;真正关心爱你的人却只是在乎你成功后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实际上,成功并不等同于得到快乐与幸福,只是证明自己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在超越的同时找了自己,并真正感到释然与满足。只是世间之人被物欲所蒙蔽,又有几人能觉悟看透,能放下执著的情,能放下他们身上的名利光环,放下对财色的执著?

许多人以为释家讲的空是一无所有,其实非也,空是无常,是无我,是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世间万物都来自于自然,最终也归于自然,谁也逃不了自然规律的牵绊。

无常是说世间万物都处于变化中,执著它们,就如执著来去无定的风一样。

风来来去去,忽南忽北,忽大忽小,来无影,去无踪,你追逐它就与追逐虚空无有分别。

无我,则是指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与意识,人的意识总在变化中,在没有彻底觉悟之前,我们具有的“我”只是不断变化中的假我,而真我是能看穿世界本质,具备无上智慧的生命。此时的“我”也非我,而是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的圣贤。当然,能证得如此境界的并非常人,没有长期的静默修行就不能产生清静的定,没有清静的定则无法生起圆满的智慧,所以凡人只是在不断修行中无限地接近圣贤的境界,因为每个人都本具真心的本性,彻底地觉醒就是彻底的大智慧大圆满。

真心无尘,尘不乱心;心无尘嚣,万法清静。

法不在别处,就在万物当中。万物皆法,皆能为修行所用。

无我亦无有分别心,没有小我,心中对万物都无二别,世界本为一体,所以众生皆为一体,何来亲疏之别?当然,要做到毫无分别心极难,要理解它很容易,但处于世间之人,你会对身边的亲人有分别,与你亲近的人你当然会对他更亲近,与你疏离的人你当然会不愿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虽然难以实施,但修行还是要常怀无我之心,常于世间做七种善施,即使你身无分文,也能做无财布施,何为无财善施?

一位穷人曾问圣者:我为什么这么穷?

圣者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

圣者说: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

颜施:和蔼可亲,微笑待人;

言施:多说鼓励赞美的话;

心施:心怀诚恳,敞开心扉对人;

眼施: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无贵贱之别;

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

座施:谦让座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房施:有容人之心,提供住所为人方便。

命自我立

自幼,我们接受之正统教育,首先告知我们这是个物质世界,是一切唯物的社会,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获得好工作,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功成名就,如何光宗耀祖。却未曾教导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检省每个起心动念。无人告知命运如何改变,无人告知我们心的力量有多强大,无人告知我们每个心念,每个行为都在造作因果,而我们终有一天会为此付出沉痛代价。

当我开始初涉修行时,才知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切唯心造。

凡夫被境所转,圣人能以心转境,我们所能见的物质世界的一切呈现,无不是内心的投射。

我们自小被培育成要获得某种成就而存在的动物,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家族脸面的需要。古时候讲光宗耀祖,现在讲为父母争气,我们习惯外求获得想要的任何东西,习惯为名利物欲而争分夺秒,在疲累不堪时感叹命运不公,感叹之后依然故我,因为早已深陷其中,被物欲所驱。

于是,世间之人都不自觉间成为欲望之奴隶。

有的人迷信算命,企盼某些大师能为他改命,却不知能改的都是他命里原本有的,命里没有的,除了自己,没人能改。凡夫天天算命,但命却越算越薄,为何?其实,人世间,能真正改变命运的人凤毛麟角,能改命的人都并非凡人,至少他们有坚强的毅力,能摆脱惯有的习性,知道每个起心动念都在造作因果。顺则凡,逆则仙,知道从源头斩断操纵我们命运的锁链,只有挣脱命运锁链的人,才是真正觉悟的人。

其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明朝袁了凡居士就以《了凡四训》教导子孙,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当我们时时刻刻都记得在每个起心动念中断恶修善,播种善因,就会切断恶的种子,不让它有生根发芽的机缘。世间法中,一个极善之人即使不修行,他的行为也是在行菩萨道,他也在无形中摆脱了既定的命运轨迹,命拘不住他,他自己就可以改命修命。

如何保持觉知,时刻保持正念,隔离恶因的成长?

首先,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为何要严于律己,少搬弄是非?因祸从口出,每个心念都在造作因果,更何况我们常常言语造作,无形中播下无数恶的种子。古时候,儒家倡导修身养性,克非为善去恶。而释家讲解脱,性静心空,如果时刻都在想着别人过错,又何谈解脱?

所谓累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修行最大的功课不是念多少经,叩拜多少次,那一切都是外化以增加我们修行正念的形式,而真正要做的是降伏我们的心,我们在礼拜时真正拜的是我们的本身具有的一颗真心。我们的心被物质世界的物欲名利所染,时时躁动不安,妄念横飞,而每一个妄念都将我们带入苦的漩涡中。

只要还有一丝妄念,我们就永远处在苦中无法自拔,更无法摆脱物欲的牵绊,我们也永远无法得到清静的圆满,无法获得清静的真心。

某次,一位烦恼丛生的朋友问我如何摆脱烦恼。我看他事业成功,爱情也如意,想必真正烦恼的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我只能说,钱挣不完,名挣不完,爱和财富终究会失去,有啥好烦?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幻的,去时带不走,所以何必那么辛苦?你一旦执著于它们,就会受其所累。

所以,世间每日奔波忙碌的人看似在为命运奋斗,实则却被命运牵着走!

当我们沉迷越久,身上的尘就越积越多,最终连本具的真心也被埋藏在厚厚的龟甲之下。

在尘世间浸染已久,到后来,我们常常忘记怎样做一个小孩,常常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让他们迅速成长,长大要有本事,要找好工作。让他们过早失去孩子童真无邪的快乐,却不知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扼杀了多少可贵的天性。而相反,我们又允许放纵自己心里藏着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任性一下,这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长不大的孩子,但是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功课。

十岁前,你要有灿烂的童年,保持童真的心;二十岁前,你要有如梦的花季,保持澄澈的心;三十岁时,你要有勇气面对未来,保持憧憬的心;四十岁时,你要坦然面对生活的倦怠,保持释然的心;五十岁时,你要能放下事业回归自然,保持宽心;六十岁后,你要勇敢面对病痛和生死,保持无常心。当真我现显时,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欲望,而不被欲望所惑;你能清晰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并不避讳地掩饰,你就是真实的存在,所有看见听见所思所想都真心的本来面目,即真如之妙用。

2012年12月于北京雍和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