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版画界的小荷尖尖角

大艺无界——江碧波传 作者:王美诗


2.版画界的小荷尖尖角

江碧波最初的艺术审美经验就是黑白木刻版画。那时,她虽然说不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感觉,但她的确曾抱着一幅小小的黑白木刻插图反复玩味,为那极其单纯的画面感动得泪眼婆娑。

那时,江碧波常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有句至理名言:“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这句话荡漾在江碧波的心间,她领悟着文字中的艺术道理。黑白对比的强力,思想与情感所迸发出来的力,也包含了执铁笔在版上作画的力。那时的她,有着对版画艺术的理解,并在学习期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加深、充实、成熟。

在黑白木刻技法上,江碧波的父亲鼓励创作上凸显个性化的发展。江浙地区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古典戏曲小说出版物中的黑白木刻插画自明清以来日臻发展成熟,已经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技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江敉对我国江南一带的传统木刻版画艺术有着很深的研究。江敉支持女儿广泛吸取这民间艺术的精髓,在刀痕、笔触、色块中体验这来自传统的艺术生命。

江碧波在四川美术学院时期留影

江碧波在反复的练习中结合创作的实践经验,体会如何从第一笔、第一刀开始,顺应着心灵的引渠,以刀作笔,展开敏感的触觉,表达画面的丰富情绪。寒冬,她冻僵的手握着冰冷的刀执着练习;酷暑,她额角的汗水浸润了一块块木板。这样的艰辛和寂寞,只有对木刻版画充满了创作热情,才能耐得住并习以为常。付出才有回报,江碧波从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最初情感上升到运刀如笔的境界,终于创作出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作品。

江碧波的艺术才华和扎实功底迎来了时代给予她的展示机会。196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向全国征集长征题材的美术作品,重庆美协与四川美术学院各自分到了两幅创作任务,四川美术学院负责创作与金沙江、泸定桥相关的题材。

为了完成创作任务,正读大二的江碧波与两名同学在时任版画专业负责人江敉的带领下,踏上了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他们在金沙江畔和泸定桥头写生,收集素材,访问当地的老船工,还亲自到地方部队体验生活。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红军渡金沙江的惊险场面,他们还冒险乘小木船过金沙江。渡江的过程中,江敉父女遇上了险情。一个年轻的船工负责掌舵,但由于他缺乏经验,并没有看出水流的方向,眼看着船朝着礁石险滩冲撞过去,紧急关头,老船工及时发现,凭着丰富的经验顺着漩涡力挽狂澜,化险为夷。这次刺激的历险经历,引发了江碧波对于人生事业和创作问题的多层次思考。

回到学校后,江碧波花了近半年时间,于1961年创作出套色木刻版画《飞夺泸定桥》。该作品融入了江碧波自小就有的英雄情结,形象地表现了那个历史瞬间英雄人物舍生取义的精神,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幅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父亲和北京的专家,作品送到首都后,一炮打响。有专家认为:最适合的就是最有魅力的艺术,江碧波以最适合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完成了这一作品。这幅作品最终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后来,还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插图,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启蒙。

江碧波版画作品《飞夺泸定桥》

年轻的江碧波“小荷才露尖尖角”,便得到了极高的认可,使得她对自己的艺术之路充满了信心。另一位同学袁吉中的《巧渡金沙江》也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虽然没有一分钱,甚至连收藏证书都没有,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增加了自信心。因为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都表扬我们,说我们为美院争了光。”

大学毕业后,中国革命博物馆联络到四川美术学院,表示要把即将毕业的江碧波调去北京工作,这是江碧波这个巴蜀画家第一次收到首都的召唤。但家乡的归属感让她最终决定留在重庆,继承父业。毕业后,她接受分配,到四川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做一名美术教师。“是四川美术学院培养了我,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人在哪里发展不一样嘛,这里就是我的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