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毛泽东走出中南海陷入重围

毛泽东最后十年:1966-1976毛泽东的真实记录 作者:陈长江,赵桂来 著


第3章 毛泽东走出中南海陷入重围

8月10日傍晚,毛泽东突然只带两人,信步走出了中南海,门卫不敢阻拦,眼看着他陷入了人山人海。警卫大队跑步紧急增援,费尽力气,才把他从狂热的群众中“救”回来。毛泽东抱歉地说:原想出去看一看就回来,一出门就把我们包围了,想回也回不来了。

中南海西侧的府右街上,人声鼎沸,欢呼阵阵,游行报喜的队伍,接连不断,几乎分不出上班、下班时间有何不同,白天和夜晚有什么两样,这是为庆祝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文件《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

游行队伍的组成,有机关干部、厂矿职工,也有在校师生。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参加游行的心态和直接动因各不相同,呼喊的口号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毛主席万岁”这个声音。

与之仅有一墙之隔的中南海里,却是另有一番景象。在这里,不论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机关,还是警卫部队,都保持着原来的那种严肃、紧张、有秩序、讲效率、简单朴素的工作作风,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吃晚饭时,没有听说有什么特别的安排,一切都很正常,以为没有什么事情了,我便回中队吃饭去了。同时,队里也还有些具体事情需要处理,饭后也没有马上回到游泳池。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喧闹的府右街上,突然爆发出了更高亢激越、更为激动人心的呼喊声,像是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型爆炸,它引发的声浪天震地颤,四方回应,一波胜似一波,持续不断,久久没有停息。

接着传来令人着急、使人不安的消息,说毛主席在中南海西门外被群众包围,想回也回不来了。我知道,中南海西门外的府右街,那是一条连贯北京南北向的重要通道,平时车水马龙,人来车往,络绎不绝。那里是社会的一角,社会上的千奇百怪,样样都有。何况,现今呢!那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当然大多数人是好的,但谁能说没有不好的呢?还有那些神经不正常的……毛主席在外边多停留一分钟,就多一份不安全,就会多一份危险。好在我们这个中队的成员,都是挑选来的,训练也是好的。我一声招呼,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一下集合起数十人,他们紧跟在我的身后,自动排成两行,飞快地向中南海西门跑去。

我们一出西门,只见在那个报喜台围着数不清的人们,到底有多少?我看以万来计也不会是夸张的。更使人着急的是,毛主席被围在里边,后边的人看不到了,就硬往前挤。远处的人们还在喊着、跑着,向这边涌来,像涨潮时的波涛,汹涌难以阻挡,随之而至的就是一片混乱。像这样的场面,即使没有坏人作祟,单单是拥挤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可怕后果,危及群众与领袖的人身安全,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带领我的同志们靠近毛主席身边,然后再谋脱身之术,把毛主席安全地接回中南海。

“跟我来!”我向身后的同志们一挥手,找了一处人群比较薄弱的部位,以我为头,上前分开群众。我身后的战士一个紧跟一个,像排成人字形的雁队一样,入人群之中,大概我还不断地向跟前的人们讲着请他们让开一点那一类的话。

终于,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的面前。

这时,在毛主席的身边,只有老王和小吴两个人,其余簇拥在毛主席身边的,都是素不相识的群众。毛主席被围在那里,我们着急得够呛,可是毛主席自己,却是兴致勃勃,坦然自若地与伸过来的一双双手相握,与凑上来的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亲切地交谈。

在我的面前能看到的是攒动的人头和伸出来的千百双手,在这么多热情的双手遮挡下,几乎看不清一张完整的脸,不管是欢笑的、向往的、幸福的,还是被突然降临的场面弄得不知所措而紧张的。

我们想让毛主席赶快离开这里往回走,可是他不愿意,还想向涌来的群众问些什么,或是还想向伸过来的那许多手再拉一拉……

这时,接待站的工作人员见挤得够呛,连站立都有困难了,他们便请毛主席上了临时搭的那个报喜台。

这样,毛主席一下站得高了,看得远了,能看到毛主席的人也就更多了。这简直就像童话里讲的,毛主席从天而降,他突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突然间,出现短暂的沉寂,继而惊喜之声四起,欢呼的激浪,一波高过一波,他们在喊什么?身在其中的我,根本听不清,辨不明,只能从他们那表情、那手势,还有那汪着泪水的眼神里去判断、去猜测,不过,这个并不难,他们呼喊的就是“毛主席”!

或许,在他们看来,此时此刻,喊毛主席时多加个“万岁”似乎也会妨碍他们的激情的抒发。

毛主席站在欢呼的群众面前,微笑着,向他们挥手,向他们致意。

台上台下,一片沸腾,鼓掌声、欢呼声、口号声,连成一片,响彻天宇,群众激情的渲泄达到了极点。毛主席走到麦克风前,以慈祥的目光扫过全场,激动沸腾的人群,再次出现短暂的平静。

“同志们好,同志们好……”毛主席连声说。

高亢有力的湖南话,在人群上空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鼓掌声、欢呼声,又是一个高潮。

成千上万的人们欢欣跳跃,向毛主席涌去,“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声浪响彻天空。

在我做警卫工作的经历中,不论毛主席走到哪里,对哪里的群众就有巨大的吸引力,哪里就会出现欢呼激动的高潮,哪里也就会出现拥挤,有时是可怕的拥挤。这,往往给安全警卫工作带来难以应付的困难。

这是哪一年的事了,记不清了。毛主席在长沙的湘江游泳,游得累了,他就上了江心的一个小岛——橘子洲头。我们给他披了件浴衣,可他就赤着脚在那个小岛上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步行足有数百米。因为计划上没有这个安排,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任意行动,知之者甚少,倒显得清静,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在岛上休息了一下之后,毛主席再次下水游泳,然后从码头上岸,车子就在那里等候,谁知在这个过程中,被群众发现了。

在岸边,观看者愈聚愈多,码头上到处都是人,足有数万之众,鼓掌声、欢呼声,震天动地。毛主席高兴地向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这样一来可就苦了我们了,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拥挤的人群中清出窄窄的一条小道,使毛主席登上了车子。说起这费力气的事,还有更糟的一次。

在武汉长江之畔,我们随毛主席再次畅游渡江。这次游泳,武汉方面做了精心安排,汽车在毛主席预定登岸的码头上等候,一旦毛主席游到这里,即登岸上车,驶往驻地东湖。没有料到的是毛主席在长江击水的时候,岸边一下子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围观者。他们随着毛主席的游程而行动,毛主席在水中游,他们兴奋地呼喊着在岸上跟,向毛主席将要登岸的码头聚拢,而且愈聚愈多。当毛主席要在码头登岸时,我们准备的车子也被淹没在拥挤不堪的群众海洋之中了,根本没法找到了,甚至连毛主席登岸的立足之地也站满了兴奋的群众。经验告诉我们这里根本无法登岸,我们急中生智,劝毛主席延长游程,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毛主席没有在预定的码头上岸,而是继续向前游去,并向聚集在码头上欢呼的群众挥手致意……这又引发了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这样,我们只好派人员,调车子,控制码头,好一阵忙碌,才使毛主席在一个毫无准备的码头上了岸。

警卫工作上的这些手忙脚乱的临时变更,安排得也并不是十分稳妥,但毛主席连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他似乎乐得接受这种变化。

如今,在自己驻地的门前,出现了这样拥挤的场面,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不管我们有多么紧张,毛主席仍是乐呵呵的那个神态,还向着那些拥挤的人们大声说:“同志们好!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恰在此时,接应我们的后续部队也赶到了,他们在人群中开出一条窄窄的走廊,我们便抓住机会,簇拥着毛主席走下台来,奋力冲出人群。

这时,知道毛主席走出中南海,赶来的群众更多了。大家争相拥来观看,把整个府右街堵得严严实实,形成人的海洋。向前拥挤的人潮,即便是站在那里,也有被挤倒、被踩坏的危险。

离开了沸腾的人群,进了中南海。我的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是有了着落。再看随我去的那些干部战士,他们个个汗流浃背,衣衫湿透,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毛主席看着我们这副尊容,笑了笑说:“要不是你们来解围,我回来就不容易喽。”毛主席讲这话的时候,带着他那种常有的风趣与幽默。我体会,也有对我们安慰和逗我们开心的意思。在往日,我们又会笑起来的,可是这一次,我怎么也笑不起来。

我说:“我们没有一点准备,你就出去了……”

我并不想怨谁,而是想说这样做太危险。

毛主席说:“原想出去看一看就回来,一出门就把我们……想看也没看上,被包围了,想回也回不来了……”

过去,毛主席总嫌警卫工作妨碍了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群众,因此还发过火,批评过人,有时批的还很严厉。

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在讲话中批评说:“警卫制度照抄苏联的,害死人了,前呼后拥,几部车子,不许参观,不许游泳,不许上街买鞋子,不许上馆子。”

这是毛主席在那年3月8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上,讲到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办事,不能照搬外国人的经验时说这番话的。

而这一次我们硬把他从一心一意想接近、想与他们聊家常、说心里话的人民群众的包围之中接了出来,这是不是妨碍了他联系群众呢?我一直有这个担心。

可是,这一次,他不但没有批评,对我们的做法还说了那些肯定的、带有褒扬的话,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从未有过的一次例外。

毛主席回去了。

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原委。原来这一天,即8月10日傍晚时分,毛主席像往常那样出来散步,这是他一天中仅有的户外活动。

跟随毛主席出来散步的只有两个人,一位是主管主席身边警卫的老王,一位是护士小吴。他们陪着毛主席从住处出来,顺着中南海边的马路往南,到了宝光门又往西折,到了怀仁堂门前,忽听中南海西门外的府右街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喊声阵阵,热闹非常。

毛主席突然不满足通常的这种散步了,便信步向西,步行出了中南海。毛主席的本意只是想出去看一看,他一旦形成某种想法,谁也不好阻挡,何况,大门外是他老人家一向愿意接近的人民群众呢。

毛主席一出门,恰与一支前来报喜的游行队伍相遇。平时,大家想见毛主席总没有机会,想见也见不到,如今突然相遇,喜出望外,异常激动……人们欢呼雀跃,热情高歌,表示他们的欢欣与激动。胆大些的,便上前与毛主席打招呼,握手,攀谈,好不兴奋。

毛主席很高兴与大家接近,他没有拒绝,而且很是热情。他微笑着,与伸过来的一双双手相握……谁知这样一来,伸过来的手就更多了,握过手的不愿离开,还想再握一下,他们还想向毛主席讲些什么。前边的得到了这种幸运,走在后边的就更为着急……因此才出现本文开始所提到的那个情景、那个场面,那亢奋激越的欢呼……

8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在党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公布后毛主席会见首都革命群众》的通讯中说:

毛主席在群众热烈欢呼声中,走上接待站的讲台。我们伟大领袖笑容满面,一面看摆在接待站周围的贺信、喜报和决心书,一面向汇聚在接待站周围的人们亲切招手致意。

同日,该报还刊登一则“通讯”,是当时在报喜台前值班的一位同志的回忆:

这天下午七时多,毛主席来到了接待站与群众见面。当时人山人海,挤得没有路,我和周围同志一起手拉着手,清出一条路让毛主席走到了接待站的讲台上,我也跟着上了讲台。主席向报喜的人们说:

“同志们好,同志们好。”并和大家热情握手。

看着主席高大的身躯,健壮的脸色,我流着热泪,用激动得有点发抖的声音喊着:

“毛主席!毛主席!”

毛主席慈祥地问我:“你来服务的吗?你是哪里来的?”

我说:“我是来服务的,我是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

毛主席和我握了手,也和台上的其他同志握了手。这时人越挤越多,大家伸出无数双手要和毛主席握手。

直至台上的同志几次催促毛主席回去休息,老人家才和大家招手离去。毛主席离去了,群众还久久不想离去。

曾在那天看到毛主席的居民经历是这样的:

那天他们正在吃晚饭,听到喊声,喜信突然传来,扔下碗筷,一齐向接待站飞奔而去。见毛主席在主席台上,时而向大家鼓掌,时而向大家招手,激动的人们一起涌到了讲台前边。他们院子里的两位中学生也挤到台前,把手高高地举起,想与毛主席握手。毛主席要回中南海了,他们一直跟着他走到门口,多么渴望再见到他呀!

一位叫卢健华的小朋友在写给他叔叔的一封信中也谈到他在接待站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昨晚七点多钟,我正在府右街看报喜的队伍,忽然有人喊:“毛主席来了”!我看见毛主席满面红光……我跑上前去,边跑边喊“万岁”……毛主席回去的时候,我一直跟着跑到中南海的门口,才蹦呀跳呀地回家了。

后来,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起这次经历时,他不无感慨地说:“你们比我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却不能,人家还没有准备呢。”

流露出对平常人生活的羡慕之情。

又一次,他对另一位工作人员也说起此事,他说:“……我现在哪也不能去!苦啊!”这也是实情,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拥挤,尤其在“文革”时期。

这一次,毛主席出去,我们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其后也没有及时报告,一旦有危险,连维持秩序都很困难,怎么能保证安全?面对这个突发事情,我们显得很不适应。毛主席被围了,最易发生拥挤,而拥挤极易造成对群众的伤害。

不许伤害人民群众是我们警卫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和严格的纪律,即使不是有意造成也是不能允许的。这在警卫工作部署上就要想到的,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避免,如果想得不周到或是措施不够有力,那就是组织者的失职。

发生这次意外事件后,当拥挤的群众散去的时候,遗落街头的鞋子、书包等物品,就收了几箩筐,还有几个人被挤伤了送进了医院,不难想见当时拥挤的严重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