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醉翁亭记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 宋元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作者:石孝义 编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四岁丧父,跟随母亲识文断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后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也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五年,范、韩、富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此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之后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后来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再之后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五年(1072)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中,谥文忠。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著有《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二百五十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外环绕着一圈儿的山。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去林木繁茂,而又幽深秀美的是琅琊山。顺着山路前行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一阵阵潺潺的流水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瀑布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峰回路转,眼前忽然闪现出一座长亭,亭子四角翘起,像一只大鸟张开翅膀一样蹲踞在泉上,这就是醉翁亭。这个亭子是谁人建造的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亭子取名的人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有一次,太守率领宾朋来到这里饮酒,可是只喝了一点儿就醉倒了,另外众人之中他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便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后,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云雾弥集在山中,山谷一下子就陷入了幽暗之中。或是阴暗或是明亮,往复变化的,是山谷的早晨和黄昏。野花怒放在山间,处处弥漫着一股幽幽的清香;挺拔的林木在山间繁茂地生长着,形成一片片浓郁的绿;天高气爽,霜露洁白,仿佛冬天到来时干涸的溪流,一块块石头都裸露出来,这就是山里一年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一路领略了四季不同的景色,真正是乐趣无穷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