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立苹果公司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男人 作者:明道 编著


创立苹果公司

热浪滚滚的时代

“那时,有些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

——在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乔布斯如是说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迷茫的年代。在这个时代中,美国经历了文化飓风的侵袭,传统的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首先,时任总统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忽然成为了奸邪之徒,被讽刺漫画家多次画漫画进行嘲讽、调侃;接着对越南的战争陷入僵局,人们对于这次战争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然后航天事业也出现问题,本打算载人登陆月球的阿波罗13号4个发动机中有3个都出现了故障,3个氧气库中有2个失灵。

20世纪70年代也是一个自由的年代,60年代为人们所推崇的偶像忽然都消失了。1971年4月10日,披头士乐队宣布解散,接着9月18日,把吉他玩得出神入化吉米·亨德里克斯去世了,随后10月4日,史上最伟大的白人摇滚女歌手贾尼斯·乔普林也离开了人世……偶像的消失,让人们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中,但是这样的恐慌和不安,也让人们有机会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让思想重获自由。而这样自由的氛围充分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尽管1971年的时候,《电子新闻》上已经使用了“硅谷”这个名字,但是到1975年时,仍然只有少数报刊杂志将圣克拉拉谷称为“硅谷”,然而这丝毫也不影响电子产业在当地如火如荼地发展。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电子公司、微芯片制造商和计算机公司在硅谷已经遍地都是,产业集聚已经初步形成。这种产业集聚让这里的科技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在那里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里,那家的主人都能给你讲一通电子原理。这种浓郁的科技氛围,也吸引了电子黑客的集聚。那是一个技术黑客的黄金时代,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黑客,都聚集在硅谷讨论各种问题,交流经验,他们有的是特立独行的工程师,有的是资深的游戏玩家,有的是电话飞客,有的是业余电子爱好者……他们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在所有的团体中,有一个专门研究迷幻药的准学术性团体非常引人注目。

一个准学术性团体专门研究迷幻药的效果?法律会允许这样的团体存在吗?是的,在现在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那时却是很正常的,毕竟那是一个迷茫而自由的时代,人们在迷幻中寻找着精神上的启蒙。这个团体中可谓卧虎藏龙,它的成员有来自帕罗奥图增强研究中心的道格·恩格尔巴特。他是电脑界的一位奇才,也是人机交互方面的大师。他一生都在研究计算机,出版了30多本书,获得了20多项专利,现在计算机所拥有的基本功能,例如视窗、文字处理系统、在线呼叫集成系统、共享屏幕的远程会议等都是他发明的,但是他被世人记住却是因为他所有发明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项——鼠标。他在1968年就发明了鼠标,只是一直都躺在研究中心里,没能够普及,一直到1984年乔布斯推出麦金塔电脑后,鼠标这一称谓才世界闻名,而他也才名扬天下。它的成员还有肯·凯西,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写作,当时学校的附属医院精神病研究所在搞一项关于迷幻药的实验,参加实验的人员每天可以获得75美元的报酬,于是凯西就加入了这个实验,并对这个实验着了迷。学校的实验结束后,他开始自己实验致幻剂LSD(麦角酰二乙胺,一种强致幻剂,能使听觉、视觉出现错乱,产生逼真幻觉、时空扭曲等生理反应,这种药在当时还不是违禁品)的致幻效果。他的第一批实验人员就是“感恩而死”乐队的前身“巫师”乐队的成员,他这种将音乐和致幻剂结合的做法成就了后来的迷幻摇滚。他后来还以自己吸食迷幻药后走进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的经历,写成了那本著名的小说《飞越疯人院》。

那是一个各种文化交锋的年代,湾区的嬉皮士运动、伯克利的言论自由运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两种运动,刺激着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心灵的启迪,于是禅宗和印度教、冥想和瑜伽、原始尖叫和感觉剥夺、伊莎兰治疗法和电击休克治疗法等各种有助于自我启蒙的方法纷纷涌现。

刚开始的时候,嬉皮士和电脑并没有多少交集,他们甚至认为电脑是奥威尔式的专制统治工具,是五角大楼和统治阶级才会使用的工具。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在《机器神话》一书中说:“电脑正在蚕食我们的自由,损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对于电脑的看法开始发生改观。约翰·马尔科夫是《时代》杂志的撰稿人,主要负责撰写科技类的文章,他一直都非常关注科技对于世界的影响,他撰写有一本关于非主流文化与电脑产业的书《睡鼠说了什么》,在书中,他写道:“计算机的身份已经逐渐从被当作官僚机构的控制工具转变为了展示个人表达与自由解放的工具,人们对于它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变为欣然接受。”美国当代最畅销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1967年创作了一首关于计算机的诗,他在诗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当蒂莫西·利里(1920年10月22日~1996年5月31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作家,以其晚年对迷幻药的研究而知名)大声地告诉世界,个人电脑已经替代迷幻药控制了人脑,并将他那句著名言论改写成“开机,启动,接入”(turn on, bootup, jackin)时,电脑致幻便已经得到证实。后来和乔布斯成为朋友的U2乐队主唱波诺这样解释为什么是来自湾区的非主流人士拉开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序幕:“之所以那些跟着摇滚摇头晃脑,吸着大麻、衣衫不整的嬉皮士们开创了21世纪,是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常人不同,能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而在美国或世界的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思维方式生活的土壤,或早早地将这种思维扼杀在了摇篮里。但迷茫而自由的60、70年代,则刚好将人们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解放了出来,为想象未来插上了翅膀。”

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乔布斯,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他总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不应该是毫无作为的,他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热情,一股改变世界的热情,只是他还没有找到改变这个世界的途径。当时的他会在早晨的时候冥想,白天的时候去斯坦福大学旁听,晚上的时候去雅达利工作,同时梦想着创办自己的事业。他曾经这样回忆自己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它孕育了最好的音乐,例如感恩而死,杰弗逊飞船乐队、琼·贝兹、詹尼斯·乔普林等;它哺育了改变世界的集成电路;它滋生了著名的反主流文化杂志《全球概览》。”

计算机俱乐部

“我们都被那家俱乐部吸引了,它很酷。”

——在回忆起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乔布斯如是说

在计算机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个人是值得铭记的,正是他促成了非主流文化人群和黑客的联合,他就是《全球概览》杂志的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

布兰德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他也曾经加入那个研究迷幻药的准学术性团体。为了赞扬迷幻药给人们带来的灵感和美妙体验,他曾和肯·凯西一起创办了一个“旅行节”,并在这个旅行节上邀请了“感恩而死”乐队的前身“巫师乐队”表演,引起巨大的轰动;他和团队中的另一位成员道格·恩格尔巴特一起开创了利用声光演示新技术的方法,被称为“演示之母”;因为参与兴奋剂的实验,他还曾经被新新闻体的开创人汤姆·伍尔夫写进了《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一书中。

他是一个梦想家,曾经经营一个名为“全球卡车商店”的商店。正如店铺名字所示,他的店铺就是一辆四处游荡的卡车,主要出售各种在当时看来很酷的玩意儿和教育用具。1968年,为了扩大这个商店的影响,布兰德决定创办一本名为《全球概览》的杂志。这是一本美国反主流文化目录,它创刊号的封面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副标题是“通往工具之路”,它想告诉人们,科技和人类也可以成为朋友。布兰德后来回忆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将电脑视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工具时,有一小部分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黑客,已经开始接受电脑并利用它解放自己。事实证明,他们才真正找到了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布兰德在创刊号的第一页上写道:“一个和个人力量密切相关的领域正在崛起,它让人可以实现自我提升,捕捉灵感,改变生活的环境,并自由地与别人分享经历。而《全球概览》的目标就是搜寻到这种工具,并向人们推广它。”为此,布兰德还邀请了融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思想家和诗人于一体,人称“无害怪物”的巴克敏斯特·富勒为刊物写了一首诗刊登在创刊号上。在诗中,富勒写道:“从那些值得信任的工具和设备中,我仿佛见到了上帝……”

尽管从1968年开始发行到1971年停刊,《全球概览》仅存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是它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乔布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尤其喜欢1971年的停刊号,当时乔布斯正在读高中,他就带着这本杂志去了学校,上大学之后,他又带去了里德学院和团结农场。在30年后的2005年,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乔布斯应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为学生们做演讲时,又提到了这本书:“在我年轻的时候,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全球概览》,它是一本充满新奇工具的书,可惜的是它在1971年的时候停刊了。我特别喜欢它停刊号的封底。那是一张早晨乡间小路的照片,照片下方印有‘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字样。”这两句话后来一直激励着乔布斯,让他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乔布斯对于这本杂志评价非常高,他认为这本杂志是互联网概念的先驱,他说:“那时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它所有的内容都是用打字机、剪刀和照片做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但是它的出现比Google早了35年。”《全球概览》杂志的创办者布兰德对于本书受到乔布斯喜爱一事非常自豪,他说:“史蒂夫就处于反主流文化与科技的交汇处,他看到了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这本杂志在1972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这是美国首次将这一奖项颁发给目录类杂志。

《全球概览》这种以推广科技为目的的定位让布兰德在创立这本杂志的过程中得到了波托拉协会的帮助。波托拉协会是一个致力于计算机教育这个新兴领域的基金会,它在帮助布兰德创办《全球概览》的同时,也帮助另外一个以“向人民传输计算机的力量”为己任的组织成立了人民电脑公司。人民电脑公司尽管冠有“公司”之名,但它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以出版通讯为主的组织。这个组织偶尔会在周三晚上举行聚会,戈登·弗伦奇和弗雷德·摩尔是这个聚会中的常客。他们觉得目前的人民电脑公司太松散了,于是决定要成立一家更正规的俱乐部,让大家可以在这里分享成果,交流经验。

而此时,《大众电子学》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给了他们契机。那是《大众电子学》1975年的第1期,它的技术编辑所罗门花费大量笔墨向人们描述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这极大地调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当时Altair的发明人埃德·罗伯茨仅制造了一台样机,而样机又在罗伯茨邮寄给所罗门的过程中不翼而飞,所以当时除了罗伯茨和所罗门之外,根本就没有人见过Altair电脑。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这台电脑的热烈追捧。Altair说是一台个人电脑,其实只不过是一堆价值397美元的零件,它只有被焊接到一块电路板上才能执行非常少的任务,但是它向人们灌输了这样一个信念:电脑是一种人人都能够买得起的小体积实用工具,而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玩具。这种观念为电脑的普及打下了基础,而为人们打造一种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小体积实用工具也成了乔布斯等一批电脑研发者终身追求的目标。同时它采用了二进制编码,而在此之前,人们都采用费时的手工编码,并且需要经过多道操作转换程序才能把信息输入计算机存储器中,这表明二进制的编程方式获得了重大突破,为计算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Altair电脑的问世让弗伦奇和摩尔意识到他们可以把Altair作为俱乐部的第一期议题,于是两个人开始为俱乐部做宣传工作,他们印发了大量的传单,并在传单上写了如下话语:“不论你是想搭建自己的计算机、电视机还是终端机,都来加入与你志趣相投的人的聚会吧!”沃兹的好友鲍姆在惠普的公告栏上看到了这张传单,于是打电话邀请沃兹一起参加。

1975年3月5日,家酿计算机俱乐部(the Home brew Computer Club)在弗伦奇位于门洛帕克的车库正式成立,来自四面八方的30多人参加了它的第一次聚会。在聚会上,大家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摩尔负责这次会议记录,在记录中,关于沃兹的爱好有如下记录:“视频游戏、酒店里的付费电影、科学计算器设计和电视机设计。”沃兹后来回忆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夜晚不多,但那是其中之一,当时我非常紧张。”

会上,弗伦奇向人们展示了Altair电脑,从这台电脑上,沃兹第一次见识到了微处理器,而这次展示让另外两个人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他们就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他们见过Altair电脑之后就开始编写适用于这台电脑的BASIC语言版本,艾伦还凭借这个成为了Altair电脑所属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MITS)的软件经理。但是后来因为市场运作和公司内部因素,Altair电脑没能取得成功,盖茨和艾伦也就离开这家公司,自己创立了微软公司。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凭借Altair电脑的展示,一下子打出了名气,人员很快就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了100多人。乔布斯在沃兹的介绍下很快也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并被这家俱乐部浓郁的科技氛围吸引,之后他们就经常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乔布斯后来回忆起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说:“我们都被那家俱乐部吸引了,它很酷。”

但与沃兹相比,乔布斯除了和人们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外,他更关注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也为沃兹和乔布斯后来创立苹果后的分工奠定了基础。沃兹后来正是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中获得灵感,研制了苹果一代电脑,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促成了苹果公司的诞生,也促成了个人电脑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

苹果一代的诞生

“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东西。”

——在沃兹成功研制出Apple Ⅰ时,乔布斯如是说

自从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上第一次见到微处理器,沃兹就产生了一种想法,即利用微处理器设计一台带有键盘和显示器的终端机,使其成为一台独立的小型台式机。

其实,在此之前,沃兹就曾想过将键盘、屏幕与电路板整合在一套个人装置中,只是苦于没有必需的元件,所以此计划一直未能得到实施,直到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中看到那个带有一整块中央处理单元的微处理器时,他的这种想法才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

沃兹和乔布斯一样,都属于那种想到就做的人。因此,沃兹在回到家后就立即开始了研制工作,并在当天晚上就设计出了后来成为Apple Ⅰ计算机的草图。当然了,计算机的研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比方说选择微处理器、设计电路板,或是调试控制电路、编写程序语言等,无论哪一项对于沃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刚开始的时候,沃兹曾想使用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但由于该款芯片的成本太高,沃兹只得放弃了,并开始寻找其他替代品。后来,他通过一位在惠普工作的朋友,以40美元的价格购到一块摩托罗拉6800微处理器。不过,这对于沃兹来说,成本仍然有些高。再后来,他又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MOS科技公司(MOSTechnolo-gies)生产制造的一款芯片,其性能不仅与摩托罗拉6800基本一样,而且价格也很便宜,每块芯片只需20美元。如此一来,Apple Ⅰ的制造成本再度降低了不少。不过,在英特尔生产的芯片成为行业标准之后,苹果电脑因为与之不兼容的事实,而使苹果公司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在研制Apple Ⅰ的时候,沃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制之上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在1975年6月29日这一天成功试制出了第一台拥有实时输入、输出功能的个人电脑,而这一天对于个人电脑的发展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沃兹在键盘上键入一个字符后,那个字符便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时,不但沃兹兴奋不已,就连在一旁观看的乔布斯也是满脸的震惊。

当乔布斯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后,立刻兴奋地对沃兹说道:“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东西。”随后,他又兴奋地接连问了沃兹好几个问题,如这台电脑可以联网吗,它是否能够配备一块磁盘作为存储器等。接着,他又帮沃兹找来不少零件升级这台电脑,如乔布斯托人找来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以及他从英特尔公司那里免费得到的几块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等,为这台电脑性能的改善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当时,这台尚在设计开发中的电脑并没有名字,直到乔布斯和沃兹在半年之后创办苹果公司,并开始销售这种电脑时,乔布斯才正式将其命名为Apple Ⅰ。

在完成Apple Ⅰ的初步设计后,乔布斯便建议沃兹参加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会议,向各位爱好者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但前进的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超越于时代的设计理念和Altair 8800的冲击,让沃兹第一次在俱乐部内展示Apple Ⅰ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前来聚会的人,也只是说了些场面话,说他的设计很前卫,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至于沃兹颇为自豪的“新式人机交互方式”(即利用键盘输入、输出的方式),那些Altair 8800爱好者们也很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键盘输入、输出的方式,还不如由0和1组成的机器语言奇妙。

但是,乔布斯和沃兹并未气馁,在接下来的几次聚会中,他们都会向别人展示Apple Ⅰ的操作与功能。慢慢地,便有不少人为Apple Ⅰ那简便的操作方式,及直观的显示方式产生了兴趣,后来还受到了俱乐部内100多名电脑狂热爱的追捧。由于人多地狭,他们聚会的地点也由弗伦奇的车库改迁到了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的大礼堂。早在四年前,乔布斯曾与沃兹在这里找到了那本帮助他们设计出蓝盒子,并让他们赚了不少钱的科技期刊,现如今他们又在这里聚集到一群能够读懂他们理念的支持者,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暗示着什么?

在向各位爱好者展示的过程中,沃兹还从中发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随后,他又亲自为这台电脑编写了一个BASIC语言解释器。到了当年10月份时,Apple Ⅰ便已具备了Altair 8800的所有功能,而且与Altair 8800相比,Apple Ⅰ不但体积更小,成本也要低很多,尤其是操作更为简便。可以说Apple Ⅰ的问世,对于个人电脑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Apple Ⅰ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因为在它之前,就已经有其他电脑存在了,比如1975年MITS公司推出的Altair 8800。但是Apple Ⅰ的出现却具有划时代的伟大的意义,因为它极大地简化了个人电脑的操作。

当时,电脑的操作是非常麻烦的。就以人们当时热烈追捧的Altair 8800来说,它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二进制和机器语言,如果操作者不懂这些知识,就没法使用。而且Altair 8800本身既没有键盘,也没有显示器,所有程序的输入与输出全都得靠前面板上的开关和指示灯的明暗实现。

比如说,在Altair 8800机箱的前面板上的每个开关都代表一个二进制位,将开关拨到上面指示灯亮起时,代表1,反之则代表0。若是需要输入一段程序时,就得用手连续拨动开关,操作极为不便。因为,即便是输入一组最为简单的算数程序,也要拨动几十次开关才行。若是遇到复杂的统计计算,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操作得了的。

当然了,在Apple Ⅰ问世之前,也曾有人想办法将此问题简化。如为Altair 8800配上了纸带阅读器、磁带机或是电传打字机等设备,运算时只需将运行结果直接打印到纸上便可。但这种便利都是有代价的,在当时,每台Altair 8800的售价仅为600美元左右,而一台电传打字机的售价则在1500美元左右,这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消费得起的!

正是因为Altair 8800操作的复杂性,才使得众多电脑爱好者意识到了Apple Ⅰ的强大与简便,并以Apple Ⅰ为榜样,迅速掀起了一场电脑革新的风暴。其实,个人电脑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发展与革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方便用户操作,正如iPad摒弃传统的键盘和鼠标,将人们的手指解放出来一样,Apple Ⅰ把人们从那复杂的前面板、指示灯以及开关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个人电脑技术的革新。

在苹果公司成立后,乔布斯虽然主张只以主板的形式出售Apple Ⅰ,至于键盘、显示器等需要用户自己准备,但是他们依然获得了不错的业绩。因为,他们在那块主板里已经装置好了控制键盘输入以及屏幕输出的芯片,用户在将Apple Ⅰ买回家后,只需接上键盘和显示器就能使用了,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为那些二进制开关和红色指示灯的操作而烦恼了。对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Apple Ⅰ的问世,才有了现代个人电脑的人机交互方式,这对于个人电脑的发展与革新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此,沃兹后来也毫不做作地总结道:“在Apple Ⅰ问世之前,人们需要通过难懂的前面板和电脑沟通,而在Apple Ⅰ之后,所有电脑都配备了屏幕和键盘,人们通过屏幕和键盘就可以和电脑沟通了。”

愚人节的礼物

“苹果公司的成立,是我当年收到的最好的愚人节礼物。”

——在回忆苹果公司的成立时,乔布斯如是说

乔布斯与沃兹刚开始参加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聚会时,沃兹都会很自豪地向别人演示他的机器,并乐于与他人交换与分享,甚至还将自己的电路板设计图纸免费提供给那些人看。乔布斯在最初的时候也曾劝过他不要这么做,但沃兹却觉得这个俱乐部的主题就是乐于奉献,帮助他人。而且,他还对乔布斯说道:“我当初在设计Apple Ⅰ时,目的就是为了将它作为免费资源贡献给别人。”

率先对沃兹这种观点表示反驳的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因为他和保罗·艾伦在完成了Altair电脑的BASIC语言编译器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在未经其允许,也没有付费的情况下,便复制了该编译器的程序在其内部相互分享。对于此事,比尔·盖茨在气愤之余还给家酿俱乐部的负责人写了那封著名的信:“请你们中的大多数业余爱好者们注意一下,你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软件是偷来的,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开发软件的人公平吗?假如你们再这样下去的话,还会有人再去编写好的软件吗?假如你们有谁愿意付钱购买我的软件的话,请给我来信,我会很感激的。”

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观点一致,不管是当初的蓝盒子还是现在的Apple Ⅰ,他都不希望沃兹的发明免费提供给别人。1975年的感恩节前后,乔布斯已经确定了沃兹的设计肯定会改变整个世界,他想好好地把握住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为了说服沃兹放弃免费为别人提供设计图,乔布斯想了很多理由,如他曾劝沃兹道:“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你设计的电脑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只会在设计图中找乐子,根本就看不到这种电脑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眼见沃兹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乔布斯又趁机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道:“反正那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时间自己去组装一台电脑,我们还不如将做好的电路板卖给他们呢,那样他们只需买来芯片插到板子上,很快就能做出可用的计算机来,那样的话不比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电脑方便许多吗,而且那样做还能让我们赚上一笔小钱。”

最终,沃兹还是被乔布斯那诱人的计划给打动了,他打算不再免费送出他的设计原理图,并准备销售其所制作的电路板。后来,沃兹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当时我真的从没有想过要靠卖电脑赚钱,是史蒂夫告诉我说那个东西可以改变世界,他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并伺机卖出去一些。”事实证明了乔布斯的眼光之独到。

当然了,1975年的乔布斯毕竟只有20岁,他虽然隐隐觉得沃兹设计的电脑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他最初时并没有打多大的算盘,他只是想在电脑爱好者这个圈子里卖些制作好的电路板。而在制作第一批电路板的时候,乔布斯并不打算自己制作,而是准备花1000美元请其在雅达利公司内的一个熟人,让他帮自己绘制100张电路板。按照乔布斯的设想,每块电路板的成本控制在25美元左右,那么每块只需卖50美元,他们就有1500美元的利润。

沃兹在听到乔布斯的设想后,觉得他们不可能会卖掉所有的电路板。对此,沃兹回忆道:“我当时真没有看出来我们该怎样收回成本,再加上当时的银行还拒绝支付我的支票,每个月我只能用现金付房租,当时的情况可真是糟糕透了。”

若想赚钱,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这是乔布斯的想法。同时,他觉得自己将会是个不错的老板,而沃兹也将会是个不错的技术合伙人。但是,沃兹对于两人合伙成立公司一事却不太积极,因为他对自己在惠普有着稳定收入的工作非常满足。

乔布斯深知沃兹的为人,他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说服沃兹。因此,乔布斯并没有与沃兹争辩说他们一定能够赚到钱,只是对他说:“即便将来赔了钱,至少我们还可以对别人说:‘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曾拥有过一家公司。’”这句话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一般,深深地诱惑着沃兹,毕竟大家都是年轻人,都想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沃兹也不例外。对此,沃兹曾回忆道:“你根本就难以想象我在当时的那种兴奋之情,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同创办一家公司,那将会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因此,在我听完史蒂夫的话后,我马上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在刚开始的时候,沃兹虽然答应了与乔布斯一同创办公司,但他却没有立即从惠普辞职。不过,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沃兹身为惠普的员工,其在惠普任职内的所有技术成果所有权都归惠普所有。也就是说,在没有得到惠普同意的情况下,他是无法利用自己所发明的产品牟利的。所以,他即便是答应了乔布斯的提议,也需要先解决掉销售这些电脑时的法律问题,为此,沃兹还专门将自己设计好的电脑拿给惠普的老板看,看看惠普是否有意生产并销售这款产品。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定数,沃兹的老板和同事们虽然对沃兹设计的电脑赞不绝口,但却没有人觉得Apple Ⅰ会有什么市场,因为Apple Ⅰ与惠普生产的那些商务电子产品相比,就像是个玩具一般,惠普的那些大客户们根本就不会花钱购买。随后,惠普公司便答应了沃兹的请求,并专门为沃兹出具了书面证明,放弃了对Apple Ⅰ的所有权。于是,一向以严谨、务实著称的惠普,就这么白白错失了引领个人电脑革命的大好机会。

既然是要创办公司,首先得要有着足够的资金才行。但是,当时的两人身上一共才有不到200美元。为了凑够启动资金,沃兹忍痛以5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HP 65计算器,可是不善交际的他却被人给骗了,最后只拿到了250美元。至于乔布斯,则将自己的大众汽车卖了,再次筹到了1100美元。如此一来,他们就有了足够的资金启动项目了。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那就是为自己的公司起个好听的名字。

事有凑巧,在两人准备筹建公司的那段时间里,乔布斯抽空儿回了一趟俄勒冈的苹果农场,而在其返回“硅谷”的当天,沃兹驾车到机场接乔布斯。在回去的路上,两人就公司的名字进行了讨论。他们既考虑过用“矩阵”(Matrix)等较为典型的技术词汇命名,也尝试着创造一个新的词汇如“Executek”(寓意“执行”与“科技”)等命名,但在最后都被乔布斯否决了。正当二人陷入沉思时,乔布斯突然对沃兹说道:“我们的公司不如就叫‘苹果电脑公司’吧!”后来,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以“苹果”命名自己的公司时,乔布斯则笑称道:“因为那段时间里我正在吃水果餐节食,‘苹果’这个名字不仅听上去很有意思,而且还显得很有活力,同时也削弱了‘电脑’这个专有名词的抽象性。更重要一点是,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公司在电话簿上排在雅达利公司之前。”就这样,公司的名字被定了下来。

在说服了沃兹之后,乔布斯觉得自己还需要找来一个有着资深的经历、懂得法律和商业事务的人来帮忙,同时,这个人还应在自己和沃兹的意见存在分歧或争执的时,起到调解的作用,并伺机打破僵局。经过仔细的甄选,乔布斯最终选中了自己在雅达利的同事兼好友罗恩·韦恩。韦恩虽然答应了乔布斯的邀请,但他却觉得乔布斯和沃兹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若是想靠着售卖一些几十美元一块的电脑主板作为主要收入的话,是很难将生意做大的,但碍于自己与乔布斯的关系,最终还是答应了乔布斯的邀请,加入了苹果公司。

当谈及他们合伙时的状况时,韦恩说道:“他们两个完全是两种人,但是他们的组合却是最强大的。有的时候,我总觉得史蒂夫有时就像恶魔的化身,他可以变得冷酷、残忍,但有的时候,他又极富魅力,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而沃兹虽然在电子设计方面是个天才,但性格却像个孩子一样,每次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都会显得不知所措。正是这种能力上的互补,才使得他们的合作相得益彰。”对此,沃兹也承认道:“我一直都不想与别人打交道,那样总会让我觉得有些别扭,但史蒂夫不同,他即便是给陌生人打个电话,别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帮他做事。尽管有的时候他会对一些他认为不够聪明的人很粗暴,可他却从未那样对待过我。我想,这可能就是友谊吧!”

当乔布斯克服种种苦难,成功说服沃兹和韦恩之后,前期的所有准备工作也就完毕了。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起草一份合伙文书,将他们三人合伙的方式确定下来,那就标志着“苹果公司”真正成立了。

1976年4月1日,当别人都在相互捉弄对方的时候,乔布斯等三人则坐在韦恩的卧室里共同签署了一份由韦恩起草的长达十余页的合作文书,将他们最终的合伙方式确定了下来。其中,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各占苹果公司45%的股份,韦恩占10%。至此,苹果公司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便定格在了愚人节这一天。对此,乔布斯还曾调侃道:“苹果公司的成立,是我当年收到的最好的愚人节礼物。”

尽管韦恩在苹果公司成立后的第11天,因害怕乔布斯会失败而选择逃避并退出了苹果公司,与乔布斯和沃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但是,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的乔布斯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的产品定能震惊全世界,开创一个全新的电子时代。为此,他将他们的第一代产品命名为“Apple Ⅰ”,寓意他们的“苹果”将会一个接一个地从“苹果树”上掉下来。

奇迹从车库开始

“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动机,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回应,生产出你所需要的产品。”

——在推销Apple Ⅰ时,乔布斯如是说

在苹果公司成立后不久,乔布斯便准备向家酿俱乐部的成员们推销他们的产品了。乔布斯与沃兹带着一块经过改进的电路板,参加了一次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聚会。在聚会时,先是沃兹向众位电脑发烧友展示了那块电路板上的微处理器、8Kb的内存及其他本人编写的BASIC语言程序,并向众人特别强调了整个电脑的关键部位,即取代了由大堆灯泡和开关组成的前面板的键盘。

接着乔布斯便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先是指出了Apple Ⅰ与Altair电脑最大的不同之处,即Apple Ⅰ所有的关键元件都是内置的。随后,他又极为努力地向大家讲解了苹果电脑所潜藏的惊人价值。但是,绝大多数电脑爱好者们并未对Apple Ⅰ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且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即Apple Ⅰ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只是二流产品,并非英特尔8080这类主流微处理器。

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大多数人离去之后,那个对早期苹果公司的发展起到过关键作用的人却留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向苹果公司下了第一笔订单的保罗·特雷尔(PaulTerrell)。1975年初,特雷尔在门洛帕克的国王大道上开了一家电脑商店,即ByteShop,到了1976年,他已经拥有了三家连锁店。同时,作为家酿俱乐部的会员之一,俱乐部内的每次聚会他都会参加。在这一次聚会上,颇具商业眼光的他在看到Apple Ⅰ后,便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商机。因此他留了下来,并想进一步地了解有关Apple Ⅰ的信息。

在得知保罗·特雷尔的身份后,乔布斯非常兴奋,因为直觉告诉他,这个人肯定会为自己带来第一桶金。因此,乔布斯在私下为其做演示时,还不忘对他说道:“看看吧,你肯定会喜欢上这东西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保罗·特雷尔只是看了一遍之后,便对Apple 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临走之际,他还将自己的名片给了乔布斯和沃兹,并对他们二人说道:“保持联系。”

第二天一早,特雷尔刚打开店门,就听见有人对他说道:“我来联系你了。”之后,他便看到了衣衫不整的乔布斯正站在店门口冲自己笑。特雷尔对于乔布斯的突然到访虽然有些惊讶,但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因为乔布斯下面的话吸引到了他这个有着大志向的精明商人。“昨天在俱乐部成员聚会的时候,你也看到沃兹设计的电脑了,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棒?假如我们现在批量制造这种电脑的电路板,并以50美元一块的价格出售的话,肯定能够大赚一笔,不知你对此感兴趣吗?”

特雷尔有些诧异地说道:“代销电路板?我觉得这个主意不是很好。你想想看,普通人谁会像俱乐部内的那些疯子一般自己购买元件组装电脑?假如让你选择的话,你是愿意去买一块没有芯片的电路板和一些元件自己组装,还是直接去买一台Altair 8800使用?”乔布斯听后眼前一亮,随即又对特雷尔说道:“既然这样,我们就将除了显示器之外的其他元件都组装好由你代销,至于显示器则由客户们自己购买好了,这样的话肯定会有着不错的销量。”

特雷尔听到这句话时,显然已经心动了,因为他等的就是乔布斯这句话。乔布斯看到特雷尔的表情后就知道这件事情成了,便试探性地问道:“你打算以什么样的价格从我们这里购进这种组装好的电脑呢?”特雷尔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才开口道:“这样吧,我可以为你们代销50台,每台支付500美元,你觉得怎么样?”

一台500美元,一共50台,乔布斯先是在脑子中飞快地计算了一下Apple Ⅰ的成本,即每台不算显示器的话,成本在4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假如以500美元的价格卖给特雷尔,那每台就可以获得100美元左右的利润。想到这里后,乔布斯当即便同意了特雷尔的提议,并为苹果公司接下了第一笔订单。乔布斯从特雷尔的ByteShop出来后,便将这件事情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正在惠普上班的沃兹。据沃兹回忆道:“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完全被震住了。即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很显然,乔布斯那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冒险意识,大大超过了沃兹和韦恩。因此,当沃兹和韦恩听到乔布斯与特雷尔谈妥了合同后,两人都觉得乔布斯肯定是疯了。

沃兹不善交际,虽然他知道苹果公司在当时只有1000多美元的流动资金,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成本生产50台Apple Ⅰ,但他却没有明说。然而韦恩不同,他比较直接地说道:“假如我们非要生产这么多电脑的话,恐怕只有向银行借贷才行了。但是,我们的电脑在制造出来之后,若是没人买的话,到时能拿什么去还银行的贷款呢?”面对着韦恩的反对,乔布斯依然深信Apple Ⅰ肯定会改变整个世界,像Apple Ⅰ这样的电脑不可能没有销路。

他还开导二人道:“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不能仅停留在ByteShop的50台订单上,我们还可通过其他渠道卖掉更多的电脑,赚取到更多的利润。因此,我决定第一批制造100台,其中50台卖给特雷尔,剩下的50台则卖给我们的朋友和同事,至于零售价就比卖给特雷尔的价格高出三成好了!”

在乔布斯的自信和坚持下,沃兹最终选择站到了乔布斯的一边,并提议道:“我觉得零售的价格可以定在666.66美元一台,因为我喜欢重复的数字。”在看到两个史蒂夫都同意的情况下,曾有过投资失败经历的韦恩则坐不住了,他总觉得自己好像着了这两个“疯子”的道儿了,他可不想再过一次一无所有的生活了。想到这里,韦恩便产生了退出苹果的念头。为了尽可能地不让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在苹果公司成立的第11天,韦恩便折现卖掉了自己在苹果公司的股份,从苹果抽身而去。但是,令韦恩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个曾与他一起创办苹果公司的“疯狂小子”,最后却成了改变整个世界的电脑双雄。

在韦恩退出后,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并未因此而受到多大的干扰,反而是激情更加高涨。为了能够完成订单,他们最先要做的便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购买50台电脑所需的元件。为此,乔布斯先是找到其好友艾伦·鲍姆及其父亲,并从他们那里借到了5000美元。接着他又到银行借钱,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随后,他又去了几个地方,但都没能借到钱。眼看借钱无果,乔布斯便另辟蹊径,打算从赊买元器件这一方面入手。后经多方努力,乔布斯最终在拿出自己公司与特雷尔的订单后,才说服了克拉默电子公司预支50台电脑的元件给他们,而赊账期则为30天。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30天的时间内完成ByteShop的订单,否则的话,他们除了偿还本金外,还得另外支付一笔违约金给克拉默电子公司。

在凑齐了所需的元件后,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就是按时完成订单要求。但是,仅靠乔布斯两人的话,是很难在30天内完成50台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找了一些帮手,如丹尼尔·科特基和他的前女友伊丽萨白·霍姆斯,以及乔布斯的妹妹帕蒂,至于他们工作的地点,就在乔布斯的家中。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工作的地点是在帕蒂空出来的卧室内,后转移到客厅,甚至连厨房都曾被他们占用过。在这种情况下,乔布斯的养父便停下了自己修理汽车的副业,建议他们将工作地点转移至车库。他不但为他们在车库内放置了一张长长的旧工作台,还为他们装上了一排贴好了标签的抽屉,以便他们存放各类元器件。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简陋的车库,因为苹果公司所创造的奇迹就是由这里开始的。

由于资金和时间的限制,乔布斯并没能兑现自己当初对特雷尔的承诺。因为在一个星期后,乔布斯只是将12块组装好的电路板交给了特雷尔。当特雷尔看到乔布斯所提交的“电脑”时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订购的是带有电路板、机箱、电源和键盘的计算机,而不仅仅是一块电路板。但乔布斯却对他说,一个完全装配好的电路板,其实就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

面对着乔布斯的“强词夺理”,特雷尔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按照约定支付了货款。这样一来,每台电脑的成本就被乔布斯控制在了340美元左右,大大低于他们预估的成本。因此,当50台电脑的电路板完全交付完毕的时候,苹果公司的第一单生意就让他们赚到了近8000美元的利润。当然了,颇具革命性的Apple Ⅰ也没有让特雷尔失望,那批电脑主板成为了其商店内最畅销的产品,很快便销售一空,而这也为其带来了一笔不小的利润。

到了1976年底,乔布斯和沃兹一共制造并卖出了近200台Apple Ⅰ。也就是说,在短短的9个月中,Apple Ⅰ就为他们带来了近5万美元的利润,这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沃兹放弃在惠普继续工作下去的决定,为其全力投入到苹果公司的工作之中,并打造出下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Apple Ⅱ,开创出下一个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