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系母校 饮水思源

思源·北美 作者:姜斯宪 编


心系母校 饮水思源

1973年,吴德楞向母校寄赠科技书籍的信函

从1945年离开祖国,到现在已然60余年,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么多年,一直在国外拼搏,虽然时时刻刻想念祖国和母校,可惜不能回来,对其无所贡献,不免内心有愧,所以我总是尽力做一些贡献来回馈祖国和母校对我的恩情,传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精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非常可喜的进展。借此东风,我于1973年返沪探亲,非常想为母校做些事情,就托西安交大顾逢时向上海交大校方转达赠书的意愿,并交付书刊目录3册。当时邮政、包裹都畅通,希望母校在其中选择适用的,我可以邮寄回去,如果需要别的书籍,也可以买到。而且向母校表示,当时美国有交大校友600余人,组成了交大同学会,我是同学会一员,很希望与母校取得联络,保持更多的关系。但当时仍处在“文革”期间,学校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上海市革委会文教组,未有答复。直至1978年3月,学校又向六机部提出成立上海交大对外科学技术联络处,并以上海交大名义组织赴美考察团的申请报告。在六机部部长、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柴树藩的直接推动下,访美一事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看到交大赴美访问团率先开始了跨洋破冰之行,我想我的努力也有了好的结果。

1979年,吴德楞参加交大83周年校庆

与此同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参加母校的校庆纪念。1979年,我参加了母校建校83周年庆祝大会,见到了王震副总理、邓旭初副主任和教授、校友们,非常兴奋。学校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教授十分活跃,学生才华横溢、热情奔放,以前不能对母校有所贡献,现在机会来了,知识分子不再被歧视,科技人员受到欢迎,我们校友会在中美学术交流方面,加强与母校的联系,母校需要任何科技资料、师资仪器、图书,我们都会热心相助。同时,我们也会帮助研究什么货品合适美国市场,为祖国争取外汇,推动出口贸易,实现四个现代化。2006年4月,母校建校110周年,我跟老伴从美国赶来,作为年龄最大的校友参加校庆纪念,虽然年事已高,但趁那时身体好,一定要回母校看看,并且送上我的祝福。

这些年,我回国多次,眼见交大有了巨大的进步,除了校园、师资、学生和课程大有增加之外,还有许多研究机构,心里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虽然我对于母校学术方面已不能有所贡献,但在资金上我想继续向母校捐助,通过思源校友年度捐赠、设立奖助学金支持学生培养。2003年,我把自己毕生积蓄中的10万美元捐赠给母校,用以支持母校发展,相信交大能够发明创造更多有利于全人类的先进技术。我今年98岁,希望还有几年能听到母校的好消息。

2006年春,吴德楞夫妇回国参加校庆和级友联谊活动

吴德楞(前排)与母校采访人员合影(后排左起:盛懿、陈亮洁、施艳婷、欧七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