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成为小作家 作者:李君


序2

李君老师的新书《成为小作家》就要出版了。我相信,每个即将读到这本书的孩子,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将踏上一段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旅程。在过去的几年里,李老师和她班上的同学们已经走过了这段追寻自己梦想的旅程,也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自己的故事书,成为收获梦想的快乐的孩子。现在,李老师把自己陪伴孩子们追寻梦想的路径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为的就是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其实,分享是人的本性。每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试图和他人分享。幼儿时代,听故事和讲故事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事。很多孩子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各种各样的小人和小动物,用自己的画笔讲自己心中的故事。从进入小学开始,从会用笔写字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经历和幻想、把自己梦中的故事、把自己的一切的一切都用文字告诉别人,这是几乎所有孩子心中的梦想。这梦想就像一株暗暗生长的幼芽,悄悄地活在每个孩子的心里。但遗憾的是,孩子们心中这颗渴望表达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成长为青葱的小树,反而日渐枯萎,甚至变成难以打开的硬结。畏惧写作、不喜欢作文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教育的研究者,我常常在想,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畏惧写作、不喜欢作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读过李君老师的书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珍视和激发孩子与人交流的意愿,珍视并启动孩子既有的经验,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场域,陪伴孩子展开一场用语言探索世界、建构经验的写作之旅,让孩子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在这本书中,李君老师用自己班上孩子们的大量案例启发阅读这本书的同学:写作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这段旅程的起点就是自己已有的经验。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经验的宝库,让我们一起来打开它,用自己的笔自由地记下自己内心的故事,我们的创作之旅就此开始。看,我们班上的艾小米、王嘉昌、韦斯涵、曲明赫、赵慕尧、吴怡璇都跑到前面了,我们一起跟上!

对于阅读这本书的老师们,我想大家也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学校的作文教学固然是一种训练,但它绝不是为训练而做的训练。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表达的意愿时,所有的写作方法的训练都没有了意义。孩子同样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总在和自己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周边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需要表达,渴望分享。写作只是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感受的手段,表达和分享才是目的本身。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孩子表达和分享的热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对世界的想象、孩子自己的情感才是他们表达的基础。孩子喜欢小猫小狗,但它们不一定是我们看到的小猫小狗,也不一定是老舍、郑振铎笔下的小猫小狗;它们在孩子眼里是“喵星人”“汪星人”。二次元、火影可能是孩子们的“现实世界”,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孩子们的“现实世界”,只是走向成人世界的一个起点。随着他们长大,他们眼中的世界会逐步改变。而且,通过写作活动本身,孩子们也会逐渐建构出一个新的经验世界。不少老师总在抱怨孩子的作文空洞、没内容,发愁孩子不知道写什么。孩子不知写什么或感觉没的可写,是因为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给孩子设了太多的限制。放开孩子的头脑,放飞孩子的想象,珍视孩子既有的经验,还孩子表达与分享的权力,孩子写作内容的所谓“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当孩子真正置身于一个想要表达、渴望分享的情境中时,他们自然会产生要把故事写得生动和编得曲折、引人入胜的愿望。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会主动地寻求帮助,希望从老师、同学、作家的经验中获得方法和技巧的启发。写作方法的教学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会变得有意义,才能真正被孩子所接纳。因此,写作方法的教学要服务于真实的写作需要,写作能力也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像李君老师一样,珍视孩子表达和分享的意愿,珍视和启发孩子既有的经验,珍视和理解孩子们的世界,陪伴孩子们从他们自己的世界出发,一同踏上快乐的写作探索之旅。让孩子在真实的写作活动中学会写作、爱上表达、爱上分享,在分享中学会理解和创造。

王云峰

2020年春3月于四毋书巢

王云峰,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