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秋感悟

愿生命从容:哈佛访学三 作者:焦小婷


中秋感悟

今天依然凌晨4点半醒来,6点半起床,跟随Lida去了她从小到大一直去的那间教堂。礼拜活动上午10点开始,Lida要先去健身房,这是她每周再忙也必做的功课。放松心情,增强体质,她活得很明白。我在附近散步,沿一条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走着。周末的早上,雨后的空气透明清新,散步、遛狗、跑步、骑车锻炼的人不少,大多是家人结伴散步;戴着头盔成群而过的骑车人,显然是同学或朋友。想起了在国内经常见到的骑车的“驴友”们,不得不在尘土飞扬、雾霾笼罩的马路边穿梭,真替他们难过。再好的兴致、习惯和志趣也会让糟糕的空气搞得意兴索然。

来到一面不知名的湖边,抬头看天高云淡,直视湖面碧波荡漾,有闲人荡桨泛舟,有天鹅傲然浮游,周边环境安静祥和。此情此景,除了贪婪地多看几眼,深深地呼吸空气,轻轻地叹息几声,又能如何?湛蓝的天是别人家的,碧绿的湖是别人家的,自己匆匆而过,只留下浅浅的脚印,带不走一朵云彩。真心体会到了徐志摩在剑桥河边“匆匆走过时”的失意和失落。

这一景致颇似人生。生命再美好,最后也不过是一抔白灰,归于尘土。因而切实应当学会珍惜当下,随心随愿度过今生!

教堂的礼拜活动于10点钟准时开始。今天是夏季的最后一次礼拜活动,和平常的流程不同,牧师在外没有回来,活动由一位写诗爱诗的中年女性Cathie主持。先是一些礼节性的客套话,随后大家一起朗读了一段话,像国内入团、入党时攥紧拳头说的“我志愿加入……”之类的誓词。接下来是纪念在座的信徒们家中以往逝去的亲人,共26人。主持者一一念完逝者的姓名,教堂的钟声随之敲响26下。以这样的方式缅怀悼念死者对我而言还是首次经历。有人曾说过:“关怀死者就是使他的名字不朽。”而“名字的不朽是灵魂得救的一种世俗变种”。在一周中最重要的时刻,在肃穆的教堂,死者的姓名被生者用爱轻轻地唤着,余音在四周回荡。事实上,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勾连着一个个曾经活力四射的人和不一定多彩但注定丰富的人生,更有家人永恒持久的爱和追忆。所以钟声敲响,有人眼眶湿润,有人掩面而泣。这是一个锥心的时刻!愿逝者安息!

接下来信徒们开始读手里发的小册子中的几首浓情小诗,有的出自名人,有的则出自Cathie。她提议大家一人一句朗读,并且说出最打动人的地方。下面这句诗是我的最爱:

“and placed my grief,

in the mouth of language,

the only thing that would grieve with me.”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当时没看懂,是结束后Lida告知我的。前面的桌子上放着几十个小小的烛台,大家自愿排队上前一一点燃,那点亮的烛火里裹藏着各自不同的怀想、期许、感恩和希望。

这是一次不常见的礼拜活动,和我曾经见过的英国基督教堂的礼拜全然不同。没有唱颂歌,没有学圣经,也没有祷告。Lida告诉我,下次会回归传统,我期待。

感谢中秋节!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格外热闹,美好的祝愿和问候语天南地北地轮回转发着,不过怎么都读不烦。

晚上我要先出去看看月亮。国内已经是中秋了,待我明晚再望时,已经是十六的月亮了。赏月是中秋佳节亘古不变的主题。夏天在外散步时,我曾认真地举头望月思考过,古人为什么寄予月亮那么多的情怀,有时即便“明月别枝惊鹊”,也会“酒入愁肠”,莫不是天高地广,唯有月亮可以海内天涯共享?而且只有“静夜”里才有“思”量。此时此刻,唯愿“西楼满月”,能够消解曾经如钩残月下的“梧桐寂寞”“月明人静”。

何不共此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