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词曲概论 作者:龙榆生 著


第四章 论唐宋大曲和转踏

大曲就是整套的舞曲,唐人又叫做大遍。元稹《连昌宫词》就有“逡巡大遍《凉州》彻”的说法。据沈括说:“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又王灼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碧鸡漫志》卷三)像这序、引、歌、、嗺、哨等都是音乐上的术语,现在很难全部了解它的意义。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里,有这样一些自注:“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又:“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又:“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终。”又:“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这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唐大曲体制的宝贵资料。

至于大曲的名称,却是由来已久。沈约《宋书》卷十一《乐志》三,于清商三调歌诗后,列有大曲《东门行》、《折杨柳行》、《艳歌罗敷行》、《西门行》、《折杨柳行》、《煌煌京洛行》、《艳歌何尝》、《步出夏门行》、《艳歌何尝行》、《野田黄雀行》、《满歌行》、《步出夏门行》、《棹歌行》、《雁门太守行》、《白头吟》(与《棹歌》同调)、《明月》等十六曲,每曲自二解至八解不等。这些清乐里面,虽然也有抒情、纪事的各种不同,却已开辟了后来所谓套曲的先河;但与燕乐中的大曲必定是舞曲,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举古词《东门行》一曲为例: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一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糜。(二解)共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三解)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吾归。(四解)这四段歌词,描述一对贫困夫妻的对话情况,反映出一个善良的小官吏在贪污成风的统治阶级的圈子里,受到欺侮压抑的苦痛心情,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它用的是长短句式,已具唐、宋大曲和金、元套曲的雏形。

据王国维说:“唐时雅乐、俗乐,均有大曲。”(《唐宋大曲考》)他引《唐六典》卷十四“协律郎”条注:“大乐署掌教雅乐,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乐,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乐:《西凉》、《龟兹》、《安国》、《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这里所谓雅乐,当指庙堂所用,如《破阵乐》、《庆善乐》等缘饰周、汉古乐的舞曲;清乐就是沈约《宋书》所举清商三调(清调、平调、瑟调)的遗制;燕乐则多是来自少数民族的乐曲和应用“胡夷里巷之曲”创作的新声。在大曲中,又把隶属法曲部而不隶属教坊的叫做“法曲”。如《霓裳羽衣》是十二遍的大曲,原本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从边地采进的《婆罗门》舞曲,经过唐玄宗加工润饰,隶入法部,就把它归入法曲一类。唐代盛行的大曲,实际多是从西域进来的舞曲,如《凉州》(一作《梁州》)、《剑器》、《伊州》、《胡渭州》、《六幺》、《熙州》、《柘枝》等都是。这些大曲的舞蹈动作,据陈旸说:“优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独进,但以手袖为容,踏足为节。其妙串者,虽风骞鸟旋,不逾其速矣。然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襄鼓、大鼓与丝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变态百出。”(《乐书》卷一百八十五)这些舞蹈动作的变化,唐、宋诗人也有很多描写。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飘然转旋(去声)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这是刻画《霓裳羽衣歌》的舞态。他还有形容《柘枝舞》的诗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柘枝伎》)这些大曲,在演奏时本来需要很大的场面,但也可由一两个舞伎随时表演,大概是可以节取其中的若干遍来演出的。

北宋时,这些唐燕乐舞曲,还很流行。在欧阳修的《玉楼春》词中,也有“贪看六幺花十八”的句子。(据《碧鸡漫志》记述,《六幺》“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晏殊的《玉楼春》词又说“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珠玉词》),于形容舞态外,兼及歌韵和伴奏音乐,可见这些舞曲,也有歌词。王灼曾经说过:“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又说:“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碧鸡漫志》卷三)前一段话,说明大曲歌词所以创作和流传绝少的原因;后一段话,说明整套大曲,也可以把一两段抽出来,就其音节的急慢,单独配上歌词来演唱。

唐大曲常采当时诗家的创作,割取四句,配入曲中,掺杂一些虚声,以求吻合音拍。这在第一章内,已经谈过了。至于改用长短句式作为整套大曲歌词的,现在找不出唐、五代人的作品。也许民间或乐工们会有的,因文词不够“雅”,没被保存下来。宋人作品则有《道宫薄媚》十遍,董颖用作《西子词》;《水调歌头》七遍,曾布用来咏冯燕事。此外又有《采莲》大曲的《寿卿词》八遍及相传为无锡南禅寺所请“巫山神女”写的《惜奴娇》大曲九遍(《唐宋大曲考》引洪迈《夷坚志》)。这四套大曲中,前两套是用来歌唱历史故事和当时豪侠的,和诸宫调的内容有些近似,也是后来戏曲文学和说唱文学的先声。

董颖为北宋末期的穷愁潦倒的诗人,跟江西诗派作家韩驹、徐俯都有来往。他的《道宫薄媚》大曲,曾慥把它收在《乐府雅词》的上卷,排在“转踏”之后、“雅词”之前,大概在南宋时,还有人演唱。全录如下:

薄媚 西子词

排遍第八

怒潮卷雪,巍岫布云,越襟吴带如斯。有客经游,月伴风随。值盛世,观此江山美。合放怀、何事却兴悲?不为回头,旧谷天涯。为想前君事。越王嫁祸献西施,吴即中深机。阖庐死,有遗誓,勾践必诛夷。吴未干戈出境,仓卒越兵,投怒夫差,鼎沸鲸鲵。越遭劲敌,可怜无计脱重围。归路茫然,城郭丘墟,飘泊稽山里。旅魂暗逐战尘飞,天日惨无辉。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途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偶闻太宰(伯嚭),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第十

种(文种)陈谋,谓吴兵正炽,越勇难施。破吴策,惟妖姬。有倾城妙丽,名称西子,岁方笄。算夫差惑此,须致颠危。范蠡微行,珠贝为香饵,苎萝不钓钓深闺。吞饵果殊姿。素肌纤弱,不胜罗绮。鸾镜畔、粉面淡匀,梨花一朵琼壶里。嫣然意态娇春,寸眸剪水,斜鬟松翠。人无双、宜名动君王,绣履容易,来登玉陛。

入破第一

窣湘裙,摇汉珮,步步香风起。敛双蛾,论时事,兰心巧会君意。殊珍异宝,犹自朝臣未与。妾何人,被此隆恩,虽令效死,奉严旨。隐约龙姿忻悦,重把甘言说。辞俊雅,质娉婷,天教汝、众美兼备。闻吴重色,凭汝和亲,应为靖边陲。将别金门,俄挥粉泪,靓妆洗。

第二虚催

飞云驶香车,故国难回睇。芳心渐摇,迤逦吴都繁丽。忠臣子胥,预知道为邦祟。谏言先启,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商倾妲己。吴王却嫌胥逆耳,才经眼、便深恩爱。东风暗绽娇蕊,彩鸾翻妒伊。得取次、于飞共戏。金屋看承,他宫尽废。

第三衮遍

华宴夕,灯摇醉。粉菡萏,笼蟾桂。扬翠袖,含风舞,轻妙处,惊鸿态。分明是,瑶台琼榭,阆苑蓬壶,景尽移此地。花绕仙步,莺随管吹。宝帐暖留春,百和馥郁融鸳被。银漏永,楚云浓,三竿日、犹褪霞衣。宿酲轻腕,嗅宫花,双带系合同心时。波下比目,深怜到底。

第四摧拍

耳盈丝竹,眼摇珠翠。迷乐事,宫闱内。争知,渐国势陵夷。奸臣献佞,转恣奢淫,天谴岁屡饥。从此,万姓离心解体。越遣使,阴窥虚实,早夜营边备。兵未动,子胥存,虽堪伐、尚畏忠义。斯人既戮,又且严兵,卷土赴黄池。观衅种、蠡,方云可矣。

第五衮遍

机有神,征鼙一鼓,万马襟喉地。庭喋血,诛留守,怜屈服,敛兵还,危如此。当除祸本,重结人心,争奈竟荒迷。战骨方埋,灵旗又指。势连败,柔荑携泣,不忍相抛弃。身在兮,心先死。宵奔兮,兵已前围。谋穷计尽,唳鹤啼猿,闻处分外悲。丹穴纵近,谁容再归?

第六歇拍

哀诚屡吐,甬东分赐。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宝锷红委。鸾存凤去,辜负恩怜,情不似虞姬。尚望论功,荣还故里。降令曰:“吴亡赦汝,越与吴何异?吴正怨,越方疑。从公论、合去妖类。”蛾眉宛转,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渺渺姑苏,荒芜鹿戏。

第七煞衮

王公子,青春更才美。风流慕连理。耶溪(若耶溪,在绍兴)一日,悠悠回首凝思。云鬟烟鬓,玉佩霞裾,依约露妍姿。送目惊喜,俄迂玉趾。同仙骑,洞府归去,帘栊窈窕戏鱼水。正一点犀通,遽别恨何已!媚魄千载,教人属意。况当时,金殿里。

作者把吴、越兴亡故事,置重心于西施,连带两国君臣,一气贯串,作成一套相当完整的歌剧。全剧都用“支”、“思”部韵脚,四声通叶,为金、元套曲开辟道路。这种形式,对诸宫调和杂剧的发展以及说唱文学,都具有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