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抽象发言

阅世趣言 作者:沙叶新


抽象发言

昨天接L君电话,说他读了我前几天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抽象发言》,其中有一处谈到他时与事实不符,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好像他不懂装懂,显得很蠢。我解释说,我在文章中只是说了一件事实,对你并无所褒贬,假如我的文章伤害了你,那绝对是无意的,请你原谅。我还说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与事实有出入,我以后设法予以补救。

《抽象发言》发表后反响较大。北京和上海都有人来信、来电,表示支持文章的观点。除此以外,人们对我在那次会上表达意见的方式感到吃惊,甚至不太相信我真是那样发言的。但那确实是事实,在一个严肃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我用这样一种戏剧性方式发言,在世界上也许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当我在会上作这种也许可以叫作“后现代主义”的“抽象发言”时,与会者面面相觑,莫名惊诧。起初以为我是存心调谑,又以为我是神经错乱,直到发言结束,图穷匕见,才明白我并非开玩笑,而是“暗藏杀机”。秋雨也怀疑我用这种惊人的方式发言,我想当时他若在场,那可能就是李贺的一句诗:“石破天惊逗秋雨。”我的“石破天惊”兴许真会引发(“逗”)秋雨的倾盆宏论。

20世纪有两大“幽灵”,一是政治领域中的共产主义运动,一是艺术领域中的现代主义思潮。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曾树起造反大旗,冲决罗网,揭竿而起,革故鼎新,涤瑕荡秽。它们打倒神仙、推翻皇帝,它们也藐视传统、破坏规则。它们都是弄潮儿,都是勇敢者,都是先锋,都是左派。有趣的是某些社会革命的左派,同时又是艺术革命的先锋,如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法国的艾吕雅、阿拉贡,德国的约翰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以及早期的一些印象派画家等,他们之中有的本身就是共产党员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出现了很多派别,它们都从萌生、发展、鼎盛落入到今日的低谷。所以人们已把今日的共产主义称为“后共产主义”,把今日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幸中国共产党尚能审时适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因时立政,将人类改造社会、建立文明的共同经验纳入自己的改革开放中,而不再画地为牢,不再拘囿于“社”、“资”的门户,这才有了已见转机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而已是强弩之末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如果它仍旧一味的极端、一味的偏狭、一味的反叛、一味的破坏,不与悠久的艺术传统对话,不和人类的共同经验携手,那势必要走向自己的反面。

1994年1月12日

附录:抽象发言

这次去香港参加当代华文戏剧国际研讨会,到会的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可谓史无前例、盛况空前。在会上和会下有一个问题经常引起与会者的争论,即:戏剧要不要让观众看得懂。一种意见显然比较传统,比较陈旧,说起来也小心翼翼,不那么理直气壮。这种意见认为:戏剧是演员当众表演的故事,当然要使观众看得懂。另一种意见则比较先进,比较精深,论述起来也踔厉风发、义正词严。这种意见认为:懂与不懂是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根本就不存在懂与不懂的问题。你欣赏一朵花,只要觉得它美,无须要弄懂它是什么意思;你欣赏一首乐曲,只要觉得它动人,也无须要弄懂它的含义;你欣赏一幅抽象画,只要感觉到了它的内在精神,也不必去搞懂它的实际内容;欣赏戏剧,尤其现代戏剧更是如此。

有一次我们欣赏了香港一位著名戏剧家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全剧有十几个不明身份、不明职业,也不明相互之间关系的男女,只见他们在舞台上或坐或立或来回走动,神情呆滞,动作僵硬,只有字幕上一些意义割裂的单词和画外奇特刺耳的音乐给予观众某种含糊的提示。整出戏看不出有什么情节,弄不懂有什么含义,全剧也没有一句台词,有的只是一些玄妙的音响。

澳门的一位老戏剧家看完之后,尽管知道不该提出懂与不懂的问题,免得遭到耻笑,但他还是诚恳地不耻下问:“请问,在座的诸位,有谁看懂了,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位剧作家举手说他看懂了,他说:“这是一出表现特异功能的戏。”此言既出,举座哄堂,可这位剧作家决不是在逗乐,他说得极为认真;正因为极认真,大家笑得就更加厉害。会后内地某大学的一位前副校长私下对我说:“我这次来香港,最大的收获是本以为有些新潮的戏只有我或者我们内地的一些保守的人看不懂,这次才明白原来香港和外国好多戏剧专家也看不懂。以后啊,再也不必像皇帝的新衣那样不懂装懂了!”

两天之后,在讨论另一个剧本的会议上,有位专家说语言越来越成为交流的障碍,在舞台上应该尽量减少语言的分量。还有的专家认为语言越是混乱模糊,越是能清晰明确地表现深层的精义。舞台上的语言也一样,可以不要逻辑,不要句子,不要词汇,只要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特定的感觉、特定的印象就可以了。这反而比千言万语更能传递复杂和细微的情感。这就叫我搞不懂了,不但舞台上有些戏看不懂,专家嘴里的有些话也听不懂了。

于是我憋不住了,要求发言。我接过话筒,说:“乌里乌呀、哈罗哈八、加加加、嘎嘎嘎、发发发、咋咋咋、呼啦呼啦、滴滴答答、噫噫噫噫噫噫噫噫、罗罗罗罗罗罗罗罗、莫莫莫莫莫莫莫莫、斯斯斯斯斯斯斯斯、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朱羔朱羔、数数数数、咳咳咳咳、嘻嘻嘻嘻……”说完之后,我问主席台上的一位专家,是否能听懂我的话。她惊奇极了,说她听不懂。在场的所有会议代表都面面相觑,惊诧莫名。

我解释说:“我刚才说的是一种极为独特、极为个性化的抽象语言,它们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我的一种特定的感觉、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印象。诸位不必考虑懂与不懂我的这种语言,因为只有小学生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台下我还半开玩笑地建议本次大会每个人都用这种自己极为独特、极为个性化的抽象语言来发言,并将这种不需要弄懂的抽象语言作为本次大会的法定语言。这样我们会议的代表在发言时就更能表述更为精深的思想,相互讨论时也更能毫无障碍地沟通,彼此更能传递更为复杂和细微的情感了。

作完了抽象发言之后,晚上我回到住处,随手翻到香港刊物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巴黎当代艺术国际博览会一瞥》。文章说:“现代艺术以变形去造型。将色彩、线条绝对化,这两个‘原理’导致垃圾组合、光怪陆离、杂乱无章、丑陋无比的‘反直觉’作品的大批涌现。现代人已对环境污染头痛无比,谁还愿意在自家的客厅里再放一个给视觉恶性刺激的垃圾组合的雕塑呢?”又说:“当谁也看不懂谁的作品时,所有作品都消解为零,消解成什么也不是的‘沙粒’,于是极度色彩缤纷的当代艺术反而消解成一片彩色的沙漠。”还有一篇文章是《突围表演——对先锋派小说的忧虑》,也和懂与不懂的问题有关。作者说到《纽约时报》刊登专文,批评美国学院派的文章朦胧如天书。如果你大胆去请教写这篇文章的教授,教授会不客气地说:“你看不懂是你读书未经训练,茅塞未开。你要是聪明的话,就会懂我所写的是什么了。”作者说他在读先锋派小说时也有这种困惑,总有慷慨赴义、上台接受智力测验的感觉,感到胆怯和自卑。可见读这样的小说是何等的受罪!评论家南帆在《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一书中说:“始于马原的这批先锋派小说已临强弩之末,落幕的时候到了。”那么那些前卫派的戏剧呢?要么发些慈悲让人们最起码能看得懂,要么也会像法国现代派绘画、中国先锋派小说、美国学院派文章一样乌里乌呀、哈罗哈八、加加加、嘎嘎嘎、发发发、咋咋、呼啦呼啦、滴滴答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