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省这个活你熟吗

别人眼里没有你想要的人生 作者:弦歌 著


自省这个活你熟吗

我们这个小圈子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有学历,都“高雅”极了。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且每日三省吾身,力求更上一层楼。

恨不能把属于女人的美好品质变成配件,一股脑儿全挂自己身上。

聚在一起,还谦虚地交流自省结果。

A女说:“我这个人太馋,是那种典型的吃货。”

这种说法太不老实。馋,放在五六十年前,是一件让人羞耻的事(那会儿人们不承认自己有任何欲望包括食欲)。现在,时代可是变了。此种说法无非是指自己懂得享受生活,还颇有些“经济条件不错”的意思。

B女说:“我不懂得温柔。”

此女曾经毫不吝啬地表扬我温柔。听到温柔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心里颇为受用。若有帅哥在场,更是恨不能扯起一枝青梅来嗅。但心里有点没底:此女刻薄见长,夸起我温柔来怎么不遗余力?

看着她那一点也不羞愧的样子,我恍然大悟:她根本不觉得自己不温柔是什么缺点。她能干,泼辣,巾帼不让须眉。她指的是:我,只有靠温柔才可以在别人手下讨生活,她却有资格等别人对她温柔。

C女说:“我这个人懒散,不上进。”

这种说法更含蓄。这大约就是指她比较淡泊名利。她在某大国企任中层,手里有二三十号小兵任其调遣。有能力,举重若轻,见惯了大场面。够我等失眠半个月的事,她手一挥,云淡风轻就办了。经常一副懒洋洋心不在焉的姿态,不恶形恶状,端的好看。再往深里想一层:如果她肯争,一定比现在好得多。这是自我批评?这更像是标榜。

D女说:“我这个人太直。”

再说下去,“我这个人一工作起来就不注意身体”也快呼之欲出了。再者,你为什么只对可以直的人直?在你的主管领导面前,我看也是含蓄委婉,那情商,忽一下子上升好几个台阶。

我算是真诚的:“我爱取悦别人。”

我指的是自己没有安全感。一伙人在一起相处,我是那个怕矛盾的人,我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可以被别人忽略情绪的、没用的老好人。换言之,心理不够强大。

但细细想来,总也免不了有夸奖自己随和的嫌疑。

咦?没有人得出我不地道我心眼坏我刻薄我善妒我爱欺负别人的结论吗?为什么大家宣布自己的缺点时都笑语盈盈,春风拂面?

我觉得特没意思。

突然心血来潮,便招呼大家:“我们也别自我批评了,听听别人的意见,没准更好一些。”然后我点将,指着D女说:“你先说说我好了。”

一派大气。

D女沉吟片刻,开始说,且说得很多。“我觉得你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太在乎男人对你的看法了。如今都四十拐弯了,还减肥呀、衣服呀,看本书你都是为了添点气质。你不能一辈子在这个事儿上徘徊,四十岁应该有四十岁的智慧和生活内容。那不是真正的自信。”

像挨了一记重拳。

我没想到D女会说出这种内容的话来,气得灵魂出窍,暗自思忖:“嫉妒。这算什么好意,简直就是人身攻击!”

我像一个面瘫患者,面部肌肉开始控制不住地痉挛。

拼了。

你不是直嘛,本人就陪你玩一次真性情。

我似笑非笑,一字一个小李飞刀:“你之所以把男人视为粪土,是因为在这个事儿上,你从来占不了上风。”

这是那个从来不伤害别人的女子口里吐出的莲花吗?

忘了怎么收的场。

回到家里,我短暂发作的面瘫慢慢恢复正常。有一个声音思维传感般钻入我的心里:“她说对了。”

据说在潜意识深处,人是知道自己的问题的。那个位置,像一口枯井,里面堆放着你不想面对的不能面对的只想当它不存在的玩意儿。但在那个枯井周围,站着敬业的保安。不,何止是保安,简直就是皇家的御林军。当你的意识碰触到那个边缘的时候,侍卫立即过来制止:“嘿,哥们儿,到别处去转转,这里不太愉快呢。”

一般情况下,人都愿意借坡下驴:“好吧,青天白日,后会有期。”外面春色满园,谁要去探求那暗沉沉的吓人玩意儿——人永远是怎么舒服怎么想,趋利避害。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要是一本正经分析起自己来,估计能得出这样的结果:我简直就是荣国府里的劳模,天天为了这个家呕心沥血,连腹中的孩子也保不住。我就是太要强了,太不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了!

我想王熙凤喝着茶焚着香打着坐想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自己那叫歹毒。

要是换了妙玉,大约会是:我竟然屈服于贾母的淫威,让刘姥姥进观来了。那个乡下老婆子多脏呀!看来还是修得不够,还得时时勤拂拭呢。

若是让D女充分发挥一下她直的本色,指出妙玉的问题,应该是:不就是个没落户嘛。别装蒜了。在云端做够了贵族小姐,体会下躺阴沟里的滋味也不错,抬头看天,比原来更高更开阔。

毒舌有毒舌的心理情结,那是另一个要讨论的主题。但,毒舌嘴里喷出来的毒液,苦得你龇牙咧嘴生不如死的同时,一定是你的一剂对症的猛药。可惜我们宁可慢慢病着,也绕着毒舌走。

别人,看我们的问题可是看得真真儿的。

在生活这个大江湖中,我们练就金钟罩的同时,无奈留了一个或多个练门。

六岁的郭靖为什么一剑就杀死了黄老邪的得意门徒武林高手陈玄风?因为刺中了他的练门。

所以,当别人一句话让你恼羞成怒,心中默念“他嫉妒我”的时候,问题,可能就在那里。

自省,不是一件美丽怡人的事。不羞愧,不骇得惊出一身冷汗,根本就不算自省,根本没有抵达你问题的核心。

你以为:找个充满阳光的周末,沏一杯龙井,躺在沙发上,自省一番,确切地说是自恋一番,再站起来,精神上又比别人高了一截?

别逗了。

静静去来,且忌喧哗

前些日子,我的同班同学在上海聚会。

我和闺蜜都没去。因我和她同属于那种若在人群中走失,特别不好辨认的角色。所以我们心照不宣:去了也只是陪衬,谁没事了给自己找不自在。

闺蜜不甘心,不去,还心痒难耐,从群里找了一段聚会视频给我看。

画面上那个曾是班花级别的女生,生了小孩后身材变形,胖墩墩,满面春风,正在忘形地跳着不知名的舞。画面很有喜剧效果,刻薄一点说,特别像大观园里酒醉后手舞足蹈的刘姥姥。

压抑住心中见不得人的快乐,在微信上与闺蜜对她们品头论足。

我说:“真是不明白她。要是我,打死也不会这样去跟大家献丑!你知道的,除非我肯定自己能艺压群芳,否则我可不随便这样露破绽给大家看。”

闺蜜说:“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她挺可爱呢。”

我翻过去一个白眼:“我可不肯用这样的可爱去取悦大家。你出了洋相,别人总是比较快乐的。”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什么都要一鸣惊人。哪怕是跟别人聊天,我也要求自己句句幽默风趣清新脱俗,不能落了下风,最好能变成格言流芳千古。

闺蜜跟我对翻:“你想过没有,你怎么天天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怕出丑,她怎么毫不在意?”

闺蜜一说这样的话,我就知道她又开始装大尾巴狼,要跟我探讨人生大道理了。

思忖片刻,便给出她标准答案。

因为我需要别人的抬举。换言之,因为缺别人的抬举。所以时时要把别人镇住,给这个世界看看我的颜色。她不一样,她爹的官从她记事起就比同龄人高。在她的心里,这个世界都是喜欢她尊她为大的。所以她不会张牙舞爪地向这个世界索要肯定。因为精神上没有这个需求。

闺蜜叹息:“是的,只有精神上不缺了,做人才能‘忘我’,才会自由自在。你说,像我们这样的,随时给自己踅摸机会,要用‘艺’压别人,那样做,真能得到我们要的肯定和尊重吗?”

当然不能。

因为你的心里纷纷扰扰杂念重重,别人感受到的只是你的矫揉造作和散发出的令人不悦的气息。

做人真难。

我的好朋友小艾曾经劝我:“你不要想那么多,自自然然地做人,简单一点,不是很容易吗?”

不容易。

小艾是那种心境纯净的女人,被养育的精神条件好,像一朵小白云。整天优哉游哉地飘,对她来说就是自然。就像女作家李娟,说出来的话,透着天真,让人快乐,如饮甘泉。

我们不同,我们已经掉进了污水池子,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自然地在里面练习仰泳。要想办法跳离这个池子,还尽量少沾染一些污泥,就不得不琢磨一些技术手段。

有一种复杂,就是这么来的。

前些日子,我突然迷上了一种花花绿绿的服装,样式怪异像面口袋。有人给它起名:文艺范儿。

招摇了好长一段日子。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服装,自己的气质终于有了归处。

跟闺蜜聊天后,我福至心灵,对奇装异服的热情劲儿,过了。

我跟朋友说:“从此恢复我之前的黑白灰蓝。”

朋友很诧异:“这是受什么打击了?”

打击谈不上。只是突然明白了自己对那种怪异服装的热情是在表达什么心结。

那种衣服有什么特色?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别人的眼球吸引过来是真。做了一辈子自己理想中的含蓄、内敛、安静的淑女,一件衣服暴露了我的不甘心:原来我是这么需要哗众取宠和别人的关注,那惹眼的颜色和款式无疑是精神发出的尖叫。

一个人的内心若有问题,一张嘴便全是漏洞。没有想到,一个不小心,一衣一食,也差点成了镜子。

有时觉得自己的精神内部,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那个兔子洞。要去探秘一番,真需要足够的勇气:那个阴暗潮湿的角落里长着什么不知名的物质?那块大石头下面又压着什么神秘玩意儿?

最终,你找到一个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的自己。

所以,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拿一块大石,永远压住那个洞口,以保证外面世界虚假的繁荣和精彩。

有时想想:不要再努力表演给这个世界看了。

从美学考虑,还是把自己千疮百孔的内心藏一藏,别老是有意无意地向大家展览。在没有调适好之前,越不为人注意越好。

要学王菲那样聪明有格调的女人:整场演唱会,除了唱歌,只说谢谢。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

像我那位可爱的同学。

像蔡琴。

不久前,我去看蔡琴演唱会。这个女人在场上跟大家互动得那叫一个嗨,话痨一般,可爱得不得了。据说,那样一种状态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过,经历多少人间事,经过多少次升华,才能达到那种状态。如果有一天,你到了那个境界,也许你自己会知道。

之前,你最好: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做事,切忌喧哗。

穷穷富富之排列组合

说奇怪也不奇怪,我读研究生时的小女生同学,那种“二代”占的比例比一般院校要高。当然,这是另外一个社会学问题,在此不做探讨。我想说的是:在那里上两年半的学,经济条件略差的话,没点心理素质还真是吃苦。

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我和朋友兴致勃勃出去血拼,各买回一条色彩斑斓的床罩,并打开铺床上,请同学一同分享喜悦。

富女A略带鄙夷地笑:“这不是那种典型的四菜一汤吗?”

我也大笑。可不是嘛。草绿色的底子,中间一簇大花束,四角分别有四簇小的。按如今的眼光看,实在不够有品位。

但我那时刚穿上军装,拿到一份高工资,跟贫家女嫁入豪门似的,兴奋劲儿还没下去。人若立意要高兴,所有的冷水都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打定了主意要烦恼,给你个女王当也是照旧。

朋友有点不悦:“她难道不懂得这叫刻薄没有教养吗?”

我仔细回味了一下,A的笑确实有点尖锐。

后来相处久了,发现A实在是有点过于高贵。她眼里揉不下沙子,任何“不高贵”的事儿都让她难以忍受:谁晚饭舍不得吃菜,谁护肤品只舍得用郁美净,谁的秋裤还是妈妈自己缝的……都是她跟同类在一起时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怀疑这些事实成了她快乐的主要来源。

也不都这样。

富女B,是那种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用保姆的家庭。她自己,也是被人尊着敬着长大的,反正是那种即使说“何不食肉糜”你也不觉得奇怪的女孩。

那次,我边把玩她的护肤品边说:“姐姐看看你用的是什么高级东西,也开开眼界。”B甜甜地笑:“姐姐不需研究这个,别人擦了这样的护肤品也调和不出你那样的好脸色。”

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真的就吹弹可破倾国倾城之貌了,但多年以后回味这漂亮的话,不免感慨:无论说什么都永远照顾别人的感受和体面,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和气定神闲。

看来,同样是富人,富的方式还是略有不同。

最近读红楼,读到贾母带刘姥姥逛园子那一章,又有了新的滋味。

话说贾母一行人到了栊翠庵,妙玉奉茶。给贾母用的茶杯,是一个五彩泥金小盖钟,当然是那种珍奇得不得了的东西,在当时也差不多是古董级别。

妙玉是没落的大家小姐,但气派比贾府的正牌小姐还大。

贾母待刘姥姥,闺蜜一般,吃完半盏,便递与她:你尝尝。刘姥姥一口吃尽,说了些外行话供人笑了一番。

吃完茶,妙玉就吩咐:那个小盖钟,不要了。她嫌这个贫婆子脏。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羡慕妙玉的“高洁”。高,是那种不把任何好东西放眼里、见过世面的派头。洁,是不染尘埃的态度。

四十岁以后再读这个桥段,却觉得:每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修出的全是这样的“高洁”,可就不是事儿了。

再来说说宝玉这个真正的贵公子。他是悲悯的,赔笑劝妙玉把杯子送给刘姥姥,让她卖了度日,否则白放着也是瞎了。

此时妙玉的回答惊死个人:幸而那杯子不是我吃过的,若我吃过的,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

无论年轻时还是现在,读到这里我总是卡一下,再一次试着搞懂妙玉的逻辑:刘姥姥用了你嫌脏也就罢了,你用过的东西,贫婆子咋就不能碰?这只杯子难道会穿越,被刘姥姥用过后,再回到过去的时间里去恶心洁净的你?

我不得不问了: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到底有什么,才会让她高贵得都没有逻辑了?

穷富,分物质上的穷富和精神上的穷富。

物质上的穷富,一目了然。而大家常说的穷富,也大多是这一种。

精神上的穷,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是“缺”的状态。反过来,精神上的富有,自然是自己觉得“不缺”。

排列组合起来分配到人身上,一共就有四种。

精神和物质双重富有。代表人物:贾母,贾宝玉。

精神和物质双重贫穷。代表人物:赵姨娘。

以上是两种较自然的状态,让人较容易理解的状态。

最让人玩味的,是另外两种。

物质上贫穷而精神上富有。代表人物:刘姥姥。

大观园里,她弄各种笑话给大家取乐,还配合着小丫头们出演被取笑的角色。鸳鸯给她赔不是,她答: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心,有什么恼的。她满足,豁达,大气,不自卑,她心中一切都很了然。如果此时她想起自己的尊严来,那就是真穷了。

在英剧《唐顿庄园》里,司机先生娶了伯爵家的三小姐。每次下楼吃晚餐,他坚决不穿配合晚宴的礼服,牢牢记着自己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尊严。一个人若认为自己的尊严需要维护,其实是在下意识里把自己置于了下风。

几年后,司机的哥哥去唐顿庄园拜访,固执地要和仆人一起吃午饭不上主人的餐桌。司机平静地跟哥哥说:我不允许你无视我岳母的好意。

看到这里,我感叹:司机先生,他终于在精神上不自卑了。他不再纠结所谓身份差别,而是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他富了。

当然,最不容易辨认的,是最后这一种:物质上极致丰富,精神上却是“短”的,是“缺”的。

这种人,有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每碰到“贫贱”一点边,就忙不迭地跟其划清界限。一个人,在嫌弃什么的时候,被嫌弃的这个东西,一定跟他的生命扯着干系。

说到底,富有,最终还是指精神上的。

我们总想借由物质上的富有到达精神上的富有,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远。

那些让你痛苦的事儿

朋友介绍给我一家卖女装的网店。

权且不说衣裳,我先被美丽的店主迷住了。

美丽里有妖娆,妖娆里有纯真,纯真里还有一丝知性。仔细研究她的嘴巴鼻子、眉梢眼角,也没有哪一处更特别一些。但不知怎的,就是有味!

那些样式像大口袋、颜色俗艳的衣裳只要一罩在她身上,像变戏法一般,让人觉得生活里全是美好。

她的营销思路很特别,除了卖衣服,她还对人进行精神引导:她有公众号,有微博,淘宝网页上也有她的碎碎念。内容包括她英俊的老公,可爱的儿子,还有她那浪漫的每月出游的生活。

我这半个学心理学的竟然被她催眠了。觉得只要买了衣服,人就会变得像网店图片上那样颠倒众生。衣服贵点就贵点吧。因为你买的不只是衣服,还是一种美丽的生活方式,以及附赠的无穷无尽的良好的自我暗示。

我很喜欢这个女人,也因为自己能真心喜欢一个同性而自我感觉不错。

抱着“苹果”,无论是坐公车、睡觉前、银行排队,反正只要是有闲,我都要点开网页,刷刷她那美丽的脸,看看她精致的小嘴里又吐出了什么莲花。

偶尔,还互动一下。

不知从哪天开始,我跟她有一点熟了。一熟起来,我便不知不觉地对她每天的生活开始反感:天天这么炫耀,瘾头也太大了吧。

后来,出版社约她出一本书。在她开始快快乐乐每天选出自己一部分文字贴出来的时候,我的反感达到了最高点。

我轻飘飘地跟家里人说:“她以为这个世界上什么好东西都是她的?没这个道理嘛!”

家里人淡定地说:“她终于挑战到你的优越感了吧?”

我研究生时有一位同学,长得也是相当标致。在她发现我的相貌不会给她造成威胁,而我发现她的聪明不会给我造成威胁时,便做了朋友,经常一起出双入对。

不知怎的,人在成熟以后交的朋友就没有一起长大的那样纯真。

一次,我先生开“一汽佳宝”去学校接我,被她发现,我就不开心了好一阵子。因为我之前一口一个“我家的车”,却没提过车型。

毕业后,因工作原因,迅速离开了那个圈子,跟她的关系,在心理上就慢慢地淡掉,好多年没联系了。

前一阵子,据传她的先生刚刚成了上市公司的老总。

我没太放在心上。什么事情口口相传,最后的样子总是邪乎得很,离事实真相谬之千里。

可没过多久,她开始在朋友圈频频出镜。且突然想起了我们曾经的友谊,不停地@我。

我研究了一下她的照片:小黑裙精致剪裁,足以出席任何一种档次的聚会。手里拎的那个白色的包包,即使在照片里,我也看出那价格不菲。

我不屑:都什么年龄了,只知道追求名牌,书白念到肚子里去了。

这时的我,喝粗茶,着粗麻,跟一伙子文艺女中年混着,逍逍遥遥,自自在在,正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品质颇为满意的时候。

没想到她不打算放过我,竟然打了电话来。

谈话被她引导着,不嘘寒,不问暖,话题直指双方的经济情形。我打了太极,她并没有探听清楚我的底细。她描述给我的,可全是一些生活细节:上海的洋房,英式下午茶,鞋子的数量。

我跟平时厮混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到此事,愤愤道:“那天打完电话,我下决心以后不再联系她了。又不是怀念旧情,专门说这些有什么趣味?我跟她的价值观,真是相差太远了。”

我说得理直气壮。因为我真心认为:我现在过的是高质量的素净的日子,我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我不要不好的东西渗透进来。

朋友提醒我:“如果心真的素净了,何必生这么大气?”

……

很丧气是不是?原来不是因为周围的人不可爱。你所有的不适、不爽、烦恼,原因竟然全在自己身上。

再想想,也好。

幸亏在自己身上,你才可以大刀阔斧地对自己进行修改,才有解决的可能。不然,可真是束手无策了。

因为旁人在这个世上存在,没有义务保证你的舒适和幸福。

爱自己

1

近些年,那些心理学、灵性学书籍告诉了我这样一句话:人,要先学会爱自己。

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爱别人的质量绝不会高。甚至,根本是披了爱的外衣的挟持或者交换。

只有好好地爱自己,不缺了,自身即是一个完满,你的爱自然会满溢。仅仅那些溢出的爱,就足够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受益。因这样的爱不需回报。这样你的人际圈子才会进入完美的良性循环。

2

有了这句护身符,那事情可方便多了。

做了半辈子乖乖女,动辄要看别人的鼻子眼睛,此后你尽可以请他们凉快着去,恭请自己在主角的位置落座。

好不痛快。

心情略有不妥就点开淘宝,给自己淘了一柜子廉价衣服。

逼他陪我到处旅游。

不要做饭,去外边吃,一家一家,各种口味,蜻蜓点水。

不收拾房间,物质世界不干净又何妨,心内干净才是上佳。

该写篇小文交稿子了……开玩笑!哪里能勉强自己?这种事情还不得遂自己的心哪。没灵感!当然不如多看看胡歌小哥儿更开心。

跟别人有了,再也不肯委屈自己动辄暗自思省包揽过错。当然自己好的,别人是坏的,自己有情有义,别人狼心狗肺。

差点就写出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着。

我就用这样的方式,轰轰烈烈爱了自己好几年。

直到有一天,赤日炎炎,心内荒荒,午睡醒来,对着镜子,眼睛发直,嘴巴发干,面目呈现些微狰狞,活脱脱就是一个坐在洞底口吐枣核的裘千尺。

3

网络上有这样的问句:

如果你是异性,你会不会爱上现在的自己?

最跌宕自喜的回答是:想都不敢想!哪有那福气呀!除非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我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去拯救银河系也比爱上镜子里的这个人容易些。

4

你知道了吗?

爱自己,不是放纵自己,不是喂养自己的欲望(欲望跟小孩一样见风就长胃口老变),是要爱上自己。

5

在任何一个场合(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独处的时候),你都须是得体的美好的,自己最满意的。即使在菜市场碰到多年不见之初恋情人,也可以落落大方地走过去说哈罗,而不是没处躲没处藏,犹自怨恨自己衣着不够得体指甲不够干净头发不够清香,简直就是晚节不保。

君子慎独,最美好的样子是为了呈现给自己看。

这是爱自己。

朋友路过要来家里坐坐,吓得跳起来直呼你晚些到,简直是突击检查卫生嘛。

瞬间明白,这叫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借别人双目,看到自己凌乱的人生。不体面,不足为外人观,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活着,原来自己不值得被珍重对待。

客人来了,随时窗明几净。室内井然有序有生机,处处摆设尽显主人用心,每一件器物都充满情意。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照样是贵气。

这是爱自己。

看到外教会溜着墙边走,怕自己听不懂他突然从口内喷出的一串奇怪的音符,这个情形须改善。因为那种姿势实在不美。

用刷微信的时间,多听听正宗的美音。专注。一个人专注学习的样子特别美内心特别幸福。不要急着马上变成女神可以把英语说得流畅且充满格调,也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说学英语只是打发时间,不要骗自己这叫与世无争脱俗超然。

这是爱自己。

每天写一些东西。人活着就要做事。你看看哪个胖蜜蜂会说:富了,今天不用出去采蜜。

这是本能。

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不做事会发慌。为了不慌,我只好接着跳进名利场。我只能按我当前认为最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即使有了陶渊明的境界,还是跟做不做事无关。”

不是说一定要功成名就,干净利落做事的本身,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最大的情意和最优美的姿态。

这是爱自己。

待人有礼。世间有一条法则:你最终会尝到你送给别人的滋味。待别人有礼是对自己最大的看重。

与人纠结,不能急着把原因嫁祸别人,他人那部分责任自是须他人担当,你要思省的永远是自身。如果老是得到“我只是太善良了”的结论,则永远没有改变此前糟糕境遇的可能。要把照妖镜的方向对准自己。

这是爱自己。

6

最后我想悄悄地问问你:亲爱的,这样高质量地爱过自己之后,有没有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污泥一样的世界里,出落出来的一朵不染纤尘的白莲花?

别人在你面前,会不会自惭形秽?

那你可就走火入魔了。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脏。

你的外面没有别人。

这点微妙,我希望你能懂。

嫉妒前来拜访

那天跟朋友闲聊,听到一位半生不熟的朋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富人区买了房子。

我快速收拾笑容往脸上堆,同时,心里一股怪异情绪袭来,与准备好的笑容赛跑,飞快往脸上蔓延。还好,笑容抢了先机,控制了脸部肌肉,我声音甜美:“真替她高兴!”

如果你是个细心人,一定能从我眼睛里瞅出端倪。

说这种话时,我一般是眯着眼睛的,显得特别开心。

因要掩盖一些东西,我的开心往往很夸张。是呀,假的就是假的,谁知道哪个尺寸最适度。

我替她高兴。

我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天使,但那个天使不是我。如果能天天为别人高兴,这个世界就变成天堂了: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天之骄子走进清华北大,你一定高兴坏了,自己的孩子去学挖掘机技术也无妨;美国四年一次大选,总有人能当选总统,那岂不乐得失眠,自己的媳妇刚被村主任欺负了也没事;天天有人挤进福布斯排行榜……

嫉妒前来附身,我特别沮丧。

嫉妒这个东西,太不体面了。人宁可承认自己懒,脾气暴躁,甚至承认自己坏(坏有时是魅力的代名词)……但都不肯承认自己嫉妒。

我也不傻。若问起嫉妒这个问题,也准备了标准答案:“我好好地过自己的日子,从来不跟别人比。”若对方是相熟的朋友,还嘚瑟着加上一句,“在嫉妒这个事儿里,本人永远是那个宾语!”

痛快是真痛快。

可是因为世界上有“相对”这个怪东西,你我都知道“永远作宾语”只是个意淫罢了。

至于“比较”这个动作,我们还是承认了吧。

社会心理学早就给出了你我都不喜欢的答案:人最初的冲动,就是将自己与周围任何一个人比较,以此来测量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比较分两种: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

如果你希望自己时时进步、升级,敢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或者说为了跟自己过不去),你会跟那些社会地位、收入高于你的人比较,这叫作上行社会比较。

相反,如果你想让自己感觉自信,骗自己开心,你当然会跟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生病的、社会底层的人比较,这叫作下行社会比较。

人最习惯的,是跟那些与自己教育背景接近,社会经历接近,交往比较多的人比较。

于是,嫉妒来了。

你也许会说:“我只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有进步就好!”听起来很完美,可是对不起,这跟下行社会比较是一回事。

这可如何是好?

谁要嫉妒了?又不是我请它来的,是毫无防备地被它附了体。

谁不知道这种情绪伤的只是自己的身子。人家那个“宾语”或许压根不知你心里正在进行的黑匣子操作。而且,你的这种情绪坐实了“他比你强”这个事实。如果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一些合理性的话,你的这种下意识没准还给“他比你强”这个事实添了一铲子物质上的土!她竟然有可能在这个事情里受益。

停!

停得了吗?

它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动作好吗?

小时候,老师家长就这样给我们碎碎念的:不要嫉妒,要替别人高兴,这是美德。

真简单。

我也试过。

读书那阵子,我跟好友妍妍比得死去活来:比身材,比名次,比谁的头发长,比追求者的数字……然后有一天,她搞定了我们俩同时暗恋的男生,我铩羽而归。

尝过那种滋味,我觉得自己真的可以给嫉妒下定义了,那就是:自己失败了,也不盼对方好。

人生的唯一期盼就是:他什么时候甩了她?

那个时候,我受过的教育开始发挥作用:我试着把那种怪感觉吞下去,在心里开辟一间黑暗的小屋子,把它关进去,锁上,丢掉钥匙!然后,强迫自己执行淑女程序:祝福她,为她高兴。

我把自己骗了。我感觉还不错。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感觉真的很好。

前年,我写一个离婚故事。写到一半,我赫然发现描写的女主角就是以妍妍为原型……

原来嫉妒从未消失。

嫉妒这个东西,藏在人的潜意识里,像水里的气球一样,遵循严格的物理定律时时准备浮出来,需要很大的心力才能把它压下去,消耗了多少本该用于享受生活的能量。

我的好朋友小艾,有她独到的面对此事的方式,貌似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线曙光。

那天,她在我博客的某文章里俏皮地评论:我心慌地判断此文要上《读者》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别致的表达方式,一下子在屏幕这厢乐得喘不过气来。是啊,看到别人好事将近,总是比较心慌的嘛。

而这种貌似见不得人的“心慌”,一旦置于阳光底下,突然觉得那么幽默风趣,这种语文效果绝不是美丽的文字能达到的。

后来,“心慌”二字就成了我们朋友间表达欣赏对方文字的暗语,还发展出诸如“我要得心脏病了”“我已经心肌梗死了”“我死去活来好几次了”等升级版,大家咯咯笑作一团。

要接纳自己那个阴暗面。

嫉妒来了,好好感受下又何妨。美食的滋味权且有酸甜苦辣咸,情绪的滋味你又何必忙着只品尝叫作“幸福”的那一种?

试一试,哦,尝过了。然后,把它置于阳光下。

何必把它捂起来,任其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滋生出你自己都预料不到的物质。太阳晒一晒,清风吹一吹,保不齐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在微信里,我挺好的

我不知道大家都这样,还是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症状。在朋友圈,每发完一条微信,我都会借别人的眼睛一遍一遍地去体会它。当然,这个别人,是圈里我特别看重的人。

开通微信,相当于自己给自己铺块红毯子派自己做明星,独个在上面摇曳生姿,并在意念里颠倒众生。

那天,我心血来潮,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自己一年来发出的微信,看看自己到底炫出点什么花样。

出游。包括江南、阳朔、四川。当然,为了给圈里朋友一个交代,如今正筹划出个国。

一些似是而非的智慧句子。有原创的,也有改头换面剽窃别人的。如今要做女神,当然要有内涵有气质。而气质是什么变出来的?当然要往腹内塞些诗书充数。

美照。长袍大袖,文艺而知性,经过柔光处理,连自己的妈妈都认不出来。

有时,我还会放上一些搞怪的丑照片,只有一盘野菜一个大馒头的晚餐,以及偶尔的自嘲,以免聪明人看出我真正的居心。

不过言下之意还是很明显:本人,生活惬意,有智慧,有美貌……

看到这里,我开始流汗:人人都要“脱俗”给人看,所以“俗”了。

其实,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真的是美得冒泡泡,乐都来不及,要招别人嫉妒这个事儿(据说中国人大都在从事让人嫉妒的伟大事业),一般就乐忘了。就算想起来,也会心存敦厚。是呀,自己幸福了,就特有心情希望别人也幸福。

但若是自己不肯定自己的生活,当然就希望别人来肯定一下——退而求其次也是好的。

真的生活,仿佛并没有微信里呈现的那么美。

就说旅行这件事。

在经济比较拮据的时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的梦想。有一点小钱,有一点小闲,穿上美衣,行走在天地间,无论书还是影视都暗示我们这是一种比较上档次的生活方式。

可真的去实施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那样旖旎浪漫。

怎么说呢,这简直是我的一个不能出口的秘密。

有文化的人都口口声声诉说着自己如何在旅途中心情饱满,如何心灵自由,如何有精神上的收获。难道我肯承认自己不是文化人?这辈子没有名没有利,必须要抓住“文化”这俩字,如果可能,我愿意把它贴脑门子上支撑自尊。

可我在人文景点,穿行在如潮的人流中,我心中涌动不出跟景点配套的人文情怀。如果强迫自己去酝酿……又不是为了考试,何必这么不自然。

人人都说美景能陶冶人的心灵,能暂时让人放下现实的枷锁,可自然景点对我也不灵。逃开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心情并不轻松。

住在风景秀美的青城山,躺在床上。外面是微风,细雨,薄雾,满眼的青翠欲滴。这样的情境该是做了神仙也不换吧?不。平时,你可以用忙碌对抗那些你不愿面对的不想面对的或者干脆当它不存在的事。现在好了,你终于被它俘获了。

老树在漫画中配诗:何时了却身边事,空山独坐到五更……请注意顺序。空山独坐,不是了却心头事的方式。只有了却了心头事,空山独坐才具真正的魅力。

我兴致盎然地实践着大家认为幸福的生活方式,心里并没有那么幸福。把这样的东西放在微信上,让别人以为我是幸福的,才是事情的最美妙之处。

再说那些貌似智慧的句子。

不知从哪天起,我变得特别喜欢读一些哲学的书,苦苦思索,然后约人来纸上谈兵。

我当然清楚这肯定不是因为我天生比别人高大上,而是因为我生活里比别人多了困惑和解不开的难题。如果你有过困惑,就会知道这个词听着高级实际并不好玩。有困惑,就需要寻求答案自救,那些话就是这么来的。

而之所以把这些话写下来,主要是因为那个“惑”还没有“释”,否则,拈花微笑就可以了。

于是顺水推舟,化腐朽为神奇,用困惑帮自己刷一下存在感,用困惑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不同就是好的。谁甘心自己就这么一辈子沉沦于灰色的芸芸众生之中。

至于上美照,我想每个四十拐弯的女人都会有我这样的惶恐吧。

据说,年轻时美貌的女子老了反差就会格外大。可你以为我们这些姿色平庸的,对变老就那样浑然不觉?

年轻的时候,抢不了风头,劝自己:不着急,少女的时候虽不能脱颖而出,或许忽然有一天,“P”上才华、气质,风水总有转到我这里的时候吧。

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这辈子还没做一次主角,就全过去了。而且,美女长成美老太太,丑女长成丑老太太。

不甘心。墨镜,“P图”,远远地,姿态妖娆,催眠自己也催眠别人:还早着呢。

如果评论里有不和谐的噪音,立即得出结论:她嫉妒我!

……

看到这里,恍然大悟。

我发现:微信里精心呈现出来的美好,恰恰是生命的缺失、遗憾和漏洞。

那些大段大段声情并茂的句子,到底是要说服别人还是为了说服自己?

有时候,生命中的事情,反着看,反而更接近真相。

好日子或苦日子

心血来潮,我总会拉住好朋友,绘声绘色地向对方描述我十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是文艺版、煽情版还是普通版全看我当时的心情。说完以后,便悄悄观察对方的表情,并与我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出入。

那年我歇完产假去上班,发现岗位被一位新来的领导亲戚挤掉,下岗的风险一下子摆在眼前。

我从小不是按公主的标准养大的,所以既不敢拍案而起,也不敢拂袖而去,只是不知所措。

那位领导看我可怜,便好心地在保卫科给我谋了一个位置。我听话地去了。我跟领导的心就都有了着落。

对我这种脸皮不算太厚的人而言,跟那些姐姐们教我的“天天跑领导办公室去哭并天天去他家吃饭”相比,这种选择更有可操作性。领导则是既办了坏事心里也从此不用愧疚。

我那会儿跟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天天一起坐在公司的大门口。到了夏天,办公地点便挪到大杨树下。我晒得手黑脚黑,脸上也跟树影一样斑驳。看领导的亲戚袅袅从我面前走过,心里羡慕得像看到皇室的人出巡。

一次,碰到一个半仙,去我们公司买钢筋,凑过来对我恭维道:“小姑娘,看你印堂发亮,将来的命运不会太差,是可以去坐办公室的。”

呜呜……能去办公室,在我的人生里,就算抬举了是这个意思不?

先生毕业于一所体面的大学,同学们大多就职于研究所或者各个大学。我心虚地问:“你们同学要问你老婆在做什么工作,你如何应对?”

他豪迈地说:“我大不了还说你在财务科吧!”

当然,他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踌躇满志辞职出来快三年了,生意依然稳赔。

存折上的数字只有四位了,且千位上的那个数字已经没有下降空间。无奈,我们退掉所租房子,全家搬到我妈妈那里。五十四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我爸,我妈,我二妹,我们一家三口。

以上的版本接近煽情版。

每每听完我的故事,坐在对方的人脸上总是会露出三种表情:悲悯,敬佩,或者是两者的混合。最后那种最是气象万千稍纵即逝。感情强烈的还要配合上拍大腿的动作,感叹一番。文艺一点的说法:我们曾经那样度过生命中最长的寒冬;现实一点的说法: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部励志剧。

无一例外。

引得我最后总是哧哧地笑,可见大家多么容易陷入人造的戏剧氛围。

真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那会儿确实要付不起房租了,但那年小妹正好上了大学,腾出一小间房子,我们就理所当然搬了进去。

这是我们结婚后初次住进有暖气的房间。

一岁半的儿子发现可以在冬天穿一身秋衣秋裤,兴奋得非要躺在地板上睡觉。

先生的生意虽然没有起色,但每个月总会拿回一些可怜的生活费来。给我钱的时候,豪爽得像一个土豪:“媳妇,去赶集吧,想吃什么买什么,去血拼吧。”

至于我看大门的工作,除了脸皮薄,怕碰到熟人之外,还是蛮开心的。

话说,我和跟我搭伴的半大老头,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一人一份报纸,读完了交换。然后,他骑自行车绕库房一圈。再然后,我骑自行车绕库房一圈。再然后,就开始热午饭了。

我妈将我的午饭准备得很丰盛。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饭盒茄子炒青椒,上面再塞上两只鸡腿,或者两块大排骨。家里只有我爸一个人的退休金,这样的日子也不知我妈怎么变出来的。

然后,跟半大老头聊天,他经常逗得我前仰后合。

说了这么半天,我想表达的是:朋友眼里的“苦日子”,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苦”到别人想象的那个份上。

因为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考上军校的研究生。那时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意会慢慢趋向稳定。这样水准的日子,我们是有可能过一生的。

换句话说,那会儿我还是刘姥姥,不知道自己会变成贾母(当然这个比喻有点过。现在充其量算是拿到贾府周济银子后的刘姥姥),所以小心灵还没有变得那么弱不禁风,要多皮实有多皮实。

谁会天天跟自己过不去?当然能有本领变出一套价值观,说服自己眼前的日子最幸福最合理。换句话说,自然是怎么乐怎么来。

不过,要是已经领略过贾母的日子,再变回刘姥姥的生活,事情会怎样?

这样的一件事里仿佛含着一个幽微的哲学问题。

刘姥姥和贾母,谁的快乐来得更容易一些?

前些日子,我读了陈思呈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忘了,但有一句话,被我奉为经典:我还可以活得更“×丝”一些。

我觉得这句话里有说不出的智慧。

你只能像妙玉一样把自己放到云端,还是可以跟刘姥姥一样躺在阴沟里也无妨?

这是生命个体的一种能力,跟你的真正的外部世界无关。

你不觉得躺在阴沟里抬头看天,世界更高更广阔?也就是说,你拥有了更多快乐的可能性?

所以说那种日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怕那种日子。

还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吗?

贾母为什么那么喜欢刘姥姥?比较大众的解释是:刘姥姥的存在反衬了贾母的幸福。因为幸福是需要旁观者的,而刘姥姥扮演了这个旁观者的角色。

我却在这段情节里读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刘姥姥何尝不是完成了对贾母的救赎。

智慧如贾母,不是不明白富贵如浮云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天,贾府败落,沦落到社会底层,她贾母,最次也不过是像刘姥姥一样生存吧。而刘姥姥,这样一个鲜活、生猛、有生命力、快快活活的存在,是不是传达给了贾母一种崭新的生命体验?

好日子,苦日子,都是人刻板地定义来的吧。

淡泊

前些日子,几个江南朋友北上旅行。我一时兴起,便加入她们,到北京会合,一起逍逍遥遥奔往坝上。

这是一伙趣味相投的女人:不涂脂,不抹粉,不奢华,不争,不抢,统一着低调朴素的棉麻衣裙,一个赛一个脱俗。

那天晚上,我们都喝了点酒。人在草原上,心放得也开,躺床上挤在一起,打算一本正经畅谈一下人生。

当时的情形看起来很滑稽。

叶子抛出一个话题,问大家到底对名利怎么看。

这还用问吗?请看我们的气质,那里边写着答案。

我们都是一副这样的派头:虽然天下人熙熙攘攘争先恐后多数变成这两个字的粉丝,我们对它却是视而不见的。甚至有点像对待病菌的态度,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它玷污我们作为一个上士的清高。

好像名利是只鬼,无处可去,随时要向我们扑过来附身似的。

也许是喝了点酒,身上无形的绳索啪啪地解除,我的人变得自由自在,说话也开始天马行空:“我觉得,名利是天底下最性感最美丽的东西,有了它,你便可以很方便地拥有其他你喜欢的东西。”

叶子逗我:“它能换来感情吗?”

我笑:“难道没有名利的人拥有感情更方便?”

阿瑞对我嗤之以鼻:“你不是最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高士吗?还给自己起个笔名叫采菊。”

“那是骗自己!”我说:“名利是好东西,但得到它的姿势会有点不好看。其实姿势不好看我也能忍,哪里那么娇气。关键是姿势不好看了也不一定能抢到,这个风险我就不愿意去冒了。于是我告诉自己我淡泊。淡泊在精神境界上是高的。在物质上若有所失,当然要在精神境界上做文章来弥补。”

“我心中最理想的情形其实是这样的:在态度上淡泊它,客观上最好还能得到它。说心里话,活了大半辈子,也尝过不少东西,就是不知道名利是什么味。是麻辣,还是清甜?就这么一场人生,谁不愿意什么都试试。”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天天摆着淡泊的姿势,淡泊之前不拥有它,淡泊之后它也不来,是不是显得有点可笑呀!”

有些好朋友经常劝我,别净是讲这些二百五的话糟蹋自己。没事了就拿个小手术刀对着自己乱解剖一气,结果发现自己五毒俱全,十恶不赦。

我不这么认为。

你不能在心里开辟暗室,把那些你不喜欢的不愿面对的对自己不利的都一股脑儿堆进去,大门一关,暗锁一下,外面倒是干净体面了,可你那些无名抑郁无名烦躁是从哪里来的?

相反,没事了应该经常打开那个小屋,把里面一些东西揪出来,太阳一晒,成了齑粉。风一吹,散了。

从此,你才得真正自在。

阿瑞问:“你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淡泊这回事?”

我说:“倒不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我觉得这世界上有真淡泊之人,但我肯定,这个人不是‘看起来很淡泊’的那个。这个人应该只是平常模样,这样的人会淹没在人群中,你不会注意到。”

……

突然想起金庸老先生所著《神雕侠侣》。

在结尾处,有一段有趣的情节:大家推选天下五绝。黄老邪等人想逗一逗老顽童,便在各个一流高手都有了自己的席位之后,提议将黄蓉列为五绝之一,压根儿就没有提老顽童一个字。

谁知老顽童天真烂漫,胸中没有半点心机,他痴迷的是武功本身,永远只是一个字“玩”。至于席位座次、江湖地位,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他对黄老邪等人的提议竟是浑然未觉。

一辈子傲气的黄老邪这次真服了,笑道:“我黄老邪对‘名’淡泊,一灯大师视‘名’虚幻,只有你却是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了。”

也是。

如果胸中根本没有“名利”这两个字,你“淡泊”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聪明的世界里,笨笨地活着

聪明实在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词。

在聪明——愚笨的坐标系里,抱着那根竖直的坐标轴,抬头望,爱因斯坦牛顿加一大串光鲜亮丽无名氏。低头瞧,又是一大串面目模糊加上先天不足者。

如果把全人类都算上去,每个人瞧见的风景,大致都差不多罢。

当有人夸你“真聪明”的时候,大约是指,你的位置居于坐标系的零点以上?

真含糊。

但不影响一个人觉得自己特聪明。

可能是我的家人无师自通心理学,我就被暗示成了一个聪明小孩。

不用掰手指算出十以外的加法,背一首长一点的唐诗,唱了一首跑调的歌,都能得到大力的掌声。

我的人格就此塑造完成,开始聪明给他们看。

其实无非就是在农村的小学里显得伶俐些,初中的成绩足以上任何一所高中,无须父母在升学的时候抓狂。

到此时,我家人的朴素鼓励教育对我而言,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非常方便。我对应试这一套很熟练。而这个社会的系统设计就是便宜着这样的人。

可事情永远不是只有一面。

大多时候,“优越感”是“聪明”的标配。尤其是一个“对自己的聪明很自觉”的人。

如果聪明能让人方便,优越感则不然。

有优越感(聪明产生的那种)是什么情形呢?

要达到同样的目标,需要比别人省事些,否则就觉得吃亏;付出同样的努力,必须脱颖而出,否则会郁郁不乐;天生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爱情婚姻家庭……),什么都该有最好的,至于为什么,也说不明白;看到任何自己在意的领域里比自己强的人,总觉得对方在耀武扬威;特别不喜欢有优越感的人;对任何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下意识地持贬低的态度(这是维护自己优越感的一个强大的保护机制);形象点说,就是建筑一圈坚固围墙,自己在墙内骄矜自持。若是墙外有桃花、杏花等崭新事物探将进来,立刻打个稀烂,当它不存在。坚决维持自己臆想的坐标系中,派给自己的那个较高的位置!

这是我三十岁之前大致的生活情态。

金庸作品里讲:若是中了剧毒,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我的解药与我甚至不到七步之遥。

我儿子。

这个孩子跟我太不像了。

天生不要强。

每次去接他,总是最后一个慢悠悠出来;若是一个人回家,在路上玩来玩去,踢踢石子,研究下青苔,逗逗蚂蚁,十分钟的路程要用半个小时。我同学有一次碰见,赞叹:颇有老庄之风。

我暗暗着急:老庄谁都可以做,出人头地才难。

我特别特别奇怪,为什么这孩子,还没占据优势地位,就开始在这世间悠游。我估计他也特别奇怪,为什么妈妈非要压过别人,才能松一口气。

他的困惑应该更有道理。

好在,我是一个溺爱孩子的妈妈。也就是说,虽然我千不甘万不愿,终究还是不肯对他颐指气使,破坏我们母子相处时那珍贵的快乐。还有,这个“普通”,从我儿子身上体现出来,我又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觉得有一些可爱了。

经由儿子,我试着把“优越”和“不优越”做一次调和,努力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

并第一次意识到,优越可能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优秀人配套的特征。

一次,跟一位老师诉说我跟孩子的心理状态。老师说,你儿子只需一个馒头,就饱了,于是很快乐。你需要十个馒头,才能很快乐。你觉得那九个馒头的差别,是你的优秀呢,还是你的局限?或者说,是你内在的缺失?

是从这句话开始醍醐灌顶的。

这个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维持优越感确实曾经让我暗自用力,得到过超出平均值的馒头,但是成本呢?

就说当下我正在进行的英语学习。

如果有同学比我说得流利,出了风头,我会心烦意乱;如果一段时间过后,效果不佳,我会心烦意乱;坐在电脑前学习,分分钟对我来说都是煎熬,心烦意乱计算着产出和成本的比率是否合算,是否符合一个聪明人的行为模式。那个“我要的结果”折磨得我痛不欲生,几欲放弃。

先生在合适的时间说出合适的话:你忘了《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吗?

说来也怪,《道德经》我也读了多遍,这个时候“绝巧”二字就那样通顺地到达我的心里。

也许这就是佛家讲的机缘?

那天晚上,我试着训练自己,放下“智巧”二字。

效果神奇。

心静了。

原来这种感觉不是自暴自弃。

反正我是笨的,是拙的,所以我不急着出落出来。就这样傻傻地学,用比别人更长的时间,看看它能呈现给我什么妙处。如果没有也无妨,反正我是傻的,是笨的,没有也是应该的。

因是傻的笨的,那就好好地跟英语玩一玩吧。可能没有结果,那就好好体会一下过程,把自己融进去。不急着驾驭它,驾驭是个粗暴的动作,只是,跟它乐一乐。就像儿子在放学路上的悠游。

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笨拙”的妙处。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真切体会到了,这个不明所以的优越感,只是捆绑在我身上一根无形的绳索。它阻碍我获得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就罢了,可如果高墙外的世界才是“大自在”呢?

桂花的香和菱角的香

我和先生同时对心理学感兴趣,都是半瓶子醋的水准。空余,我俩经常切磋一下应对某种情感障碍的招式。多数情况,我会略胜他一筹。某次,读了张德芬的一本书,发现他的处理情绪的方式竟然跟专家不谋而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