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柏林大学的求学生涯和父亲的教诲

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袁雷,张云飞 著


5.柏林大学的求学生涯和父亲的教诲

转入柏林大学后,马克思的学习和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相对于波恩而言,柏林就是另一个世界,其氛围与波恩完全不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波恩只是一座小城。这反映到大学层面也是如此,柏林大学的学生人数要比波恩大学多很多。波恩大学的学习氛围并不浓郁,学生们习惯于参加各种同乡会来饮酒作乐。在柏林大学,学生们无心参与这些喧嚣的组织,潜心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由于当时的柏林是由普鲁士管理的,国王和军人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柏林也没有同乡会和其他的学生团体等组织。在进入柏林大学之前,马克思和燕妮已经秘密订婚,因此,马克思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身汉,而是一个肩上担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的青年人。在此情形下,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后,在学习方面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指出:“到柏林后,我断绝了从前的一切联系,只是兴致索然地拜访几个人,我努力使自己专心致志于科学和艺术。”[1]在此期间,父亲继续通过书信的形式扮演马克思的人生导师的角色。

父亲继续关心马克思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在1836年12月28日致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因为你知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它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了。你自己也承认,你早就使我有理由对你的自制力产生疑虑了。”[2]父亲认为,善良比智力更重要。在1837年2月3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继续要求马克思要力所能及地学习,要保护好自己的体力和视力,因为健康是每个人的最大财富,对一个学者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废寝忘食地读书确实使他的身体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在1837年11月10—11日给父亲的信中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我在第一学期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经历了许多斗争,体验了许多内心的和外在的冲动。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使我大大充实起来,不仅如此,我还忽视了自然、艺术、整个世界,也疏远了朋友们。我的身体似乎也有反应。一位医生劝我到乡下去,于是我第一次穿过全城走出了城门,来到施特拉劳。我没有想到,虚弱的我在那里竟会变得十分健康和强壮。”[3]这样,马克思就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虽然在波恩大学期间,父亲就曾告诫马克思要勤俭节约,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他到了柏林大学依旧大手大脚。在1837年12月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我们的儿子先生违反一切协议、违背一切惯例一年花了700塔勒,可是,就连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500。在1838年2月10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现在才是一个学年的第四个月,而你已经拿了280塔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喜欢铺张浪费、吃吃喝喝的纨绔子弟,而是他生性对金钱不是特别在乎,加之朋友众多,导致其开销一直居高不下,以致超过了父亲的支付能力。同时,针对马克思整天待在昏暗的房间内边抽烟边读书、不与他人交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的行为,父亲一再告诫他要注重生活的细节。在1837年12月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虽不在啤酒杯中消磨放纵,却蓬头乱发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被用来点燃烟斗,顺便说一句,比起由于更不负责任的混乱而让这些信落入旁人之手,这还算是不错的。”[4]在父亲看来,马克思的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无法给他自己和所爱的人带来幸福,也无法得到任何收获。这也是父亲对马克思的严厉的批评和谆谆教导。

父亲一如既往地关心马克思的学业情况。在1837年8月20日左右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如果你有空给我写信,我将为看到你关于一年来在攻读法学方面学过哪些东西的简单介绍而感到高兴。从你的初步计划来看,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学习财政学。只是你可别把博物学疏忽了,因为你没有把握日后能把这个缺陷弥补上,那时,后悔就太晚了。”[5]显然,父亲十分关心马克思的学习计划,要求他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在1837年9月16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建议他学习官房学。针对马克思对法律专业没有浓厚的兴趣,不想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情况,父亲建议他可以考虑从事教育事业,并首先获得教职。在1836年12月28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我要问你一下:你是否知道,多大年龄才能获得教职?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想,你的计划的目的在于尽快获得教职(哪怕是低级的教职)和用自己的作品来逐渐获得声望。”[6]由于当时的规定是要获得大学教职,必须公开发表一定的文章,因此,在1837年8月12—14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说到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你是否要用本名发表?因为对你来说,博得声誉,批判的声誉,对于获得教授的头衔是很重要的。”[7]这里,父亲为马克思的职业选择出谋划策,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满意的工作。

不管父亲如何用严厉的言辞谆谆教导马克思,他始终坚信马克思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坚信马克思会有所成就。在1836年11月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父亲指出:你将为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幸福,也将为人类的幸福而生活。事实也是如此,马克思的一生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在人类的思想史中留下了光辉的学说,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然而,父亲却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在1838年5月10日,也就是马克思刚满20岁后的第五天,他的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他的生活和思想道路的引路人——亨利希·马克思因病去世,享年56岁。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为他的成长、为他和燕妮的爱情保驾护航,马克思必须而且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和成熟起来。父亲去世之后,马克思一生保持着对他的崇高敬意,不仅时常向自己的孩子们谈论他的出众的才华,还将他的一张照片随身携带,以寄托自己无尽的思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将这张照片和马克思一起安葬。

父亲的谆谆教诲是马克思成长过程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引领他去寻找真理和光明。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