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

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 作者:何恃坚,何建农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聚焦一:不了解村民村情不是好干部

1982年5月的一天,时任义乌县县府办秘书的朱恒兴接到赤岸三角毛店乡打来电话说,山林发生火灾,灾情严重的消息后,因县长外出开会,就急匆匆跑到义乌第一招待所向县委书记王明新汇报。

“马上派陈金奶副县长到现场处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没有等王明新开口,只见一个身材瘦小、穿着朴素的“老农”做了决定。

听到此命令后,朱恒兴非常纳闷,这老农究竟是何方人士?竟然敢于指挥调度火灾善后处理事宜。

王明新介绍说:“这是新来义乌报到的县委书记谢高华。”

人刚报到,竟然就现场指挥,可以想象“老农书记”来义乌之前已做了许多功课的,包括对义乌县级班子成员和对义乌农村的了解,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陈金奶曾经在毛店的工作经历也十分知情。

谢高华说:“不为村民服务不配当干部,不了解村情民情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聚焦二:建造中江桥

义乌城郊造中江桥之事,附近的村民们多年来不断向各级领导写信要求,但均无音讯。

时任义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鲍增虎回忆,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不久,大概是1982年秋天,谢书记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陪他到龚大塘村解决建桥问题。

听闻要为村民建桥,鲍增虎非常高兴,便随同谢高华徒步走到江边,坐上渡船,就在船上开会。船上的村民纷纷向谢高华诉说渡船过江的艰辛和不易:挑小猪进城卖,小猪乱动,船板一晃,小猪跳进江里就捞不回来了;到县城买了几斤米,一不小心撒在了江中,搞得家里揭不开锅;一老人乘船时掉进水中,昏迷过去,经多方抢救才复苏……

谢书记听得很认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最后,他果断表态,一定尽快给村民们解决问题。一回到办公室,他就叫来交通部门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进行造桥测算。造中江桥,除人工费外,仅材料费用就达1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那时义乌还很穷,财政部门翻箱倒柜也只凑了7万元。无奈,谢书记只得向金华财政争取了7万元钱。另外,村民们也捐助了一部分。

资金到位后,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纷纷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工程很快上马,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一座坚固的大桥就建成了。

这是老百姓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大事呀。大桥建成那天,桥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老百姓兴高采烈,“谢谢书记”“谢谢政府”之声不绝于耳。

后来,鲍增虎离休到义乌关工委工作。一次,他把谢高华建中江桥一事告诉了同在关工委工作的义乌中学退休教师钱雅芬。没想到她也讲了一件谢高华周日没吃早饭就跑到学校调查解决学生反映寝室潮湿不能住人的事。她感慨地说:“这个书记真好,真正把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放在了心上!”

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吴唐生回忆城南河加固栏杆的事情。有一天晚饭后,在义乌县委机关宿舍附近的城南河边碰到谢高华,无意中说起这条河没有护栏,经常有人不小心跌入河中,也发生过多次事故。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过了没几天,吴唐生发现城南河边加上了铁护栏。原来,谢书记已将此事落实完成。

聚焦三:花“巨资”修厕所

如今,厕所革命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用语。当年,谢高华差点为此背黑锅。

刚到任时,义乌所有的机关部门都挤在一个破旧的办公小院里,小院有一个露天厕所,臭气熏天,红头苍蝇都飞到大家的办公室里,嗡嗡作响,在人群的头顶盘旋、骚扰。机关部门被许多人形象地比喻为“垃圾场”。

谢高华忍无可忍,刚一上任就不得不让财政拨款两万元对厕所进行了重新修建,厕所出入口修成了一个圆门。不久,就有人上告说,花巨资把厕所修得像红楼梦大观园,是资本主义思想。因为当时修建厕所,也要国家的计划中有专项的使用资金才能修。

此后,谢高华在一次机关部门领导会议上特意提起告状信的事,他将手里的香烟猛吸了几口,扔在地上,用穿着解放鞋的脚踩灭,又捡起、放在烟灰缸中,对大家说:“我们工作能连卫生也不讲吗?只有环境好了,工作才会好,老百姓才愿意进门办事,厕所也是政府的一个门面!”

为了凝聚全县干部、工作人员的人心,谢高华思想上毫无障碍,从不搬弄老经验,保守习惯模式,而是有胆有识,善于逆向思维,许多计划经济时期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国家有关部门改革政策出台以前,他就敢于怀疑或否定,而且一经认准了的事情,就坚定不移,大刀阔斧,使许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