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林如海是否有丰厚的家产

荣国府的经济账 作者:陈大康 著


二 林如海是否有丰厚的家产

现在,我们回到上节从关于林如海介绍中得到的三个重要信息。如果仅根据前两条就认为林如海死后留下了巨额家产,理由显然不够充分。要弄清曹雪芹关于林家家产的设计,我们还得联系作品中其他一些描写做分析。

首先,林家在林如海之前确实是四代为侯,但这并不能保证林家传到第五代林如海时仍然非常有钱,孟子就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战国策》中触龙甚至说“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红楼梦》中贾母的娘家史家也是这样的实例,当年曾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之称,可是到了史湘云时,这个侯爵家的生活就相当拮据。宝钗在第三十二回里就告诉袭人:“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有时史湘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当然,这只是史家感到经济压力时的省俭之计,并不意味着它已穷得不行。在书中可看到,对外交往时史家忠靖侯的排场一点不差,湘云到荣国府做客,一出手便是送给鸳鸯、袭人等丫鬟一人一个戒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在是很常见的事,《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都正行进在这条道路上,不过书中的故事展开时,他们的生活仍是奢华无比,诚如刘姥姥在第六回里所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贾家的姻亲中,林家的状况似乎要好些,尽管从林如海开始不再袭侯,但传到第五代的林家此时确实仍是相当有钱的人家,其证明便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婚事。贾敏是贾母最钟爱的孩子,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贾母就对林黛玉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贾府世袭公爵,在为最疼爱的孩子挑选女婿时,对方的门第、模样、性格脾气与家产是必须仔细斟酌考虑的。那时贾府的经济状况比后来要好得多,王夫人在第七十四回里曾对王熙凤说:“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与她相比,探春诸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能将贾敏这样的千金小姐娶进门,林家不是很有钱怎行?作者曾提及林如海被贾府选中的重要原因:“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可是如果仅有“书香”而非“钟鼎”,林如海又怎能入荣国公贾代善以及贾母的法眼?

封建大家族几乎都逃脱不了由盛而衰的规律,但走向衰败的或快或慢却各有原因。在这里,封建大家族的分房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九回里曾写到贾珍因“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国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显然,贾蔷分得多少,属宁国府的那份财产也就减少了多少。在写到秦可卿去世与除夕祭宗祠时,作者都开列过贾府在京子孙的名单,他们在自立门户过活时,都可分得一份家产。当然,作为旁系子孙,一代代分下去,所得就比较可怜,第二十四回里提到贾芸父亲死时,家中已只有“一亩地两间房子”。王熙凤在第五十五回里曾对平儿说:“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所谓“进的产业”,是指能产生利润的产业,在封建社会里,这主要是指土地与房产,而所谓“不及先时”,就是因为分房制度使贾府的财产不断地减少。林家的情况却不同,前面的介绍中就说过,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即不存在嫡系分房问题,从这一角度着眼,林如海即使是第五代,他名下的财产应基本上维持着原有的规模。

从关于林家的介绍中得到的第二个信息,是林如海出任两淮巡盐御史一职。在这之前,林如海的职务是兰台寺大夫。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而御史中丞同时兼任纠察,后世也将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称为兰台寺。揣摩曹雪芹的原意,估计他是为了凸显林如海的儒雅清逸,兰台寺大夫是取前一个意思,即相当于今日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让黛玉的爸爸出任,读者们都感到很自然,这与林家的“书香”以及后来黛玉的风格都很相配。读到这些内容时,脂砚斋曾写下“总是暗写黛玉”的批语,可是后来作者却安排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这又是何意?这个官职有些特别,自然引起了关注林黛玉家产的人们的注意。盐是国家统一管理的特殊商品,巡盐御史负责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是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又称盐政或盐运使。盐商须得到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后方能营销食盐。贩盐是个赚钱的行当,但这得看盐商能否领到盐引,而且能领到多少盐引以及何时能领到盐引,都与利润获取及其多少大有关系,而此事的审批权就在巡盐御史手里。

《红楼梦》对林如海到任后如何处理盐务只字不提,这里不妨以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描写做参照。在这部小说的第四十九回“请巡按屈体求荣,遇梵僧现身施药”里,写到一位新点的两淮巡盐御史,他姓蔡,是钦点的状元。西门庆早就想染指盐的买卖,当得知蔡御史上任时路过临清,就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先是将酒食送上船,一桌酒食所费不多,但妙的是配酒食送去的金银器皿: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壶,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一双牙箸。当然,红包也乘机同时送上,那是两封金丝花与两匹段红。蔡御史全都笑纳了,接着西门庆又将他迎到家中款待,并找来两个妓女陪宿。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西门庆便向这位新任的两淮巡盐御史提出了请求:

西门庆道:“去岁因舍亲那边,在边上纳过些粮草,坐派了有些盐引,正派在贵治扬州支盐。只是望乞到那里,青目青目,早些支放,就是爱厚。”因把揭帖递上去。蔡御史看了,上面写着:“商人来保、崔本,旧派淮盐三万引,乞到日早掣。”蔡御史看了,笑道:“这个甚么打紧!”一面把来保叫至近前跪下,分付:“与你蔡爷磕头。”蔡御史道:“我到扬州,你等径来察院见我。我比别的商人早掣取你盐一个月。”西门庆道:“老先生下顾,早放十日就勾了。”蔡御史把原帖就袖在袖内。

所谓“在边上纳过些粮草,坐派了有些盐引”,是指明代曾执行过的特殊政策:盐商须运粮食到边关缴纳,然后方可得到盐引。此法在弘治朝废除,其后明代的盐务基本上同于清代。已纳过粮草换得盐引,这说明西门庆早已做好了准备,只是在寻找机会与巡盐御史结交,后来贩运货物时他又行贿逃税,结果这桩买卖他赚到了数万两银子。蔡御史得到的钱财也不是小数,而且他要做的事很轻松,只是让西门庆比别的商人早十天取到盐引而已,故而他才会笑着说:“这个甚么打紧。”脂砚斋曾称赞曹雪芹的写作“深得《金瓶》壸奥”,也几次拿《红楼梦》的描写与《金瓶梅》做对比,这“一芹一脂”都很熟悉《金瓶梅》,其中也应包括书中那位新点的两淮巡盐御史的故事。后来曹雪芹将林如海也安排为新点的巡盐御史,其间似当有一定的联系。

曹雪芹安排林如海就任巡盐御史,其间也有他的先人与亲戚担任过此职的因素,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应该清楚巡盐御史是个肥缺。当年曹寅死时,他在江宁织造任上留下巨大亏空,这是因为康熙南巡,有四次是曹家接驾,《红楼梦》提及南巡事时写道,“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康熙清楚曹家亏空的原因,便命李煦管理一年盐务,以盐政盈余冲补曹家亏空。一年期满,李煦给康熙的密折报告说,盐政一年盈余“五十八万六千两零”,抵充曹家亏空“五十四万九千两零”后尚有结余。[1]巡盐御史是个肥缺,这是连皇上都知道的事,倘若在任上再动点手脚,那不法所得也是惊人的数目。曹雪芹死后十五年,两淮盐引案爆发。那几任盐政居然私自将每份盐引提价银三两,所得却不上缴国库,到案发时,累计共侵吞了一千零九十余万两银。

由以上介绍可以知道,巡盐御史有三种当法。一种是利用职权中饱私囊的贪官,如两淮盐引案所暴露的那些盐政。一种是铁面无私,一切都严格按照国家法度办,这是理想中的清官,其本人自然是两袖清风。出于对林黛玉的偏爱,读者们一般都认为她的爸爸自然是这样的官员。不过,这样的官员是官场上的怪胎,严格僵硬地执行制度,必引起盐商们的怨愤,也必然引起同僚以及上下级的排斥,而且这样办事实际上也行不通,因为必然会受到无数掣肘,管理盐务将成一句空话。巡盐御史还有第三种当法:不干明显违反国家法度的事,也不巧立名目向盐商索贿,同时也不严格僵硬地执行制度。不拒绝盐商的主动孝敬,在职权范围内为他们提供便利,如蔡御史让西门庆早十天领到盐引之类,同时与同僚以及上下级利益共沾。总之是按官场通例行事,既可有“清官”的美誉,同时也可有为数可观的钱财进账,须知扬州盐商云集,有求于巡盐御史的不知有几何。

林如海究竟当了哪一种巡盐御史?曹雪芹其实只要花费不多的笔墨,就可向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可是他偏偏是惜墨如金,一字不提,即采用了“不书”的手法。“不书”是汉代人刘歆从《左传》中归纳出的“义例”之一,这或是因为由于某种原因作者不便于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却是在提醒读者注意,并结合书中其他描写所透露的信息,对作者的态度做出判断;或是因为这实在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不写读者也会明白是怎么个情况,即所谓常事不书。曹雪芹没去写林如海如何当他的巡盐御史,上述两条都可能是原因,而对小说创作来说还有种可能,即这些内容与主要情节发展关系不大,故而略而不书。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还是可以对这部分缺失的内容做出判断。《红楼梦》中关于林如海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回与第三回,曹雪芹对他与贾雨村的交往描写得比较详细,其间显示了他与官场潜规则的关系,由此也可以推测他是如何当巡盐御史的。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他原是寄居葫芦庙内的穷儒,出场时的肖像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脂砚斋的侧批以“是莽、操遗容”定了性,即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的人物。他考上进士后不几年当上了知府,后来被人参了一本,说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里固然不能排除官场上相互争斗倾轧的因素,但从作品中的故事来看,作者给他的“有些贪酷之弊”的考语却是准确的。作品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贾雨村复职后任应天府知府,他审第一个案子时就为巴结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而“徇情枉法”。不久,贾雨村就因他的徇情枉法而得到回报,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里,读者就看到贾雨村因“王子腾累上保本”而升了官。在第四十八回里又可看到贾雨村的另一次判案,不过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平儿之口让读者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由“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一语可以推测,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式的案件还判过不少,也难怪平儿会气呼呼地骂他是“饿不死的野杂种”。贾雨村欺压平民以巴结权贵的行径得到了回报,不久他又升了官,作者在第五十三回里写道:“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所谓“大司马”,这是明清时兵部尚书的别称。每当写到贾雨村时,曹雪芹毫不掩饰他对贾雨村的鄙视和批判。可是,这个原已被革职的贪官为何能重返官场继续作恶呢?一旦追问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涉及林如海,因为全靠他的推荐,才会有后来贾府的助力,贾雨村才能回到官场,从此一路飞黄腾达。贾雨村重回官场是作者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随便安排什么人做推荐人都可以使贾雨村复职,可是曹雪芹却偏偏让林如海来承担这“第一推动力”,这一安排所隐含的意味是颇可让人寻味的。

贾雨村被罢官后,独自一人游历四方。来到淮扬地带,“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听说林如海为女儿招聘家庭教师,“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若论才学,贾雨村应聘成功不会有问题。此人并非昏庸无能之辈,《红楼梦》还给他下过“才干优长”“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又喜“沽清正之名”等考语。可是若论为人,他却是个因“贪酷”而被革职的官员,而革职的原因是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林府不是等闲人家,黛玉又是唯一的爱女,林如海当然不会疏于了解应聘者的底细,而且他浸淫官场有年,亲朋故旧亦多,稍一打听,便可知晓。也不知林如海是如何做考察,如何拿定主意,总之是聪明清秀的林黛玉有了个因“贪酷”而革职官员的老师,通观全书,她一生也只有这样一个老师。曹雪芹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这是个颇费读者思索的问题。

贾雨村进入林府后,其实也没教林黛玉多少东西,作者对此交代得很清楚:“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后来因母亲贾敏患病,黛玉一直在床前“侍汤奉药”,而贾敏病逝后,黛玉“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贾雨村实在闲得有点不好意思,便向林如海提出“辞馆别图”,但林如海却将他留下了。贾雨村在林府无事可干,束脩却照拿,于是他外出游山玩水,遇到了冷子兴,并从当年同案被参革的张如圭那儿得知可设法复职的消息。脂砚斋在“张如圭”名下有批语言:“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此处一“亦”字,实是将贾雨村也包括在内。这些贪酷官员复职是百姓之祸,可是贾雨村的愿望却得到林如海的热情支持,早在贾雨村开口之前,林如海已为他安排妥当:

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贾雨村听到“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后,先是回林府“忙寻邸报看真确了”,而他可以翻阅林如海的案头文件,可见这两人的关系已非同一般。林如海也是从邸报得知消息,在贾雨村央求之前“已预为筹画”,连推荐信也已经写好了。林如海料定贾雨村会提出请求,足证对他已十分熟悉了解。上面引文中最后一句话很值得注意:“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被革职的官员复职需要通过吏部的考核,但这些公开的程序只是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是否上奏推荐或推荐时如何措辞,各个环节都大有讲究,其间的关键是花费钱财去打通各种关节,而林如海就连这一层也为贾雨村考虑周全。作者描写的这一细节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所谓复职,意味前已被革职,这表明林如海录用贾雨村时已清楚他被革职的历史及其原因。而且,贾雨村在林府里已做了一年多的家庭教师,这么长时间的交往,已足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而从林如海主动地“预为筹画”可知道,这两人的关系已相当密切了。两人为何如此投缘?曹雪芹在这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其次,林如海想到花费钱财去打通各种关节,表明他很熟悉官场上的潜规则,而且还运用得十分娴熟。读者由此也可联想到,林如海在淮扬巡盐御史任上,也是按官场上的各种潜规则行事的,即他不必敲诈勒索,只要去遵循历来的惯例,盐商们的孝敬就会使他的腰包急速膨胀,更何况林家的家底本来就甚为厚实。反过来说,如果林如海不懂潜规则,或在官场上不按潜规则办事,他这个巡盐御史还能当得下去吗?现在很清楚,第三回明写贾雨村,作者着意的重点却是林如海。借贾雨村衬托林如海的构思很巧妙,可是如何才能使这两人挂上钩呢?不得已,只好委屈年仅五岁的黛玉,让她稀里糊涂地有了个贪酷官员当老师。不过作者为了不伤害日后黛玉的形象,又有意淡化两人的关系。尽管后来贾雨村常去贾府,但从未有过与学生叙旧的念头,他要见的是贾政,而且“回回定要见”宝玉,弄得宝玉好不耐烦。总之,自第三回将黛玉送到荣国府后,曹雪芹再也不让贾雨村与林黛玉之间有任何交集。

这里还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林如海究竟该当什么官,实际上都是由作者曹雪芹在安排。他先是安排林如海做兰台寺大夫,这个掌管图书的官职极雅,与后来林黛玉清逸的形象也挺般配,可是后来林如海又当上巡盐御史,作品中说是“钦点”,其实还是曹雪芹在安排,而这管理钱财的事又极俗。天下各种官职多得很,曹雪芹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要做这样的设置呢?如果是要让林黛玉幼年时在淮扬一带度过,曹雪芹满可以让林如海去当扬州知府,当江苏巡抚,甚至去当两江总督,现在却让他当了很容易使人产生疑惑的巡盐御史,因为林如海处理那些盐商富豪们的各种申请或请求时,可以既不太违背法度,又能很轻松地积攒财富。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及与曹家关系密切的李煦曾当过巡盐御史,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或许并没有特别的用意。可是即使如此,若就我们所讨论的林家财产来说,只要对比当年曹家与李家的风光,同样可得出林家很有钱的结论。

于是,有个问题便油然而生:林家的家产后来都到哪里去了?


[1] 《苏州织造李煦奏代理盐差所得余银尽归曹颙补帑折》,载《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