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用剪纸实现了人生价值——说说我的剪纸生涯

韩月琴 作者:滕贞甫 编


苦乐人生

剪纸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剪纸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手不释剪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有艰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愉悦和欣慰,是满足和自豪。

我用剪纸实现了人生价值——说说我的剪纸生涯

我的人生是剪纸人生,从我记事的那天起,剪纸就始终与我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创作剪纸和传承剪纸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它甚至影响到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的人生观。我感谢剪纸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感谢剪纸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我出生的家庭

我的祖辈是从山东跨海而来的,像千千万万个贫苦人家一样,他们从海那边的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的海滩上船,漂荡数日,才在庄河一个叫打拉腰的地方靠岸。听老辈人讲,刚到庄河那会儿,举目无亲,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男人靠卖“擦子”养家糊口,就是把苞米子在水里泡软,磨成面团,擦成一条条的,放进滚开的大铁锅里过一下,捞出来,沿街叫卖,起早贪黑,千辛万苦。没有活儿干的女人就在家喝铁锅里的面汤充饥。有时候是苦中作乐,有时为了生计,做一些山东老家的布玩意儿,剪出一些窗花、鞋样在庙会上和街边卖钱,贴补家用。也许是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日子过得这般苦,我的爷爷也要把小儿子韩秉钧送到县城东的私塾里念书。今年八十三岁的二姐说,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劳作和勤俭持家,到她记事的时候,我们老韩家已经有二十多亩地了,日子过得自给自足。爷爷还在庄河县城开了家果鲜店,经常接济吃不上饭的人,口碑很好。爷爷和父亲心地善良,有许多善事义举,我那时虽然年龄还小,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我影响至今,善良也成为我做人的根本。

我的父亲后来成了教书先生,品行端正,一表人才,有学问,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来求学求字。我的母亲没有念过书,但面容姣好,通情达理,她后来认识的字都是我上小学以后教给她的。我教她写字,她教我剪纸。母亲娘家是仙人洞村的大户人家,开缸窑。太姥爷、姥娘都擅长丹青,因为美观的需要,他们把各种花卉鸟兽描画在入窑前的盆盆罐罐上,上面的纹饰都像剪纸的图案。据说缸窑当年很红火,在庄河很有名气,我们家族中至今还保留着那时做的描花细瓷盆。解放前后的那个年代,在远离城市的乡间,人们通常把我们这样的家庭叫作书香门第,信奉“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把“勤俭为本,读书为荣”作为家训,传统文化气息很浓。

我们姐妹都很幸运,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当时我们周围的几个大户人家都只供儿子上学,不供女儿上学,而我们姐妹七个一到上学年龄就都能入学。我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排成一行,说说笑笑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上学和能学到知识让我们每天都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我们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在父亲去世以后她还经常念叨:“就是㧟筐要饭,也要供你们念书,不能当睁眼瞎。”她是小脚女人,小时候没有吃多少苦,为了我们不辍学,她竟然像男人一样下田干活儿。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妹一边上学一边劳动补贴家用,并且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长大以后,我们兄弟姐妹都像我们的爷爷、父亲、母亲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后代人的读书当成家中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懂礼仪、做好人、有出息、受尊重。多年来,我们家族中出现了不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晚辈,许多人在各行各业积极上进,做出了成绩。我的儿子和侄女曾经是庄河市的高考状元,家族中正在念书的第五代、第六代人也大多是学习尖子,这种读书传承和知识底蕴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家族容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尊自强,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这个人们口中的书香门第当时并没有多少书给子女们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上学、干活儿,就是剪纸、刺绣、做布艺,自娱自乐,娱己娱人。茶余饭后,描花样,画花样,剪窗花、鞋花和刺绣做布艺就成了我们比谁巧和比谁美的资本。我有九个兄弟姐妹,我在七姐妹中排行老六,小名叫“小六子”,我们姐妹人人爱美、爱打扮,心灵手巧的姥姥和母亲就在我们的衣襟、袖口、帽檐、鞋面、肚兜上都绣上牡丹、石榴、桃花、蝴蝶、金鱼、喜鹊等花果鱼禽,还有天冷时焐手的虎头包手,还有九个石榴一只手的绣鞋、祈求平安健康的长命锁,还有装针线用的荷包,以及葫芦、仙桃、小猴等各种布艺,都是手工制作。特别是我,每年一入冬,我的手就被冻得起了冻疮,母亲就早早地为我做了个小布老虎手套,随手戴着,又保暖又好看,别人都羡慕。这些绣品都离不开刺绣,姥姥和母亲在刺绣前都要先剪出刺绣样子,贴在待绣的布上,有些样子跟当时在庄河流行的剪纸一模一样,剪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的生活。薄薄的一张纸,就那么剪了几剪子,竟然比贴在墙上的画都好看,由不得我不去喜欢它,不去接近它。长大以后,我对庄河剪纸有了一定的了解,才知道其中的比喻、象征、假托、谐音等寓意手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平常时候,我们家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就是和母亲、姥姥围坐在热炕头上描花剪纸,特别是冬闲时节,人人手不离剪,家中墙壁上、窗上、柜子上都贴满了剪纸。我长到能拿动剪子的时候就非要加入进来不可,央求她们教我剪窗花、鞋花、四季花。起先是我把二姐给我画的样子拿来描绘在纸上,依样剪出来,不久就能自己画自己剪了,或者在原有的花样子上添添减减,居然剪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剪“媳妇人儿”,胖瘦高矮,各式各样,都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剪。剪好了还要拿到大人面前显摆,得到一句夸奖就高兴得不得了,如果再有人说我剪得比别人好就更高兴了。我从小就爱听别人夸我手巧,听到那么多人夸姥姥和母亲手巧我很羡慕,总想像她们那样被人夸奖。

我一生爱剪纸,要强,放不下剪子,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家中剪纸的人多,剪子不够用,谁抢着是谁的,我抢不到剪子就急得在一边掉眼泪,姐姐们心疼我,就把剪子让给我。父亲过年写对子,故意多买一些红纸,好叫我们姐妹剪窗花用,剩下的红纸我都收起来剪窗花,她们也不跟我争抢。母亲叫我给姥姥家送东西,每次去我都要翻看她家的剪纸,翻来覆去地看,忘记了吃饭。到解放军驻地看演出,我盯住那些红红绿绿的标语纸,散场后就跑上去把散落在地上的彩色纸头捡起来,像捡到宝贝一样,带回家抹平压好,留着剪纸用。姥姥画画的时候,我呆呆地看着,心想,我要会画该多好。我经常把姐姐们的剪纸绣花样拿来,用玻璃纸垫着描样子,再照样剪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按着实物去画去剪了。冬天,我坐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上的一块小玻璃观察院子里的鸡、鸭、鹅、狗,去看圈里的猪、牛,画出剪出它们的样子;春天,我求母亲在窗前留出一块地,种上花花草草,从发芽看到开花,画下来,剪出来;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我拿根树枝当画笔,在泥地上画大荷花、牡丹花、大公鸡;秋天,我的笔下和剪刀下又会出现丰收的景象和丰硕的果实。上山采蘑菇,下海挖蚬子,我的收获总是比别人少,我总是被山坡上的花草树木和礁石间的小鱼小虾所吸引,总想把它们画在纸上,剪成剪纸。有一年冬天,家里过年杀猪,院子里热热闹闹,猪叫狗跳,全家人都围着看,只有我坐在炕头上一心一意地描花样、剪窗花,剪好了再往窗上贴,不往杀猪的地方望一眼。家中人习惯了,见怪不怪,外来的杀猪人满脸疑惑,说走过多少家杀猪,没见过有这样的孩子,你们家的这个“小六子”将来准会愚了。还有一次,姐姐叫我哄小孩,我低头光顾着剪纸,孩子的嘴叫织衣针扎出了血也不知道……

当年的韩家“七仙女”,现在的剪纸传承人:大姐韩月桂(前排左二)、二姐韩月娥(前排左三)、三姐韩月松(前排左四)、四姐韩月梅(前排左五)、五姐韩月凤(后排左三)、六姐韩月琴(后排左四)、七妹韩月巧(后排左五)

就这样,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剪纸就已经能拿得出手了。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们做鞋、做枕头时,经常来向姐姐讨要绣花样子,一进腊月,就有不少人来要窗花,等着剪好取走,我也跟着姐姐们一块儿剪,叫我剪只蝴蝶就剪只蝴蝶,叫我剪朵四季花就剪朵四季花。邻居杨大婶看我像个小大人似的坐在那里剪纸,就故意难为我,说给她剪的鞋花太丑了,铰得不好看,我就换个花样,又说铰大了,我就剪个小一点儿的,还说不称心,我就一连气剪了好几个大小不一样的样式,到底也没能难住我,杨大婶后来逢人便夸我,说老韩家的小俊闺女真乌亮(乌亮是当地人对心灵手巧人的最高评语)。后来我就剪得更好了,年纪轻轻的就有了名气。有一年腊月,我到姥姥家送东西,姥姥家的人把我的棉衣锁在大柜里不让我走,说是村里人知道我来了,求我给他们剪窗花,来了一拨又一拨,剪了一张又一张,直到在姥姥家过完年才回到自己家里。

我出生的家庭跟剪纸有缘,这个家庭经过百年变迁,已经开枝散叶发展成一个家族了,即使时代发生变化了,也始终把剪纸天地作为我们生活的乐园。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家境富裕还是清贫,始终与剪纸不离不弃。从姥姥那一代至今已经有六辈剪纸传人了,我们姐妹七人是第三代。如今我们姐妹都健在,最大的八十六岁,最小的也年过七十了,如果用一棵大树来比喻,我们七个人就是撑起这棵大树的主干,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枝杈,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是这棵大树扎根于齐鲁大地和关外文化土层的根须。我们吸收着同样的营养,接受相似的熏陶,都是自幼就热爱剪纸,从小就拿起剪子,懂事就参加剪纸活动,一脉相承,根深叶茂。我的孙女王紫微两岁半就和我一道上电视表演剪纸,八岁获大连市市民剪纸大赛少儿组一等奖,其作品常在报刊发表,参加过全国剪纸大赛,获得许多奖项,她的剪纸还作为礼物被送到新加坡。另一个孙女和小孙子也都会剪纸,两个儿媳都说孙女、孙子身上都有奶奶的剪纸基因。2006年秋天,在庄河海边的一个露天大院里,我们举办了韩氏家族剪纸展,展出了老少四辈的五百多幅剪纸,有人还当场创作,现贴上墙。第二年,大连市文化部门为我们颁发了大连市首个“剪纸之家”牌匾,2012年,被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庄河市剪纸基地”,一年后,又被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命名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河剪纸韩月琴家族剪纸传承基地”。2015年秋天,我们在这个大院里又举办了一次家族剪纸展览和比赛,第五代、第六代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为了增强他们传承剪纸的责任感,让家族剪纸传承有序,长盛不衰,我们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让更多的家族成员成为我们家族剪纸的优秀传承人。

韩氏家族的部分成员

在家中教孙女王紫竹、孙子王颢博剪纸

与七妹韩月巧在端午节活动中,身后布艺是韩月巧手工作品

我们家族剪纸从自娱自乐到自觉传承,从土炕土窗到走向世界,剪纸给家族成员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我们家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乎寻常的凝聚力。剪纸中的真、善、美培育了我们健康向上、与人为善、团结和谐的家风,因此引起国内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各种媒体进行了探究和评论。有评论家说我们是“最后的剪纸家族”,我不知道这是对我们的褒奖还是安慰和寄托。当前,包括剪纸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面临挑战,我们有决心把家族剪纸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姐妹七人还创造了一个与剪纸艺术紧密相关的奇迹。经过各级“非遗”保护部门的专家评定,我的大姐被评为庄河谱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二姐被评为普兰店布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姐和五姐被评为庄河“二月二”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我被评为庄河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妹被评为大连市端午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奶同胞七姐妹中已经有六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我的三姐也已经申报了“非遗”项目,正待审批。这些项目都与家族剪纸有关,与热爱传统艺术有关,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段说不完的与剪纸有关的传承故事,韩氏家族剪纸的精髓已经融入我们家族成员的血脉之中,由此衍生出的其他民间艺术项目也丰富了我们家族剪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就是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生活在其中的家族,这个家庭和家族中的女人再能干,不会剪纸和绣花也称不上心灵手巧。二姐韩月娥说:“进了老韩家门,不管老的少的,也不论是媳妇还是女婿,想不拿起剪子都不行。”我的外甥媳妇嫁进来时不会剪纸,现在已经成了大连市一级剪纸传承人,是家族第四代剪纸人中的佼佼者。家传渊源是我的剪纸启蒙,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临摹和一比高下,又使我这个不甘人后的“小六子”一步一步地从稚嫩走向成熟,越来越会剪纸了。

我成长的地方

有剪纸评论家看了我出版的第一本剪纸作品集以后,说我“本质上是传承型的剪纸艺术家”,还有人说我的剪纸是“新民俗剪纸”。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觉得,我的剪纸从形态到神韵都是从生我养我的这片庄河热土上培养出来的。

我有幸生在庄河,长在庄河。庄河这个地方很不错,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东临黄海,北有辽南最高峰步云山,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山海之间,河、湖、田、林、泉、岛争奇斗艳,水秀山清。庄河因河而得名,传说庄庄有河,三百六十五条河流巧合三百六十五个村庄,上符天文地理,内蕴通灵吉祥,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是地杰人灵滋生优秀民间艺术的沃土。

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的庄河山谷

1941年11月29日,我出生在离庄河冰峪沟不远的鲍码村小西炉屯,这是一个离县城八十多里的临海峡谷,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有“辽南小桂林”之称。我的童年无忧无虑,整天在这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捉鱼摸虾,在松柏常青、深不可测的山谷里与伙伴们嬉戏玩耍。这里满目色彩,气象万千,还有仙人洞的神秘传说,都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在以后的日子里,它的风景与我的童年一道入梦入画,为我的剪纸增添着天地间的灵气。

早在六千五百年前,庄河就有先人在此繁衍,他们创造文明,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无数传说故事、传奇人物。现在庄河拥有许多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辽宁省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剪纸)等称号。特别是剪纸,其历史悠久,仙人洞上庙、下庙里宗教用的剪纸饰品、古城老街的建筑装饰图案、曾经的老街纸坊,以及长期以来剪纸在民间习俗、民间皮影和民间刺绣中的应用,都鲜明地体现出庄河剪纸深厚的底蕴。这里是催生剪纸艺术的摇篮。

在中国,庄河剪纸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文化特色。庄河民族多,据2006年统计,有十六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又以满族人口最多,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一样有剪纸习惯,剪纸风格源于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清末民初,大批闯关东的贫苦农民来到庄河以后,把山东民间剪纸和齐鲁文化也带来,随着几代人的交往和联姻,两种剪纸文化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血脉关系。也就是说,庄河剪纸是关内农耕文化生成的汉族剪纸艺术与关外游牧文化孕育出的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庄河沿海有很多海岛渔村,海洋渔家文化也融入其中。庄河剪纸在这种长期融合中演变发展,形成了包含齐鲁文化内涵、兼有东北黑土地韵味、风貌独特、别具一格的剪纸文化。这是庄河剪纸成为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剪纸技艺脱胎的母体,是我剪纸创作的基础。有了这样的起点,我就比其他地区的剪纸者幸运多了。

除此之外,我的剪纸创作还得益于庄河的民俗活动。剪纸是民俗活动的载体之一,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是踩着民俗鼓点儿度过的。我爱过年,因为过年能剪窗花、贴窗花,窗花的题材和样式十分丰富,最能体现出年的吉祥和剪纸的美,还有剪纸人的情怀,窗花年年都相似,窗花也岁岁剪不厌。

我也非常爱逛庙会,我对庙会始终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直到现在,一听说哪里有庙会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只不过那时候是去看别人表演,现在是去表演给别人看。庙会以民间祭祀活动为核心,进行商贸和文化艺术活动,是百姓集中进行民俗活动的场所。对于我来说,一座寺庙其实就是一座民间美术馆,整天看也看不够,我从小就崇拜庙会上祭天、祭海、祭山、祭神的庄严神秘场景和香烟缭绕、古钟鸣响的肃穆气氛,我参加庙会,观看民俗活动,就是观察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融入到我的剪纸中的过程。我把庙上的那些法器及旌旗上的图案和纹饰默记在心里,回家凭着记忆画下来,剪出来。姐姐给的钱也不买吃的,而是买些小饰物和手工艺品反复把玩,反复琢磨,想知道它们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好看,所以经常是饿着肚子回家。我最喜欢佛堂里的观音菩萨,喜欢她慈祥的面孔和丰富的神态,我一直爱剪观音,观音的慈悲和善良也剪刻在我的心里。我还爱看海神娘娘,爱剪那些慈眉善目的佛家和道家的神仙人物,他们给予我的不单单是美的画面和美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甚至是信仰,影响到我以后的人生观,让我始终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愿意奉献。我曾经在正月十五特意做了一个两米多高的观音菩萨灯,观音端坐莲台,手持宝瓶,周身有多幅吉祥剪纸装饰,彩灯闪亮,十分壮观,引来很多市民围观合影。我得过那么多奖项,最珍惜的还是大连“金苹果”奖,因为这个奖是以“德艺双馨”为标准来评选的,我很看重这个“德”字,也自认无愧于这个“德”字。

常年坚持采风,逛庙会,参加民俗活动

1984年正月十五,在亲手制作的观音菩萨灯下与老伴儿王玉良合影

看惯了乡村送亲、迎亲情景,我就和姐妹们剪出各式各样的“小媳妇人儿”擎在手上追逐打闹;端午节,我戴着姥姥、母亲为我缝制的仙桃、生肖、荷包等串串吉祥物走在乡间小路上,走进庙会;七巧节、中秋节、春节来临时,我会用应时的饰物和剪纸变着花样地去表现心中的快乐。在庄河民间婚俗和其他生活习俗的影响下,我剪“囍”字,剪“福”字,剪绣花样子,剪花鸟鱼兽,剪戏曲人物,一切与民俗有关的事物我都爱剪,都能剪。有一年端午节,我第一次跟老师撒谎请假,躲在家里又缝又剪,做了好多生肖、仙桃、小猴、公鸡送给别人,不仅是为了叫别人夸奖,也是为了自己更有意思地过节。到了龙凤日,我剪龙头凤尾的立体剪纸;到了元宵节,我扎孔雀开屏灯,周边贴窗花,一闪一闪地亮,能活动,有声音。即便是现在,我们老韩家的民俗活动也没有间断过,大节不用说了,小节也不放过。2015年“二月二”,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在农家院里的空地上用草木灰打了一个大大的灰囤,我侄子韩巍然蹲在灰囤里,抱着一个过去装粮食用的升,升里装着五谷杂粮、豆腐、白菜、大葱,背景是五姐剪的《白菜福字》、七妹剪的《三阳开泰》,让孩子们随意去剪,吉祥好看就行。

庄河剪纸从产生那天起就与庄河民俗同生共长,并因民俗活动而鲜活地延续到今天。民俗使我的剪纸较多地保留了本地文化特色和原生态特征,使我的剪纸始终带有反映庄河民间习俗的印记,有了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

我这个人命中注定离不开庄河这块乡土。1957年,我以全县第一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升入初中,1960年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初中毕业,我当时虽然没有树立起为剪纸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但是心中很有抱负,决心不虚度人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毕业后,我离开庄河,分配到旅大市(1981年改称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小学当美术老师,我把剪纸带进课堂,教学生剪团花,作为美术课的补充。有一天,课外美术辅导员给我看一张画,名字叫《热爱和平》,画中一个小女孩手捧和平鸽,我灵机一动,脑子里立即勾画出一个农村女孩在院内喂羊的形象,剪了出来,并在别人的鼓励下送到《旅大日报》。第一次明白了,我以前的那些剪纸活动都可以称为“创作”。为了创作,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市群众艺术馆学习美术。城市的繁华没有让我失去自我,小时候的绘画和剪纸知识都一点一点地被贯穿起来,感性的东西有了头绪。

1962年,城市缩减人口,我回到了庄河,一边在元和小学代课,一边继续绘画和剪纸。第二年,旅大师范专科学校到庄河招生,我拿着从旅大市带回来的一张宣纸去应试,记得那一天河水暴涨,我在河边急得哭了,还是两个农民搀扶着我过了河,在考场我画了一幅人物写生,还送给老师一张事先画好的国画和一张剪纸。监考老师惊喜地说,我们在庄河发现了一个美术人才。尽管当时我年龄偏大,但还是被破格录取了。离开学校那天,班级的学生舍不得我,都哭了。我十分珍惜在旅大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班学习的日子,我的剪纸也令师生们叫好,开晚会和过节时常常贴在校园和教室里供大家欣赏。学校里有高人,当我不想带同学剪纸,要去参加油画创作时,班主任老师对我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很宝贵,也很有用,你要继续下功夫,不要放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我十分感谢老师当年对我的教导,师恩难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