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竺可桢: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师的童年:讲述老舍、梅兰芳、齐白石等大师们的童年故事 作者:鹿鸣 著


竺可桢:咬定青山不放松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

今天,当我们享受天气预报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时,不应该忘了竺可桢。

在他回国之前,中国的气象预报一直掌控在洋人手中。竺可桢白手起家,在全国范围建起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多个雨量观测站,正式绘制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打破了由外国人垄断我国气象预报的局面,争回了我国气象主权。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不仅是我国气象学、物候学等学科的奠基人,还是一位好校长。在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间,呕心沥血,把浙江大学从一个濒临破败的学校,一举办成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从小便有一股韧劲,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他想尽千方百计,也要找到答案。

不惜重金聘名师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竺家台门内,父亲竺嘉祥是个米行老板,知书识礼,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竺可桢1岁半时,父亲就用方纸块写字教他认。一次,父亲带着竺可桢到镇上访友,途中挑一些店铺的招牌教他认,等返回时考他,大都记住了。5岁时,竺可桢不仅能认识一千多字,还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大哥竺可材开设的私塾里,读完“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读本,觉得意犹未尽。常去亲戚同学家串门,发现好看的书,便借回来阅读。有时父亲、哥哥也给他买一些线装书籍。日积月累,竺可桢的小房间便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父母见他屋里总是乱糟糟的,把自家天井南端那间堆满杂物的小屋腾出来,作为竺可桢的“三味书屋”。

为满足儿子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竺可桢父母经过反复商量,决定用米行收入的三分之一,聘请家乡大名鼎鼎的章景臣先生来家执教。在先生的教导下,竺可桢如鱼得水,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独自坐在天井里默背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等古文经典,不到两年,全部烂熟于心。先生十分喜欢这个聪慧机敏、勤奋好学的孩子,在讲授经文之外,常举一些宋明以来当地理学家立身为学的故事激励竺可桢。并把自己的藏书贡献出来,供竺可桢随意阅读。先生对竺可桢父母说:“在我所教过的千余名学童中,像小可桢这样聪颖极顶的童子实属少见。”

在广泛阅读了大量书籍后,竺可桢的心智得到极大启发。他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经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洗衣服为什么要用肥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快,为何要在檐下做窠?天为什么会刮风下雨?雨水怎能把石板滴穿?……

小时候,竺可桢常随父母回老家上坟、祭祖,那里有一座保驾山,山上树木林立,鸟类繁多。去过几次后,细心的竺可桢发现,每次来山上,所见的景致都不尽相同,有时这棵树上花开了,那棵树上的花谢了。有些鸟儿夏天飞来了,冬天时又飞走了。他觉得很新奇,可问了许多小伙伴,都解释不清楚。他带着这些问题回家问大哥,大哥解释说,一年有24个节气,燕子来去、花开花落都是按节气更替进行的,让竺可桢深受启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