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本不是唯一的教育

大师的童年:讲述老舍、梅兰芳、齐白石等大师们的童年故事 作者:鹿鸣 著


书本不是唯一的教育

1910年,竺可桢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农学。为深入了解美国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经验,尽早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竺可桢除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利用节假日到美国农村实地调查。有一年暑假,他到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做社会调查。住在黑人农民家中,帮着他们摘收西红柿、菜豆以及各种蔬菜,农忙之余,他耐心请教当地农民在栽种农作物过程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几个星期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美国南方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生活状况。由于学业成绩优秀,竺可桢被学校的“国际俱乐部”吸收为成员,常常和日本、印度、南美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增长了见识。

竺可桢十分注重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日后,他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说:“要晓得学校教育,尤其是书本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他将“求是”定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解释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

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学士学位后,学校老师向他推荐了与大农业有关的气象专业,竺可桢不负厚望,考入了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气象学。在哈佛,竺可桢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躬于实践的作风,广泛查阅中国历代雨雪旱涝实录,到美国气象台、测候所学习实践,撰写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的研究生论文,发表在美国出版的《每月天气评论》上,该文首次提出了中国降水的规律,并把中国风暴进行了科学分类,引起了美国气象界和地学界的关注。

由于研究成果丰硕,竺可桢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科学》月刊的撰稿、编辑工作,并成为该社的重要骨干。1917年,他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伊麦荪奖学金。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当年秋天,他满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放弃国外优厚的研究与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怀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