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志摩

志摩的诗 作者:徐志摩 著


关于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他另取的名字。

1915年徐志摩在杭州一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这个时期,他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厌恶了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1918年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又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的两年,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个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但存世较少,从现今尚能见到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把对理想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其他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表现了其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

1923年,徐志摩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次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徐志摩担任翻译,与泰戈尔建立了深厚友谊,泰戈尔还给他取了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徐志摩随泰戈尔离沪去日本,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就是在日本逗留期间写成的。

1925年,徐志摩因与陆小曼恋爱而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反对,为摆脱苦闷,他远赴欧洲,游历了苏、德、意、法等国。在意大利翡冷翠(即佛罗伦萨)期间,他将他的伤悲和感触,托付纸笔,此后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此得名。这个时期的诗作,既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也有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还有记叙感情波澜的爱情诗篇。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愤慨”和“悲切”。为纪念“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的暴行。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更是含愤记叙了军阀活埋伤兵血腥罪行。至此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怀疑和颓废”,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了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

1931年11月19日,因要参加林徽因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作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徐志摩乘飞机“济南号”从南京飞往北平,因遇大雾,飞机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年仅34岁。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