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什么是“风雅传统”?

中国人应知的文学常识 作者:韩高年 著


4 什么是“风雅传统”?

“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基本上由民间歌谣组成,风格比较纯朴、奔放;“雅”是指大雅、小雅,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多出于贵族之手,为朝廷正乐,风格比较典雅、庄重。“风”、“雅”二字连用,一般是指诗文之事。作为一部伟大的抒情诗集,《诗经》中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后来被人们概括为“风雅精神”。后世诗人多受此影响,竞相创作,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有名的“风雅传统”。“风雅”之作多能反映现实,情真意切,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风格中和朴素,语言精练生动,善用赋比兴手法等等。

最早继承这个传统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离骚》、《九章》中许多忧愤深广的作品,颇得国风、“二雅”的精髓。《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汉代乐府诗缘事而发的表现特征,对广泛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深刻反映,与对《诗经》“风雅传统”的继承是有关的。在汉末建安时期,诗人们身逢乱世,经历了世间乱离,对民生疾苦有深入了解,故所作诗歌内容真实而深刻,风骨遒劲而慷慨悲壮,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是《诗经》“风雅传统”在新时代的体现。到了初唐时期,陈子昂直接倡导“风雅精神”,大声呼吁恢复汉魏风骨,对齐梁之时“风雅不作”的诗风进行激烈批评,希图矫正诗坛长期存在的不良风气。他主张诗歌必须有深刻的现实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其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是对这种主张的积极响应和大力实践。唐代许多伟大诗人,都曾受到“风雅精神”的深刻影响: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发出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慨叹;杜甫被称为“诗史”的诗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并在《戏为六绝句》第六首中宣称“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以及受其“新乐府运动”影响下的诸多诗人,所表现出的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和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莫不是“风雅精神”的时代体现。在唐代以后的诗歌创作中,这种传统也代代相传,从宋朝的陆游到清末的黄遵宪,在他们的诗作中我们依旧能够读出“风雅”精神的深厚积淀。现代诗人艾青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何尝不是对“风雅传统”的继承创新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