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 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中国人应知的文学常识 作者:韩高年 著


43 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作家,从理论和创作上都坚持写实的道路,在继承汉魏乐府传统以及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以通俗明白的语言、直切明畅的风格,通过对民生疾苦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以达到讽喻时政的目的,在形式上用新题写时事,即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新乐府形式。他们的这种有意识的提倡和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后世称为“新乐府运动”。产生于新乐府运动中的诗作,大体上体现了对下层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上层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劣行径的揭露与批判,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最能体现这种思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被迫迁到越中(今浙江)。贞元年间进士,又因为曾经当过太子太傅,故世称“白傅”。白居易作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他的诗写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其诗作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生前曾将自己的诗文进行整理,并将诗歌按内容分为讽喻、闲适、杂律、感伤四类,前两类最能反映他的诗作风格和特点,其中新乐府诗属于讽喻一类,不少作品通过反映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悲惨境遇,鞭挞了当时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民众死活的丑陋嘴脸。如《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在恶劣的市场上受尽欺凌,揭露了中唐时期“宫市”的丑恶和黑暗;《观刈麦》则描写了农民顶着毒辣的日头收割小麦的情景,收获本身是喜悦的,可是农民却找不到高兴的理由,“家田输税尽”道出了其中的悲惨和痛楚;有些画面更加惨不忍睹,如《新丰折臂翁》描写了一位老人年轻时为了躲过兵祸,不惜断掉了自己的右臂以自存的故事,读来让人倍感心酸悲痛。

白居易《友人夜访》诗图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与白居易一同出道,并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代表作为长篇《连昌宫词》。元稹创作新旧乐府主要是受到了年岁较长的张籍、王建等人的影响,乐府诗主要有《上阳白发人》、《织妇词》、《田家词》等。《上阳白发人》在反映宫女之苦的同时,抨击了摧残青春、压抑人性的宫女制度;《织妇词》写的是织妇为了缴纳繁重的租税而没日没夜地赶织布匹,头发都白了还没有嫁人,以至于望见屋檐下的蜘蛛都要心生羡慕,因为蜘蛛好歹“能向虚空织罗网”,而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压根就不归自己所有。另外,元稹为纪念亡妻而写的《离思》五首也感人至深,其一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中巧用暗喻手法,表达了对亡妻韦氏的专一之情和无尽思念。

元稹《菊花》诗图

产生于新乐府运动中的乐府诗歌由于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动人、语言通俗易懂,所以一时广为流传,尤其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白居易主张诗歌的功用“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民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所以其创作动机根本上还是在于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从而也使得这些在新乐府运动背景下产生的诗歌难免有说教之嫌。新乐府运动是为时代而生,亦随时代而去,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尽管部分诗作的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其勇于探索和力求突破的态度,为中唐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风,对于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也是一次新的拓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