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院闲窗春色深 ——思念还未终结,梨花却终于要谢了。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作者:卫淇 著


小院闲窗春色深
——思念还未终结,梨花却终于要谢了。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李清照是大家闺秀,自小聪慧的她自然是多才多艺。她能写诗作词,弹琴下棋亦不落人后。

在几十年前,有人发现了一把传为李清照遗物的古琴。琴上铭刻的工整清秀的小篆已经难以完整辨识,只能依稀看出是一首小诗:“□山之桐,斫其形兮。冰雪之丝,宣其声兮。□□之丝,□□□□,和性情兮。广寒之秋,万古流兮。”

这首诗不知是否为她所作。但可以想象,如果得以倾听那古琴上弹出的曲子,我们必定会在清越悠扬的琴声中,望见那个如云出岫的女子,用兰花秀指轻轻撩起满屋的芬芳。

琴上弦语说相思。

倚楼抚琴其实只因百无聊赖,眼中心底,那脉脉的思念总也掩饰不住。窗外郁郁葱葱,春意已经很深很浓了。小小的院落,感觉微微清凉。蓦然发觉时光匆匆而逝,而目送他的背影离去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现在,重重帘幕早已没有心情卷起,幕影沉沉,周遭清寂无声,就如此刻心境。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琴音总多幽怨,飘摇在每一颗落寞的心中。倚楼无语理瑶琴,这样的句子真是别有深意。

琴弦寂寞,有待知音。自古以来琴与寂寞总是相关,或是源于那个“高山流水”的古老传说。

《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将心中所想,在琴弦上弹奏出来,钟子期听到就必定懂得他的心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之时,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之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决然地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终生不再弹琴。因为这世间再没人懂得他琴声的真意,不值得再为他人弹奏。

所以,当李清照轻抚琴弦时,我们能听到的应该不是风,也不是这琴,而是自己心底的轻声低语吧——那是思念的声音。

“远岫出山催薄暮”,这一句确是极美。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片无心的云,一群倦归的鸟,在薄暮的山影中隐约可见。这样的景致,如此美好,让人心情变得恬静闲适。难怪杨慎评价李清照这一句为“丽语”。

细雨在风中缓缓飞落,宛如在春的轻阴中踟蹰。梨花要谢了,终难淹留,恐怕只余下一缕雨后湿润的香了。

梨花落,总伤情。梨花,其实是闺怨的代名词,也许是“梨”与“离”谐音的缘故吧。

晏幾道在《生查子》中写道:“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到了寒食节,梨花的花期即将过去,那些凋落的花瓣描摹出一片片思念的颜色。

以梨花写相思,更出名更有意味的是“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一意象在很多诗词中都出现过,最早可能是唐代刘方平的《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史达祖也有一首《玉楼春·赋梨花》:

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前身清淡似梅妆,遥夜依微留月佳。

香迷蝴蝶飞时路,雪在秋千来往处。黄昏著了素衣裳,深闭重门听夜雨。

有关梨花的词,有秦观的《鹧鸪天·春闺》: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而写得最好也最得神韵的,还要数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梨花花姿清丽柔美,就如弱不胜衣的二八佳人,本已惹人怜惜,带雨的梨花就更有一种娇弱之态,让人仿佛望见风雨中无助的自己。黄昏雨迟迟,梨花深闭门。在这个暮春时节,重门紧闭,门后只剩一个孤独的身影伫立,独自听那雨打梨花的寂寥。其实,即使关闭心门,思念也让人无处可逃。

思念还未终结,梨花却终于要谢了。等到盛夏,会有果实;等到秋天,会有落叶。而那些琴声,随着这梨花之殒,在雨中轻轻飘散。

思念绵绵无期,只有等到重逢的那一刻,心中那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才会回来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