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韶韶老吴(代序)

幕后的老吴 作者:吴晓平 著


韶韶老吴(代序)

老吴能忽然有一天“韶”到电视栏目里,而且一“韶”而不可收拾,首先得归功于他背后的那位栏目策划人。因为那人首先得想到让他去“韶”,而且是“韶”每天发生的热点新闻,然后有胆量让他去“韶”。韶着韶着,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标点》节目里的老吴读报栏目《听我韶韶》火了,老吴也跟着红了,红得连他自己都觉得纳闷儿,觉得蹊跷,觉得恍如隔世。

我在媒体做过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文艺部主任、台长、导演,对媒体,对媒体中的舆论宣传和宣传基调、尺度、分寸、火候等,直到现在都有着非常职业的敏感和意识。能像十八频道老吴这样来“韶”新闻,且“韶”出滋味和意义来,的确堪称中国媒体的一大现象。十八频道在老吴之前也出过一个想创新和出位说新闻的边缘主持人,没能站住脚,很快消失了。老吴刚出来“韶”那会儿,接受他的人还不多,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尤其南京本土人对自己的方言出现在电视上,而且又是天天和观众打照面的新闻节目里,排斥得厉害。然而就是这个老吴,胡子拉碴的,一惊一乍地每天在观众眼前晃悠,白活儿,久而久之,还真被人看顺眼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被他“韶”的话题,“韶”的观点给信服了,俘虏了。

平时赋闲在家看电视,只要遥控搜索到老吴的节目,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指动作,听他“韶”。我凡事好个琢磨,他老吴能“韶”得让观众不烦他,认可他,喜欢他,甚至指望他,道理何在?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听上几回他“韶”的话题,你会……这里对老吴用“喜欢”不合适,好像应该用“好感”贴切些。

老吴的“韶”是有功底、有见识、有水准、有见地的那种“韶”,决不属于“瞎韶”那类。老吴当年在江苏的媒体可说是位响当当的“名记”,笔下出过不少叫好,当然也较真儿的好文章。一篇看起来很平淡,或者说不值当一说的短新闻;一篇看上去观点很鲜明,不容易让人有异议的评论,老吴嘴里一白活儿,你立时会觉得他还是厉害,看问题看得就是比一般人要透彻、要尖锐、要到位。老吴在说自己观点之前,喜欢把自己极不起眼儿地放在人堆里,让自己和大街上、胡同里的所有人一样,“平民”极了,然后再从根儿上把话题撩开,把死结解开,把问题摊开。绝就绝在老吴一肚子自己的经历,随手掏出来都是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能和电视机边上几乎所有老百姓心里盘算着的,又说不出来的东西那么默契,那么巧合,说得跟自己或者隔壁邻居家的事情一模一样。

老吴是从事文字营生的,话说出来听上去很像白开水,很朴实,甚至有些俗不可耐,其实这些都构成了他的节目“杀手锏”的要素。老吴经常说着说着,显得自己很无奈,很可怜,很无辜,也经常说着说着很霸气,很硬朗,很骨气,大有怒发冲冠,黄河咆哮的趋势;然而,说着说着,他又会陡然咧嘴一笑,让眼镜后面那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不再犯嫌地眯缝起来,把方才还怒不可遏的愤慨,挤兑得干干净净。这时,你会发现他很鬼机灵,眼看就要触犯某一方面,某一层面官员或是机构,观念什么的,他会戛然而止,替观众把一连串的问号扔给了有关人员和机构,这时的他显得极其宽容和大将风度,没事儿人似的,扯别的话题去了。

老吴的语言很耐听,耐品味。他总是说自己是“城南”那块儿的俗人一个,他正是操持着这样很有贴近性,很民俗的南京方言,把自己浑身上下和观众融会在一起,赤裸裸地表白着赤裸裸的心声。他索性让自己的语言俗到底,俗到位,俗到不能再俗为止,以至迷惑得观众跟着他一块儿冒俗气,随后对他寄予无限的同情。不知老吴自己觉察出来没有,他的俗语言常态中,其实透露着文学语言和台词语言里的许多类似声调、逻辑重音、节奏、韵律、停连等技巧,这些往往在播音主持专业学院通过几年苦读才能获得的技巧、功能,他老吴居然把它们混杂在自己“老城南”的方言里,轻而易举地运用自如着。

老吴的“韶”,应该成为电视媒体、成为新闻播报、成为新闻改革的一种值得深层探讨和研究的现象。有一种新闻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必须一本正经、字正腔圆地播的,更多的社会新闻、动态事件、市井话题,是需要像老吴这样有经历和内涵、有智慧和理智、有素养和判断、有想法和观点的边缘性栏目主持人去胜任的。

韶着韶着,老吴也没落俗套,被出版社忽悠得出书了;书名为《听老吴韶韶》……我一边在看,一边在乐和,乐得家里人犯迷糊。老吴的文字语言平实得如同他的口头语言,满处是灰色幽默和褐色自嘲,还自我兜了好多家里家外的老底儿……

和老吴压根儿没谋过面,竟然比老吴还能韶。缘于自己播音和主持、新闻与媒体的经历和情结?说不清楚。反正发现,自己跟自己韶韶有时也能觉得爽快些!这里,私下也祝老吴“韶”得自在,“韶”得顽强,“韶”得光彩……

这是2008年春天,一个网名叫波德洛维奇的发的帖。我读后感动不已,并且发誓,假如我要再写一本书的话,我一定用这个素昧平生的同行帖子,作我的序。写文章,是为给读者看的;做节目,最怕没有观众。这位观众对我如此了解,讲话如此中肯,我感动不已!除了夸奖的言辞有些让我害羞和汗颜外,我的确引他(或她)为知己。

盼望能见上他一面,起码,应该把本篇序言的稿费给他。谢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