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中国历代古文选读 作者:孙广才


《论语》二十则

子曰:〔孔子说〕“富与贵,〔财富与地位〕是人之所欲也;〔这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以其道得之,〔不用正当的方式得到它〕不处也。〔就不接受它。不处,不在其中〕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恶,厌恶〕不以其道得之,〔不用正当的手段改变它〕不去也。〔就不摒弃它。去,离弃〕君子去仁,〔君子离开了仁。去,背离〕恶乎成名?〔怎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恶乎,怎么能〕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背离仁的准则。终食,结束吃饭〕造次必于是,〔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遵守它(仁)。造次,匆忙。是,此〕颠沛必于是。”〔困顿流离时也一定坚守它(仁)〕

(里仁篇)

子曰:“士志于道,〔一个志士,如立志追求圣人之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却因为穿得差、吃得不好而羞耻。恶,粗陋〕未足与议也。”〔就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

(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只知私利〕

(里仁篇)

子曰:“饭疏食,〔吃粗粮。饭,动词,吃。疏,粗糙〕饮水,〔喝清水〕曲肱而枕之,〔弯起胳膊当枕头睡觉。肱(gōng),胳膊〕乐亦在其中矣。〔这中间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地位〕于我如浮云。”〔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述而篇)

颜渊问仁。〔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复,回到〕一日克己复礼,〔一旦这样做。日,旦〕天下归仁焉。〔天下的人都说你是仁人了。归,属于〕为仁由己,〔修养仁德在于自己〕而由人乎哉?”〔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具体的细目。目,条目〕子曰:“非礼勿视,〔不符合礼的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动,行动,做〕颜渊曰:“回虽不敏,〔回(我)虽不算聪明。颜渊名回,字子渊〕请事斯语矣。”〔就让我照您的这番话去做吧。事,实践〕

(颜渊篇)

樊迟问仁。〔樊迟问什么是仁〕子曰:〔孔子说〕“爱人。”问知。〔又问什么是智。知同“智”〕子曰:“知人。”〔了解人,识别人〕

(颜渊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不会因贪生而损害仁德〕有杀身以成仁。”〔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卫灵公篇)

子贡问曰:〔子贡问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一言,一个字〕子曰:“其恕乎!〔大概是“恕”吧。其,或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施加给别人〕

(卫灵公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有人广泛给百姓好处,致力周济大众〕何如?可谓仁乎?”〔怎么样,能称得上仁吗〕子曰:“何事于仁!〔何止是仁的事〕必也圣乎!〔必定是达到圣了〕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或许还担心达不到这样呢。病,有不足。诸,之于〕夫仁者,〔所谓仁〕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有成就,也使别人成就〕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实现理想、前程,也使别人能实现理想、前程。达,通达,实现〕能近取譬,〔以自己做比方,由己心推及别人的心。近,自身。譬,比喻〕可谓仁之方也已。”〔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雍也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能将五种美德施行于天下〕为仁矣。”〔就是仁了〕

“请问之。”〔请问哪五种〕曰:〔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恭敬就不会被人侮辱〕宽则得众,〔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信则人任焉,〔诚信,人就欢喜任用你〕敏则有功,〔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惠则足以使人。”〔慈惠就能很好地祈使别人〕

(阳货篇)

孔子曰:“益者三乐,〔三种乐趣有益〕损者三乐。〔三种乐趣有害。损,害〕乐节礼乐,〔以遵守礼法为快乐。节,约束。礼乐,礼制〕乐道人之善,〔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乐多贤友,〔以结交贤德朋友为快乐〕益矣。〔是有益的〕乐骄乐,〔把骄纵肆意作为快乐〕乐佚游,〔把纵情游玩作为快乐。佚同“逸”〕乐晏乐,〔把宴饮纵欲作为快乐。晏同“宴”〕损矣。”〔是有害的〕

(季氏篇)

子曰:〔孔子说〕“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拥有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敬事而信,〔应该勤勉政事,讲究信用〕节用而爱人,〔节约财用,爱护属下〕使民以时。”〔征用民力根据生产忙闲安排,保证不违农时〕

(学而篇)

子曰:“道之以政,〔靠政令来领导人民。道,引导。政,法令〕齐之以刑,〔用刑法规范人的行为。齐,使整齐〕民免而无耻。〔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礼法〕有耻且格。”〔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守规矩。格,规格〕

(为政篇)

子谓子产:〔孔子谈论子产。谓,言说。子产,春秋郑国贤相,政治家〕“有君子之道四焉:〔子产在四个方面具有君子的美德〕其行己也恭,〔他言行举止谦逊庄重〕其事上也敬,〔他侍奉君上恭敬谨慎〕其养民也惠,〔他对百姓施恩惠〕其使民也义。”〔他动用民力合理恰当、有法度〕

(公冶长篇)

子贡问政。〔子贡请教治国之道〕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于斯三者何先?”〔在这三者中哪一项先去〕〔孔子说〕:“去兵。”〔减去军备〕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如果必不得已要再去一项〕于斯二者何先?”〔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减去粮食储备〕自古皆有死,〔自古人都有一死〕民无信不立。”〔失去人民信任,政府就无法立足了〕

(颜渊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搞好政事。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相〕孔子对曰:〔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政”的意思就是正〕子帅以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子,您,敬称对方。帅,率〕孰敢不正?”〔谁敢不走正道〕

(颜渊篇)

子曰:“其身正,〔当权者自身端正〕不令而行;〔不用号令,百姓就会去做〕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也不愿服从〕

(子路篇)

子曰:“苟正其身矣,〔如果自己品行端正了〕于从政乎何有?〔那管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呢〕不能正其身,〔如不能使自己品行端正〕如正人何?”〔又如何规正别人〕

(子路篇)

子适卫,〔孔子到卫国去。适,到,往〕冉有仆。〔冉有为其驾车〕子曰:“庶矣哉!”〔(卫国)人真多呀。庶,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多了,进一步又该怎么办。加,增进〕〔孔子说〕:“富之。”〔使他们富裕〕〔冉有说〕:“既富矣,又何加焉?”〔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教育他们〕

(子路篇)

子曰:“知及之,〔才智能胜任职位。知,才智。及,够得上〕仁不能守之;〔仁德缺乏,守不住职位〕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但不以庄重的态度管理百姓。莅,掌管〕则民不敬。〔那么人民不会尊敬他〕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但不按礼的规定动用民力〕未善也。”〔仍不能算好〕

(卫灵公篇)

作品 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幼年生活较贫苦。青少年期的孔子,曾做过治丧的吹鼓手,替人家看管过谷仓、畜群。孔子自幼好学,倾心求知,通过刻苦自学、谦虚求教,而成为一个善思博学的人。他曾做过地方行政长官(中都宰),当过鲁司寇,主管司法。由于其政治主张不被采纳,理想不得实现,后致力于古典文献的整理和教书育人。孔子开办私学,有弟子三千,其中富有成就的贤人计七十二人。孔子整理编撰了《诗》《书》《礼》《易》《春秋》,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播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他生前有关言行整理辑录出来,编成《论语》一书。《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精辟言论,因此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学说即由此创始。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教科书。《论语》作为儒学经典,不但对中国文化有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尤其是东方世界。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直接出自该书或由书中语句演化而来的成语、格言、熟语,有近百条,这些成语、格言、熟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

品读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和仁义,礼乐是社会秩序规范,仁义是处世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作为道德观念,其实质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死守善道,勤政爱民。这里选录的《论语》二十则,侧重于品性修养、处世为人、社会治理三方面的内容,精警睿智,富有启发意义。

妙语警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